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518-诊宗三昧 >

第6部分

518-诊宗三昧-第6部分

小说: 518-诊宗三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似虚脉之瞥瞥虚大。按之豁然无力也。芤为血虚不能濡气。故虚大如芤。然其中必显弦象。刘三点以为绝类慈 
葱。殊失弦大而按之减小中空之义。盖虚则阳气失职。芤则经络中空。所以有虚濡无力。弦大中空之异。仲景 
云。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革则胃气告匮。而弦强搏 
指。按之无根。非芤脉中空之比。按太阳病有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本虚战汗而解者。暑病有弦细芤迟。血分 
受伤者。芤为失血之本脉。经云。脉至如搏。血温身热者死。详如搏二字。即是弦大而按之则减也。又云。脉 
来悬钩浮为常脉。言浮而中空。按之旁至。似乎微曲之状。虽有瘀积阻滞。而指下柔和。是知尚有胃气。故为 
失血之常脉。若弦强搏指。而血温身热。为真阴槁竭。必死何疑。凡血脱脉芤。而有一部独弦。或带结促涩滞 
者。此为阳气不到。中挟阴邪之兆。是即瘀血所结处也。所以芤脉须辨一部两部。或一手两手。而与攻补。方 
为合法。 
【濡】濡脉者。虚软少力。应指虚细。如絮浮水面。轻手乍来。重手乍去。不似虚脉之虚大无力。微脉之 
微细如丝。弱脉之沉细软弱也。濡为胃气不充之象。故内伤虚劳。泄泻少食。自汗喘乏。精伤痿弱之人。脉虽 
濡软乏力。犹堪峻补峻温。不似阴虚脱血。纯见细数弦强。欲求濡弱。绝不可得也。盖濡脉之浮软。与虚脉相 
类。但虚则浮大,而濡则小弱也。濡脉之细小。与弱脉相类。但弱在沉分。而濡在浮分也。濡脉之软弱。与微 
脉相类。但微则欲绝。而濡则力微也。濡脉之无力。与散脉相类。但散则从大而按之则无。濡则从小而渐至无 
力也。夫从小而渐至无力。气虽不充。血犹未败。从大而按之即无。则气无所统。血已伤残。阴阳离散。将何 
所恃。而可望其生乎。以此言之。则濡之 
与散。不啻霄壤矣。 
【动】动脉者。厥厥动摇。指下滑数如珠。见于关上。不似滑脉之诸部皆滑数流利也。动为阴阳相搏之候 
。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是指人迎气口而言。然多有阴虚发热之脉。动于尺内。阳虚自汗之脉。动于寸口 
者。所谓虚者则动。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金匮有云。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因其虚而旺气乘之。 
惟伤寒以大浮数动滑为阳。是专主邪热相搏而言。非虚劳体痛。便溺崩淋脉动之比。而妇人尺脉动甚。为有子 
之象。经云。阴搏阳别。谓之有子。又云。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以肾藏精。心主血。故二处脉动。 
皆为有子。辨之之法。昔人皆以左大顺男。右大顺女为言。然妊娠之脉。往往有素禀一手偏大偏小者。莫若以 
寸动为男。尺动为女。最为有据。 
【伏】伏脉者。隐于筋下。轻取不得。重按涩难。委曲求之。附着于骨。而有三部皆伏。一部独伏之异。 
不似短脉之尺寸短缩。而中部显然。沉脉之三部皆沉。而按之即得也。伏脉之病。最为叵测。长沙有趺阳脉不 
出。脾不上下。身冷肤硬。少阴脉不至。令身不仁。此为尸厥等例。详伏为阴阳潜伏之候。有邪伏幽隐而脉伏 
不出者。虽与短脉之象有别。而气血涩滞之义则一。故关格吐逆。不得小便之脉。非偏大倍常。即偏小隐伏。 
越人所谓上部有脉。下部无脉是也。凡气郁血结久痛。及疝瘕留饮。水气宿食。霍乱吐利等脉。每多沉伏。 
