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中医内科学(七版) >

第108部分

中医内科学(七版)-第108部分

小说: 中医内科学(七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诊:服前方30剂后,口渴减轻,苔腻渐退,脉转和缓。原方苍术减为5g,加生黄芪
三诊:前方服后,颇觉舒适。效不更方,继续坚持。历时4个月,口渴得止,尿量正尿糖阴性,血糖测定94mg%,均属正常。嘱其节制饮食,杜其复发。(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编著.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刘甫白.湖南科技出版社,1981)'文献摘要'《素问?通评虚实沦》:“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
    《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景岳全书?三消干渴》:“凡治消之法,最当先辨虚实。若察其脉证,果为实火致耗津液者,但去其火则津液自生,而消渴自止。若由真水不足,则悉属阴虚,无论上、中,下,急宜治肾,必使阴气渐充,精血渐复,则病必自愈。若但知清火,则阴无以生,而日渐消败,益以困矣。”
   《医学心悟?三消》:“三消之症,皆燥热结聚也。大法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二冬汤主之;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生地八物汤主之;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地黄汤,生脉散并主之。夫上消清胃者,使胃火不得伤肺也;中消滋肾者,使相火不得攻胃也;下消清肺者,滋上源以生水也,三消之法,不必专执本经,而滋其化源,则病易痊矣。”
   小临证指南医案?三消》邹滋九按语:“如病在中上者,膈膜之地而成燎原之场,即用景岳之五女煎,六味之加二冬,龟甲,旱莲,一以清阳明之热,以滋少阴,一以救心肺之阴,而下顾真液。如元阳变动而为消铄者,即用河间之甘露饮,生津清热,润燥养阴,甘缓和胃是也。至于壮水以制阳光,则有六味补三阴,而加车前,牛膝导引肝肾。斟酌变通,斯诚善
第五节  自汗、盗汗
    自汗、盗汗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对自汗,盗汗的名称作了恰当的说明:“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
   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一定的认识,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血液有密切关系,所谓血汗同源。故血液耗伤的人,不可再发其汗。并明确指出生理性的出汗与气温高低及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尿与气。”在出汗异常的病证方面,谈到了多汗,寝汗、绝汗等。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首先记载了盗汗的名称,并认为由虚劳所致者较多。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论治》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并指出其它疾病中表现的自汗,应着重针对病源治疗,渭:  “历节,肠痈、脚气,产褥等病,皆有自汗,治之当推其所因为病源,无使混滥”。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作了概括,认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汗证》对汗证作了系统的整理,认为一般情况下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但“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白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中补
充了针对血瘀所致自汗,盗汗的治疗方药,
   自汗、盗汗作为症状,既可单独出现,出现的自汗盗汗。至于由其它疾病引起者治。
也常伴见于其它疾病过程中。本节着重讨论单独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可参考本节辨证沦
    又有少数人由于体质关系,平素易于出汗,而不伴有其它症状者,则不属本节讨沦范围。正如《笔花医镜?盗汗自汗》说:“盗汗为阴虚,  自汗为阳虚,然亦有禀质如此,终岁习以为常,此不必冶也。”
   西医学中的甲状腺机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等所致的白汗、盗汗亦可参考本节辨证论冶。
'病因病机'
    出汗为人体的生理现象。在天气炎热,穿衣过厚、饮用热汤.情绪激动、劳动奔走等情况下,出汗量增加,此属正常现象。外感病邪在表时,出汗又是驱邪的一个途径,需要发汗以解表。
   自汗,盗汗的病因主要有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五个方面…其病机主要是阴阳失凋,腠理不固,以致汗液外泄失常。
一、病因
    1.病后体虚
   素体薄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肺与皮毛相表里,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虚不固,腠理开泄而致自汗。或因表虚卫弱,复加微受风邪,导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出。
   2.情志不调
   思虑烦劳过度,损伤心脾,血不养心,心不敛营,则汗液外泄。或因耗伤阴精,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汗泄。亦有因忿郁恼怒,气机郁滞,肝郁化火,火热逼津外泄,而致白汗盗汗者。
   3.嗜食辛辣
   嗜食辛辣厚味,或素体湿热偏盛,以致湿热内盛,邪热郁蒸,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
二、病机
汗由津液化生而成:上述几方面的病因,归纳言之,主要是通过以下两方面的原因而形
成汗证:一是肺气不足或营卫不和,以致卫外失司而津液外泄;二是由于阴虚火旺或邪热郁蒸,逼津外泄。病机总属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汗液外泄失常。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但虚多实少,一般自汗多为气虚,盗汗多为阴虚。属实证者,多由肝火或湿热郁蒸所致+虚实之间每可兼见或相互转化,如邪热郁蒸,久则伤阴耗气,转为虚证;虚证亦可兼有火旺或湿热。虚证之间白汗日久可伤阴,盗汗久延则伤阳,以致出现气
