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释迦牟尼生命历险记 >

第18部分

释迦牟尼生命历险记-第18部分

小说: 释迦牟尼生命历险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呼吸不顺等,就是属于风大的病。这也是死亡前所必经的。
  
  每一次生病,我们不要老是想:“唉!我怎么那么倒霉,又生病了。”病,就是因缘的结果。所以,任何病来的时候,没有逃避的理由。但是,有病的话要治好它,这是应该的,不相冲突的。
  
  生病了,就要面对,有病就要医治,要正确面对它,正确医治它。即使是佛陀生病的时候,还是会请耆婆医生来医治。如果小病故意拖拖拉拉的,以为这是一种修行人的风范,结果因此而死了,那是愚昧。
  
  再来想想看,进一步把病变得很庄严,要把这些病变成无常的宝冠。所以,我们现在把这一切病,都供养给三宝,供养给众生。
  
  这不是叫大家生病,而是透过这个病相来示现无常的庄严,让病变成佛法教化众生的一种形式。我们不断以病练心来磨励自己将来的死境,同时,要把这病转化成一种慈悲的病,一种智慧的病,一种三昧禅定的病。
  
  在病中能够自在转换,在不断的调理过程里,我们来教育大众,即使在很疼痛的时候,也能够示现安乐,来教育探病的人,让他心生慈悲,让他知道原来病也可以生得很自在、很喜乐。
  
  这就是维摩诘菩萨的病。
  
  死是一场小悟
 
  如何才是正确面对死亡的态度?
  
  经典中极其清楚地说明:佛陀对于解脱的教法根本不是直接安立在“永生”上面,也没有永生这个概念,因为永生也是落在生死之中,它是错谬的想法。
  
  佛陀这样教导我们认识死亡,教导我们掌握涅槃之道:
  
  我们不必欢喜死亡也不要远离死亡,因为死亡对一个解脱的人,对一个能在最后有所了悟的人来讲,就是一场悟境,是解脱生死的悟境。
  
  不能够了悟死亡的人,不能够正见死亡的人,就不能够了解无生的道理。
  
  那么,什么是无死?
  
  无死绝对不是以畏惧死亡的心可以得到的。畏惧死亡的心就是生灭的心,有生必有死,所以,不可能无死。无死,必须建立在对死亡深切的了解之上。不知死亡者,无以了知无生;不知无生者,无以了知无灭;不知无灭者,无以了知无死。
  
  初时,我们对死亡首先要惊畏,这是正确的,因为对死亡惊畏,会对生命产生尊重。但是,如果只有惊畏的话,那就是解脱无期了。因为,我们最大的痛苦,来自于对死亡的畏惧。
  
  对死亡惊畏是一种道德,我们敬畏死亡,不愿意自己死亡,不愿意自己死亡的人,就会害怕看到别人死亡。
  
  刚开始我们要惊畏死亡,惊畏死亡的人才尊重生命。惊畏死亡之后,我们要了悟死亡,正见死亡,正确理解什么是死亡?最后会发现:死亡根本不是我们想像中的那回事,它是一个生灭对待的现象。先从正见死亡着手,以正确见地了解死亡,慢慢地产生体受,了悟死亡。我们随时随地了悟,先在正知见上产生觉受,了悟了,到最后超越死亡,证于涅槃。
  
  涅槃是远离生亦远离死,而不只是远离死亡而已,远离生死,所以“不受后有”。
  
  但佛法的无死,“不受后有”不是再也不出生了,而是必须立足于超越死亡之后,重新再回入红尘,已经远离生死的对待,但为了大悲的缘故,如幻地在世间再现。这是一个大悲心的投入,所以,能从超越死亡里面再生起无生之生。
  
