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大乘法苑义林章 >

第32部分

大乘法苑义林章-第32部分

小说: 大乘法苑义林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第一觉未开悟。彼第二复次云。怖畏妄语。及怖他人知其无智。故不分明答我无知。此意即说。性虽有识觉未开悟。若言我解即为妄语。若言不解。即他知我都无所知。故矫乱答。是中第二于所证法起增上慢。第二复次云。于自所证未得无畏。惧他诘问怖畏妄语。及畏邪见。故不分明说我有证。恐他问其所证。未无畏故不能实答。答成邪见。不答成妄语。是中第三觉已开悟而未决定。第二复次云怖畏邪见及妄语故。惧他诘问故。不分明说我不决定。此意即显。虽有少得心未决定。答是邪见。不答妄语。已有知故便矫乱答。如是三种假托余事以言矫乱。是中第四羸劣愚钝。第二复次云。唯惧他诘。于胜生道及定胜道皆不了达。于世文字亦不善知。而不分明说我愚钝。但随彼问随言而转。此意由愚都无所了。故随返问而答于前。此与阿含全有差别。彼依四问即为四别。一问世间有报无报耶。二问有无他世。三问善非善。四自愚钝他问不知。毗婆沙言。一怖妄语。二怖邪见。三怖无知。四怖愚痴。故矫乱答成四别也。上来五类是前际见

后际五类见者。有想论有十六。瑜伽第六.显扬第九云。初四见依三见立。若计命即是身者。彼计我是色。若计命异于身者。彼计我非色。若计我俱遍无二无缺者。彼计我亦是色亦非色。若为治此于是义中。由异文句而起执者。彼计我非色非非色。此意即说。无想天处名为无想。有顶名非有想非无想。下三无色。色界中除无想余。欲界等。并名有想。八十七云。由依命者即是身见故。计我有色。死后或有色有想。或无有想。或非有想。非无想。由依命者异于身见故。计我无色。死后有想。或无有想。或非有想。非无想。由依此总是我遍满无二无缺见故。说我亦有色亦无色死后有想非有色非无色死后有想。其无想及非有想非无想亦尔。此上意说。执有色等死后初有想四句。与死后无想。及死后非有想非无想初四句。同但生处有异。现在皆同。依于命者即异于身。无二.无缺三见之上。立此三种四句义故。执色为我名命即身。执非色为我。名命异于身。双执色非色以为其我。名无二无缺。我有色等句。无色界下三地。若说有色。亦遍于彼。若说无色。即不及彼。死后有想四句者。一执我有色死后有想。二执我无色死后有想。三执我亦有色亦无色死后有想。四执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有想。次有边等四句者。八十七云。计我是色者。或言狭小。或言无量。计我无色。当知亦尔。亦有狭少及与无量。所依所缘作用等法。有小大故。此二我论依第三见此总遍满无二无缺立为二论。一计我狭少。二计我无量。由此四种我论差别。说我有边等四句。如次配之。故瑜伽第六云。若见少色少非色。彼计有边。若见彼二无量。彼计无边。若复遍见而色分少。非色分无量。或色分无量。非色分少者。彼计亦有边亦无边。为治此故。但由文异不由义异。而起执者。彼计非有边非无边。观此文意第六太正。八十七中如次配者。义次非文。谓执色非色狭小者名有边。执色非色无量者名无边。互执多少者为俱句。遮此为第四。与前文同。以此四种死后生有想地。是名第二有边等四句。次四句者第六有名。不辨处所。八十七说。一执我一想。在空无边处识无边处。不说无所有处。略文故也。亦一想故。同婆沙故。以瑜伽说无量想配前一想故。略不论于无所有处。彼非无量想故。然是一想。二执我种种想。谓在下地。三执我有狭少思。谓即下地。四执我无量想。谓空识处。八十七云。即如所说二想随其次第应知。说我有狭少想有无量想。此以义理逆次第配。然毗婆沙云。执少色为我想为我所。我与彼合名为少想。在欲色界。除无想天。无量想者。执无量色为我想。为我所等。如前广说。瑜伽意说。即前所说一想之处有无量想。种种想处有此少想。亦不相违。次四句者。一我纯有乐。死后有想。第六有名而无处所。八十七说。谓下三静虑二我纯有苦。死后有想。谓在捺落迦。三我有乐有苦。死后有想。在鬼傍生人欲界天。四我无乐无苦。死后有想。在第四静虑以上乃至有顶。上明有想十六论讫

