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朱熔基传 >

第23部分

朱熔基传-第23部分

小说: 朱熔基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结束香港之行后,朱熔基旋抵新加坡,参加了该国贸易发展局,专门为上海市经济代表团举行的座谈会,并接受了总理李光耀的宴请。
  这次访问新加坡,使得朱熔基对自己出任未来的中共领导人信心大增。在此之前,基于前苏联及东欧等国家的前车之鉴,朱熔基对于中共的政治与经济两头参差发展的前途,并不是很乐观。而到新加坡参观并听取李光耀的施政经验后,朱熔基终于相信政治独裁加经济自由化,这种所谓的「亚洲模式」,还是有可能在中国大陆取得成功的。
  九一年春节前,趁陪同邓小平在上海过冬之际,朱熔基向他详细汇报了访问新加坡的观感及新加坡经济成功的经验,认为新加坡有许多的经验,值得中国大陆学习和参考。邓小平听过后非常兴奋,要朱熔基去国务院工作后,一定要好好把李光耀的治国经验学到手。邓小平还特别要求朱熔基,把新加坡政府廉政建设的经验,同江泽民和乔石汇报。
  果然,朱熔基国务院工作不久,中共各级干部中即掀起了一股「新加坡考察热」。
  「六四」以后,虽然中共政权一再于公开场合打肿脸充胖子,扬言「绝不屈服于外来反动势力的任何压力」,但它在九零年中即以实行「人道主义」,同意方励之夫妇出国治病为借口,与美国方面达成礼送方励之出境的协意,已经充分表明他急于同美国恢复两国「正常友好关系」。
  虽然当时的美国布什政府,也不愿同中共政权的关系彻底搞僵,但前提却是绝不接受李鹏前往访问,无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于是,中共政权想出了一个不得已的补救措施,即组织一个中国市长代表团到美国周游一圈,既达到向美国政府示好的目的,又能收到让这些中国大陆的主要经济城市与美国各地加强经济贸易的实惠。
  按理说,既然派出一个市长代表团出访,当然不能丢掉北京和天津,而这个代表团的团长理所当然也应由北京市长担任。比如,中国市长协会成立后,虽然有关章程上写明该会的会长,是由各市长轮流担任,但第一任会长必须是北京市长。
  不避讳人权问题
  问题是,因为「六四」镇压,当时身为北京市市长的陈希同与李鹏一样身背恶名,所以无论是他本人还是中共政权,都要考虑到他访问美国的结果,可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而且如果中共方面如此安排,更可能美国方面也不会接受。于是,中共方面干脆安排北京市不参加这个代表团,而且为了朱熔基担任团长的名正言顺,连天津市也自动缺席。
  九零年七月中上旬,由上海市前市长汪道涵、武汉市长赵宝江、重庆市长孙同川、太原市长万良适、合肥市市长钟咏三、宁波市长耿典华和外交部美大司司长张毅君(后任中共驻加拿大大使)等人组成,以朱熔基为团长的「中国市长代表团」访问了美国。
  同时,朱熔基也不忘借此给上海市吃点「独食」,专门安排了上海市学者代表团与他的市长代表团一同飞往美国。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学者代表团,因为「六四」以后无论国内国外,都认为中国大陆再次出现了「知识分子的冬天」,所以这个适时随朱熔基出访的「学者代表团」,其实也是为朱熔基在上海的亲民形象和政治开明形象造势的工具之一。
  市长访问团虽属「地方官」,但他们在美国各大城市的活动,并不仅仅是看市政,而是替中共新领导层作「公关」,拉投资,「促进双方了解」,「消除误会」,改善关系。
  朱熔基说,中国市长代表团带来了中国人民的希望,同时也感到此次出访美国的任务并不轻松。在国内就听说美国流行「苏联热」、「东欧热」和「中国冷」。不管谁热谁冷,都不能减低中美两国的关系,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重要意义,两国关系的发展,一定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国际合作。
  朱熔基在美国还呼吁美国政府取消对中国的经济制裁,敦促世界银行恢复各项对华贷款。他说:「美国应取消经济制裁,因为这将徒劳无益。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会受到制裁的影响,而其它工业国家表面上维持制裁,私下已大部分恢复了对中国的生意。所以美国制裁中国只会促使美国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受到伤害。」
  如果说朱氏的上述讲话并无新意的话,那么他邀请美国议员访问上海「好好讨论三天三夜人权问题」的举动,不能不说是「胆大包天」,因为人权在中国从来就是一个禁区。
  朱熔基还用了一组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上海政治「现况」,八九年以来,上海的贪污受贿已被抓了一千多人,其中包括局长一级的高干。但是,八九年「六四」迄至访问之时,只拘审了几十个学者、学生中的指挥者、组织者,而且在犯罪案情弄清楚后,基本上都免于起诉,陆续释放了,当时还在拘留之中的学生不足十人。
  朱熔基在这裹避开因参加民运而遭拘捕的工人、市民和无业者的情况,只是谈到学者和学生被捕的数字,无疑是玩了个障眼法。而公开邀请美国议员访问上海「讨论人权问题」,更是分散了美国人对中国人权的注意力,甚至使有些人产生「中共官员开始注重人权」之感,因而「朱熔基热」在美国也出现。
  身在上海,胸怀全国