皆经脉阻滞。营卫不通之故。所以妊娠恶阻。常有伏匿之脉。此又脉证之变耳。在伤寒失于表散。邪气不得发 
越。而六脉俱伏者。急宜发汗。而脉自复。刘元宾曰。伏脉不可发汗。谓其非表脉也。而洁古又言。当以麻 
黄附子细辛汤发之。临病适宜。各有权度。不可执一。若六七日烦扰不宁。邪正交并而脉伏者。又为战汗之兆。 
如久旱将雨。六合阴晦。雨过庶物皆苏也。不可以伏为阴脉。误投辛热。顷刻昆仑 
飞焰矣。 
【细】细脉者。往来如发。而指下显然。不似微脉之微弱模糊也。细为阳气衰弱之候。伤寒以尺寸俱沉细 
。为太阴受病。太阴职司敷化之权。今为热邪所传。营行之气。不能条畅百脉。所以尺寸皆沉细。不独太阴为 
然。即少阴之脉。亦多沉细。故仲景有少阴病脉沉细数。不可发汗之禁。此皆外阴内阳。非若严冬卒中暴寒。 
盛夏暑风卒倒。内外皆阴之比。内经细脉诸条。如细则少气。脉来细而附骨者积也。尺寒脉细。谓之后泄。头 
痛脉细而缓为中湿。种种皆阴邪之证验。所以胃虚少食。冷涎泛逆。便泄腹痛。湿痹脚软。自汗失精。皆有细 
脉。但以兼浮兼沉。在尺在寸。分别而为裁决。如平人脉来细弱。皆忧思过度。内戕真元所致。若形盛脉细。 
少气不足以息。及病热脉细。神昏不能自持。皆脉不应病之候。不可以寻常虚细论也。 
【疾】疾脉者。呼吸之间。脉七八至。虽急疾而不实大。不似洪脉之既大且数。却无躁疾之形也。疾脉有 
阴阳寒热真假之异。如疾而按之益坚。乃亢阳无制。真阴垂绝之候。若疾而按之不鼓。又为阴邪炎威。虚阳发露之征。 
尝攻先辈治按。有伤寒面赤目赤。烦渴引饮而不能咽。东垣以姜附人参汗之而愈。又伤寒蓄热内盛。阳厥极 
深。脉疾至七八至以上。人皆误认阴毒。守真以黄连解毒治之而安。斯皆证治之明验也。凡温病大热躁渴。 
初时脉小。至五六日后。脉来躁疾。大观发赤者死。谓其阴绝也。躁疾皆为火象。内经有云。其有躁者在手。 
言手少阴厥阴二经。俱属于火也。阴毒身如被杖。六脉沉细而疾。灸之不温者死。谓其阳绝也。然亦有热毒入 
于阴分而为阴毒者、脉必疾盛有力。不似阴寒之毒。虽疾而弦细乏力也。虚劳喘促声嘶。脉来数疾无伦。名曰 
行尸。金匮谓之厥阳独行。此真阴竭于下。孤阳亢于上也。惟疾而不躁。按之稍缓。方为热证之正脉。脉法所 
谓疾而洪大苦烦满。疾而沉细腹中痛。疾而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难治也。至若脉至如喘。脉至 
如数。得之暴厥暴惊 
者。待其气复自平。迨夫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较之六数七疾八极更甚。得非虚阳外骛之兆乎。 
【牢】牢脉者。弦大而长。举之减小。按之实强。如弦缕之状。不似实脉之滑实流利。伏脉之匿伏涩难。革 
脉之按之中空也。叔微云。牢则病气牢固。在虚证绝无此脉。惟湿痉拘急。寒疝暴逆。坚积内伏。乃有是脉。历 
考诸方,不出辛热开结。甘温助阳之治。庶有克敌之功。虽然。固垒在前。攻守非细。设更加之以食填中土。 
大气不得流转。变故在于须臾。可不为之密察乎。若以牢为内实。不问所以。而妄行迅扫。能无实实虚虚之咎 
哉。大抵牢为坚积内着。胃气竭绝。故诸家以为危殆之象云。 
【革】革脉者。弦大而数。浮取强直。重按中空。如鼓皮之状。不似紧脉之往来劲急。弦脉之按之不移。 
牢脉之按之益坚也。撄宁生曰。革乃变革之象。虽失常度。而按之中空。未为真脏。故仲景厥阴例中。有下利 
肠鸣脉浮革者。主以当归四逆汤。得非风行木末。扰动根株之候乎。又云。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金匮半产漏下。主以旋覆花汤。得非血室伤惫。中有瘀结未尽之治乎。其男子亡血失精。独无主治。云岐补 
以十全大补。得非极劳伤精。填补其空之谓乎。是以长沙直以寒虚相搏例之。惟其寒。故柔和之气失焉。惟其 
虚。故中空之象见焉。岂以革浮属表。罔顾肾气之内惫乎。 
【促】促脉者。往来数疾中忽一止复来。不似结脉之迟缓。中有止歇也。促为阳邪内陷之象。经云。寸口 