其八无想论。八非有想非无想论。即有想中。初二四句。有色有边等。是如前引教已略说讫。唯当生处有异。余义皆同。然瑜伽等。但言有色。不明何处。毗婆沙云前三无色。有说有色即亦该彼。若说无色即不至彼。七断灭论者。瑜伽第七.显扬第十云。一我有粗色四大所造之身。任持未坏。尔时有病有痈有箭。若我死后断坏无有。尔时我是断灭。二欲界诸天。三色界诸天。四空无边处所摄诸天。五识无边处。六无所有处。七非想非非想处所摄诸天。死后断灭。此中七灭不定自他。今身后身一切皆得。五现法涅槃论者。瑜伽第七.显扬第十云。一者若我解脱。心得自在。观得自在。谓于诸天微妙五欲。坚著.摄受.嬉戏.淫乐。随意受用。是则名得现法涅槃第一清净。此说胜妙略无人中。婆沙说有。二者若有离欲恶不善法。于初静虑得具足住。三者离寻伺得第二静虑具足住。四者离寻伺喜故。得第三定具足住。五者离喜乐等故。得第四静虑具足住。现法涅槃第一清净。是名后际分别诸见

第三出体性者。此以五见中二见为体。一边见。二邪见。对法第一说。问六十二见何见所摄。答或二或一切。觉师子释言。二者自性故。一切者眷属故。瑜伽五十八.成唯识第六云。边见差别。谓执前际四遍常论。四一分常论。及计后际有想十六。无想俱非。各有八论。七断论等边执见摄。瑜伽论第五十八说。常见所摄六十二见。谓计前际诸遍常论一分常论。及计后际诸有想论无想论非想非非想论。断见摄者。谓七事断论。常见摄四十。断见摄七。总合边见摄四十七。成唯识及五十八云。邪见差别有执前际。二无因论。四有边等论。四不死矫乱论及计后际五现涅槃论。如是邪见摄十五见。故说自性二见所摄。若并眷属。五见所摄同类等流相引生故。如是即显通不善有覆。别境慧摄

第四迷谛通别者。五十八说。愚夫于苦起二十句萨迦耶见。是名迷苦萨迦耶见。此见为依。于五取蕴见我断常。故边执见亦迷于苦。准此即显边见所摄四十七见皆迷苦谛。于余三谛我见等微。边见行狭不能有此广分别故。其邪见中二无因论。迷集谛起。五十八云。云何迷集有八随眠。谓诸沙门若婆罗门。谤因邪见故。二无因迷集谛起。四有边等论。通迷苦.灭二谛所起。五十八云。又有诸见计边无边等。如是亦名迷苦邪见。亦名迷灭邪见。迷于有漏无漏果故。有计不死矫乱。通迷四谛。以决定道而为问故。迷于四谛而兴答故。五现涅槃论。五十八说。迷灭谛起。正迷灭故。此中所说。皆以行相所迷深远。以为迷谛。但举行别不举行总。行总之见随应思说。是名第四迷谛之相

