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185部分

谛闲大师遗集-第185部分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相与已得,洗浣心垢。十恶重障,净尽无余。业累既遣,内外俱洁。次应仰学菩萨,修行直道,功德智慧,由之而生。所以诸佛,每叹发心是道场,能办事故。
  向下劝发菩提心之文,因众生业重,非劝不行故。此段先结前生后。同业大众,前既忏悔业障,所有过现三业罪恶,悉皆忏悔清净无累。故云已得洗浣心垢,内外俱洁。如楞严云:想相为尘,识情为垢,此即心垢也。又云: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此即心净也,若身若心,悉蒙十方诸佛,以大悲水,洗除净尽,内外明洁,此结前也。次应仰学下,即生后也。发菩提心,应以诸佛菩萨,为大导师,为大轨范。佛菩萨,身口意俱直,无谄曲也。如佛顶经云:佛告阿难,汝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是知修道先须直心,能以直心为因,则果证菩提自不难矣。净名云:直心是道场,故知直道,即菩提道也。菩萨修行直道,故能出生功德智慧。盖菩萨心直故,不起则已,起则总是菩提心。口直故,不说则已,说则便是菩提法也。身直故,不行则已,行则无非菩提行也。如是发心,心则证诸智慧。如是运身,身则证诸功德。功德,即缘因善性,成福德庄严也。智慧,即了因慧性,成智德庄严也。缘了二性,修德也。正因理性,性德也。从性起修,因修发性,一发一切发。三因圆发,性修不二,事理圆融。所以十方诸佛,无不赞叹此直道菩提心也。故云初发心时,便是正觉。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以此菩提心,能办出世成佛之大事故。
唯愿大众,各坚其志,莫以年命,待时漏尽。勿令空去。后悔无益。相与今日,值遇好时,不应日夜,烦恼覆心。宜当努力,发菩提心。
  此正劝发菩提心之文。诸佛既赞叹于前,今各人亦应立坚固之志,发菩提心。如金刚心,一切诸物不能摇动。有志则无事不成,无志则一事不办。世事尚须立志,何况办佛道之大事乎!不发菩提心者,或云家累牵着难发;或云时节因缘未到;或命运多乖不发;或年老年轻不发;有种种推诿处。殊不知今夜不发,缝忽天亮漏尽矣。晨朝不发,顷刻黄昏漏尽矣。不知此生不发,一息不来,就是来世。今日不发,今日空过。今年不发,今年空过。今生不发,今生空过。所以云:若要发时当下发,莫待来年与后年。世事纷扰,那有了期。若因循随尘,一生空过,一失人身,悔之晚矣。年命待时,乃是糊涂知见。而究其所以不能发者,由于烦恼业障盖覆自性故,虽发亦不坚不常也。大众当知,今值太平时世,良好因缘,应当打破烦恼,发菩提心。切勿辜负光阴,当念人命无常,即在呼吸之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宜各努力,发菩提心。
菩提心者,即是佛心。功德智慧,不可格量。盖论一念,况复多念。假使历劫,修无量福。乃至今生,备行余善,不及发心万分之一。算数譬喻,亦不能尽。
  此为较量发心功德。佛心者,即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亦吾人所发之菩提心是也。心、因也。佛、果也。我辈能发菩提心,即能证于无上佛果。如云:不生灭心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是知因赅果海,果彻因源,不相谬也。然佛果功德智慧,不可思议测度,可知吾人初发一念之菩提心,其功德智慧即不可较计度量。故华严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既知一念发心功德,尚不可量,况多念发心耶。又况一日、一月、一年、一生发心耶!况复直至坐道场乎!法华载有以八十劫布施众生,仅有福德,而无智慧,因未发菩提心故也。是知无量劫来,培植福德,不及发菩提心,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乃至亿万分之一,直是算数譬喻所不能知也。
又有一人,但作福德,不发菩提无上道心。譬如耕田,不下种子,既无其芽,何处求实?以是义故,须发菩提心。
  此劝作福,须发菩提心。若但作福德,福田虽耕,而未下菩提心之种子。既不下种,芽无由发?芽尚不有,安能望其开觉花,而结菩提果耶?当知不发菩提心,纵修无量福德,皆魔业也。人天福报,有漏之因。报尽还来,散入诸趣。故知欲修诸福德,当发菩提心。如田既耕耘,复下种子,则春种一粒,秋收万颗矣。所以修诸功德,固不可少;而断烦恼,了生死,度众生,成佛道,皆以此菩提心为根本耳。
因缘为证;上报佛恩,下拔一切。所以佛赞诸天子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说。为欲利益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是为第一供养如来。
  此引经中因缘,作证,欲上报佛恩,须发菩提心,是为第一供养如来故。欲下拔一切众生苦,亦必须发菩提心,由大悲而起故。如大集经中:诸天子向佛发愿,发菩提心,利益一切众生。故佛赞言:善哉善哉!为最胜第一供具,供养如来。非唯我赞,十方诸佛,皆出广长舌之所共赞也。是知欲利益众生,非发菩提心不可;以菩提心,大悲为体故。欲供养如来,亦非发菩提心不可;以菩提心,佛所欢喜故。然菩提心,必仗因缘方得发起。如省庵法师劝发菩提心文,有十种因缘: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死生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令正法得久住故。
