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知道点+中国名人 >

第26部分

知道点+中国名人-第26部分

小说: 知道点+中国名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边,但他不修德政,终于被商汤流放。由此可见,治国在德不在险。如果大王您不修德政,舟中的人都会成为您的敌人呀。”武侯说:“很好。”
  吴起做魏西河地区的太守,非常有名声。魏国要设置丞相,却选了从齐国来的孟尝君田文。这使吴起非常不快。便对田文说:“咱俩比较一下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可以。”吴起说:“带领军队,使士卒乐于效死,敌国不敢窥测,先生与吴起谁行?”田文说:“我不如先生。”吴起说:“治理百官,亲附万民,充实仓库,先生与吴起谁行?”田文说:“我不如先生。”吴起说:“守卫西河,使秦国不敢向东窥测,赵国和韩国听从,先生与吴起谁行?”田文说:“我不如先生。”吴起说:“这三项,先生都比不上我,却身居上位,为什么呀?”田文说:“国王年少,国人心中疑惑,大臣也没有归附,普通百姓不信任国家,在这个时候,你能胜任呢,还是我能胜任呢?”吴起沉默良久说:“你能胜任。”田文说:“这就是我之所以位居你上的原因。”吴起于是自愧不如田文。
  田文死后,公叔为相,娶了魏国公主为妻,谋害吴起。吴起便离开魏国,投奔楚国。
  在楚国,吴起受到楚悼王的重用,并以改革家的姿态活跃于楚国政坛,开始了对楚国一系列政治上的改革,幅度之大可以和商鞅对秦国的变法相提并论了,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以楚为心腹大患。只可惜楚国在吴起死后废除了他的强国政策,而秦国在商鞅之后却仍然依其改革至道而行,改革本来非一朝一夕可成,所以秦渐强而楚渐弱。
  吴起和商鞅一样,因为改革得罪了国内的贵族们。他们处心积虑,必欲除去吴起而后快。楚悼王刚逝世的时候,吴起就受到了贵族们的围攻。吴起见无处可逃,就趴到先王的遗体上痛哭,那些射杀吴起的箭也射到了楚悼王身上。吴起虽然不免一死,但那些射箭的人因为亵渎先王尸体,都被判了死刑,吴起也因此间接为自己报了仇。这是最后悲壮而别出心裁的谋略。 

 




忍辱不屈的军事大师孙膑




  孙膑是孙武的后裔,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生卒年月不详。大约与商鞅、孟子同时。他的一生坎坷不平,连真实姓名也没有留下。他早年曾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当了魏国的将军,妒忌孙膑的才能,就派人把他诓骗到魏国,处以膑刑(挖去膝盖骨),所以人们称他为孙膑。
  早年,他便决心学兵习武,并拜鬼谷子先生为师,勤奋刻苦地学习兵书战策。鬼谷子是一位隐士,长于兵学和纵横捭阖之术。孙膑在他门下学到了许多知识。庞涓也是鬼谷子的学生。
  后来,孙膑得到齐国使臣的帮助,逃离魏国,到了齐国,做了齐国大将田忌门下的宾客。当时,在齐国的王公贵族中流行一种赛马活动,田忌也经常参加。有一次,孙膑观看田忌和齐威王及诸公子赛马,他看到他们的马各分上、中、下三等,实力相差不多,就对田忌说:“你尽量多下赌注,我能让你得胜。”比赛开始时,他建议田忌用下等马和对方的上等马比赛,先主动输掉一局,然后用上等马和对方的中等马比赛,用中等马和对方的下等马比赛。田忌采用孙膑的建议,结果负一局,胜两局,赢得了千金。这个小小的故事,后来被传为千古佳话。它揭示了军事上一条很重要的规律,就是要善于用局部的损失,去换取全局的胜利。他的这一思想受到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称道。这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具体运用。赛马以后,田忌非常敬重他的才能,把他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任命他为军师。从此,孙膑在战国七雄争立的角逐中,开始崭露头角,大显身手。
  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同孙膑出兵救赵。田忌准备率军到赵国去。孙膑认为魏国全力攻赵,国内空虚,应当直接进攻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国必然回军自救,邯郸的围困就自然解除了。田忌采用了孙膑的战略,当魏将庞涓赶回应战时,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伏袭击,大败魏军,解除了邯郸之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之战。
  公元前342年,魏国又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第二年,田忌和孙膑又出兵救韩。孙膑仍采用过去的战略,不去救韩,直接攻魏。庞涓被迫放弃攻韩,赶回迎战。孙膑认为魏国素来剽悍勇猛,轻视齐军,决定利用他们这种心理,诱敌取胜。于是,齐军假装怯战,向后退却,并采取逐日减灶的办法,迷惑敌人。庞涓追击齐军,到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发现3天中齐军的炉灶减少了一大半。他认为齐军已逃亡过半,非常高兴。孙膑估计庞涓晚上可到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就在这里设下埋伏,在道旁树上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字,命令伏兵看到火光就一齐放箭出击。庞涓果然在晚上进入马陵道。他见树上有字,举火看字,还没有看完,齐军已万弩齐发,箭如雨下。结果,庞涓被迫自杀,10万魏军全部被歼,齐军大获全胜。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
  孙膑两次大败魏军,从此名显诸侯。而齐国则声威大振,威服诸侯,称霸中原。
  马陵之战以后,齐国上层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激化。为摆脱政治上的纠纷,孙膑主动辞去军师之职,过起隐居生活。他把晚年的全部精力都用于军事理论的著述,写出流传千古的《孙膑兵法》。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孙膑兵法》共89篇,图4卷。可惜早已失传。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发现了许多兵书残简,其中就有失传已久的《孙膑兵法》,虽然只存1万多字,不是全书,但大体上可以了解他的军事思想,有很高的军事理论价值。
  孙膑认为对战争要采取慎重态度,并强调“事备而后动”,战前一定要作好充分准备。他又认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有委”、“有义”。“有委”就是要有充分的物质储备。“有义”就是进行的战争要适应民众的思想情绪,以便得到他们的支持。他已经把战争同经济、民心联系起来了。他还提出了许多“以寡击众”的战法,主张以进攻为主,根据不同的地形,创造有利的进攻形势。他也非常重视对城邑的进攻和对阵法的运用。 

