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人类曾经被毁灭[李卫东] >

第56部分

人类曾经被毁灭[李卫东]-第56部分

小说: 人类曾经被毁灭[李卫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居心不良,想篡夺皇位,那是要灭九族的。虽然西周以后,由于周天子的地位衰落,代之而起的各方诸侯篡夺了周天子的祭天权,但那时的诸侯也与皇帝差不多了。
  关于泰山祭天,有很古老的传说,《太平御览》卷六八三引《汉宫仪》说:“孔子称封泰山、禅梁父,可得而数,七十有二。”但究竟是哪72家却不甚清楚,战国时的管仲从无怀氏数到周成王,也仅仅数出了12家,10家在大禹以前,2家在大禹之后,截至的时间是西周初年。那么,其他60家泰山祭天的很可能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
  可是大家知道,春秋战国诸侯林立,战乱不休,泰山又处于春秋五霸之一的齐国境内,怎么可能发生60次诸侯亲自到泰山拜祭的事情呢?为什么史书从未有过因封祭泰山而导致战争的记载呢?对此,史学界争议颇多,至今意见无法统一,但多数人以“绝对不可能”彻底否定古史中的记载。这是很不公平的,也毫无道理。我们不能一碰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怀疑上古记载的真实性,如果总是以这种方法疑古论古,那么我们就成了古史的创造者,何必再去研究呢?因此,我们的讨论必须站在承认古史记载的基础上;从多方面考虑、假设,找出不合理背后的合理性,这才是科学研究的态度吧!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宁肯冒着生命危险跑到泰山亲自拜祭,肯定有他们不可不去的理由。从各种资料和角度来分析,我们怀疑上古在泰山拜祭的很可能并不是“天”,而是水。
  当地月分离时,引发了一起水位高达1000多米的大海浸事件,中国沿海和中原的许多地区统统沦为波涛汹涌的大海。当洪水向东南退去后,很可能山东半岛泰山以东的地区还浸泡在海水中。《淮南子·本经训》记:“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绎史》卷五引《归藏》云:“蚩尤登九淖以伐空桑。”空桑就是现在的山东曲阜地区,正与泰山处于同一条纬线上。从高山上走下来的牧羊人们,他们追随大海退去的踪迹来到泰山,面对汪洋大海,为了祈祷洪水早日退去,这些来自山区的居民,很自然地在泰山举行了他们的祈祷仪式。这种仪式一代一代传了下去。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失,几千年过去了,已经习惯于平原生活的牧羊人后代们,他们对抽水的印象越来越淡,泰山祭拜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以至后来的人根本不知道先人们在泰山拜祭什么,只知道这种祭典十分重要。因此不知不觉把这一隆重的祭典与祭拜最高天神——天帝相互联系起来,使泰山祭拜从祭水演变成了祭“天”。由于泰山封祭已经成为社会上的一种共识,所以即使在诸侯林立、战乱不休的年代,大家也都墨守着祖先的成规,齐国不加干涉,各诸侯国也不随意生事,一切都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下进行,这才有春秋战国60家诸侯封祭泰山的可能。
  泰山祭祀是祭水而不是祭天,这在中国的其他文化中也有充分的证据,比如说,泰山是地狱的观念就与此有关。
  我们中国人现在知道的所谓地狱观念,像阎罗王、地藏菩萨、十八层地狱、牛头马面、东河桥、生死轮回等等,都不是本地货,它们是随佛教一起从印度进口的,严格地说,它们是印度的地狱体系。可也许大家并不知道,中国自己也曾经有过地狱体系,那就是泰山府君系,地狱的大本营就在泰山。
  《三国志·魏书·乌桓传》裴注云:乌桓“贵兵死,敛尸有棺,始死则哭,葬则歌舞相送……并取亡者所乘马、衣服、生时服饰,皆烧以送之。特属累犬,使护死者神灵归乎赤山。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以死之魂归泰山也。”魏晋时人张华所著《博物志》卷一云:“泰山,天帝孙,主召人魂魄。”
  泰山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人的地狱呢?老实说,我们现在仅仅知道关于泰山地狱的思想大约起源于东汉,东汉以前的资料连个影子都见不着,甚至没有一点线索来说明这种习俗的由来。
  另一方面,泰山祭“天”与泰山是地狱,这两种思想是相互矛盾的,把两种矛盾的东西搞在一起,我们只能把它说成是一种巧合。也就是说,这两种东西里面肯定有一种是错误的,但究竟哪个是错误的呢?