  无生之生,这是如幻的,所以它绝不只是轮回的出生。
  
  我们这样来看待死亡,就能够进入禅悟的死。我们看看烦恼死了没有?贪死了没有?瞋死了没有?痴死了没有?如果这烦恼死了,它还有没有习气?死是停息的意思、转换的意思。
  
  佛陀说,一个修行解脱的人,在死的过程中,也是在玩一场名之为死亡的游戏而已。
  
  无比珍贵的菩提发心
 
  《楞伽经》中,佛陀的大菩萨弟子大慧大士,在开场时先问了佛陀一大堆宇宙人生的大问题,佛陀却轻轻一转,直接从心地说起,讲实修实证。
  
  原来,佛陀认为,如果只是了解些理论而无真实的验证,解脱也只是一句空头话而已。
  
  佛陀说,说说食物如何如何,能让一个饥饿的人饱吗?
  
  要饱,就得把饭吃到肚里才行。同样道理,只有真正修证到位才有真实解脱。
  
  我们前面对佛法的理论做了一些准备,以下就让我们学习佛陀进行具体的实践。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发心。
  
  发什么心呢?佛陀倡导发菩提心。
  
  佛经云:“心地广大如虚空”,但我们一般对这句话一点感觉也没有,因为大家从未把它视为生活中的一件事来做,只把它看做佛典中的一句话。
  
  心地广大如虚空,是佛陀要我们发起菩提心,发起广大不可思议的愿力。就消极而言,是不要让心有所障碍,就积极而言,则是要让大家的心和一切诸佛菩萨同等发愿。
  
  如何是让心广大如虚空般没有限制呢?就是不要拿种花的盆子种大树。百年的榕树种在小盆里作盆景,也才长一点点。
  
  也许我们会用大一点的盆子来种,但是和大地比起来,和虚空比起来,却显得那么小。如果我们的心有限制的话,就永远在限制中成长。
  
  我们为什么不把这大树从盆子里移出来种在大地上呢?把周围的环境处理好,让它在大地中自然发芽、茁壮,不必每天去看长高几公分,不必天天剪枝浇水,偶尔去看一看,一百年、两百年后,这大树所成的树荫连绵几里,能让多少人乘凉啊!
  
  我们的心要这么广大。“大象者不由小径,大行者不拘细节”,佛陀希望我们初期的时候,先立大志,到越高阶的菩萨就要修细行,这是修行的轻重缓急,我们要了解,才不会只是在绕圈圈。
  
  我们何时才不绕圈圈,不必为自身的存在辩护呢?
  
  如果我们站在圆周上,要到圆心去,如果是用绕的话,绕了一千圈、一万圈,都还是在绕圆圈,如果我们看准圆心,一步跨过去就到了。这里面最大的困难不在外境,而是在我们心中。
  
  我们在自己心中与解脱之路上筑了一道迷宫,绕了半天。太早到的话,我们也感觉不对,因为听说解脱是很困难的,所以告诉自己一定要绕,如果一步跨过去一定有问题。于是心里就在那儿想“有问题、没问题”,花了许多心思。
  
  其实,有没有问题,走到了就知道了,放胆地踏下去,如果有问题再修正就好了。如果到了就觉得自己好了不起,那一定没有解脱,这是很容易判断的。
  
  如何实际解脱呢?有人常自叹:“哎呀!我的罪业深重,我是下劣低贱的人。”遇到这些人,若问他:“你有神通吗?不然怎么知道自己根器下劣?”于是他又转忧为喜地说:“那我不是根器下劣,必定是上根器了?”这真正是有毛病的人。
  
  人是很可怜的,有99%的心思都在辩证自己是对是错,1%才用来行动。真正做对一件事时,我们也不肯相信,做错事,人家质疑了,我们又拼命辩解,人就是这么可怜。
  
  因为我们不肯落实下来。其实有一条路很好走,很简单:我们想想看,自己的佛性和佛的佛性有什么差别?没有差别!我们与佛差在那里?因为他的佛性有作用,我们没有作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认为自己很差,所以就用自己的贪、瞋、痴、慢、疑,不肯用佛性。
  
