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中医内科学(七版) >

第5部分

中医内科学(七版)-第5部分

小说: 中医内科学(七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蒸—加银柴胡、青蒿、地骨皮、功劳叶
临证参考——①润肺汤(岳美中):沙参、马兜铃、山药、牛蒡子、桔梗、枳壳、
             橘红、杏仁、贝母、栝楼。②虚劳咳嗽——参蛤三七散(岳美中)
             人参30g,蛤蚧4对,三七30g,研为细末,每次0。6g ,日服
             3次,服时忌绿豆及大凉之品(岳美中)。③阴虚之咳,养阴需
             兼收敛(李家振):“阳虚易补,阴虚难调”,余在临床中颇有此
             感。如阴虚咳嗽,予滋阴润肺止咳,方法切证,但疗效总不能尽
             如意。每遇阴虚咳嗽,则予养阴止咳之中兼以收敛,常用的收敛
             药有五味子、粟壳、诃子、生牡蛎等。临证选加2至3味,但粟
             壳应为必用之品。张锡纯曾说:“治虚劳咳嗽,用山药、枸杞、
             、地黄、玄参而不止者,加粟壳二三钱,可立见成效”。据临证
             所验,凡见干咳无痰或少痰,属阴虚肺气耗散而又确无表证者
             都可使用。
     其他疗法
    一、单方验方
    1.宁嗽散  桑白皮、紫苏各9g ;细辛3 g,五味子、橘皮、半夏各6g,茯苓、苦杏仁、枳壳、桔梗、甘草各10g,为“诸嗽通用之方”。
    2.久咳痰嗽方  莱菔子、炒苦杏仁各等分,蒸饼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五丸,时时咽津。适用于痰壅气逆之咳嗽。
    3.百部煎  百部、生地黄、生姜、百合、麦冬各10…15g。适用于阴虚久咳之证。
    4.珍珠层粉60g,青黛少许,麻油调服,分8次服,1日2次,用于咳嗽气急。
    5.金沸草散  前胡、荆芥、姜半夏、赤芍、细辛、炙甘草、旋覆花、各6g,加姜枣水煎服。用治外感风寒之咳嗽痰多气急。
    6.黄芩、栝楼壳、鱼腥草各10g。水煎服,一日三次。适用于痰热咳嗽。
    7.枇杷叶煎  枇杷叶(包)、紫苏各9g,苦杏仁12g,大蒜头3g。先将苦杏仁、大蒜头共捣烂;再将枇杷叶、紫苏煎汁150ml左右,过滤后冲于苦杏仁、大蒜泥中浸液。每日1剂,分2次服。适用于外感咳嗽。
    二、针灸
    主穴:肺俞、合谷。配穴:痰多配丰隆;咽痒而咳刺天突;胸膺憋闷刺内关、檀中;久咳体弱者,温灸肺俞、肾俞、脾俞。外感咳嗽宜浅刺,用泻法;内伤咳嗽用平补平泻,并可配合针灸。
    三、贴敷
    附片、肉桂、干姜各20g;山奈10g;共研末,装瓶,先用拇指在双侧肺俞穴用力按摩半分钟左右,使局部潮红,再将药粉一小撮放在穴位上,再用3cm *3cm医用胶布固定,隔日换药1次。若为久咳者,先用生姜及葱白捣汁擦拭肺俞穴及脊柱两侧。对急慢性咳嗽均有效,尤适用于小儿咳嗽。
    预后转归
 外感咳嗽——暴病—实—其病在肺—易于表散清肃—治疗较易,预后较好。但若发热不退,形衰神疲者—多预后不好
内伤咳嗽——病久多虚—常迁延不愈—一般肺病轻而肾病重,脾居其中。若能及早治疗—多能痊愈;若失治误治,病久及肾,发为肺胀—治疗困难,预后差
    预防调摄
    1.提高肌体卫外功能,增强皮毛腠理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防止病原体的进一步蔓延。体虚易感冒者—常服玉屏风散。                                   
    2.改善环境卫生,消除烟尘和有害气体的危害,加强劳动保护。吸烟者戒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3.注意起居有节,劳逸结合,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4.忌食辛辣、香燥、肥甘厚味及寒凉之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性情急噪、郁怒化火伤肺。发病后注意休息,清淡饮食。多饮水,以利排痰。
