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80部分

谛闲大师遗集-第80部分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初约修观灭罪劝。如此下,约称名况福劝。称名散善,尚得无量福。况修观定善,故能除无数劫生死重罪矣。若有下,示观次第。谓从顶项循次观下,直至于足下轮相,悉令明明了了。如于掌中,自见掌纹然也。钞云:身相既多,先观何相?今示先观肉髻,次观天冠。以此二种,能别表示,观音德相。何者?肉髻降佛,表现行因。冠有化佛,表昔成果。别相若显,其余通相则易可明。行者观于冠、髻、毫、面、身色、光明,一一须用心作心是,而为能观。说在像前,用在此处。既云作佛是佛,岂不能作观音是观音耶?作髻作冠,是髻是冠,皆可为例。不独以佛例观菩萨,亦须例于普杂三辈。岂唯以前例后,亦合以后例前。以令行人,览经文始末俱可修观故。末四句,结显邪正。
  ○ 癸五 势至观
  ○子一 因光神力制二名
  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为大势至。
  上之佛与观音二观,均先示观法。今观?无者,以势至与观音,身相既同,可例而知也。故不须立,唯圆光?小,故须点示。云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量倍之。身光照十方国,令有缘众生皆得见也。但见下,正立二名。钞云:光照十方,故立无边光名。令三途众生得佛十力,故立大势至名。即举身光,名为智慧。以是邻极色心不二。不然,焉得色相名法身耶?
  ○子二 与观音明异同
  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顶上肉髻,如□头摩华。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
  初正明同异也。谓天冠有宝华,其数五百。华有宝台,数亦如之。台现十方佛土。肉髻如红色莲华。髻上有一宝瓶,瓶盛光明,光现佛事。此等诸相,校观音异,余皆同也。此菩下,更示行坐。谓菩萨行时,十方地动。动处即有宝华出现,华之高大,如极乐等。菩萨坐时,地亦震动。行时横□动,坐时竖彻动,文互显也。从下至上,中间有尘数分身三圣,云集弥满空中,说法度生。作此下,结成观相。钞云:经云色相,疏称法身。若非全色是心,色由心造,安令色相即名法身。此乃三谛一境之法身,发我三观一心之般若。相冥见相,三脱圆彰。故云佛法界身,入心想中。疏云念佛三昧,解入相应。非此相应,不发胜相。
  ○子三 明灭罪以劝修
  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
  钞云:名具足观者以二菩萨,唯有化佛宝瓶,二种有异。余相皆同。同异分明,名具足见。
  ○ 癸六 普往生观
  ○子一 作自身往想
  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
  钞云:上来诸观。先依,次正。先主,次徒。虽皆观成,未为普总。又未想身生彼亲见,故今令想身终生彼,一时普见。非独所观境界顿足,亦乃往生心想成就。可类前文依报之观,初地树池等别观。至楼观成,四事总见,名为总观。然但能总依报四事,今想生彼,普见普闻依正诸相,故名普观。窃谓:此观之法,不但独被真似位人,即如现居博地凡夫,亦可依之而修观。曾见古人,时作莲华开合之想,临终有得往生之者。具见净土法门,不可思议也。
  ○子二 明三圣来现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钞云:上想终后,生于彼土见佛菩萨。今想未终,三圣常来入我想中。良由当念,即是来际,故能预想将生之事。复由生佛同体不别故,故致三圣不来而来。斯乃三观一心,作是双运。致令心佛,彼此往来。故知观体,诚不可思议。
  ○ 癸七 杂明佛菩萨观
  ○子一 观丈六像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钞云:行人于前依正诸观。虽已精修,尚未得入。其求生之心,弥加敦督。名为至心,故令此人舍胜观劣。未观二侍前想弥陀,故云先当观丈六也。行人欲托彼土莲池,故令观像在池水上。应知胜身,既心作心是。岂今丈六,非作是耶。圆人作为,皆了唯心。全具而变,全变是具。具变不二,故观佛相,胜劣皆然。
  ○ 子二 明弥陀变现
  ○ 丑一 示化主随物
  ○寅一 劝常修观
  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
  首句指前真身观。彼观必真似位人,始能用心。以心观明利故,凡夫劣想所不及也,故云非是。然彼下,明佛愿随情。谓弥陀因地,有愿在先。今成佛道,必乘宿愿。是以众生有忆想者,必成就也。但想下,明观像获福。但以通途想一佛像,尚获福无量,况今观佛具足身相耶!