 




人屠”将军白起




  在中国历史上,有些将军是以杀人出名的,他们中首屈一指的,自然是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白起是战国四名将之一,擅长野战和攻城战。他征战四方,分别与楚国、魏国、韩国、赵国交战多次,攻取七十余城,是个常胜将军,被誉为中国“战神”。然而,在赫赫战功之后,他也是个杀人魔王。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白起的杀人记录如下:秦昭王十四年,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秦昭王三十四年,攻魏,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秦昭王四十三年,攻韩,斩首五万。这样算下来,在白起导演的最负盛名的长平战役前,他已杀了四十来万人。不过,真正大规模的屠杀是在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一战。
  战国纷争数百年,强国之道百家争鸣,你方唱罢我登场,闹哄哄的局面太久,渐有大统一之势,各个国家既然不能靠签订契约、联盟来形成安定团结的局面,就只能通过战争来解决,当时军事实力最强的无过于秦、赵,长平一役正是决定了秦赵两国未来命运的一战,也间接决定了结束乱世统一中国的主人。众所周知,战争乃是政治之延续,可算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赵国尽管良将精兵不逊于秦国,可赵王大大不如秦王,赵国的政治手段大大不如秦国,这就是最大的区别了。长平之战的较量,看似刀兵相见,然决定胜负的关键在战场之外。
  秦国采纳范睢“远交近攻”战略以来,于公元前262年,即秦昭王四十五年伐韩,此为长平战役的开始,此役历时三年,最后几个月才是赵括和白起决战。
  韩国以“上党归赵”换取赵国参战。上党高地是邯郸战略屏障,秦之伐韩亦是把矛头指向赵,所以赵王经廷议之后决心接受上党,抗击秦军。
  公元前260年,秦军围攻上党,赵使良将廉颇应之,初战赵军不利,廉颇遂以坚壁待秦。廉颇以弱示敌,旨在利用地势打持久战,而秦军补给线太长,只可速战。秦军几番出击,始终不能跨越丹河一步,士气低落,长此下去,形势对秦极为不利,所以秦国开始试图让赵军改变战略。
  秦国略施小计,就使赵王换下了廉颇,启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赵括取代廉颇后按照赵王的意图采取主动进攻的战术,白起则避其锋芒,先退兵,再阻隔,大胆穿插,控制据点,形成合围,消耗到赵军粮绝而取胜,这一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大规模敌军的包围战,极为罕见,凭借和敌人差不多的士兵数量,要围困四十万的敌兵,这种战术实施相当困难,一不小心就会弄巧成拙的,不过白起成功了。
  当时政治形势是:赵国遵行唯利是图的战略,时纵时横。当秦危及自身安全时,就合纵抗秦;当秦的威胁解除时,又与秦的关系暖昧,连横攻城掠地。山东诸国对赵国很不信任。长平战役初期,赵国举棋不定,试图同秦国讲和,从而失去了和纵的机会。而秦国却密切注视着合纵成败,秦国的意图是“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可惜赵国不知道。到后来赵军陷入困境,粮道断了,赵国再“急请粟于齐、魏、楚”,自然无任何一国响应。
  就在此时,秦王听说赵国食道断了,于是动用了倾国之力来对付赵国,而赵国无动于衷,不闻有任何援军,也不见打通粮道,更没有政治外交上卓有成效的努力争取,轻轻松松便丢了国运。长平之惨败,首当其冲是赵王之失算。
  长平之战的结果是:秦国方面,秦军惨胜,死伤过半;赵国方面,主将赵括战死,降者数十万,都饿得疲惫不堪。白起这时候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降秦的赵军四十多万全部坑杀,只留下了二百四十人归赵。尽管有人认为这个数字有些夸张,但它仍为历史上罕见的大屠杀。白起一生功过因长平大屠杀受到后人的长久批评。长平之战是白起的最后一战,战后白起和丞相范睢闹意见,不欢而散,后来得罪秦王,被逼自杀。在他死前,说了这样的话:“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真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 

 




老谋深算的王翦




  在中国历代名将中,被自己主君杀死的不在少数,然而却有那么几个名将,不仅帮助君主成就了万世伟业,更难得的是保全自己,写下完美人生,这就实在令人惊诧。秦国大将王翦就是这样的人。王翦虽是在年岁较高的时候才开始活跃的,但这丝毫没影响到他的功绩。他先后带兵灭亡了赵国、燕国,并多次重创楚军,最后灭了楚国。他在北方能以骑兵为主力而在战争中取胜,在南方则又能摸透陆地与河川、湖泊等交杂的环境。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