第五问答分别者。如是诸见。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应从上至下一一推寻勘当释之。二又问。何故遍常论中。唯有二十乃至八十。无有过此及减此耶。亦无计生耶。亦无捷智耶。三一分常中。何故无计色界二定已上没来耶。欲界中何故无有二天及余趣耶。四何故遍一分是常见。标常见名。有想等亦是不标常见名。标有想等耶。五何故断灭。不计余地及三恶趣后断灭耶。六何故无因。余地身等后。不有无因耶。七何故无色等。及四根本之方便。不计为涅槃耶。何故.人天合为一涅槃。断灭中开也。八此等诸见几于即蕴我后起。几离蕴我后起耶。九问何故不说见戒及以我见并余邪见。为六十二等见数耶。十问何故但立二际。不立现在为中际耶

  八解脱章

八解脱。以十门分别。一列名字。二显行相。三出体。四释名。五所缘境。六凡圣得。七离障别。八依身起。九二得异。十有无漏

列名者。依瑜伽论第十一.十二.十五.七十三.摄事分第九十六。对法十三。显扬第四.第二.及第二十。菩萨藏经第四等说。一有色观诸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想受灭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显行相者。俱舍第二十九说。内有色想观外色。名初解脱。内未伏除见者色想。观外诸色以为不净。名观外色。今则不然。准对法文。初修业者身在欲界。已离欲界欲。未依无色定伏除见者色想。未离色界欲故。若久习业已离色欲。见者色想安立现前。而观欲界一切所有内外诸色。作光明想。由前三解脱引发胜处遍处等故。即观胜处所摄少多等色。作光明想。由除变化障故。作光明想。不除贪欲故。不作不净想。瑜伽唯云未得无色定。未离色界染。观外诸色。是初解脱者。唯依初业说故。第二解脱。俱舍论说。内已伏除见者色想。唯观外境而为不净。名内无色想观外诸色。大乘不然。准对法云。初习业者已依无色定。伏除见者色想。久习业者。或见者无色想安立现前。而观外色。作少多等相。不同于初观内外色皆作光明。未自在故。此唯观彼已离欲色。作少多等名观外色。已离染故立以外名。观心渐胜故稍略观。故瑜伽云。又不思惟彼想明相。但于外色而作胜解。即观少多等不作光明等。若于是处已得离欲。说彼为外。故唯观彼已离染色。名之为外。又由初解脱观色不言外。其内有色亦不言内。通缘内外根尘等色。作光明想。故今此第二内有色。有根等色故。其观外色。唯观外尘。作少多等。不缘根等作少多等故。瑜伽又云无色界定不现在前者。此说观外色不依无色定。无色定不能缘外色故。上二解脱初作光明想。后作少多等想。初宽后狭。两观有殊。显扬二十。说此二解脱除变化障。为于变化得自在故。变化既通四静虑有故。初二解脱通依四静虑。但在根本非近分地。彼欣趣修都无通果。此容预修有通果故。不同俱舍初二静虑。能除欲界初静虑中显色贪故作不净观。第三解脱。俱舍论说。清净相转作净光解行相转故。唯第四静虑离八灾患。心澄净故。余地虽有相似解脱。而不建立。非增上故。今者大乘。谓如有一已得舍念圆满清白。以此为依修习清净圣行圆满。于内净不净诸色。已得展转相待想展转相入想展转一味想。是第三解脱行相。谓待诸净色。于余色中谓为不净。非不相待。若唯见一类。净与不净二觉无故。是名初想。又于净中不净性所随入。于不净中净性所随入。由于薄皮所覆共谓为净之中。现有三十六种不净物故。是第二想。如是展转总一切色。合为一味清净想解。是第三想乃名成就。唯在第四静虑地。有舍念净故。论说超过诸苦乐故。一切动乱已寂静故。善磨蓥故。余地不然。故唯第四此亦内无色想而观外色。由前已说故略不论。而立异称。次四无色解脱。俱舍论说。以四无色定善为性。非无记染。非解脱故。亦非散善。性微劣故。近分解脱道。亦得解脱名。无间不然。所缘下故。彼要背下地方名解脱。故多说根本者。近分非全故。今者大乘。皆已离自地欲。依自根本地。重观自境。思惟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