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34部分

谛闲大师遗集-第34部分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壬二 明正住持
  ○癸一 法说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
  【讲】彼众生,指求圆觉之人。求净圆觉,须先观身如幻。如幻之境能住持,则幻身自灭。幻身灭故能住持,则幻心亦灭。以心依于身,身灭则心无所依故。幻心灭故能住持,则幻尘亦灭。以尘托心现,心灭则尘无所托故。幻尘灭故能住持,则幻灭亦灭。以为灭尘故,立幻灭名。尘既已灭,幻灭无所用故。幻灭灭,故能住持,则是法法皆真,故曰非幻。非幻则体无终穷,故不灭也。
  【记】奢摩他一观到底,方知身是幻,心是垢,幻灭而非幻现前,乃不灭也。
  ○癸二 喻说
  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讲】求净圆觉,如磨镜然。幻身,幻心,幻尘,幻灭,重重盖覆,不是净圆觉心,皆如镜上之垢。身灭心灭,乃至幻灭亦灭,如镜垢磨尽,非幻即觉心也。如镜之本明,全体俱现。喻文虽略,摄义无遗耳。
  ○癸三 法合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讲】恐其闻久失意,故重呼以教之。不了身心如幻,执我,执法,盖覆净圆觉心,故云皆为幻垢。垢相,指身心尘灭四重。必至尽灭,方为永灭。如是则法法皆真,故云十方清净。此约义而合也。
  【记】看讲义自明。
  ○癸四 结示
  ○子一 结示因执成垢
  ○丑一 喻显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讲】清净摩尼宝珠,此珠龙王髻中所有。清净言其体内外明彻,无垢染故。摩尼言其用,此云如意,能雨宝故。宝珠言其相,非寻常物,珠中宝故。□是影现,对彼外之五色,影现于内,故云□于五色。喻如净圆觉心,对众生外之五阴身心,影现心内。随方各现者,何方有五色,即于何方影现。喻众生何类中有五阴身心,即随何类影现,如形影相肖也。世人不知是影,名为愚痴。喻众生不达是幻,名为凡小。以凡夫愚我,小乘愚法,同一愚也。影元无实,由世间不知是影,遂见五色。喻幻元非真,由凡小不了是幻,遂执真有五阴。执我执法,即其相也。
  【记】讲义文显可知。
  ○丑二 法合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
  【讲】圆觉净性,合摩尼宝珠。现于身心,合□于五色。随类各应,合随方各现。迷影迷幻,义亦相似,故皆以愚痴名之。说净圆觉,实有自相,合摩尼实有五色。法喻义同,故云亦复如是。
  【记】圆觉净性是体,即圆成实性,乃实有者。现于身心是用,即依他起性,乃如幻者。遇净缘即应四圣,遇染缘即应六凡,故曰随类各应。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为□计执性,乃本空者。
  ○丑三 结成
  由此不能远于幻化。
  【讲】承上执为实有而言。谓由此执身心为实有,于中诤人竞我,计是较非,所以不能远于幻化。既不能远,自应常在其中。惑业苦三,如恶叉聚,轮转往复,染污觉心,成深垢也。
  ○子二 结示垢尽还净
  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讲】是故二字,承上不能远离而言。所以不能远离,由于不知身心是个幻垢。以是之故,我说身心是幻是垢。若能知得是身如幻者,应当远离。知心是垢者,设法对治。对即对治心垢,离即远离身幻也。果能对离幻垢,佛说是人名为菩萨,非寻常人比也。垢尽者,不肯得少为足,必至究竟净尽。垢既净尽,则对治亦无所用矣,故曰对除。垢尽对除,即无对垢之人,人既不有,名将安立,故云即无对垢及说名者。至此,岂非全体净觉妙心耶?故科名垢尽还净。
  【记】不能离垢,是六凡众生。能离垢,是菩萨。垢尽对除,即如来。即无对垢及说名者,即净圆觉性。绝对无待,即佛之名字,亦用不着。
  ○庚二 随顺还圆觉
  ○辛一 理事互融
  ○壬一 承前起后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讲】菩萨众生,均是求圆觉人也。证得诸幻灭影像者,谓一切诸法,本属幻有,元是净心影像,今以得正住持故,一得永得,再不至为影像所摇,故云证得。尔时,即证得之时,影像既灭,净觉毕露,故云便得清净。无方者,即周□义。无边虚空,向因无明幻垢,障蔽净圆,而成顽虚。今证得幻灭障除,觉性显发,则无边虚空,转成无际净圆矣。楞严云:“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皆悉销殒”。正此谓也。前云无方清净,于此可见。
  【记】证得诸幻灭影像,是时惟有净圆觉性,故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空观到底,则一空一切空,所谓净缠缠赤洒洒地也。虚空最大,然尚包含于觉性之中,性融妙理,虚空不大,盖对妄方有。既觉则虚空无边,即虚空即觉,即觉即虚空,故云觉所显发。
  ○壬二 正明理事
  ○癸一 依理成事
  ○子一 成世间法
  ○丑一 别明
  ○寅一 成根处
