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117部分

谛闲大师遗集-第117部分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巳)二破自止。
若非他证。但心自止,故名自证者。若不作意,即无能所。云何能使心证,若当作意,即是意识。即是他证。
  转计曰。非他证也。但心自止其念,故名自证耳。破之曰。汝言自止者。不作意止之而止耶。抑须作意求止,而后止耶。若不作意。便是无能止者,亦无所止者,何由使心证耶。若当作意。则作意者,仍即意识。仍是他证,非自证也。
  (巳)三破能知。
若言众生体实皆证。但由妄想不知体证,故有其念。能知心体本性证寂,不念诸法故,念即自息,即是真如三昧者。为是意识能知本寂。为是净心能知本寂。若是净心自知本寂,不念诸法者。一切众生皆有净心,应悉自知本寂故,自息灭妄识,自然而得真如三昧。以不修不得故,知净心不得名自知也。若言意识能知净心本证,即自息灭故,但是意识自灭,非是意识能证净心,是故说言心自证者。意识知心本证之时。为见净心,故知本证。为不见净心,能知证也。若言不见净心能知证者。不见佛心,应知佛证。若见净心故知证者。净心即是可见之相。云何论言。心真如者,离心缘相。又复经言。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以此验之,定知意识不见心也。以见与不见,无有道理知心本寂故。设使心体本证,妄念之心不可息也。
  本来寂静之心体,当文名为体证。又名本寂。亦名本证。体实皆证者。即谓一切众生,实皆具此体证也。故转计曰。所谓净心自证者。以众生心体,实皆具有本证。但由妄想而不知,故有其念。若能知得心体本性证寂,即不念诸法。以不念诸法故,念即自息。即此便是真如三昧,便是自证耳。破之曰。汝云能知。为是意识能知耶。净心能知耶。若净心能知者。则一切众生,皆有净心。即应悉能自知本寂,悉能自灭妄识,自然而得真如三昧。云何众生非修功成就,不能得耶。以不修不得故,可知净心不得名为自知也。若谓意识能知本证,即自息灭。以意识但是自灭,非是证心,是故说言净心自证者。不知意识能知本证之时。为见净心,故能知耶。为不见净心,便能知耶。若言不见净心,能知本证者。则一切众生,不见佛心,应知佛证矣。焉有是理。若见净心,故能知者。则净心便成可见之相。若有境界之相,为妄识所能识者,即非净心。何以故。论云。心真如者,离心缘相。经云。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以此经论验之,决定意识不见净心也。既不能见,云何能知。是故无论见与不见,意识皆不能知。则言意识能知净心本证,即自息灭。无有道理。且设使能知本证,妄念亦依然未息。何则。必转意识为无尘智,然后妄想及妄境灭。今既不许用意识修,则心中全是妄念纷动。纵如汝意,谓为能知本证。即此能知之念,正是妄心测度。云何便自息灭。故曰妄念之心不可息也。
  (巳)四破自知。
若言妄识虽不见净心,而依经教知心本寂故,能知之智,熏于净心。令心自知本证,即不起后念,名为自证者。汝依经教知心本寂之时,为作寂相而知。为不作寂相而知。若作寂相而知者。妄想之相,云何名寂。若不作相。即心无所系,便更驰散。若言作意不令驰散者,即有所缘。既有所缘,即还有相。云何得言不作相也。
  转计曰。所言能知净心者,非能见净心之谓也。但以妄识能依经教名义,知心本寂。即此能知之智,熏于净心。而令净心自知本证,即不起后念,故名为自证耳。破之曰。汝依经教知心本寂之时,作寂相而知耶。不作寂相而知耶。若作寂相者。寂由作成,便是妄想之相。云何得名为寂。若不作寂相者。即心无所系,便更驰散。云何能知。又转计曰。何必作相。我但作意不令驰散,故能自知耳。破之曰。既云作意,必有所缘。此所缘者,便还成相。云何得言不作相耶。须知意识固能寻名知义。然必须依义起修,由观行至相似,方能转为无尘之智。于是粗妄想,妄境即灭。由此久久熏习,历分真至究竟。然后一念无明习气灭尽,心体寂照,名为体证真如。今乃谓妄识能知名义之智,便熏令净心自知本证,即不起后念。何颟顸之甚耶。
  (巳)五破七识能见。
若言七识能见净心故,知心本寂。知已熏心,令心自知本证故,不起后念,即名为自证者。是亦不然。何以故。以七识是我执识故,不能见心本寂。又复若为能缘之所缘者,即非净心。如上心体状中已说。既所缘非实,故熏心还生妄念也。
  转计曰。六识依七识起。七识则执八识见分为我。故六识虽不能见净心,而七识必定能见。以能见净心故即能知心本寂。知本寂已,还复熏心。故令净心自知本证,不起后念。即以此义,名为自证也。破之曰。是亦不然。以七识但能执我。若不执我,便是净心。即亦不必论及见与不见。今彼既成我执之识,何能见心本寂。且净心者,不为能缘之所缘。汝云七识能见,即是为七识所缘。为所缘者,即非净心。如上何所依止中,明心体状,有云。能缘既不实故,所缘何得是实。既所缘非实,纵令七识能见,其所见者乃是妄心。是故七识熏心,还生妄念。何云知已熏心,令心自知本证,不起后念耶。须知八识是真妄和合之心相。本寂乃是心体。净心本寂之体,所以不显者。正由为业识所障。而七识则缘八识见分,执以为我。何能反见净心,知心本寂。皆由不明教义,所以笼统真如,而生妄计耳。