  我们认为,泰山祭水与泰山祭鬼是同一个内容的两个方面。大洪水吞没了许多平原地带的人类,洪水的幸存者们,跟随洪水退去的方向来到泰山,或者说,在大洪水发生时,只有泰山附近的人类因为登上泰山而活了下来。这个时候人们会干什么呢?他们会在泰山上举行祭祀死去亲人的活动,寄托自己的哀思。我们认为,这就是泰山地狱思想的起源,也是后代将祭天与祭鬼合而为一的理由。

第九节 消失的大陆
  地月分离时的强大引力以及地轴在向现在的位置摆动时产生的巨大惯性力,使地壳在这一巨变中发生了意想不到的特异变动,地震、火山活动十分频繁,而且规模巨大,这又加剧了地壳的移动。一方面,大陆架上许多陆地和海洋中的岛屿滑向大海沉没了;另一方面,由于地壳的变动,在不少地方又出现了新的“造山运动”。
  在《历史上的巨人之谜》一节里,我们曾经引过《列子·汤问》关于五座仙山的记载,岱舆、员峤两座仙山就是在“大人”的捣乱下漂到北海沉没的,而大人我们也曾说到过他们,他们实际上就是那场叛乱的积极参加者。这大约是中国最早关于陆地沉没的记载。这个事实也说明,海陆的巨大变迁发生在地月分离事件的前后,与我们诠释神话的思路与推测完全相符。
  巧的是,西方也有关于大陆沉没的记载,那就是大西洲的沉没。在世界上,一说起史前海陆的变迁,没有人不知道大西洲的,因为西方的学者早已将这个问题炒得沸沸扬扬,似乎给人们一种印象,人类史前历史是以西方为中心发生的。许多学者一说起历史学的西方中心论,就有看法,但如果问他“你曾做过什么?”他肯定无可奉告。直到现在,当中国一出现什么新思想的时候,就会有那么一些人跳出来,摇头晃脑地指责说:“这个问题西方人早已经说过了。”难道你就不会说:“我们中国曾经怎么怎么说”,或者“我曾经怎么怎么说”。一个国家要富强,不但要在物质上站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站起来。
  实际上,关于人类早期的历史,现在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比中国的资料更一面,比如说,像大洪水的事件,一说就是《圣经》,而中国的《山海经》、《淮南子》与《尚书》等等的记载往往用来给《圣经》作注,这是本末倒置。就从成书的时间来说,中国的记载也比《圣经》里的记载早了好几百年。再比如说,关于大陆消失的记载,柏拉图写下的时间也不比中国记载更早,为什么一说起这个问题我们总是要首先提“大西洲”呢?
  中国要想置身于世界民族之林,树立信心似乎比发展经济更重要,不要忘记,甲午海战时,中国舰队无论从武器装备还是军舰吨位、数量都比日本要大得多,可我们还是失败了。我们为什么失败?就因为我们怕洋人,仗还没有打,但在心理上我们就已经输了。好,我们还是来谈一谈大西洲的问题吧!
