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中医诊断学 >

第18部分

中医诊断学-第18部分

小说: 中医诊断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共同点:都有脾气虚的饮食物消化、吸收和输布障碍症,即食少、腹胀、便溏。
    不同点:脾阳虚有虚寒象,主要表现在形体失于温煦和水寒不化症。
    (三) 中气下陷
    '临床表现'本证在一般脾气虚基础上,突出表现下坠症状。
    一般脾气虚症,倦怠乏力,声低气怯,头晕目眩。临床主症:脘腹坠胀,食入益甚,肛门坠重,便意频数,或久痢不止,甚或脱肛,小便混浊如米泔,或子宫下垂等。舌淡苔白,脉弱。
    '证候分析'中气下陷证,一般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亦有因久泄、久痢或劳伤太过发病。其病机关键是脾气虚产生三个病变结果:一是气血生化不足,消阳不开,精微输布减少,二是气虚,则升举无力;三是必然产生全身机能衰退。所以临床除见一般脾虚不健之症外,突出表现有脏器下垂症,尤其是以胃下垂更为多见。
    (四) 脾不统血
    '临床表现'脾不统血是在脾气虚症状的基础上,突出表现各种出血症。
    脾不统血的出血症状特点是:以下部,肌肉等部位多见,如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血色多淡,质稀无块。
    其次一种脾气虚症:食少,腹胀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脾不统血证,多由劳倦太过或久病脾虚引起。脾虚则统血失权,所以出血症状是本证的要点,但必须同时伴有脾气虚症状。脾气虚则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不足,故有一派脾气虚表现。
    '证候鉴别'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证。
    这四个证候之间特别应该注意脾气虚与其他三个证的关系,筒述如下:
    病理过程:脾气虚是余证的基础。也就是说,牌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证多由脾气虚久而不愈发展而来。
    临床表现:均有脾气虚一般症状,特别是饮食物消化不足的食少,腹胀,便溏和全身营养不足症状最为常见。脾阳虚则以虚寒为主;脾气下陷证以脏器下垂为特点;脾不统血证以出血为审证要点。
    (五) 寒湿困脾
    '临床表现'寒湿困脾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脾虚水谷不运;二是寒湿内停,食少腹胀痛,便溏属消化障碍。泛恶欲吐,口淡不渴,头身困重,面色晦暗属寒温之征。或可见湿郁发黄,其性属阳;或可见水饮停聚水肿尿少。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本证多有素体湿盛体质,常由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和寒湿外侵为诱因。所以脾阳气不足,温运减弱为其本.而寒湿内停是其标。
    阳气虚损,水寒不化,饮食不消,所以有饮食物的消化障碍,食少腹胀,便溏。阳虚阴寒内盛,中焦清浊交作,气机反逆,故有泛恶欲吐,口不渴,头身困重,面色晦黄。湿郁胆汁外泄,则发黄,溢于肌肤则为水肿。
    本证虽是脾证,但脾胃互为表里,所以胃失和降在这个证中也十分多见。
    '证候鉴别'寒湿困脾与脾阳虚。
    共同点,均有脾失控运的消化系症、虚寒症和内湿症。
    不同点:寒湿困脾证是寒湿内侵,中阳受阻,性质属实,病程短,苔白腻,脉濡缓。脾阳虚证,是阳虚失运,寒湿内生,性质属虚,病程长,苔白滑,脉沉迟。
    (六) 湿热蕴脾
    '临床表现'可分三点分析。
    中焦湿热症:脘闷纳呆,厌食呕恶,是本证主症。
    全身湿热症:身热起伏,汗出不解,肢体因重,皮肤瘙痒,发黄。