  朱熔基志得意满地从美国飞回上海,在虹桥机场一下飞机,即「高兴地」接受记者访问说:「在美国虽然有很多对中国的误解,但是我觉得美国人民和大陆人民之间还是有着深厚的友谊,我相信这次访问起了很好的作用…过去的事不要纠缠,大家都向前看。」
  在访美期间,朱熔基就当时中国大陆的经济改革现况,在洛杉机接受了美国《全球观点》杂志总编辑加德尔斯的访问。从对答内容看,西方世界并没有把朱熔基仅仅看成是上海市长,而是看成中共经济工作的对外发言人。而朱熔基本人除长期积累的业务专长外,又能够「身在上海,胸怀全国」,所以才能够就整个中国大陆的宏观经济形势,及改革开放政策的具体状况侃侃而谈。
  此类消息传回大陆后,邓小平非常兴奋,对身边的人说:听听朱熔基说的,句句在行。
  难得人才,难得人才!
  朱熔基次年四月又率上海代表团前往荷兰访问。
  八日,就在中共人大会议主持人宣布通过关于朱熔基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之任命时,朱熔基正在会见荷兰王国的经贸大臣。宾主频频举杯,觥筹交错之间,一位荷兰政府官员冒冒失失地闯进来,附在经贸大臣的耳边低语几句。朱熔基虽然听不懂荷兰话,但也明白这位官员说的是:您面前的这位中国人现在已经不是上海市长,而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副总理了。
  如果按两国对等关系排列的话,荷兰的经贸大臣,仅仅相当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下属的经贸部长,听到部下的通报后,他立刻对朱熔基肃然起敬,朱熔基则非常矜持地微微一笑,似乎是早在意料中的事。
  事实上,北京方面这天的人大「选举」结果,小平同志一年前就可能已经告诉过他了。
  朱熔基这次率上海代表团到西欧,除了访问荷兰以外,还访问了意大利、比利时、法国、西班牙、德国,会见了意大利总理、法国总理、德国副总理、比利时副首相和欧洲共同体副主席等高级官员。
  不再埋没的人才
  令西欧国家领导人刮目相看的是,朱熔基在荷兰出席第四届国际论坛会时,用英文发表了《中国的开放政策和前景》的学术演说。他流利的英文和严密的思维逻辑辑,令在场者无不感慨「中国共产党政权里,竟还埋没着这样一个既开明又有水平的市长」。第二天,西方各大通讯杜即报道了朱熔基已经不再被「埋没」的消息。
  在法国参加世界著名的埃尔夫百油公司下属的栋日炼油厂时,因为朱熔基已经被宣布为中共国务院副总理,所以该公司特地安排了「东欧、计划经济国家总经理」陪同访问。参观过程中,栋日炼油厂厂长开始是用法语通过翻译向朱熔基介绍,但朱熔基用英语向翻译提出问题,于是厂长立刻改用英语。
  能用英语同中国的科技人员人交谈是很正常的情况,但能用英语同中国的一位并非主管外交的副总理交谈则今这位厂长吃惊不小。因为该厂正在与上海方面,合建金山石油化工厂进行可行性研究,而朱熔基的这番表现,为这项合作的最后成功踢进关键的一分。
  其实,中共现任国家领导人中,能够掌握一至两门外语的不止朱熔基一人。但是,江泽民在同外国人讲英语时,往往是对方根本没有听懂,他还在旁若无人地滔滔不绝。
  李鹏则是俄语虽好却很少有机会表演,而在外国人讲英语的场合则表现得过于谦虚好学,比如他在西方国家参观一座电站时,对方技术人员无论讲个什么他都要问随同翻译这个单词怎么写,然后不着急不着慌,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记在他的小笔记本上。殊不知如此过分的表演,会让对方觉得太耽误时间而不耐烦的。在巴黎,朱熔基听说那里已经有上千名旅法上海侨胞,而且专门组织了上海旅法侨胞联谊会,他们选出了七十多位代表,在著名的香榭丽舍田园大街安排了酒会,希望朱市长能够接见他们,同他们介绍一下家乡的情况。
  朱熔基听说后,立刻同意出席他们的欢迎酒会。在酒会上,朱熔基特别强调了中共绝不会因为有了一个「六四」就把对待侨胞的政策向左转。而且非常机智地把话题,由追问北京的「六四」实情转到上海。
  在场有人问中共政权为什么要开枪杀自己的同胞,他立刻回答:「我可以保证上海没有开过」枪。甚至对真正的坏人,我们也是先将其抓获再交给司法机关审判的。」
  当侨胞们表示他们身在巴黎,心在上海,一定要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同为上海浦东建设出力时,朱熔基非常感动。他说:虽然我是湖南人,但我是上海市市长。然后他改用上海话说:「阿拉也是上海人」,逗得侨胞们个个开怀大笑。
  当时已经八十三岁高龄的老雕塑家张充仁老先生高兴地说:「久仰朱市长大名。今天见面,果然是个实干家。上海大有希望。」当地侨胞说,共产党对海外侨胞的关怀,从来没有像国民党做得那样周全,但朱熔基是个例外。
  政治造势具现代感
  政治是一种实力的较量,但成功的、恰到好比的造势,往往使实力扩大若干倍,从而达到光凭实力难以首现的目标。真正了解中共高层情势的人都知道,朱熔基并不是一位有足够个人班底的人,在经济理论上、政治体制改革上也末见有真正具突破性的言论。但短短几年时间,即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基层干部,成为当今中共在经济政策上最具权威的发言人,最开明的领导者,其中的密码当然是擅长造势。
  在中共历史上,造势工夫达到顶峰的当然是毛泽东,但他还是采取传统的宫廷权术。而作为毛的老乡,朱的政治功夫更具现代倾向,即在公开的场合获得群众真心的掌声,并通过传媒塑造自己的形象。
  西方的政治基本是「新闻政治」,但中共的多数掌权者恰恰相反,往往逃避记者的追逐,不能也不懂通过传媒来传播自己的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