  (辰)三结破。
以是义故。无有道理净心自证,不起后念也。
  此总结自证之说,不能成立也。楞严经云。纵令内守幽闲,亦是法尘分别影事。上来种种执计,皆不外此。故斥之曰。汝所言净心自证,不起后念云云。无有道理。
  (卯)二破他证。又二。(辰)初正破。二转破。今初。
若言由他证者。是亦不然。何以故。心体自寂静故。但以有六七识等,名之为他。由有此他,故说他心不证。是故乃可证他何须以他证心也。
  大师因破自证文中,有心不作意,即不能证,而作意即是意识,即名他证等语。恐不得意者,复颟顸计为由他所证。因破之曰。若言由他证者,是亦不然。心体本自寂静,平等一如。岂得自心中,复有他心。但以不觉自动,而有六七识等。则对本寂自体言之,可名为他耳。由有此虚妄纷动之他心故,本寂之体,不能证得。故曰他心不证。以是之故。既是由自有他,乃可自心证他,他何能证自心耶。须知用意识修止观者。为欲去其妄情,转之成智。如意识转为无尘智时,既不名为意识,便能了达自他无性,即亦不名为他。如是久久熏习,妄尽真显,名为体证真如。非意识妄情,能证净心也。譬如眼中有翳。去其幻翳,眼之本明方显。眼喻净心。本明喻心体寂照。医喻意识妄情。以喻合法。可知意识不能证心矣。
  (辰)二转破。
若言心体虽复本寂,但以无始无明妄念熏故。有此妄念习气在于心中,是故心体亦不证寂,故须他证者。何等方便,能除心中习气,令心证也。若言更不起新念故,不熏益彼习气,彼即自灭者。彼未灭间,有何所以,不起新念也。若无别法为对治者,彼诸习气法应起念。若起念者,更益彼力也。以是义故。由他所证,亦无道理。
  转计曰。大师先答我云。心体实自寂静照明,但无始以来,为无明妄想熏故,不觉自动,显现诸法。由此观之。因有妄念习气,所以心体不能证寂。然则我今不云自证,谓由他证,何大师又不许耶。破之曰。我见曾言,若不方便寻名知义,依义修行,观知境界有即非有者。何由可得寂照之用。今汝不云方便,但云他证。所谓他者,正是妄念。何能除心中妄念习气,令心证寂。然则汝将用何等方便乎。言下含有,用意识修止观,正是除习气之方便。所谓但治其病,而不除法也。汝不许用意识修。是因其病,并除其法。今反用意识证。是不善用其法,更增其病矣。又转计曰。言他证者,非谓他能除心中习气也。乃是他自除灭,令心证寂耳。是故我有方便。方便云何,即更不起新念是已。以不起故。便不熏彼习气,令之增长。不增长故,彼即自灭。破之曰。彼诸习气未灭之时。若无别法以为对治,法应起念。念起则更益彼力,新念愈起。汝今但云不起,不云对治。然则有何因由,而能不起乎。须知除转意识为无尘智,更无对治方便。更无不起所以也。故结破云。以是义故,由他所证亦无道理。
  (卯)三破证他。分四。(辰)初明他不易证。二明心不证他。三明他不相止。四明嫌非方便。今初。
若言不须用他证心,但证于他。以证他故,习气自灭者。是亦不然。他既有习气为根本故,念念常起。若不先除彼习气种子者,妄念何由可证也。
  上破他证文中有云。乃可证他,何须他证。彼不得意者,将又转计能证于他。因破之曰。若言不须他证,但证于他。以证知他是妄念故,习气自灭者。是亦不然。何以故。他有习气种子故。既有种子,所以念念常起,妄想不息。然则若不先除彼习气种子,则即此证他之说,亦妄念也。既全是妄念,何由可证乎。须知必用意识修观行,乃可了知境虚。由是分分除妄,分分证真,然后习气方得除尽。否则全真成妄,云何妄能证妄。故曰妄念,何由可证也。
  (辰)二明心不证他。
又复净心,无有道理能证于他。若能证他者。一切众心皆有净心,应悉自然除于妄念也。
  又防转计妄念虽起,而性净不改。何以不能证他。破之曰。若以性净不改,便谓净心能证他者。则众生皆有不改之净心,应悉自然除妄念矣。故净心证他之说,无有道理。
  (辰)三明他不相止。
若言妄念前后自相抑止,久久即息,故名为证他者。为前止后。为后止前。若言前念止后念者。前在之时,后识未生。后若起时,前念已谢。不相逐及,云何能止。若言后念止前念者。亦复如是。不相逐及,云何能止。
  转计曰。所言证他者。非不知他有种子,念念不息。亦非谓净心自然除妄。乃是以彼妄念,前后自相抑止。抑止既久,妄念即息。故名为证他耳。破之曰。自相抑止者,前念止后耶。后念止前耶。无论前后,皆不能相止也。何以故。当汝前念在时,后念犹未生起。后念起时,前念便已谢灭。前后尚且不相逐及,云何能相抑止。由此可知,非用意识依止本识而修止观,更无证入之方便矣。
  (辰)四明嫌非方便。
若前念起时,即自嫌起。嫌起之心,熏于本识,令不起后念者。心不自见,云何自嫌。若后念嫌前故,能嫌之心熏于本识,令不更起后念者。能嫌之心嫌前心时,为知前心是空故嫌。为不知是空故嫌。若知是空,即是无尘智也。汝云何言,不须此智。又若知是空,则应不嫌。若不知前念空者,此心即是无明。何以故。以其前念实空,而不能知故。又复不知前念空故,执有实念而生嫌心。即是妄想。何以故。以其于空,妄起实有想故。此能嫌之心,既是无明妄想故,即是动法。复言熏心。此乃亦增不觉。重更益动。生起之识,于是云兴。而言能令后念不起者,盖是梦中之梦,未醒觉也。故作斯说。仿佛不睡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