    下焦湿热症:大便溏泻不爽,粘腻臭秽,小便黄赤。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由湿热邪气外侵,或过食肥甘酒酪酿湿生热所致。湿热内聚中焦,脾胃气机阻滞,导致受纳运化失职,气机升降失常,湿热交阻下迫大肠,泛溢周身,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故有诸症出现。
    '证候鉴别'湿热蕴脾与寒湿困脾证。
    二证病因,内伤脾虚为其内因基础,常易外感或由饮食所伤而发病。
    病理:湿热阻遏脾气,脾虚失运。
    鉴别点:兼寒者属寒湿困脾;兼热者属湿热蕴脾。
    (七) 胃阴虚
    '临床表现'以胃症为本证特点,兼有阴虚症状。
    胃症:胃脘隐痛,饥不欲食,或脘痞不舒,干呕呃逆。
    阴津不足症: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侯分析'胃阴不足证其成因可概括为以下四点:胃病久不愈、热病后期、过食辛辣、情志不遂,气郁化火。
    胃为燥土,多气多血,邪易从阳化热,耗伤胃阴,虚火内扰是本征主要病机所在。火郁于中,胃失和降,受纳失常,因此发为本证。
    (八) 食滞胃脘
    '临床表现'食滞胃脘证以胃脘胀闷疼痛,嗳腐吐酸为主症。表现为腑气不通和胃气升降失常特点。
    胃脘疼痛特点是闷胀且痛,吐后缓解。呕吐特点是其味酸腐;泻下特点是溏泻或泻下酸腐臭秽。舌苔黄腻,脉滑。
    '证候分析'食滞胃脘证以素体脾胃虚弱,多由饮食不节所致。
    食积中焦,气机阻塞,使胃气和降失常,浊阴之气夹腐败水谷上泛,效有脘痛胀闷,嗳腐吞酸,食滞腑气传导失常,故泻下酸腐臭秽。胃中浊气上蒸,则舌苔厚腻,正气抗邪,气血充盛,故脉来滑利有力。
    (九) 胃  寒
    '临床表现'以胃脘疼痛和寒象为其特点。胃脘疼痛以冷痛,遇寒加重,遇热减轻为特征。轻者绵绵不已;重者拘急剧痛。
    寒象主要是阳虚和水寒不化。表现为神疲乏力,肢冷喜暖,胃脘水声漉漉,口泛清水。舌淡苔白滑,脉迟或弦。
    '证候分析'胃寒证多发于素体阳虚之人,或因外寒直中,或因饮食生冷发病。系伤中阳,胃阴不足为其本,寒邪侵袭为其标,寒凝气滞,腑气不和,故为冷痛。寒饮上逆则呕吐清水;下溢则肠鸣漉漉。
    (十) 胃  热
    '临床表现'本证以胃热的典型疼痛和热象为特点。
    热郁胃中: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渴喜冷饮,消谷善饥。
    火邪上炎:口臭,牙齿肿痛,齿衄。
    火热下迫:大使秘结,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此证多由偏食辛辣厚味,胃火素旺,或邪热犯胃,或气郁化火所致。
    火热内炽,胃腑脉络气血壅滞,故脘部灼热疼痛,热邪伤津,则口渴喜冷饮,火能消谷,则消谷善饥;若肝火犯胃,则吞酸嘈杂;火邪循经上炎,则口臭,牙龈肿痛,衄血等。阳明热或伤津,则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鉴别'胃热证与胃阴不足证。
    胃热与胃阴不足的根本区别在于胃热属实证,胃阴属虚,胃实热,脘部灼痛,呕吐酸苦,渴喜冷饮,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胃虚热,脘部隐痛,干呕,口咽干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四、肝与胆病辨征
    肝病证候:肝阴、肝血常不足,表现虚证,肝阳、肝气常有余。寒、湿邪气每多侵犯。
    肝病症状:胸胁少腹胀痛窜痛,烦躁易怒,头晕胀痛,肢体震颤,手足抽搐,以及目疾,月经不调,睾丸胀痛等。
    胆病证候:胆病证候除胆郁痰扰证外,又可与肝互病为肝胆湿热证。
    胆病症状:胆气上溢症,口苦,另有神志症失眠,惊悸。
    (一) 肝气郁结
    '临床表现'本证有二,情志疏泄失常和经气不畅。表现情志抑郁易怒,胸胁或少腹胀痛窜痛,胸闷善太息,或见梅核气,或见痿瘤、癥块等。妇女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
    '证候分析'肝气郁结的病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因郁致病;二是因病致郁。如情志的改变和其他疾病的侵袭,都可引起肝气郁结。疏泄失常,痰气互结,肝郁气滞,故见情志抑郁。肝经所过部位发生胀闷疼痛,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症。
