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62部分

谛闲大师遗集-第62部分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丘及尼,是出家二众。塞夷,是居家二众。按小乘安居,唯许出家二众。今是大乘,且是约心性安居,非关方处,通在家亦无伤。故即约克期同修之四众,而总言之。踞菩萨乘者,谓依踞菩萨大乘之法,修习真如寂灭行故。盖寂灭者,依真如而立名。谓真即无妄,离言说相名寂。如即不变,离心缘相名灭。称此理而修行,名为寂灭行也。同入清净实相住持者。行之契真,名为同入。清净实相,在本经名净觉。约起信即心真如门。清净者,一念不生。实相者,守其自性。即此一念不生,守其自性。便是住持。如道场之安置净居,类戒坛之内结小界。虽理事有异,而分限颇相似故。以大圆觉为伽蓝者,大圆觉性,在本经首称大陀罗尼。依法华即是真阿练若。楞严名为正修行处。为我伽蓝者,陀罗尼总一切法,阿练若寂静无诤,修行证果,总在里许,有伽蓝义。如克期之建立道场,戒坛之不失衣界,其分限亦颇相似。身心安居者,最初原以真如不守自性,变起藏识心海。其次又以境界风动,转生前七识浪。从此前五趋逐外尘,第六内缘影事。因而带累五蕴身心,不能安居。今既同入清净实相住持,前五既不趋外,第六亦不内摇,累不及蕴,故得身心安居。至于第七,向以六识为用,内缘八识为体。今既身心不动,则六识不行分别。是第七无用,外无所缘矣。外无所缘,自不计八识为我,而内亦无所缘矣。内外无缘,则第七末那,居然是个平等性智,而藏识海仍归真如。起信论云:心真如者,即是大总相法门体,即是心性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即是涅槃自性。谓涅名不生,槃名不灭故。不生则不系于有,不灭则不属于空,故曰无系属故。据此,则是同安居于圆觉普照寂灭无二性中,无系属于方隅界限故。如上所说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者,意在于此。我今不依声闻者,声闻安居期限,亦属佛制,不敢违故。今所以必先敬请。如蒙慈允,则虽违无过也。今大乘称性安居,与彼不同,是故不依彼法。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者,谓佛及菩萨皆住清净实相。圆觉伽蓝,自亦与之同故。定以三月为期,不类声闻有前后两安居故。所以不拘小节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恐彼不能随大,并小亦失,故不系也。
  【记】四月十五,为前安居日。以后为后安居日。大乘许四众同居。然宜男女分修,各自结界。乘者,象马牛骡皆是。今以喻率由菩萨道也。修寂灭行,即上文之生正忆念及一向摄念。菩萨是心性安居,不是境界安居。心性□一切处。本来清净,何从染污。本来寂灭,何从喧扰。此修理观法门也。同入者,人人发心修净行,人人发心证实相也。修菩萨行,以大圆觉为伽蓝。竖穷横□,范围广大非常。此等大乘境界,注重在当下一念不生,故不依声闻。然必自己审察,果能如菩萨之发心与否。若不能住持清净实相,而曰我不依小乘,又焉能无过哉。
  ○庚三 逾期随往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讲】然大乘既以清净实相为住持,大圆觉性为伽蓝,即是安居。何拘拘于夏首为?盖为借事表法,示现夏首安居。亦为令彼本无大志,邈视夏首安居者,知所耻焉。过期无碍者,大疏云:道场三期日满,小乘夏限未终。以本非小乘安居故,不妨随往无碍。
  【记】此三期日,即上文所克长中短三期也。小乘三月安居期内,不能离坛场一步。而菩萨只须三期满后,不必更满安居期。如有因缘,即可随往说法。故云随往无碍。
  ○己四 戒无误取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讲】末世修行,邪正难别。求菩萨道,最宜慎之。况夫既入三期,未免尺水丈波。若是彼从佛所闻一切境界,如前顿修渐修,次修,不次修,乃至二十五观等,取之而修,终有巨益。若非彼从佛所闻一切境界。如事火,事水,事天,奉时,奉方,奉尘,乃至二十五冥谛等;取之而修,必招奇损!故以终不可取而示戒之。
  【记】末世修行者,大概业重。所取之法,邪正难辨。毫厘之差,千里之谬。即行菩萨道者,亦宜慎之。勇猛精进,三期克证,末世难得有此人。空中护法善神,必加赞叹,闻于天界,天界亦称善。展转闻于六欲顶天魔王耳中。魔王以为现在众生,皆我子孙,非佛子孙,即来缠扰。于是根基浅者,道力不胜魔力。往往起诸魔事,中道阻止。故娑婆世界,称为退地。大道心者,能感天魔。小道心者,能感人魔。常有比丘,稍有道力,闻于人界。为众供养,今日此家,明日彼家。妨害其修行,致弃前功,此即人魔也。二十五冥谛,西域数论外道所立,为神我、自性、大、我、五唯、五大、五知根、五作根、心平等根、合为二十五也。此土有天仙教,无为教,弥勒教,亦为外道。
  ○戊二 示别相方便