发菩提心,非止一过,唯应数发,令菩提心,相续不断。是以经言:于那由他恒沙佛所,发大善愿。是知发心,其数无量。
  此劝常持菩提心。发菩提心,非止一次二次。直须常常发,时时发,生生世世发,念念相续发,无有间断发。如是发心坚固,不为退失。所以大集经言:于那由他劫中(梵语那由他,此云垓。)经过有恒河沙佛所,悉发菩提心之善愿。是知发菩提心,岂止一回二回。如经所云:其数无量。而众生界中,虽发心而常忘失间断,由于生灭心用事耳。故今须办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心圆发,务须数数相续。行住坐卧,常持此心。念念不退,心心无间。如此发心,自然见佛。何以故?佛与菩提心相应故。若不发心,则佛出世时,我正沉沦。我出世时,佛已灭度。若能发心,则智慧现前,终有见佛之一日也。
又菩提心,但遇善知识,便得发起,未必皆须值佛出世。如文殊师利,始向菩提,乃因女人。以发初心慧式,不惟凡品,轻标心志。实由渴仰大乘,贪求佛法,依倚诸经,取譬世事,怨亲无差。六道一相,愿因斯善,俱得解脱。若同信解。知非戏论。
  此示发心不必一定须于佛前也。上文在恒沙佛前,发菩提心。今者释迦已灭,弥勒未生,恐不得其意者,有所借口。其实未必待佛出世,方发菩提心。但遇善知识,亦可发心。善知识者,为成佛道之全因缘也。莫不云:思地狱苦,发菩提心,以示人也。梵语文殊师利,此云妙吉祥,又云妙德。一切诸经,除华严外,皆以文殊师利为上首。最初文殊师利,于无量劫前,为童子时,相貌堂堂。有一女人,见之心生爱染,乞为夫妇。但童子福厚障轻,非但不起邪念,反生惭愧。时该女子,百般引诱。文殊时生悯念誓度此人,由此发菩提心。后至吾佛大集会上,见一女子深入禅定,文殊欲令出定。但其定力甚深,竟不能出。虽以文殊神力,尚不能出此女子之定。会中诸大弟子,并大菩萨,及诸天子,见文殊不能出女子定,遂各生疑。咨请于佛,佛言:此女匪但文殊不能,我亦不能出其定也。惟下方过四十二世界,有一菩萨,名曰网明,能出其定。佛即放光,下照菩萨之顶,网明既至。乃向女三轻弹指,女即出定。众又问佛,佛言:此女最初于网明所发菩提心,是故网明能出其定。而文殊乃于此女发菩提心,盖网明为此女发心之师,而此女为文殊发心之师也。众生界中,不可思议。不可以牛羊眼观视众生,不可以凡夫心测度众生也。慧式二字,另句读之,释曰慧指智者。式言标式,如文殊乃因女人以发初心之标式。有智学者,大可取之为法也。承上意云:试观文殊大士,尚因女人以发菩提,奚必定须遇佛,始发心耶。故有次二句,云不惟者,谓不可谬起思惟,而妄生分别也。凡品者,谓以分别心起,妄分高下。将谓佛是上圣,女是下凡,决非成菩提之法器。品,犹器也。果如斯议,便是轻意标心,无决定志,是小乘之见解也。当须志求佛法,仰学大乘,不可以人而废法也。今依经中,文殊因女人发心之世事因缘,取譬吾人发菩提心,不局于遇佛出世。设遇一切善恶知识,亦可发心也。以此因缘,为我辈迷流发菩提慧心之仪轨也。如舍利弗,以龙女成佛,遂轻视之,云女人有五障故。此乃藏教人之陈习难忘,妄起分别,谬生思惟,轻视女子。是则不了圣智,而以近浅之心量计较也。须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女子何尝不可成佛?文殊以女子而发心,足知佛法平等,无有高下,一体同观。怨者不怨,亲者不亲。情爱不起,一念无差。上不见天道之乐相,下不见三途之恶相。惟是一相,愿大众信仰此菩提心之善处。同得信解,方知此是真语、实语,非戏论之谈也。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发菩提心。必须起想,先缘所亲,系念之时。念己父母师长眷属,又念地狱饿鬼畜生,又念诸天诸仙一切善神,又念人道;一切人类,有受苦者,当云何救?见已起想,应发是念。唯有大心,能拔彼苦。
  此为缘境而发菩提心也。发菩提心一事,应当缘境而发。世上境界很多,众生业识茫茫。若非仗境,安能发起?所谓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所以此段之文,正令吾人缘境发心之意也。想即虚想,若论本地风光,则真心无念,安得有想。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此言想为恶者也。又观无量寿佛经云:诸佛正□知海,从心想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此以想为善者也。然则想之为物,究竟善耶恶耶,在当人自用之耳。今发菩提心,须知有邪、正、真、伪、大、小、偏、圆、之异,不可不辨。故此起念缘想,虽于妙明心中,固属妄想。今于发菩提心中,此想万不可少。于此想心苟能识邪正,明真伪,辨大小,简偏圆,是为具择法眼也。且道云何起想?须向自心审察。试问吾所发心,为正耶、邪耶?大耶、小耶?真耶、伪耶?偏耶、圆耶?云何为邪?如修行人,心游道外,不究本心。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望将来果报,或贪现世欲乐。如此发心,是皆为邪。若为了生死,为成佛道,为度众生,是则为正。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常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多为罪障之所染污。是则为伪。若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唯为发最上心,成无上菩提。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巅。是名为真。若视三界如牢狱,畏生死如冤家,仅求自度,不欲度人,是名为小。若众生界尽,我愿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