    (二) 肝火上炎
    '临床表现'症状集中头面部,性质属阳热,多兼出血症。可见急燥易怒,不眠多梦,胁肋灼痛,便秘尿黄,耳鸣如潮,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或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肝火上炎,多因情志不遂,郁而化火所致。火性炎上,循经上攻头目,火热伤津,气血涌盛络脉,甚至邪热迫血妄行,故见诸症。
    (三) 肝血虚
    '临床表现'症在头面耳目及肢体爪甲,表现血濡养不足。眩晕耳鸣,面色不华,爪甲不荣,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或手不能持物,足不能步,视物昏花舌淡苔白,脉细。
    '证候分析'肝藏血蓄精,肝之精血亏虚,失却濡养,耳、目、筋脉及头面失荣。舌淡苔白脉细,为血虚常见之征。
    (四) 肝阴虚
    '临床表现'以阴虚内热为基本症状,突出头面、目、胁局部特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面部烘热,胁肋灼痛,五心烦热,口干咽燥,或见手足蠕动,舌红少津,脉弦细致。
    '证候分析'肝阴虚,不能上滋于头目,筋脉失养;明虚阳盛,虚火内扰,故发此证。舌红少津,脉弦细数乃肝阴不足之征。
    (五) 肝阳上亢
    '临床表现'肝阳盛于上,肝肾阴亏于下,症以上盛下虚为特点。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重脚轻,舌红脉弦有力或弦细数。
    '证候分析'肝肾之阴不足,肝阳亢逆无制,气血上冲,则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肝失疏泄故急躁易怒;肝肾阴虚,神不得安,筋失所养,故见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等症;肝阳亢于上,肾阴虚于下,上盛下虚,故头重脚轻;舌红、脉弦有力或弦细数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征。
    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四证的病理机制,常常是不断变化,相互影响的。如肝气久郁,可以化火;肝火上炎,火热炽盛,可以灼炼肝阴;肝阴不足,可致肝阳上亢。而肝阳亢盛又可以化火,所以在辨证上既要掌握其临床表现的各个特征,又要分析其内在联系的不断变化,才能准确做出判断。
    (六) 肝风内动
    1、肝阳化风
    '临床表现'素日肝阳上盛,今又见风动于内。抽搐,眩晕,项强肢颤、拘急,痉挛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 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謇,舌红苔白或腻,脉弦有力。
    '证候分析'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肝阳化风多因肝肾之阴久虚,肝阳失潜而暴发。如果患者平素具有肝阳上亢的现象,突然出现风动症状,即可做出诊断。肝阳上亢,则化热生风,风盛则动,故见抽搐、眩晕、项强肢颤等症;风阳暴升,气血逆乱,肝风夹痰,上蒙清窍,心神昏愦,故见卒然昏倒、不省人事;风痰窜扰络脉,患侧气血运行不利,故见半身不遂、口眼 斜,肝脉络舌本,风阳窜扰络脉则舌强语謇。舌红苔白或腻,脉弦有力是风阳扰动之征。
    2、热极生风
    '临床表现'壮热,心神躁扰及风动甚者为本证特点。高热神昏,躁扰如狂,手足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舌红或绛,脉弦数。
    '证候分析'热邪亢盛,引动肝风故临床以高热与肝风共见为其诊断依据。热邪蒸腾,扰及心神,故见高热神昏,躁扰如狂,热邪灼炼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