    5.内伤咳嗽,缓解期作长疗程的持续治疗,重点补益脾肾,取“缓则治其本”之义,补虚固本,以图根治。
    名老中医经验
      一、慢性支气管炎
    胡建华:程门雪认为:“慢性支气管炎在临床上纯寒宜温的有,温而兼清的亦有,纯热宜清的就很少”。故①病初发,咳喘并见者—小青龙汤,并与射干麻黄汤相配,以射干利咽喉,消痰涎,紫菀、冬花温肺化痰,加鹅管石温肾纳气。他将干姜、五味子同捣,,温肺化饮,可起帮助排痰作用。且对五味子、细辛、干姜的用量很小,每味1—1。5g,认为“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如用重剂,反而偾事”。②老人体虚,喘甚而咳轻,汗多—生脉散煎汤,化服《局方》牛黄丸1粒。③阳虚咳喘痰鸣—借阳和汤方义,用熟地、麻黄、鹿角霜、白芥子,加紫菀、冬花、苏子、杏仁。④咳喘痰多,舌苔光而痰有咸味—金水六君煎。
    岳美中:顽固性慢性支气管炎,经年不愈——固本丸:黄芪、党参、白术、防风、茯苓、甘草、陈皮、半夏、补故脂、紫河车等,方取六君子汤、玉屏风散加补肾药组成。
    朱良春    余历年来对慢性久咳,除先针对病情,或燥湿化痰,或补益肺脾,或清润肺金之剂后,概予久咳丸治之,多收佳效。由五味子50g,婴粟壳600g,枯矾30g,杏仁72g组成,研极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10—15粒,1日2次,白糖开水送服。如有外感发热者,暂勿服。
    陈泽林    在急性发作时,先父陈耀堂有一通用方:霜桑叶、前胡、牛蒡子各9g,生甘草、桔梗、玉蝴蝶各6g,凤凰衣5g,鱼腥草、野荞麦根各30g,佛耳草15g。发热—加黄芩、天竺黄;咯痰不爽—加枳实、淡竹茹;痰液清稀—加冬瓜子、白芥子;兼气喘—加炙麻黄、地龙;痰黄—加栝楼皮、大贝母。缓解期治本可用香砂六君子丸合金柜肾气丸常服,也采用冬病夏治法:生熟地各15g,山药12g,山萸肉5g,巴戟天6g,仙灵脾、白术、党参、灵芝各9g。以上各药10倍量共研细末,再用鱼腥草30g,佛耳草15g,野荞麦根30g,煎汤代水泛丸。每服6g,日2—3次,服用3个月,于每年七八月间服用。 
                 第三节    哮病
    定义
    宿痰伏肺→诱因、感邪→引触→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气道挛急→发作性痰鸣气喘疾病。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
    流行与发病
    哮病是中医内科常见病之一,在我国北方更为多见,发病率约占人口的2%左右。中医对本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方法多样,疗效显著,不仅可以缓解发作时的症状,且通过扶正治疗,达到祛除宿根,控制复发的目的。
    释义
    哮——呼吸时喉间发出的喘鸣音。因哮必兼喘,故又称哮喘
以特征  呷嗽——咳嗽气急,呀呷有声(《证治准绳》)
为  名  哮吼——“夫哮吼以声音名,喉中如水鸡声是也”(《寿世保元喘门》)
        齁鼻合——均指气喘时鼻息气粗声高而言,为古病名,指哮喘发作时痰
                 鸣,喉间如拽锯声
以病因     寒哮、冷哮、热哮、风痰哮、食哮、鱼腥哮
为  名     酒哮、水哮、盐哮、糖哮、年久哮
以病理性质命名——实哮、久哮            朱丹溪创“哮喘”病名
    历史沿革
1.《内经》虽无哮病,但有“喘鸣”、“齁鼻合”之类的记载。
2.《金贵要略》称之为“上气”:“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并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证。仲景所创许多方剂为后世治疗哮病所常用:桂枝 加后朴杏子汤、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
