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295部分

谛闲大师遗集-第295部分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资。而不相悖。若真实为己躬生死大事。除净土念佛外。那有出死路。思之思之。
开示温州灵岩莲社念佛求生净土是人生一件极大要事
  夫世间最可珍贵者。精神也。最可爱惜者。光阴也。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精神宁不贵乎。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光阴宁不爱惜乎。有知精神之可珍贵。则念念执持名号。知光阴之可爱惜。宜时时专修净业。若不念念执持名号。便是浪用精神。不时时专修净业。莫非虚丧光阴。是诚可痛惜也。且人身难得而易失。光阴易往而难追。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人天路上。作福为先。生死海中。念佛第一。若但念佛。而不发愿回向。仍不能了生脱死。往生西方。须知求生净土。以愿为先。故祖师云。净土生与不生。且看信愿之有无。经云。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佛言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此之谓欤。有志念佛者。幸勿忽诸。
开示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净土法门
   其一
  敬谢诸居士盛意。鄙人因前年抱恙。身体颇受影响。去年又长期讲经。心劳力竭。故精神方面不甚健康。宏法事业。至今日颇有力不从心之概。今次承王与揖居士及诸上善人迭次函请。来沪说法。鄙人自惟体力不充。未敢遽允。而诸居士为法心切。请之再三。若再掷趄。未免矫情。故毅然扶病来申。与诸居士结祇园胜会之缘。诸居士修学佛法。当知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因众生之机有千差。故如来之教有万别。如众生着于相者。如来说性以破之。众生着于性者。如来说相以破之。执于小者说大以破之。执于权者说实以显之。六道凡夫执于有。如来说空以代之。二乘圣人堕于空。如来说假以出之。大心菩萨着于二边。如来说中以融之。是故如来所说。性相权实小大偏圆空假中种种法门。无非为对治众生种种之病。使得种种乐。正所谓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也。此我世尊澈底大悲心。化度一切众生。今诸居士本此宗旨。创设此林。自度度人。若己若他。皆使离苦得乐而后已。是则此心即是佛心。依此修行。此行即是佛行。虽然度尽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可度。执自执他。俱迷真理。良以心本无生灭。何有执着。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诸居士当善于一念体究。慎勿使眼为色转。耳为声转。根尘交偶。忘失自心。倘能一心。无事不办。若论趣办最要问题。的在了生脱死。五浊恶世。末法众生。业障深重。因过去之惑业。受现生之业报。因境起惑。因惑造业。三世轮回。永不休息。若欲求一澈底解决之法。则净土尚矣。祗因其他法门实非今世钝根可办。如阿罗汉。最利三生。最钝六十劫。辟支佛。最利四生。最钝一百劫始证。竖出三界。如是之难。试问此种法门。岂我辈能力之所及乎。是故欲求稳当最直捷之出生死法门。舍横超三界之净土法门而外莫由也。净土法门。三根普被。九界全收。机无分乎大小。行不问于圣凡。是故往圣先贤。人人导往。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如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皆法身大菩萨也。莫不发愿生彼极乐。即如东土诸祖。如智者永明。中'莲池诸师。无论教祖禅宗。一一归向西方。大乘经论。如华严法华。楞严起信诸部。莫不明文劝导。呜呼。诸佛出广舌相而赞叹。诸大菩萨发大悲而劝生者。岂无故哉。诸居士当深知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内仗自己念力。外藉弥陀愿力。以自己之念力。感弥陀之愿力。我为所感。弥陀为能应。能所不二。感应道交。如月印水。如磁引针。接引生西。岂有疑义。诸居士对此净土法门。切勿轻易略过。以之自修。并以之劝他。则自度度他之目的可达。而无上菩提之圣果可成。愿共勉之哉。
   其二
  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居一念。此种妙义。是如来一大藏教之精要也。原夫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即在现前一念理本具足。名理具。从事建立。名事造。理具具于事造。事造造于理具。理具故。方能事造。事造故。方显理具。事理相即。不可离为二也。试观于一念未起之时。平平帖帖。湛湛寂寂。三千之理。法尔具足。今借事以显理。谛观一念起时。若恶者。属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三法界。)若善者。属三善道。(修罗。人。天。三法界。)沉空者属二乘。(声闻。缘觉。二法界。利他者属菩萨法界。平等者属佛法界。是为一念具足十法界。一念具足十法界。人界既然。余界亦然。界界互具十。成百法界。每界各具十如是。成千如是。所谓十如是者。法华经云。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随举一法。皆具相等十如是。(相在外。览而可别。性在内。自分不改。体为体质。用谓功能。作为作用。习因习果。报缘报果。初相为本。后报为末。究竟平等。法尔具足。)故百界各具十。成千如是。假名一千。实法一千。国土一千。成为三千。十法界皆假名也。假名具足千如。实法谓五蕴也。三恶道恶五蕴。三善道善五蕴。三乘无漏五蕴。佛法性五蕴。此五蕴实法。具足千如。国土指十界依报。国土为唯心所现。亦具一千。是名三千。三千性相。不出一念。理本具故。