  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讲】承上无边虚空,尚是觉所显发。则觉心圆满;明净可知。正由圆满明净故,则无法不显。因无法不显,则显随缘所成阿赖耶识,亦成清净心也。由赖耶清净故,依赖耶所分见尘之性,亦成清净性也。由见性净故,则见性所依之眼根,亦成清净性也。由眼根净故,则所发之识,亦成清净性也。由眼识净故,则赖耶所分闻尘之性,亦成清净性也。如是乃至,可以例推。
  【记】觉既圆明,则随处皆清净。昔时心逐境移,故不清净。今则如明镜照物,故清净。心既清净,则起于心之见性等,亦自然清净。
  ○寅二 成尘处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讲】六性六识,皆依于根,故统言根。谓六根之中,根根兼性与识,皆成清净之性。由是之故,则根所对之尘,亦成清净性也。
  ○寅三 成大种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讲】六尘对根之别相,一一皆成清净性故。则觉性随缘所成之四大,亦成清净性也。
  【记】可以例知。
  ○丑二 总结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
  【讲】承上由四大各成清净性故,则随缘所成内根外尘中识之处界,皆亦各成清净性也。二十五有,指三界众生所依住之处也。古德颂云:“四州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及那含”。通称为有者,以其中生死因果不能无故。举此处,界、有、三、赅尽世间法也。然诸经论,皆称四大为种,以其能成诸法。殊不知所以能成者,不在相而在性,今则方显其是依彼圆觉净性所现。然能现者,既无方清净。则所现者,故一一皆成清净性也。
  【记】看讲义可知。
  ○子二 成出世法
  【讲】或问世间法从染缘生,可说令净。出世法从净缘生,已是净法,何故亦说令净耶?大疏答云:“若凡圣对待,则胜劣悬殊。若称法界观,二皆幻化,既皆从缘而起,缘无自体故”。大乘止观二卷八页云:譬如一明镜。能现人马像。若以像约镜,乃云人像镜,马像镜,便有二镜之名。若废像论镜,其唯一焉。若复以此无二之镜体,收彼人马之异像者,人马之像,亦即同体无二也。净心如镜,世间出世间如像,类此可知。以是义故,法界法尔常同常别。
  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讲】彼指上科。谓据上所说世法,皆彼觉性所显而成清净。由彼染缘所成世法清净故,则净性随缘所成出世之法,若因若果,一一皆成清净之性,故统言一切清净也。此中唯三十七品助道法属因。其余均属果。陀罗尼通包因果。此科所列法相,诸大乘经,多标其名目。各家疏解,仍未尽详释。惟大疏最极精详,阅者知所尚焉。
  【记】在众生分上,见六凡起厌,见四圣起欣,故不清净。今证真空,知空性圆明,故六凡四圣境界,悉皆清净。此清净即自性本体,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所谓如如智如如理也。十力,佛之十种智力,即方便智中开出。一、知是处非处。如持五戒,行十善。应受人天之报,是是处。然临命终后,夙世业果先熟,忽生恶趣,是非处。故须通三世计算,此非大圣人不能知。二、知过现未来及顺现等三报。三、知诸禅解脱,三昧垢净。诸禅,世间禅,出世禅也。三昧有真谛,有俗谛。垢,凡夫定。净,圣人定。四、知信等五根。上中下谁一根强,即由谁一根入道。五、知种种欲乐。有如是欲,能乐如是法。六、知一三五乘;贪嗔痴等种种性欲。七、知一切道至处。是出世法,行如是道,至如是处。八、知宿住,即宿命通。九、知死此生彼。即天眼智。十、知自解脱无疑,亦知众生漏尽涅槃。四无所畏。一、正知一切法,言我是一切正智人等。二、尽诸漏及习,言我漏尽等。三、说一切障道法。四、说尽苦道。佛作诚言,说此四法,决定无畏。四无碍智。智缘四境,无拘碍故。一法。如说地水火风等。二义。如坚湿暖动等。三词。谓得彼方言以说地等。四于三种智中乐说。十八不共法。力等,二乘有分。惟十八不共法,二乘无分。一、二、三、身口念无失,佛之身、行、住、坐、卧、皆无失仪,为身无失。说法无一句说错,无一句不投机,为口无失。众生意根,随时流动,佛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为念无失。四、无异相。真相无相。为无异相。落于九界之中,即菩萨亦有异相。五、无不定心。佛心如澄渟水,如无风灯,故无不定之心。六、无不知已舍。佛于不苦不乐受中,知生住灭时。故念念心中,粗细深浅,无不悉知。知已而舍,如明镜照物,不留片影。七、欲无减。言度生之欲无减也。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慧即平等性智。十一、解脱无减,即妙观察智。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即大圆镜智。十三、四、五、一切身口意业,随智慧行。佛之身口意是三轮,故随智慧而行。十六、七、八、以智慧知过去现在未来,通达无碍。三十七助道品。谓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也。四念处者,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念念无常,四观诸法无我。四正勤者,一未生恶念令不生,二已生恶念令灭,三未生善念令生,四已生善念令增广。四神足者,谓欲、勤、心、观、修此四神足,可得神通。亦名四如意足。五根、五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