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申论十大考点预测 >

第18部分

申论十大考点预测-第18部分

小说: 申论十大考点预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加大政府等个渠道的资金投入;建立教育基金;完善教育保障制度
四鼓励民办和外资学校;增强竞争活力。
五建立完善保留人才机制;鼓励归国创业;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解决实际困难;加大待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我们积极吸收借鉴外国的经验和做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饿社会主义教育体制是我们的必将之路!
五.学术腐败为何愈演愈烈
究其原因,除了剽窃者的学术道德低下外,还有三个重要的原因:
  其一,剽窃界定标准的模糊。我国目前对于什么是剽窃,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标准。而一些国家则有明确规定,如:有的国家规定,在一篇文章中出现了6个与其它文章相同的句子就算作剽窃。在论文写作中,当然会引用一些数据和资料来说明自己的论点,但是引用多少、如何引用就算剽窃,这在我国还没有一个标准。这就难免造成现实中,有的论文充其量只能说是资料的堆砌,而不是真正研究问题,纯粹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
  其二,学校的袒护。如果哪一所学校出现了教师剽窃的丑闻,作为学校而言,肯定是件丢脸面的事。它使人们对该校的教学质量和师德持怀疑态度,进而影响学校的声誉。尽管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学术剽窃事件,但只有少数学校给予剽窃者严肃的处理。对此,人们不禁要问:为人师表的教师还去抄袭、剽窃别人的作品,做学生的该如何想。学生作弊,学校肯定会给予一定处分,甚至开除。为什么教师剽窃,学校就不处理呢?
  其三,法律规范的缺失。我国目前对于学术腐败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建议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规范,明确规定什么叫剽窃,具体标准是什么,该如何处罚等。写作是个创造性的劳动,文章是付出了脑力劳动的产品。刑法上有盗窃罪的规定,是指盗窃他人物品,达到一定数额的,构成盗窃罪。剽窃他人作品,其实也是一种盗窃行为。如果达到一定标准的话,是否也可以比照盗窃罪论处,这个问题值得刑法学家探讨。
  教育部门酝酿成立专门机构治理学风是件好事。但如果关于剽窃的界定依然模糊、相关法律规定依然缺位,那么就容易让人担心,主管部门的坚决态度是否能转化成行为实效,严惩剽窃者以及遏制学术腐败的目的是否能够实现。
  事实证明,在运用道德规范和行政手段解决学术腐败问题的同时,法律也不能缺位。只有用法律的强硬划下不容侵犯的“楚河汉界”,才能在全社会造成尊重他人劳动的良好学术氛围,也才能还学术界的纯洁
“学术不端”应追惩
学术造假屡禁不止甚至在个别领域愈演愈烈,究其原因,有人说是因为“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大家都没有羞耻感了”。这其实只是一个方面,与此相关的,还有知识产权观念薄弱、相关法规缺失、编辑出版制度松懈、评审机制漏洞、成果鉴定主体错位、学位授予机制不严密等原因。因此,日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明确指出“要依靠三种力量”解决学术造假问题:其一是道德力量,让“羞耻之心人皆有之”;其二是行政力量,清华大学刘某被查处撤职是也;其三是法律力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从各地出现的学术造假情况看,很难说我们目前的法律法规对学术造假就没有立过“规矩”,一些规章制度应当说还是健全的。为何这些“规矩”杜绝不了学术造假,一些铤而走险者仍能投机得逞,根子恐怕还在“本校保护主义”,在于一些学校碍于脸面,因此落实不力、追惩不够。哪怕是东窗事发,依然“家丑不可外扬”,千方百计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大学担负着传承知识、接续文化、弘扬道义的职责。尽管多数时候,诚信是个人的道德问题,但是学术诚信已经超越了个体道德,具备广泛的社会意义。为人师表者的道德缺失、荣耻不分,不仅是对学术尊严的亵渎和危害,也会对社会风气产生恶劣影响。在对待刘某的问题上,清华大学的举措之所以值得称道,在于清华大学没有因“家丑外扬”的顾虑而不了了之,而是旗帜鲜明、措施坚决。这为今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处理类似的“学术不端”开了个好头。
(二十八)就业问题
一、就业难问题
(一)、形成就业难的原因
   客观上,一方面,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在逐年下降(即高增长低就业);另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大量供给,即劳动力资料过剩。具体说:
   1、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开放的、竞争的、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尤其是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使劳动力自由流动存在体制性障碍。
   2、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匹配,这在大学生就业难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3、劳动就业岗位创造乏力,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不够,对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增加较多就业的公共卫生、城市环保及社区服务等行业挖掘不够。
   4、劳动力市场有些政策还没有到位,劳动管理、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滞后,就业领域存在着劳动权益不平等现象。
(二)、对策
我国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确立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各级政府通过坚持发展经济、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协调发展城乡经济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扩大就业规模,努力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限度内。
1、通过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政府始终将促进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将控制失业率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坚持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并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
2、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容量。坚持把发展服务行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方向,鼓励发展社区服务、餐饮、商贸流通、旅游等行业,更多地增加这些行业的就业岗位。