  直接向佛陀学习,这才是直接解脱的路。有些人,可能修行的功夫很好,但是就不肯直接跨过去,一直在那边想:“我这样好?那样好?还是这样走比较好!不不不!那样走好了!”相反的,有些人可能程度还不及这些人,但是他的解脱之路是走直线,不绕圈圈。绕路的人,理论上是有无限弯弯曲曲的路要走,是无限的。
  
  所以,原本近的反而远了,远的反而近了。一般人走直线并不太容易,但是我们也稍弯一下就好,不要真的花一生研究自己到底有没有佛性,研究了半天才肯行动。
  
  追求解脱的生活
 
  除了佛陀外,善财童子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榜样。
  
  善财童子可以说是初发心修行者的典范。
  
  善财童子为什么被称为“善财”呢?他投生入母胎时,家宅内自然涌出七宝楼阁,楼阁下有七种潜伏地底的宝藏,宝藏上地面更自动裂开,生出七支宝牙,就是所有谓的金、银、琉璃、珍宝、砗磲、玛瑙七种宝物。
  
  善财童子身处母胎中十月之后诞生,形体四肢端正具足。同时地下又涌出七大宝藏,长宽高各满七个手肘,光明照耀。接着,屋宅中又有五百种宝器涌出,各种宝物自然盈满其中:金刚皿中盛满一切妙香,香皿中盛满种种衣物,美玉皿中盛满种种上好的妙味的饮食,摩尼宝皿中盛满种种殊胜奇异的珍宝,黄金皿中盛满银,银皿中盛满黄金,金银皿中盛满琉璃及摩尼宝珠,玻璃皿中盛满砗磲,砗磲皿中盛满玻璃,玛瑙皿中盛满珍珠,珍珠皿中盛满玛瑙,火红摩尼宝皿中盛满水蓝色的摩尼宝珠,水蓝色摩尼宝皿中盛满火红的摩尼珠,如是等五百种宝器都自然涌现。
  
  同时,天空又雨下各种宝物以及各种财物,充满所有的库藏。因为这个缘故,他的父母、亲属,以及善于为人看相的相师,就叫这个孩子“善财”。这个善财童子,过去曾供养诸佛,种下许多善根,信解广大,常乐于亲近善知识,身、语、意业都没有过失,又能清净地修习菩萨道,求取一切智,是成佛的法器,心意清净如同虚空,回向菩提无所障碍。
  
  当时,文殊菩萨来到福城说法,善财童子也在其中听法。
  
  文殊师利菩萨为善财童子以及大众演说许多法门之后,就殷勤地劝喻大家,增长大众善根的势力,让大众欢喜,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并让他们忆念过去世的种种善根。
  
  之后,菩萨便在此地为众生随宜地说法,然后离去。
  
  这时,善财童子从文殊师利菩萨处听闻诸佛的种种功德后,一心欲勤求无上等正觉,于是便尾随文殊师利菩萨之后而说出他的渴求:
  
  三有作为城廓,桥慢以为垣墙,
  
  诸趣成为门户,受水化为池堑。
  
  愚痴迷暗所覆,贪瞋恚火炽然,
  
  魔王作为君主,童蒙依止而住。
  
  贪爱以为徽缠,谄诳作为辔勒,
  
  疑惑蔽其双眼,趣入诸邪道中。
  
  悭嫉桥盈之故,入于三恶之处,
  
  或堕诸趣之中,生老病死众苦。
  
  妙智清净慧日,大悲圆满胜轮。
  
  能竭烦恼大海,愿赐少许观察。
  
  妙智慧清净月,大慈无垢妙轮,
  
  一切悉施安住,愿垂照察于我。
  
  一切法界之王,法宝以为先导,
  
  游空无所障碍,愿垂教敕于我。
  
  具福智大商主,勇猛勤求菩提,
  
  普利一切群生,愿垂守护于我。
  
  身披忍辱铠甲,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