  ○己一 修空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它,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善男子!若觉□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讲】初至便觉者,是示方便,谓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修奢摩它,已闻命于前文矣。若末世未悟众生,欲修奢摩它者,最初作么生下手。故教以先取至静,谓先当忆想一切所有诸法,皆如幻如梦,不生取着,不起恶念,不作有为,自不受报,则至静矣。如此虽能了于生死,仍复取着涅槃。若知涅槃亦如昨梦,则是静极。如是则圆觉妙心,脱然毕露,故曰便觉。如第三章云:证得诸幻灭影相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等是也。如是初至亦如是,是明修习。言静极非可遽至,修习必由渐来。故先言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谓先从一身静也。如第三章云:我今此身四大和合,乃至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以是而观,即知此身毕竟无体,是为一身静故。如一身既尔,一切身亦然。情世界既尔,器世界亦然。不及细陈,但超略言之。故云至一世界,觉亦如是。如依镜生垢,去得一分垢,即能显得一分光故。善男至亦复如是,是显利益。若觉句,牒上觉□一界。然觉性灵明,有境必照。故于一界众生,凡有起一念处,皆能了知。如觉□一界既尔,觉□百千世界亦然。然此于六通之中。似属他心。若复能于百千世界众生,有念皆知,亦非声闻他心之所能及。他心既尔,通通皆然。佛知佛见,不外是矣。亦如垢尽镜明,凡有临于镜光者,无不照焉。如第三章云: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多身清净,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一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等文,乃极力发挥此旨。非彼下,是戒误取。准前可知。
  【记】前为通相方便,空假中三观,融通而说,总也。今为别相方便,空假中三观,分别而说,别也。上来威德章,必先悟净圆觉,而后以净觉心修三观,乃为佛世诸菩萨说。辩音章所言二十五轮修法,则因众生有通别圆根器不等,故有种种差别。今此专为我辈末世未悟众生而说。文中众生二字,专指末世四众言。凡具出世志发心修行者皆是。末世众生,先悟后修者甚少。有终身修而未悟者,故此特为未悟人说下手方法。本节是教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乃修奢摩他方法。菩萨且然,何况于末世众生。然静而曰至,初修行人,岂易作到。故此语不是教人即从此下手,不过先开示其理耳。先取至静为行,则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切诸法,皆如幻化。必先有所不取,而后能取静也。凡夫修行,先须不起恶念。不起恶念则无惑,无惑则不造业,不受报,不著有为。如是修行,渐臻至静。然至静亦不过了得分段生死。须是静极不起诸念,即此便是圆觉,非别有圆觉也。至此则内无身心,外无世界,浑是一净圆觉心,故曰净极便觉。如是初静以下,乃言修习。然言虽易而行则难。其详细功夫,须依普眼章修习。大抵末世众生,不能取静,皆由此身不能放下。若了得此身是四大假合,身且不有。身外之物,更何依恋。此身是四大假合,推之一切众生亦然,则正报空矣。再推之世界,亦何曾离此四大,则依报亦空矣。正报空,我空也。依报空,法空也。二执俱空,当体即是妙圆觉心。故曰觉亦如是。末世未悟众生,修此奢摩他一观,若能成就,则有莫大利益。盖一世界有种种解释,凡夫所见甚小,但以南赡部洲为一世界。若稍大则以一小千为一世界。更大则以一大千为一世界。然此犹属二乘所见。至菩萨则更大矣。盖由心量扩大故,所见亦大。觉性既□满世界,则此世界中,一人起念,我觉性动。众人起念,我觉性亦动,□世界起念,我觉性亦无不动。何以故?众生皆我觉性中之众生故。如来六通,皆众生性所本具。只须禅定,必有神通。一通既得,六通俱发,见思惑断,则能知八万劫之事矣。虽无明未尽。然能破一品无明,即能通百世界。若破二品无明,即能通千世界。此是具大乘性,发大乘心,修大乘行者,所得之神通,非二乘所能及也。如是说者,名为佛说。不如是说,即是邪魔外道所说。故曰终不可取。
  ○己二 修假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讲】初至菩萨,是示方便。众生,指末世未悟言之。未悟众生,欲修三摩者,最初作么生下手呢?故教以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及诸菩萨。所以为如来为菩萨者,无非修因证果而得。如是则为我之师,我之友矣。依种至三昧,是明依修。谓既忆想已,为欲师之友之。即便依彼所说种种法门,渐次修行。设遇心若驰散,即当精勤辛苦,修诸三昧,定慧均等,方成妙悟。广发二句,是希利益。恐现前不悟,更希将来,故教以发广大愿。如第五章云: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乃至便登解脱清净法殿是也。自熏成种者,谓发广大愿,自能渐次熏习,以成悟证种子,纳于八识田中。才出头来,一闻千悟者,固有之矣。非彼下,是戒辵取可知。
  【记】先当忆想过去诸佛菩萨,乃开示修假观之相。此所云众生,与前文同,指末世未悟者言也。前威德章言修三摩〇提。以净觉心,起诸幻化。是为已悟圆觉者言。今此先言忆想,不是教人便修也。诸佛菩萨,虽已过去。然有大乘经典,可以查考。既忆想既阅大乘经后,若尚不知,则可求教于过来人。良由如来法门甚多,故应依彼所说,就我性所近者修之。既修三昧,而因业障深重,现前不得真实受用。则须广发大愿,于八识田中,自熏成种。希望将来障尽愿满,得登解脱清净法殿。所以我辈用功,无论礼佛诵经持咒,皆须发愿回向。二六时中,常常发愿,自能成就。何以故?诸佛菩萨,皆以愿力而得成就故。愿大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