3、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拓宽就业渠道。注重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特别是就业容量大的私营、个体经济和中小企业。
4、发展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增加就业途径。鼓励劳动者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就业,积极发展劳务派遣组织和就业基地,为灵活就业提供服务和帮助。
5、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确立企业作为劳动力市场的用人主体、劳动者作为供给主体的地位。同时,协调推进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户籍制度等项改革,改善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客观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6、运用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植再就业。为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实行免征税费和小额贷款扶持政策。为鼓励服务型小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实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和减免税收政策。为帮助就业困难对象,实行再就业援助。为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实行税收鼓励政策。 
7、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预算中安排专门资金,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中央财政专门安排资金,对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给予补助。
8、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政府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发展各类教育与培训事业,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全面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二、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1、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高增长低就业) (2)、教育模式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 (3)、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滞后 (4)、分配派遣中的某些障碍
2、对策
(1)、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2)、加强对大学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以及档案管理“一条龙”服务
(3)、加强对失业高校毕业生的管理和服务  (4)、尽快建立全国性的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
(二十九)资源、能源问题
一、资源能源紧张问题
(一) 、我国能源问题的表现:
1、 供需紧张,我国能源工业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 2、 能源发展和能源保护的矛盾; 3、 能源效率低制约能源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 、缓解能源紧张局面,搞好节能工作的措施
1、要有节能规划、总体目标和具体的技术指标、节约指标;  2、要制定有关法规,《节能法》、《可再生能源法》等相关法律,要加快制定或进一步修改完善;
3、要依靠技术进步,通过产业升级换代来节能; 4、 加强管理与监督检查; 5、 推行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6、 要大力宣传,倡导节能型社会。
二、电力紧缺问题
(一)、电力紧缺的原因
1、电源建设滞后   2、市场煤、计划电顶牛  3、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严重滞
4、经济增长和重化工业拉动用电需求刚性增长 5、高耗能行业盲目扩张
(二)、缓解电力紧张的措施
我国电力建设,必须实行正确的指导方针。既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加快电力建设,增加电力供应,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要运用市场、经济和法律手段抑制电力需求的过快增长。为此,必须切实抓好几方面的工作:
1、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特别是着重解决电力领域或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的问题,进一步发挥体制效应。合理确定电力发展规模,切实控制不合理需求,使电力发展速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2、要调整和优化电源结构,大力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煤电,积极推进核电,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鼓励新能源发电。
3、要坚持建设与节约并重,进一步修改完善《节能法》,使节能法制化,把节约用电放在优先位置,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要加强电网建设,推进西电东送、南北互济、全国联网,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
5、要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关键设备制造和供应能力。
6、要鼓励清洁发电,加强生态和环境保护。
7、要完善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强化规范管理,严格执法监督。
8、要切实加强电源、电网安全工作,进一步完善安全责任体系和电力保障应急机制,
(三十)社会保障问题
一、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一)、产生失地农民问题的原因:
1、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业土地转为城市用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2、制度缺陷。失地农民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真正原因并不是城镇化进程加快,而是中国土地征用制度存在重大缺陷。中国现在的土地征用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其主要特征是政府用行政命令代替市场机制,由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过程,不是一个平等的产权交易过程,而基本上是一个行政强制性的过程。
3、低价征用农民土地,是当前农民利益流失最严重的一条渠道。
(二)、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政策建议
1、以保障农民权益为核心,改革征地制度;  2、允许农村集体非农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