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欧洲文学史 >

第106部分

欧洲文学史-第106部分

小说: 欧洲文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资本主义也于二十世纪初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但是,俄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不同,它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是在社会经济各个方面保存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的情况下进行的,列宁认为它是军事封建的帝国主义。这时的俄国,贵族地主阶级仍然掌握着国家政权。资产阶级十分软弱,只能依靠沙皇政权的保护来求得发展。而沙皇政府为了推行霸权政治,参加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斗争,也需要发展资本主义。于是,俄国资产阶级和沙皇结成了反动同盟,推翻俄国专制制度的历史任务就落到无产阶级身上。 
  自从1895年列宁在彼得堡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以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得到蓬勃发展,世界革命的中心转移到俄国。1900年列宁创办了《火星报》,为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作好思想准备。1903年,在和各种机会主义的激烈斗争中,形成了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1905年,第一次俄国革命爆发,无产阶级举行声势浩大的政治示威和武装起义,农民也纷纷暴动,起来响应。这次革命虽然没有取得胜利,却沉重地打击了沙皇制度,成为十月革命的一次总演习。在1908年开始的斯托雷平反动统治年代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革命的同路人动摇变节,修正主义思潮泛滥,颓废文化猖獗。布尔什维克党在艰苦的条件下聚集革命力量,列宁开展巨大的理论工作,在哲学、政治、文艺等领域中粉碎了各种修正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潮,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作了多方面的准备。在1914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布尔什维克党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战斗口号,深入发动群众,在1917年2月资产阶级革命后不久,于同年10月在列宁领导下举行起义,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俄国文学充满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呈现出复杂的局面,其中有三个主要潮流,即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颓废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 
  九十年代,除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柯罗连科等仍继续创作外,还出现一批新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如绥拉菲莫维支、魏列萨耶夫(1867…1945)、《库普林》(1870…1938)、安德列耶夫(1871…1919)等。他们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时期俄国社会生活的特点,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疯狂掠夺和沙皇军队的残暴。九十年代末到二十世纪初,高尔基通过“星期三文学联合会”和知识出版社,团结了后起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对他们的创作产生过良好的影响。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特别是在1905年革命时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思想分化日益明显。在斯托雷平反动年代,安德列耶夫等人倒向敌对阵营,和颓废派合流;库普林等悲观绝望,在创作中表现了显著的自然主义倾向;绥拉菲莫维支从1905年就开始描写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后起的阿列克塞·托尔斯泰(1883…1945)则仍然站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批判腐朽没落的贵族社会。 
  与此同时,俄国的颓废文学也风靡一时,反映了贵族资产阶级在无产阶级革命风暴面前恐惧、颓唐的心理和对革命的仇视。九十年代出现的象征主义是俄国最早的颓废派,它不仅受到西欧颓废文学的影响,还和茹科夫斯基的消极浪漫主义、费特的“纯艺术”诗歌有着联系。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梅列日科夫斯基(1865…1941)、巴尔蒙特(1867…1942)等。他们的诗歌虽有各自的特点,但都浸透了神秘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认为“自我”是唯一的现实,即使描写外在世界,也把它当作上帝或某种超自然、超现实力量的象征,发抒悲愁颓丧、孤独厌世的情绪,鼓吹“超人”哲学。二十世纪初又出现了阿克梅主义派。“阿克梅”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顶峰”。他们吹嘘他们的诗歌是诗歌发展的顶峰,实际上是比象征主义更为堕落的一派。他们宣传回到人类原始状态,赞美兽性,渲染色情和贵族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趣味,歌颂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同时又表现了极度的绝望情绪,代表诗人有古米略夫(1886…1921)、阿赫玛托娃(1893…1966)。继阿克梅主义派之后,未来主义派也喧嚣一时。他们标榜要创造“未来的艺术”,使用空洞的“革命”词句,宣称反对资产阶级艺术,实际上只不过是颓废派的变种。他们在创作和生活上都表现出无政府主义的倾向,全盘否定文化遗产,狂热追求诗歌形式的“革新”,杜撰新词,爱作文字游戏,作品晦涩难解。颓废文学在散文方面也有所表现。阿尔志巴绥夫(1878…1927)的长篇小说《萨宁》(1907)宣扬虚无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诽谤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以自然主义手法描写狂乱的色情。 
  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1905)一文中,对资产阶级文学的实质作了彻底批判。高尔基也团结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对颓废文学潮流进行斗争。他写了《保尔·魏尔仑和颓废派》(1896)等文,指出颓废派是“一种有害的、反社会的现象,一种必须与之斗争的现象”。普列汉诺夫谴责颓废派在虚伪地宣传艺术的无思想性和追求形式主义。十月革命摧毁了颓废文学所依附的社会制度之后,一些颓废派作者公开反对革命,逃亡国外;另一些则改头换面,纠集资产阶级文人继续活动。 