  有关大西洲最早的记载见于古希腊的思想家柏拉图,他生活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50年左右,与中国孔子生活的年代差不多。根据柏拉图的记述,埃及大祭司曾于公元前590年,对到埃及访问的雅典立法者梭伦说,在遥远的过去,有一个名叫“大西洲”的岛国,其面积大约有2000万平方公里(疑是20万或200万平方公里之误),大致位于赫尔克里士柱石以外的区域,其上居住着有史以来最聪明、最高贵的种族——阿特兰蒂斯王国。大约在梭伦访问埃及前9000多年以前,由于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和大洪水,一天一夜的大暴雨将这一优秀的民族统统毁灭,阿特兰蒂斯王国的全部国土,也在这场灾难中沉入海底彻底消失了。希腊人只不过是这个聪明而高贵种族的后裔。柏拉图根据这个传说,认为它应该在直布罗陀海峡以外的大西洋中,“大西洲”由此而得名,正好直布罗陀海峡在古代又称为赫尔克里士柱石。按照相拉图记述的时间推算,大西洲沉没的时间大约在距今14000年左右,与我们关于大洪水暴发时间的推测基本上是一致的。
  几千年来,寻找大西洲的人蜂拥大西洋,企图真的在哪一个地方找到远古时代沉没在大洋中的大西洲的残垣断壁。但是,几千年过去了,人类除了一望无际的浩浩波涛以外,连大西洲的影子都没有找到。
  如此一来,对于大西洲的传闻,大家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大西洲根本就不存在,那都是柏拉图等人编出来骗人的东西;一种意见认为,大西洲确实存在,而且就在大西洋,只是我们没有找到罢了。反正没有实物证据,哪一种意见都不能肯定地说对与错。
  然而,我们在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中发现了许多类似的记载,比如说像中国《列子·汤问》的记载,都是记载关于在大灾难中有陆地沉没的事件。因此,我们决不能将这类的记载一棍子打死,它肯定有存在的理由。从记载的地点来看,我们很怀疑大西洲的事实,地球上不可能有那样多的陆地在同一事件中沉没,大约是当时确实有这么一个事实,但是各民族在转述的时候将它多样化了。
  18世纪的时候,有一个名叫查奇华德的英国人长住印度,当时他还是个儿童,在一座破败不堪的寺院中,他无意之中发现了一些泥片,这些泥片就是著名的“那加尔书板”,上面有许多古怪的文宇。据寺院主持讲,这些泥片是很古老的东西,此寺院代代相传保护着它们,上面的文字只有相延的主持才能解读。因为查奇华德家与此寺院乃是世交,也是出于好奇,他从主持那里学会了这些古怪的文字,上面记述的内容如下:在印度东南面的大洋上,曾经存在一个名叫“姆大陆”的地方,但是在大洪水发生的时期,姆大陆在一夜之间沉没了。现在的印度人就是“姆大陆”的子孙。那么,这个所谓的“姆大陆”是真是假呢?
  19世纪末,墨西哥矿物学家威廉·奈本在墨西哥城附近发现了一个在地表下10米左右的古城遗址,有铁、金、铜、银等金属。据探查,这个古城是大约12000年前被毁灭的。同时,在墨西哥城北8公里左右地点的地下,人们挖出了2600多块石碑,其中第684号的碑文是这样的:“这个神殿是按照夜以继日守护我们的神的代表、我们的君王——拉姆的旨意,修建在姆大陆移民地,用以祝福来自西部陆地——太阳帝国的使者的。”这里所说的“姆大陆”,就是印度“那加尔书板”中的姆大陆。
  在英国大英博物馆记录玛雅传说的托洛亚诺古写本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刊六年,十一牟鲁枯,沙枯月发生可怕的地震,粘土丘国姆大陆成了它的牺牲品……这件事发生后的八千零六十年,才写成这本书。”文中“刊”估计是国王的名字,“牟鲁枯”估计是日期,“沙枯”估计是月份。
  在尤卡坦半岛乌斯马尔的乌斯马尔寺院墙壁上刻着这样的碑文:“这座建筑物是为了纪念姆,即西部大陆,灵魂大陆神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