3.元?朱丹溪创“哮喘”病名,阐明病机:哮专主于痰”。
4.《医学正传》将哮与喘作了明确区分:“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后世医家鉴于“哮必肩喘”,故一般统称为“哮喘”,而简名“哮证”、“哮病”。
5张景岳认为哮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并增补了哮病的治疗措施
6.清?何梦瑶《医碥?喘哮》指出哮病与外感、饮食有关:“哮者,得之食味酸咸太过,渗透气管,痰入结聚,一遇风寒,气郁痰壅即发。”陈念祖《时方妙用》进一步指出外感、饮食、情志、劳倦均可导致哮病的发作。
7.李用粹?《证治汇补?哮病》强调病机以痰为主:“哮即痰壅即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范围
中医——是指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属于痰饮证的“伏饮”证。
西医——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心源性哮喘;  其他肺部过敏性疾病
    病因病机
    病因
    1.外邪侵袭
①风寒、风热→壅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夙根 ”                           
②吸入花粉、烟尘、异味气体、动物毛屑→肺失宣发→津液凝聚→痰浊内蕴
    2.饮食不当
①过食生冷→津液凝聚,寒饮内停
②嗜食酸咸、甘肥、甜腻→积痰生热    {→痰浊内生→上干于肺→夙根
③进食海羶鱼虾蟹等发物→脾失健运
    古有“食哮”、“鱼腥哮”、“卤哮”、“醋哮”、“糖哮”。
    3.体虚病后
素质不强——先天不足、肾气虚弱→易受外邪侵袭→“幼稚天哮”
病后体弱——幼年患麻疹、顿咳或反复感冒、咳嗽日久→肺气亏虚→气不布津→痰饮内生;或阴虚火旺→蒸液为痰→痰热胶结
    神经因素:支气管粘膜下迷走神经感受器的易感性增高,常由呼吸道感染和寒冷空气或精神因素等的刺激所致,故多属内源性哮喘。
    病机 
①发病——上述各种病因,既是引起哮病的病因,又是每次发病的诱因:气候变化、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
②基本病机——“伏痰”(宿痰)内伏于肺,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致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气道挛急,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气喘。
③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为痰阻气闭,以邪实为主。痰的产生,由于肺失宣发,或肺不主气,气不布津;脾虚不能运输水精;肾虚不能蒸化水液(阳虚水泛为痰,或阴虚虚火灼津为痰)→凝聚为痰,伏藏于肺→宿根(诱因)→哮病
    宿根——过去即有旧的病根。以哮病而言,伏痰为其主因。故一般认为痰
            为本病之宿根。
    病理因素除痰外,还有气、火、风、瘀等
④病位在肺,关系到脾肾
    发作期——主病在肺——邪实为主
    缓解期——肺肾脾,与五脏六腑皆有关联——正虚为主
⑤病机转化——由于病因不同,可有寒痰、热痰、寒包热哮之分
    因寒邪诱发——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寒痰——冷哮
    因热邪诱发——素体阳盛——痰从热化——热痰——热哮
    痰热内郁,风寒外束——寒包热哮
    反复发作→正气耗伤;素体肺肾不足——虚哮
    寒热相互转化——寒痰内郁化热,或热证久延转从寒化
    从实转虚——病久反复发作{寒痰伤及三阴三阳}由实转虚…肺脾肾虚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