  这一时期,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产生了俄国无产阶级文学。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中第一次提出文学的党性原则,要求写作事业成为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成为整部革命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应当接受党的领导和监督;要求写作必须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随后,列宁在1908…1911年写了七篇评论托尔斯泰的文章,根据阶级分析的原则,指明托尔斯泰作品的精华和糟粕,为无产阶级批判继承文学遗产树立了典范。接着,列宁又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1913)一文中提出“两种文化”的学说,指明“每一个现代民族中,都有两个民族。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即除了居统治地位的地主资产阶级等剥削阶级的文化外,“每个民族的文化里面,都有一些哪怕是还不大发达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化成分,因为每个民族里面都有劳动群众和被剥削群众,他们的生活条件必然会产生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 
  列宁提出的文学的党性原则和两种文化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文学的纲领和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指针,对俄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壮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布尔什维克党十分重视文学的革命宣传鼓动作用,在《火星报》、《真理报》(1912年创刊)等党的机关报刊上发表过许多革命作品和诗歌传单,培养了无产阶级作家,有力地促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 
  九十年代,高尔基的早期作品反映了日益高涨的无产阶级斗争情绪,从劳动者的角度批判了资本主义现实。一批工人出身的诗人如拉金(1860…1901)、什库辽夫(1867…1930)、涅恰耶夫(1859…1925)等,写了许多革命鼓动诗歌,其中充满着对资本主义和沙皇统治的憎恨,洋溢着革命斗争的激情,具有强烈的鼓舞力量,很受工人群众欢迎。最著名的诗篇有拉金的《同志们,勇敢地前进》(1897)等。1905年革命时期,无产阶级文学在革命烽火中得到更迅速的成长。高尔基发表了小说《母亲》。绥拉菲莫维支描绘了革命工人形象,别德内依写过长诗和许多鼓动诗。1914和1917年,在高尔基主持下先后出版了《无产阶级作家文集》。俄国无产阶级文学的辉煌成就,为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准备了有利条件。 
  格奥尔基·瓦连廷诺维奇·普列汉诺夫(1856…1918)是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的创始人。他出生于小地主家庭,一生的活动可分为三个阶段。从1875到1883年为第一阶段,这时他是民粹派,上大学时曾担任民粹派刊物的编辑,因受政府迫害而流亡国外,接触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1883到1903年为第二阶段,他成了马克思主义者。1883年,他在日内瓦组织“劳动解放社”,翻译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向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批判民粹派的错误观点,写了有名的《社会主义和政治斗争》(1883)、《我们的意见分歧》(1885)、《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1895)、《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1898)等。这些著作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其中《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一书所起的作用更大,它“培养了一整代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后来列宁在评价普列汉诺夫的时候曾经指出,“他个人的功绩在过去是很大的。在1883…1903年的二十年间,他写了很多卓越的著作,特别是反对机会主义者、马赫主义者和民粹主义者的著作。”1903年以后是普列汉诺夫一生活动中的第三阶段,这时他思想右倾,在无产阶级专政和工农联盟问题上同列宁发生分歧,在1903年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反对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倒向孟什维克,随后变成孟什维克的一个首领,敌视十月革命。 
  普列汉诺夫是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家之一。他在研究和阐述马克思主义美学问题,揭露唯心主义文艺观,批判颓废派“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等方面,做过很多工作。他用唯物史观进行文艺评论,坚持文艺作品的思想性,并强调阶级的功利主义。 
  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起,普列汉诺夫就力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美学。他的《没有地址的信》(1899…1900)主要探讨艺术的起源问题。书中用原始部族的大量史料,论证了艺术(音乐、舞蹈、绘画等)是在劳动中产生的,批驳了资产阶级美学家认为艺术产生于游戏或内心活动等唯心主义观点。 
  在《从社会学观点论十八世纪法国戏剧文学和法国绘画》(1905)和《艺术与社会生活》(1912…1913)中,他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根据丰富的欧洲文学史料,阐述了十八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衰落和十九世纪欧洲颓废文学盛行的社会根源和历史原因,指出阶级斗争、时代风尚、社会心理和社会艺术趣味对文学艺术的重大影响,论述了文艺的阶级性原理。他从政治斗争的形势出发,揭露资产阶级作家标榜“为艺术而艺术”的社会根源,批判了狂热追求形式以掩盖空虚的内容的各种颓废文学流派。 
  在评论易卜生、托尔斯泰、高尔基时,他强调先进思想对艺术创作所起的良好作用。相反,反动思想则给艺术带来危害。但在论托尔斯泰时,他往往把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完全对立起来。他推崇高尔基的剧本《敌人》,认为它是一部反映工人阶级高度觉悟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杰作。而他对《母亲》的评价却暴露了他的孟什维克观点,说是在这部小说中“宣传家高尔基压倒了艺术家高尔基”。 
  普列汉诺夫还写过一些评论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的文章。他正确指出,在“美是生活”的定义中,车尔尼雪夫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