脉中手上击者。曰肩背痛。观上击二字。则脉来搏指。热盛于经之义。朗然心目矣。而仲景太阳例。有下之 
后脉促胸满者。有下之利遂不止而脉促者。有下之脉促不结胸者。有脉促手足厥冷者。上四条。一为表邪未尽。 
一为并入阳明。一为邪去欲解。一为传次厥阴。总以促为阳盛。里不服邪之明验。虽证见厥逆。只宜用灸以通 
阳。不宜四逆以回阳。明非虚寒之理。具见言外。所以温热发斑。瘀 
血发狂。及痰食凝滞。暴怒气逆。皆令脉促。设中虚无凝。必无歇止之脉也。 
【结】结脉者。指下迟缓中。频见歇止。而少顷复来。不似代脉之动止不能自还也。结为阴邪固结之象。 
越人云。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言结而少力。为正气本衰。虽有积聚。脉结亦不甚也。而仲景有伤寒汗下不 
解。脉结代。心动悸者。有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满,小便不利。为无血者。一为津衰邪结。一为热结 
膀胱。皆虚中挟邪之候。凡寒饮死血。吐利腹痛。癫痫虫积等气郁不调之病。多有结脉。暴见即宜辛温扶正。 
略兼散结开痰。脉结自退。尝见二三十至内有一至接续不上。每次皆然。而指下虚微。不似结促之状。此元气 
骤脱之故。峻用温补自复。如补益不应。终见危殆。若久病见此。尤非合脉。夫脉之歇止不常。须详指下有力 
无力。结之频与不频。若十余至或二三十至一歇。而纵指续续。重按频见。前后至数不齐者。皆经脉窒碍。阴 
阳偏阻所致。盖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所以仲景皆为病脉。 
【代】代脉者。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阴。不似促结之虽见歇止。而复来有力也。代为 
元气不续之象。经云。代则气衰。在病后见之。未为死候。若气血骤损。元神不续。或七情太过。或颠仆重伤 
。或风家痛家。脉见止代。只为病脉。伤寒家有心悸脉代者。腹痛心疼。有结涩止代不匀者。凡有痛之脉止 
歇。乃气血阻滞而然。不可以为准则也。若不因病而脉见止代。是一脏无气。他脏代之。真危亡之兆也。即因 
病脉代。亦须至数不匀者。犹或可生。若不满数至一代。每次皆如数而止。此必难治。经谓五十动不一代者。 
以为常也。以知五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疏乍数也。又云。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此则阳气竭尽无余 
之脉耳。所以或如雀啄。或如屋漏。或如弦绝。皆真代脉。见之生理绝矣。惟妊娠恶阻。呕逆最剧者。恒见代 
脉。谷入既少。气血尽并于胎息。是以脉气不能接续。然在二三月时有之。若至四月。胎已成形。当无歇止之 
脉矣。 
【散】散脉者。举之浮散。按之则无。去来不明。漫无根蒂。不似虚脉之重按虽虚。而不至于散漫也。散 
为元气离散之象。故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可知散脉为必死之候。然形象不一。或如吹 
毛。或如散叶。或如悬雍。或如羹上肥。或如火薪然。皆真散脉。见之必死。非虚大之比。经曰。代散则死。 
若病后大邪去。而热退身安。泄利止而浆粥入胃。或有可生者。又不当一概论也。古人以代散为必死者。盖散为肾败 
之应。代为脾绝之兆。肾脉本沉。而散脉按之不可得见。是先天资始之根本绝也。脾脉主信。而代脉去来必愆 
其期。是后天资生之根本绝也。故二脉独见。均为危亡之候。而二脉交见。尤为必死之征。 
【清】清脉者。轻清缓滑。流利有神。似小弱而非微细之形。不似虚脉之不胜寻按。微脉之软弱依稀。缓脉 
之阿阿迟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