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候:
   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泄,若汗证持续时间较长,常发生精气耗伤的病变,以致小现神情倦怠,肢软乏力,不思饮食等症。
   单独出现的自汗、盗汗,一般顶后良好,经过治疗大多可在短期内治愈或好转。伴见于其它疾病过程中的自汗,尤其是盗汗,则病情往往较重,治疗寸应着重针对原发疾病,且常需侍原发疾病好转、痊愈,自汗,盗汗才能减轻或消失。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晌,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白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为盗汗:
   2.除外其它疾病引起的自汗,盗汗:作为其它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自汗,盗汗,因疾病不同,各具有该疾病的症状及体征,且出汗大多不居于突出地位。
   3.有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等易于引起自汗、盗汗的病因存在…
二、病证鉴别
    1.自汗、盗汗与脱汗
   脱汗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时出现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多在疾病危重时出现,为病势危急的征象,故脱汗又称为绝汗。其汗出的情况及病情的程度均较自汗、盗汗为重。
   2.自汗、盗汗与战汗
   主要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  口渴,烦躁不安,为邪正交争的征象。若汗出之后,热退脉静,气息凋畅,为正气拒邪,病趋好转。与阴
阳失调,营卫不和之自汗、盗汗迥然有别。
   3.自汗、盗汗与黄汗
   黄汗汗出色黄,染衣着色,常伴见口中黏苦湿热内郁之症。可以为自汗盗汗中的邪热郁蒸型
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等但汗出色黄的程度较重。
  三、相关检查
 作血沉、抗“O”、l、T4、基础代谢,胸部x线摄片、痰涂片等检查,以排除风湿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肺痨等疾病引起的出汗增多。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
   应着重辨明阴阳虚实。一般来说,汗证属虚者多。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病程较久或病重者,会出现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自汗久则可以伤阴,盗汗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
二、治疗原则
    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此外,由于自汗、盗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故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瘪桃干,牡蛎等固涩敛汗之品,以增强止汗的功能。
一、 分证论治
  1.肺卫不固证
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或表现半身,某一局部出汗,易于感冒,体倦乏力,周身酸面色咣白少华,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肺气不足,表虚失固,营卫不和,汗液外泄。
治法:益气固表。。
    代表方: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加减。两方均能补气固表止汗,但前方能调和营卫,适用于表虚卫弱、营卫不和引起的汗证。后方补肺益气,固表止汗,适用于表虚不固的汗
    常用药:桂枝温经解肌,白芍和营敛阴,两药合用,一散一收,调和营卫;生姜,大枣,甘草,辛温和中;黄芪益气固表,少佐防风达表。    ;
   气虚甚加党参、白术健脾补肺;兼有阴虚,而见舌红,脉细数者,加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兼阳虚者,加附子温阳敛汗;汗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龙骨、牡蛎固涩敛汗;如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可配合甘麦大枣汤甘润以缓急。
  2.心血不足证
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
证机概要:心血耗伤,心液不藏
治法:养血补心。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本方益气生血,健脾养心,适用于心血不足引起的汗证。
   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当归,龙眼肉补血养血;酸枣仁、远志养L,安神;五味子、牡蛎、浮小麦收涩敛汗;血虚甚者,加制首乌、枸杞子,熟地补益精血。
  3,阴虚火旺证
 夜寐盗汗,或有自汗数。
   证柳.概要:虚火内灼
   治法:滋阴降火。
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
逼津外泄。
    代表方:当归六黄汤加减。本方具有滋阴清热,固表止汗的功效,适用于阴虚火旺引起的汗证。
   常用药:当归,生地黄、熟地黄滋阴养血,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黄连,黄芩,黄柏苦寒清热,泻火坚阴;五味子、乌梅敛阴止汗。
   汗出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涩敛汗;潮热甚者,加秦艽、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兼气虚者,加黄芪益气固表。
   以阴虚为主,而火热不甚,潮热,脉数等不显著者,可改用麦味地黄丸补益肺肾,滋阴
清热。
 4.邪热郁蒸证
 蒸蒸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