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中医内科学(七版) >

第80部分

中医内科学(七版)-第80部分

小说: 中医内科学(七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紫斑与温病发斑在皮肤表现的斑块方面,有时虽可类似,但两者病情、病势、预后回然有别。温病发斑发病急骤,常伴有高热烦躁,头痛如劈、昏狂谵语、四肢抽搐、鼻衄、齿衄,便血、尿血、舌质红绛等,病情险恶多变。杂病发斑(紫斑)一般不如温病发斑急骤,常有反复发作史,也有突然发生者,虽时有热毒亢盛表现,但一般舌不红绛,不具有温病传变急速的特点。
 3.紫斑与丹毒
 丹毒属外科皮肤病,以皮肤色红如红丹得名,轻者压之退色,重者压之不退色,但其局部皮肤灼热肿痛,与紫斑有别。
  (八)血证主要类证的鉴别
 血证以出血为突出表现,随其病因、病位的不同,原有疾病的不同,症状及体征有火热亢盛,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之分,所以掌握这三种证候的特征,对于血证的辨证沦治具有重要意义。
 :.热盛迫血证
 多发生在血证的初期,大多起病较急,出血的同时,伴有发热,烦躁,  口渴欲饮,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少津,脉弦数或滑数等症。
 2.阴虚火旺证
 一般起病较缓,或由热盛迫血证迁延转化而成。表现为反复出血,伴有口千咽燥,颧下篇  各论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
红,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红,苔少,脉细数等症。
 3.气虚不摄证
 多见于病程较长,久病不愈的出血患者。表现为起病较缓,反复出血,伴有神情倦怠,L、悸,气短懒言,头晕目眩,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脉弱等症。
三、相关检查
    对每一位血证患者应将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作为必须进行的检查,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种血证的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检查。必要时尚需进行骨髓穿刺,以协助诊断。
   咳血:实验室检查,如血沉、痰培养细菌、痰检查抗酸杆菌及脱落细胞,以及胸部x线检查,支气管镜检或造影、胸部CT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咳血的病因。
   吐血:纤维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B型超声波、胃液分析等检查可进一步明确引起
吐血的病因。
   便血:呕吐物及大便潜血试验,大便常规检查,直肠指检,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等助于进一步明确便血的病因。
    尿血:小便常规为尿血时必须进行的检查,另可根据情况进一步作尿液细菌学检查,泌尿系x线检查,膀胱镜检查等。
   紫斑:血、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管收缩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毛细血管脆性试验等为常需进行的检查,有助于明确出血的病因,帮助诊断。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证的不同血证具有明确而突出的临床表现——出血,一般不易混淆。但由于引起出血的原因以及
出血部位的不同,应注意辨清不同的病证。如从口中吐出的血液,有吐血与咳血之分;小便出血有尿血与血淋之别;大便下血则有便血、痔疮之异。应根据临床表现、病史等加以鉴另0。
   2.辨脏腑病变之异
   同一血证,可以由不同的脏腑病变而引起。例如同属鼻衄,但病变脏腑有在肺、在胃,在肝的不同;吐血有病在胃及病在肝之别;齿衄有病在胃及在肾之分;尿血则有病在膀胱、
肾或脾的不同。
 3.辨证候之虚实
 一般初病多实,久病多虚虚衰所致者属虚。
由火热迫血所致者属实,由阴虚火旺,气虚不摄,甚至阳气中医内科学
治疗原则
    治疗血证,应针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及损伤脏腑的不同,结合证候虚实及病情轻重而辨证论治。《景岳全书?血证》说:“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知此四者而得其所以,则治血之法无余义矣。”概而言之,对血证的治疗可归纳为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原则。
   1.治火
   火热熏灼,损伤脉络,是血证最常见的病机,应根据证候虚实的不同,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并应结合受病脏腑的不同,分别选用适当的方药。
   2.治气
   气为血帅,气能统血,血与气休戚相关,故《医贯?血证论》说:“血随乎气,治血必先理气。”对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
   3.治血
   《血证论?吐血》说:“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要达到治血的目的,最主要的是根据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其中包括适当地选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祛瘀止血的方药。
三、分证论治
以下分别叙述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七个血证的辨证论治。
(一)鼻衄
    鼻腔出血,称为鼻衄,它是血证中最常见的一种。鼻衄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致,其中以肺热,胃热,肝火为常见,但也可因阴虚火旺所致。另有少数病人,可由正气亏虚,血失统摄引起。
   鼻衄可因鼻腔局部疾病及全身疾病而引起。内科范围的鼻衄主要见于某些传染病,发热性疾病,血液病、风湿热、高血压,维生素缺乏症、化学药品及药物中毒等引起的鼻出血。至于鼻腔局部病变引起的鼻衄,一般属于五官科的范畴。
 1.热邪犯肺证
 鼻燥衄血,口干咽燥,或兼有身热,恶风,头痛,咳嗽,痰少等症,舌质红,苔薄,脉数。
