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中医内科学(七版) >

第123部分

中医内科学(七版)-第123部分

小说: 中医内科学(七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邪,内则脏腑失调,气血亏虚、痰阻血瘀而筋脉失养。根据痉证的临床特点,一般不难作出诊断。本病应与痼证,厥证、中风、破伤风,颤证等病证相鉴别。
   痉证治疗的原则是急则舒筋解痉以治其标,缓则扶正益损以治其本。同时,必须辨明外感与内伤,虚证与实证,切勿滥用潜镇熄风之品。一般来说,外感发痉多属实证,治当先祛其邪,如属风寒湿邪,宜祛风、散寒,除湿;若邪热炽盛,热动肝风,风火相煽,宜清热熄风止痉;若热邪人里而实热内结,消灼阴液致痉者,宜泄热存阴止痉;热人心营,扰动神明,宜清心透营止痉;痰浊壅阻经脉,蒙蔽清窍,宜熄风止痉,豁痰开窍。内伤发痉,多属虚证,重在治本扶正,临证当辨其损及脏腑而调之,若属伤津脱液,阴血亏虚者,当增液,养阴、补血为主。临证中还当根据病理转化而兼顾其变证。
   痉证多起病急,变化较快。外感发痉,属邪实正盛,若能迅速祛散外邪,痉证得以控制,则预后较好。内伤发痉,多虚中夹实,治疗较为困难,应细察病机,审慎调治。古代医家根据临床经验,认为痉证若见有口张目瞪、昏昧无知,或见有戴眼反折、遗尿,或见有汗出如油如珠等,均属预后不良的征象。    ;
'临床备要'
    1.痉证必须详辨外感与内伤、虚证与实证。外感发痉多属实证,内伤发痉多为虚证,另外可从其发作的程度,频度、幅度辨别虚实。在治疗上,外感者,当先祛其邪,宜祛风,散寒,除湿;若邪热人里,消灼津液,当泄热存阴。内伤者,在临床上属阴伤血少者为多见,所以其治疗以滋阴养血为大法。此外,肝主筋,主风主动,故痉证治疗,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常酌加天麻、钩藤,石决明,代赭石、蜈蚣、全蝎等平肝熄风止痉之品。
 ?  2,对痉证的治疗还应结合辨病。痉证常常是一种临床危急重症的表现,大多发病较急,变化迅速,预后较差。因此,除必要的对症处理外,其关键在于对原发疾病的治疗,应尽快明确诊断,进行有效的病因治疗。例如对各种高热致痉,应积极查找引起高热的原因,并针对原发疾病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各种急性热病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均可出现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痉证的表现,此时应充分发挥
中西医各自的优势,积极治疗其原发病,防止病情恶化。
   3.痉证发病常有先兆,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一旦发生痉证,则应积极救治病人的生命。病情较轻者,可根据辨证给以相应的方药口服,如病情较重、较急者即服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或紫雪丹,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以免贻误病情。
'医案选读'
    董姓女,1岁半,1951年8月13日初诊。
   病史:患儿于8月9日开始高热,精神萎靡,不思饮食,时有呕逆,曾呕吐两次,呈喷射性,于11日急诊人某医院,经检查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治疗未效,病势反进,壮热无汗,四肢厥冷,体温持续在39.5℃—40.5℃,嗜睡,躁动不安,不进饮食,小便短赤,大便不行,并时有阵发性抽风,发作寸四肢抽搐,两眼上翻,呼吸闭止,口唇青紫。因病情日趋重笃,家长乃携患儿于13日宋诊。
   检查:患儿神愦,眼闭,唇青,呼吸短促,四肢厥冷红透过命关,脉浮数。
   辨证:暑热亢盛,内动肝风,气营两燔,邪传心包。
   冶法:清营解表,透邪涤暑,清心开窍,平肝熄风。
舌质绛,舌苔黄厚少津,指纹紫
    处方:钩藤二钱  薄荷一钱半  生石膏八钱(捣)  金银花二钱  石菖蒲二钱(捣)生滑石三钱(捣)  石斛二钱  香薷一钱半  全蝎一钱半(捣)  蝉衣一钱半  甘草一钱淡竹叶一钱半  灯心五分  煎两遍约150毫升,第一次喂下后,待20分钟,喂大米汤少许过半小时后,再喂第二次药,取汗。
   另仿至宝丹,珠黄散、镇痉散,撮风散等方义,配清热镇痉药粉一料。
   牛黄一钱  朱砂三分  全蝎三钱  琥珀六分  蜈蚣七条(隔纸炙)  羚羊角粉一钱半羚羊角骨二钱  犀角一钱  天竺黄一钱半  僵蚕一钱半  熊胆五分  麝香三分  共为细粉
服用法:每次服二分,一天三至四次。
   13日晚7点二诊:药后全身微汗出,体温稍退,已能吃奶,仍嗜睡,偶有抽风仍未解,舌苔脉象同前,指纹红色,退至气关,病势巳见好转。为其改方,清热凉血止痉,荡涤阳明热结。
    钩藤二钱  生石膏八钱(研细粉)  石斛三钱  生滑石三钱  石菖蒲二钱(捣)  全蝎一钱(去刺捣)  酸枣仁二钱(捣)  玄参二钱  大黄二钱  香薷一钱半  枳实三钱  白豆蔻一钱半  犀角一钱  甘草一钱  灯心五分  玄明粉二钱(分冲)  煎两遍约150毫升,分两次服,并继服清热镇痉药粉四次。
   14日三诊:体温降至38℃,抽风已止,大便已解,下黑粪块二次,稀黑粪三次,神识已清,能认父母,稍能进食,舌苔略退,稍干少津,脉仍有数象。
   大热已减,腑气已通,余焰未尽,津液亏损。再改方,清泄余热,养阴生津。
   钩藤二钱  生石膏五钱(研)  生滑石三钱(研)  石菖蒲二钱(捣)  石斛三钱  麦冬四钱  川贝一钱半  人参一钱  白芍一钱半  甘草八分  全蝎一钱(捣)  灯心五分
继服上方两付,脉静身凉而愈,无后遗症。(戴岐等.刘惠民医案选?神经精神科.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病案二陶某,女,7岁。
发热数日,忽然昏迷不醒,  日闭不开,两手拘急厥冷,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二便秘
涩。诊视脉伏不应指,口噤,舌不易察,面色晦滞,手压其腹则反张更甚,其腹必痛。《金匮要略》:“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著席,脚挛急,必骱齿,可与大承气汤。”此为厥深热深,议用急下存阴法。