  ○寅二 拂去众疑
  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
  疏云:所观大小,皆是佛身。拂去众疑,生人重意。众云何疑!前闻广大无量。今闻小,疑非佛身。于小不敬,故须拂去。明皆是佛,生其重意。钞云:胜身观法,修虽不成,而且得知广大无量。今闻观小,顿违前说,宁免无疑。佛为拂此轻疑,故说弥陀如意,能大能小,皆全法界。但以重心,观令成就。勿疑身谢,不生西方。
  ○ 丑二 明补处同生
  ○寅一 劣应同众生
  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
  钞云:佛应既随万物,补处亦同众生。
  ○寅二 仿胜身论观法
  但观手(他本原文作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
  疏云:上言观音冠中立佛,势至髻上宝瓶,以此为别。若首作手,不是译人失意,或是抄录之误。大师又作手解,真圆人无碍也。若据前大士观文,分明以首误手,尚不敢臆断不遵。故知古人慎重若此,今人宁无愧乎!
  ○壬三 后三观明三辈往生
  疏先明立观之由有二意:一、为令识三辈往生。舍于中、下、修习上品。二、为令识位之上中下,即是大本中三辈也。钞云:初义即杂观。观劣应者,位在中下。令识三品。进修胜观,登于上品。次义即是前观胜应,了随机化,在八九信。今令此人,以妙观分别九品,即是大本三辈。事理穷深,登第十信。疏次会经论二。先会论,即天亲所造往生论。二会经,即大本无量寿经。此二文繁不录,须者寻之。疏复有依品定位,?记于后。以经文显示三品各三故也。疏云:上品之人,始从习种,终至解行菩萨。中品者,从外凡十信以下。下品,即是今时悠悠凡夫。钞云:疏中所定之位,俱是别教地前凡位,为今经往生位者,其意有三:一、别位次第,对品显故。二、别具四观,收机广故。三、九品多判所观人故。若九品判圆观位者,则三贤,对今十信。十信,对今五品。悠悠,即对名字人也。以名字位,通修未修故。举要言之,凡修一切善,若能回向,皆净土因。一切恶,若能忏悔,亦净土因。故种种善,修之浅深,无非九品。一一恶,忏功力故,亦皆九品。故上上品善,通下下品。下下品恶,通上上品。三心六念,或闻或修,未能伏惑,属下三品。能伏惑者,属中三品,破四住者,属上三品。如五逆罪,临终十念,为能消功,属下下品。阇王重悔,得无根信,即上辈三品所摄。岂非五逆,随于忏功,自分九品。善恶修忏,一一俱须明于九品。经文下三唯恶。中下,世善。中中,中上,即小乘行。上三,唯大。疏纯用大判者,以中三回大,下三依大灭罪故。大师得意,约三位,判于九品。则何机不摄?何行不深?乃由妙解大小观行善恶之业,全修即性。一一具于四种净土。但能回向,随功能显四种乐邦。如是说者,多约一行,随功浅深,历于九品。亦自有人,节节改行,历于九品。若以三位定其高下,改与不改,皆悉不滥。先分经科为三,即十六中后三观也。钞云:疏科后三,名观往生。若但读文,何名为观?必须览经所诠之相,入一念心。用空假中微妙之观,照于心性本具因缘果报。生佛咸然,三无差别。诸佛净土因果已满,能应众生。众生由具净土因果,能感诸佛。感应缘起,不一不异。一一融妙,相相宛然。随品随功,感佛感土。观之不已,则难思俗谛,净土因缘,自然明了。明了之位,大判有三。若相似明,当上三品。观行了,即中三品,名字观解属下三品。若不如是,不得名为观往生人也。
  ○ 癸一 上品生观
  ○ 子一 上品上生
  ○丑一 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
  ○ 丑二 释
  ○寅一 明生因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疏云:至诚心者;即实行众生,至之言专,诚之言实。深心者;佛果深高,以心往求,故云深心。一从深理生,亦从厚乐善根生。故十地经云:入深广心。涅槃经言:根深难拔。故言深心。六念者:佛、法、僧、施、戒、天,六事安心不动,称之为念也。钞云:经有二段:初既云发三种心,即便往生。知此三心,是一人发。次云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合是三种人,各修成三种行。或一人别修;或兼修余行;或具修三行;但能位至别教道种,圆第十信,名上上品生。言至诚等三心,与起信三心义合。今至诚心,疏以专实释之。不念真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