理具故能事造。事造方显理具。此之谓也。当人一念。既具三千性相。一人然大众亦然。佛心众生心。一心无二心。华严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其旨深哉。十方诸佛。历代祖师。教人以念佛法门者。以佛界为缘起。此心念佛即具佛界十如是。造佛界因结佛界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界最上。称无上士。人人念佛。人人成佛。决无疑义。我人一念。理本具足三千妙谛名为理即佛。理虽具。而事未相应。故云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是名理即佛。虽能了悟。尚未起修。故云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是名名字即佛。既悟性具。全性起修。专念一句弥陀。故云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是名观行即佛。修功不已。渐渐相应。虽破见思。未动无明。故云四住虽先脱。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是名相似即佛。念佛念到豁破无明。分显佛性。故云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是名分证即佛。至于五住究尽。二死永亡。究竟登于涅槃山顶。故云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也。是名究竟即佛。当知理即事故。六义差别。事即理故。六皆即佛。(知六故位次不)乱。免生增上慢过。知即故。直下承(当不)生退惧心。是故修净业者。须知六即之义。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天然性德。人人具足。此不过理具耳。若不全性起修。专精念佛。此自性弥陀。何由得显。如金在窟。若无发掘之功。终无得金之日。故既悟以后。亟当起修。六即条然不紊。于是由浅入深。将来往生必登上品矣。诸上善人。愿各勉旃。
开示上海南园诸居士净土法要
  若云第一义谛。实是无开口处。如说佛法纲宗。不妨约四悉檀利益。方便显扬。今则略说净土法门。须知有三种要力。一本有功德力。二弥陀宏愿力。三持名奇勋力。前一属性。后二属修。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所以后二全归本有功德力中。兹欲先令悟性。是故先说本有功德力也。欲明此义。须先识取现前一念心性。复有二种意思不同。今先言心。次言性。所言心者。在楞严曰常住真心。在圆觉曰妙圆觉心。楞严云。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用诸妄想。圆觉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妙圆觉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当知此心。乃十法界一切圣凡。同赋共秉之心也。十方诸佛。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固无足论。祗为我等迷妄凡夫。误认缘尘分别影事以为心。即楞严所谓认悟中迷。亦即所谓昏扰扰相以为心。由此一迷为心。则决定惑为色身之内。而不知内自身心。外及世界。咸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之物。即非能现之心也。是为最初一念之错。直至于今。乃一错到底耳。殊不知缘尘者妄想也。由妄想始有境界。由境界遂生分别。由分别乃起执着。由执着遂分人我。由人我而生憎爱。由憎爱乃有取舍。由取舍成颠倒。由颠倒故受轮转。灵根一昧。尘境纷纭。宿业现缘。遗忘本体。所谓一翳在目。空华乱坠矣。既迷真而逐妄。必将妄以为真。大都俱认胸间之缘影以为心也。不知此心。不落方隅。那有处所。是故不在内外中间。亦非过现未来。乃无在而无不在耳。须知圆明妙心。虚灵不昧。任他四圣出头。并无增一点灵光。任尔六道纷纭。亦不减一毫妙体。湛然寂然。任行任住。湛然处如日月普光。寂然处似阴阳默运。行时如风动波兴。住时如风恬浪静。故学者直须在一念未动之先。一物未对之时。极力参寻。任他参寻不出。只管一力参寻。正参寻时。仍须蓦直看去。参到参不得时。看到看不去处。逼到转不得身。吐不得气的时候。或因缘凑遇。搁地一声。自然得见好消息也。至若作事的人。顶好在杂念纷飞之际。万境交陈之时。猛尔回光。看他毕竟是谁之所使。到底是谁。久久用心。一旦或有豁然的时节。露出本地风光。须知此光。不从内出。亦非外来。本自有之。非新得也。次言性者。此性在楞严曰性净明体。在圆觉曰如来寂灭性。未曾有始终。若以轮回心。思惟即旋复。据此足见此性与心之说。自有不同之意。前之心。约十界有情边说。今言性。则物物具足。不间无情。吾人所以不能于自性中得大受用者。由于最初一念不觉。不知湛然恒寂。体自如如。由是逐妄迷真。颠倒流转。随相起灭。遗失本真。如人迷路。忘记家乡。堕在荆棘坑阱之中。去又去不得。回又回不得。惶骇昏瞆。自无主张。便无出头之日也。经云。如婴儿失母。此喻最极亲切也。是故十方如来。出现于世。无非要人返妄归真。历代祖师。大意西来。先须教人明心见性。就是前辈诸祖。以学者根钝。无可用心。教人看一话头。乃不得已之苦衷也。如明之天奇毒'诸祖。因学人念佛不契。故教他看一个念佛是谁。何啻长夜达旦。惟前天台山国清寺宝林珍祖。直教人看个讲话是谁。直下的微微一照。于复性功夫。其下手用心。最亲切也。从此抱住一个话头。于行住坐卧之间。语默动静之际。蓦直参去。不容思量分别。久久自然有大好消息也。如其不能从禅宗入者。反不如老实念佛。即以一句弥陀为本参话头。所谓是心念佛。是心是佛。何必将〇盂添柄。头上安头乎。功夫做到相应之时。虽无何等境界。但觉湛湛寂寂。历历明明。不相应之时。便浑浑噩噩。扰扰昏昏。故于用心之时。莫管他相应与否。只要蓦直做去。久久自然动止而静。昏息自明。静即是寂。明即是照。即寂即照。即照即寂。寂照、性之体也。静明、体之德也。真实念佛。与参禅无异。是故念佛也须要一句佛号。蕴在念中。提起佛号。蓦直念去。其得力处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