   炒枳实5克  制厚朴5克  锦纹黄(泡)10克  玄明粉(泡)10克
   复诊:抉齿连续灌服,服药后一时许,扰动不安,呻吟一声,泻下黏液夹血的粪便极
多,痉止厥回。更进一剂,热退神清,但口渴甚,腹部阵痛拒按,显然“胃家实”也。
   杭白芍10克  炒山栀5克  淡黄芩5克  川黄连3克  炒枳实5克  牡丹皮5克  天花粉7克  锦纹黄(泡)7克  飞滑石10克  粉甘草3克
   复诊方服至3剂,渴止,二便畅利而愈。
   (李聪甫.李聪甫医案?痉证.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文献摘要'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  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萎桂枝汤主之。”“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龄齿,可与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痉病总论》:  “脉者人之正气正血所行之道路也,杂错乎邪风、邪湿、邪寒,则脉行之道路必阻塞壅滞,而拘急蜷挛之证见矣。”
   《诸病源候论?产后中风痉候》:“产后中风痉者,因产伤动血脉,脏腑虚竭,饮食未复,未满日月,荣卫虚伤,风气得人五脏,伤太阳之经,复感寒湿,寒搏于筋则发痉,其状口急噤,背强直,摇头耳鸣,腰为反折,须臾十发,气急如绝,汗出如雨,手拭不及者,皆死。”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夫人之筋,各随经络结束于身。血气内虚,外为风,寒、湿、
热之所中,则痊。”
   《景岳全书?杂证漠?痉病》:  “愚渭痉之为病所以反张。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筋挛。”痉,盖传写之误耳。其证则脊背反张,头摇口噤寒面赤之类皆是也。”
强直反张病也。其病在筋脉,筋脉拘急,“痊之为病,即《内经》之痉病也,以痉作戴眼项强,四肢拘急,或见身热足寒,恶
    《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  “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伤寒之痉自外来,证属太阳,治以散外邪为主。湿热之痉自内出,波及太阳,治以熄内风为主。”
   《医林改错?论抽风不是风》:“项背反张,四肢抽搐,手足握固,乃气虚不固肢体也;两目天吊,口噤不开,乃气虚不上升也……元气既虚,必不能走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第三节  痿证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亦称“痿譬”。
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临床
    《内经》对本病论述颇详,阐述了痿证的病因病机、病证分类及治疗原则。《素问?痿论》指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肺热叶焦”,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因而五体失养,肢体痿软。还将痿证分为皮、脉、筋、骨、肉五痿,以示病情的浅深轻重以及与五脏的关系,在发病原因上,《素问?痿论》指出了“热伤五脏”,“思想无穷”,“焦虑太过”、“有渐于湿”及远行劳倦、房劳太过等,  《素问?生气通天论》又指出: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认为湿热也是痿证成因之一。在治疗上,  《素问?痿论》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原则,其理论依据是:  “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任,督,带脉皆络合于阳明,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独取阳明”成为指导临床治疗痿证的重要原则。
   隋唐至北宋时期,将痿列入风门,较少进行专题讨论。直到金元,张子和《儒门事亲?风痹痿厥近世差互说》把风、痹,厥与痿证进行了鉴别,强调“痿病无寒”,认为痿证的病机是“由肾水不能胜心火,心火上灼肺金。肺金受火制,六叶皆焦,皮毛虚弱,急而薄著,则生痿壁”。其临床表现为“四末之疾,动而或劲者为风,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不用者为痿,逆而寒热者为厥,此其状未尝同也”。朱丹溪承张子和之说,力纠“风痿混同”之弊,在治法方面主张“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提出了“泻南方,补北方”的治疗原则,在具体辨证方面又有湿热、湿痰、气虚、瘀血之别,对后世影响颇深。
   明清以后对痿证的辨证论治日趋完善。《景岳全书?痿论》指出,痿证实际上并非尽是阴虚火旺,认为“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若慨从火论,则恐真阳衰败,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故当酌寒热之浅深,审虚实之缓急,以施治疗,庶得治痿之全。”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多发性神经炎、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病变,重症肌无周期性麻痹等表现为肢体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沦治。
'病因病机'
    痿证形成的原因颇为复杂。外感温热毒邪,内伤情志,饮食劳倦、先天不足、节,跌打损伤以及接触神经毒性药物等,均可致使五脏受损,精津不足,气血亏耗,脉失养,而发为痿证。
 

 

一、病因
    1.感受温毒
   温热毒邪内侵,或病后余邪未尽,低热不解,或温病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