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佛经全集 >

第65部分

佛经全集-第65部分

小说: 佛经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形成最早的姓氏制度和婚姻制度。秦汉以前;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起源于母系社会;用来表示母系的血统;〃氏〃起源与父系社会;为同姓衍生的分支;本来为同姓各部落的名称;后来则专指部落的首领。国家产生以后;不少封国和官职也成了氏的名称。在古代;封国和官职可能世袭;氏也就随之可以世袭了。一旦封国和官职失去后;氏就开始演变成家庭的标志。所以这时只有贵族才有姓氏;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一般女子称〃姓〃是用来〃别婚姻〃;男子称〃氏〃则用来〃明贵贱〃;两者的作用不一样。氏大量产生的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春秋时期。周代制度规定;周天子的嫡长子将来继承王位;称为太子;其余的儿子统称王子;王子的儿子称王孙;王子和王孙统称王族子弟。诸侯的儿子除了太子外均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子和公孙统称公族子弟。王族和公族可以封国为氏。公孙的子孙不属于公族;他们以其祖父的名或字为氏;也可以其他方式命氏;主要有:(1)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晋武公封他的叔叔姬万于韩;姬万的曾孙厥就以封邑名为氏;韩厥就是姬姓韩氏;(2)以所居的地名为氏。如齐桓公有子孙居住在都城临淄外的东门一带;称东郭大夫;后代一东郭为氏;(3)一官名为氏。如史官有后代称史氏;(4)以技艺为氏。如制陶人有后代称陶氏;(5)以祖先的谥号为氏。如秦穆公有后代以他的谥号〃穆〃为氏;称为穆氏。这样;大量不同的氏就由此产生了;其数量远远超过姓的数量。在这一时期;〃姓〃是固定不变的;而〃氏〃却时常变化。因此往往出现父子同姓不同氏;或姓虽不同;氏却相同的现象;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可有不同的氏。氏的这些变化往往反映了贵族的地位和职权的变更。如战国中期的商鞅;他原本是卫国公孙后代;所以又叫卫鞅和公孙鞅;秦国封他为商君后;他又称为商鞅。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旧有姓氏体系也逐渐混乱;出现了姓氏合一的倾向。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姓氏体系基本上确立了下来;姓和氏完全融合不分;并且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平民也能有姓氏了。秦汉以后;新的姓氏产生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为避祸而改姓;(2)为避帝王的名讳而该姓;如东汉时庄氏为避汉明帝刘庄的名讳;改称严氏;(3)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时;少数民族的部落名称演变成汉姓;(4)当某一姓氏的字有几种不同的写法时;往往演变成几种不同的姓氏。大约到宋代时;中国的姓氏已与现代几无二致了。西汉以后;历代都编有不少介绍姓氏的图书;而能在民间家喻户晓的;唯有宋代人编撰的《百家姓》。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他判断《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所谓有国据史书记载;吴越在宋太祖开国后;还存在一段时间;至宋太宗兴国二年才率土归降。可见这本书是北宋初年问世的。

  相传《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与诵读和记忆;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百家姓》本来收集四百一十一个经赠补到五百零四个姓;其中单因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六十个。 






论  语

  论语序说论语孟子法卷一 学而第一卷一 为政第二

  卷二 八佾第三卷二 里仁第四卷三 公冶长第五卷三 雍也第六

  卷四 述而第七卷四 泰伯第八卷五 子罕第九卷五 乡党第十

  卷六 先进第十一卷六 颜渊第十二卷七 子路第十三卷七 宪问第十四

  卷八 卫灵公第十五卷八 季氏第十六卷九 阳货第十七卷九 微子第十八

  卷十 子张第十九卷十 尧曰第二十

  论语序说

  史记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其先宋人。父叔梁纥,母颜氏。以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岁,十一月庚子,生孔子于鲁昌平乡陬邑。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及长,为委吏,料量平;为司职吏,畜蕃息。适周,问礼于老子,既反,而弟子益进。昭公二十五年甲申,孔子年三十五,而昭公奔齐,鲁乱。于是适齐,为高昭子家臣,以通乎景公。公欲封以尼溪之田,晏婴不可,公惑之。孔子遂行,反乎鲁。定公元年壬辰,孔子年四十三,而季氏强僭,其臣阳虎作乱专政。故孔子不仕,而退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九年庚子,孔子年五十一。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召,孔子欲往,而卒不行。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则之,遂为司空,又为大司寇。十年辛丑,相定公会齐侯于夹谷,齐人归鲁侵地。十二年癸卯,使仲由为季氏宰,堕三都,收其甲兵。孟氏不肯堕成,围之不克。十四年乙巳,孔子年五十六,摄行相事,诛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鲁国大治。齐人归女乐以沮之,季桓子受之。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行。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适陈,过匡,匡人以为阳虎而拘之。既解,还卫,主蘧伯玉家,见南子。去适宋,司马桓魋欲杀之。又去,适陈,主司城贞子家。居三岁而反于卫,灵公不能用。晋赵氏家臣佛肸以中牟畔,召孔子,孔子欲往,亦不果。将西见赵简子,至河而反,又主蘧伯玉家。灵公问陈,不对而行,复如陈。季桓子卒,遗言谓康子必召孔子,其臣止之,康子乃召冉求。孔子如蔡及叶。楚昭王将以书社地封孔子,令尹子西不可,乃止。又反乎卫,时灵公已卒,卫君辄欲得孔子为政。而冉求为季氏将,与齐战有功,康子乃召孔子,而孔子归鲁,实哀公之十一年丁巳,而孔子年六十八矣。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乃叙书传礼记。删诗正乐,序易彖、系、象、说卦、文言。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十四年庚申,鲁西狩获麟,孔子作春秋。明年辛酉,子路死于卫。十六年壬戌、四月己丑,孔子卒,年七十三,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心丧三年而去,惟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孔子生鲤,字伯鱼,先卒。伯鱼生急,字子思,作中庸。” 

  何氏曰:“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别有问王、知道,凡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古论出孔氏壁中,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齐鲁论同。” 

  程子曰:“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故其书独二子以子称。” 

  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程子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读论语孟子法

  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程子曰:“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 

  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程子曰:“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 

  程子曰:“论孟只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 

  或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程子曰:“固是好,但终是不浃洽耳。” 

  程子曰:“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 

  程子曰:“学者先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 

  程子曰:“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 

  卷一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卷一 为政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