   证机概要:燥热伤肺,血热妄行,上溢清窍。
   治法:清泄肺热,凉血止血。
   代表方:桑菊饮加减。本方疏散风热,宣肺止咳,适用于热邪犯肺的鼻衄,恶风发热,咳嗽等症。
   常用药:桑叶、菊花,薄荷、连翘辛凉轻透,宣散风热;桔梗、杏仁、甘草宣降肺气,利咽止咳;芦根清热生津;丹皮、茅根、旱莲草,侧柏叶凉血止血。
   肺热盛而无表证者,去薄荷、桔梗,加黄芩,栀子清泄肺热;阴伤较甚,口,鼻、咽干
燥显著者,加玄参,麦冬、生地养阴润肺。
   2.胃热炽盛证
   鼻衄,或兼齿衄,血色鲜红,口渴欲饮脉数。
   证机概要:胃火上炎,迫血妄行。
   冶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下篇  各论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
鼻干,口干臭秽,烦躁,便秘,舌红,苔黄
    代表方:玉女煎加减。本方滋阴清胃泻火,适用于胃热炽盛的鼻衄,或兼齿衄,头痛,牙痛,烦热口渴,舌红,苔黄等症。
   常用药:石膏、知母清胃泻火;地黄,麦冬养阴清热;牛膝引血下行;大蓟,小蓟、白
茅根.藕节凉血止血。
   热势甚者,加山栀、丹皮,黄芩清热泻火;口渴,舌红苔少,脉细数者,加天花粉、石斛,
 3.肝火上炎证
大便秘结,加生大黄通腑泻热;阴伤较甚,玉竹养胃生津。
鼻衄,头痛,目眩,耳呜,烦躁易怒,两目红赤,口苦,舌红,脉弦数。证机概要:火热上炎,迫血妄行,上溢清窍。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本方清泻肝胆火热,适用于肝火上炎的鼻衄。
   常用药:龙胆草,柴胡、栀子,黄芩清肝泻火;木通、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当归,甘草滋阴养血;白茅根、蒲黄,大蓟、小蓟,藕节凉血止血。
生地、
    若阴液亏耗,口鼻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者,可去车前子、泽泻、当归,酌加玄参、麦冬、女贞子、旱莲草滋阴凉血止血;阴虚内热,手足心热,加玄参、龟板、地骨皮、知母滋阴清热。
 4.气血亏虚证
 鼻衄,或兼齿衄、肌衄,神疲乏力,面色咣白,头晕,耳鸣,心悸,夜寐不宁,舌质淡,脉细无力。
   证机概要:气虚不摄,血溢清窍,血去气伤,气血两亏。
   治法:补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本方补气生血,健脾养心,适用于吐血,衄血,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淡,脉细等症。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补气健脾;当归、黄芪益气生血;酸枣仁、远志、龙眼肉补心益脾,安神定志;木香理气醒脾;阿胶,仙鹤草、茜草养血止血。
   对以上各种证候的鼻衄,除内服汤药治疗外,鼻衄当时,应结合局部用药治疗,以期及时止血。可选用:①局部用云南白药止血;②用棉花蘸青黛粉塞人鼻腔止血;③用湿棉条蘸
塞鼻散(百草霜15克,龙骨15克,枯矾60克,共研极细末)塞鼻等。
(二)齿衄齿龈出血称为齿衄,又称为牙衄、牙宣。以阳明经脉人于齿龈,齿为骨之余,故齿衄主中医内科学
要与胃肠及肾的病变有关。
   齿衄可由齿龈局部病变或全身疾病所引起。内科范围的齿衄,多由血液病,维生素缺乏症及肝硬化等疾病所引起。至于齿龈局部病变引起的齿衄,一般属于口腔科范围。
1.胃火炽盛证齿衄,血色鲜红,齿龈红肿疼痛证机概要:胃火内炽,循经上犯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头痛,口臭,舌红,苔黄,脉洪数。灼伤血络。
    代表方: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加减。前方清胃凉血,后方泻火解毒,二方合用,有较强的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的作用。
   常用药:生地、丹皮、水牛角清热凉血;大黄,黄连、黄芩,连翘清热泻火;当归、甘草养血和中;白茅根、大蓟、小蓟、藕节凉血止血。
   烦热,口渴者,加石膏、知母清热除烦。
   2.阴虚火旺证
   齿衄,血色淡红,起病较缓,常因受热及烦劳而诱发,齿摇不坚,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证机概要: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络损血溢。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加减。前方滋阴补肾,后方养阴清热,凉血止血,合用于阴虚火旺的血证。
   常用药: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养阴补肾,滋阴降火;茜草根、黄芩、侧柏叶凉血止血;阿胶养血止血。
   可酌加白茅根、仙鹤草,藕节以加强凉血止血的作用。虚火较甚而见低热、手足心热者,加地骨皮,白薇、知母清退虚热。
    (三)咳血
   血由肺及气管外溢,经口而咳出,表现为痰中带血,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均称为咳血,亦称为嗽血或咯血。
   咳血见于多种疾病,许多杂病及温热病都会引起咳血。内科范围的咳血,主要见于呼吸系统的疾病,如支气管扩张症、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肺癌等。其中由肺结核、肺癌所致者,尚需参阅本书的肺痨及肺癌两节:温热病中的风温,暑温都会导致咳血,详见《温病学》有关内容。
1.燥热伤肺证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证机概要:燥热伤肺,肺失清肃,治法: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或有身热,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数。肺络受损。
    代表方:桑杏汤加减。本方清宣肺热,肃肺止咳,适用于燥热伤肺的咳嗽痰黏带血,舌红少津等症。
口鼻干燥    常用药白茅根,茜
   兼见发清热利咽;
参、天冬、天花粉等养阴润燥。痰热蕴肺,肺络受损,症见发热,面红,咳嗽,咳血,咯痰黄稠,舌红,苔黄,脉数者,可加桑白皮,黄芩、知母,山栀,大蓟,小蓟、茜草等,以清肺化痰,凉血止血;热势较甚,咳血较多者,加连翘,黄芩,白茅根,芦根,冲服三七粉。
  2.肝火犯肺证
 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