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605-张氏医通 >

第1部分

605-张氏医通-第1部分

小说: 605-张氏医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张氏医通
作者:张璐  
朝代:清·康熙三十四年  
年份:公元1695年  


自序
属性: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道之兴废。靡不由风俗之变通。非达道人。不能达权通变。 
以挽风俗之 弊也。今夫医道之变至再至三。岂特一而已哉。余生万历丁巳。于时风俗虽漓。古 
道未泯。业是道者。各擅专科。未尝混厕而治也。甲申世变。黎庶奔亡。流离困苦中病不择医。 
医随应请。道之一变。自此而始。当是时也。HT HT 火孑遗。托迹灵威丈人之故墟。赖有医药种树之 
书消磨岁月。因循、十有余载。身同匏系。聊以着书自娱。岁己亥赋归故园。箧中辑得方书一通。 
因名医归。大都吻合准绳。其间汇集往古传习诸篇。多有不能畅发其义者。次第以近代名言易之。 
草创甫成。同人速予授梓。自揣多所未惬。难以示人。仅以伤寒缵绪二论先行问世。颇蒙宇内颔 
之。壬寅已来。儒林上达。每多降志于医。医林好尚之士。日渐声气交通。便得名噪一时。于是医 
风大振。比户皆医。此道之再变也。嗟予固陋。不能与世推移。应机接物而外。时与先圣晤对一 
堂。无异手提面命。递年已来。颖秃半床。稿凡十易。惜乎数奇不偶。曩因趋赴孝伯耿公之招。 
携至 川公署。失去目科一门。先是内侄顾惠吉。持去痘疹一册。久假不归。竟成乌有。知机不 
偶。已将残编置之高阁。无复行世之心矣。近闻悬壶之士。与垂帘之侣。互参恒德之术。圣门之 
教无违。炎黄之德不显。道之三变。匪特自今。吾于志学之年。留心是道。迄今桑榆入望。历世 
颇多。每思物壮则老。时盛必衰。欲挽风俗之 弊。宁辞笔削之罪知。因是仍将宿昔所述之言。 
从头检点。爰命倬儿补辑目科治例。柔儿参入痘疹心传。足成全编。易以通名。标诸签额。书未 
竟。适逢客至。随手开函而语予曰。在昔韩氏医通名世已久。今子亦以是名。得无名实 
相混之虑乎。予谓不然。吾闻元氏集名长庆。白氏之集亦名长庆。二集并驱。后世未尝因名混实。 
奚必拘拘于是耶。客莞然而退。遂以医通定名。迨夫三变之术。法外之法。非可言语形容也。 
x康熙乙亥季夏石顽张璐时年七十有九x 


凡例(六则)
属性:一医学自轩岐仲景。一脉相承。而近世名家。视素问为迂远不切。伤寒论为古法不可以治今 
病。至于灵枢金匮。并其书而未闻也。是编首列灵素病机。次则金匮治例。以冠诸论。第文辞质 
奥。非肤浅辈可知。故详加释义。以明其旨。独不及伤寒论者。以伤寒缵绪二论。先梓行世故也。 
一艺术之学。惟医林最繁。汗牛充栋。莫可名喻。然灵素金匮而外。求其理明辞畅。如王安道、 
赵嗣真、赵养葵、张景岳、喻嘉言者。指不多屈。即历代名医。造艺各有所长。文理不能兼善。 
故选择方论。如披沙拣金。况多支辞复义。彼此互引。不得不稍为笔削。其文气有不续处。略加 
短语以贯之。辞义有不达处。聊易数字以畅之。一切晦滞难明者。虽出名贤。概置不录。 
一各证治例。类次系诸论之后。皆从古相承。未能逐一辨其出自某某。有例虽明确。而治未 
允当者。或经治验。或加体会。易以对证方药。非故为举措。变乱成则也。然亦不过如匠氏之绳 
墨。又必临病审察。随其所禀之偏胜。形志之苦乐而为处方。所以一例后有主二三方者。如金匮 
例云。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 
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所谓 
医不执方。合宜而用者。其斯之谓欤。 
一古今治按。如儒者之历科程文。而诸家所辑方书。都未之及。且从古立言。止就一端而论。 
人之所患。都兼并不一。 
非详究古人治验。不能识治法之奥。故于诸按中。择其可以为法者。附列论例之末。非若类按之 
泛引稗官野史。以混耳目。 
一论中所用诸方。祖方各归其源。专方各隶本门。更有不专一门。不归一源之方。曾采用于 
前者。以后但着见于某门。不复叠载。祖方则循序贯列。令知某汤中加某药。即为某方治某病。 
究其出入增减之意。便获古人用药心法。盖临病制方。原非作意师古。即如善于奕者。下手辄成 
谱势。与医者之投剂不殊。然古方中有极峻厉。极迅烈。难于轻试者。有顺逆反正配合。寒热补 
泻互用。深奥难明其理者。有故用相反之性。激其成功者。有奇兵暂用。随手转关者。各于方后 
发明其义。则极峻厉。极奇奥诸方。皆为常胜之师。庶学人胸中不胶执古方不可治今病之说。斯 
不愧乎大方。洵非专守药性用药者。可同日而语也。间有古方因病杂合。而制难于取法者。稍为 
更易。以合本条治例。方下标名改定。不敢混厕以浼先哲也。 
一是编证类次第。悉如准绳。而所辑方论。更迭出入。肇是甲申。迄今癸酉。岁逾五甲。稿 
凡十易。勒成一十六卷。而所选不欲太繁。繁则郢书燕说。读者愈滋其惑。又不能太简。简则井 
蛙鼹鼠。临证罔知所措。务在广搜历览。由博反约。千古名贤至论。统叙一堂。八方风气之疾。 
汇通一脉。俾后世修性命之学人。昭然共由。而趋世骛名者。歧路攸分。请毋事此。 

卷一中风门
中风(类中导入)
属性:灵枢云。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邪之中于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 
溜于府。中于阳则溜于经。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 
胁。亦中其经。中于阴者。常从臂 始。其阴皮薄。其肉淖泽。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足阳明 
之筋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 
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摩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 
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啖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口颊 僻。 
乃风中血脉也。手足阳明之经络于口。会太阳之经络于目。寒则筋急而僻。热则筋弛而纵。故左 
中寒。则逼热于右。右中寒。则逼热于左。寒者急而热者缓也。急者皮肤顽痹。营卫凝滞。故用 
马膏之甘平柔缓。以摩其急。以润其痹。以通其血脉。用桂酒之辛热急束。以涂其缓。以和其营 
卫。以通其经络。桑能治风痹。通节窍也。病在上者。酒以行之。甘以助之。故饮美酒。啖炙肉。 
若不饮者。自免强饮之。为之三拊者。再三拊其急处。使气血流动。其病自已也。 
素问云。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 
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偏枯痿厥。 
肥贵人膏粱之疾也。胫有大小。髀 大疲。易偏枯。内夺而厥。则为喑痱。虚邪客于身半。其入 
深。营卫衰则真气去。邪气内留。发为偏枯。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 
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喑。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 
赵以德曰。胃与脾为表里。胃之阳虚。则内从于脾。从于脾则脾之阴盛。故胃脉沉鼓涩。涩 
者。少血多气之诊也。胃之阳盛。则脾之阴虚。虚则不得与阳主内。反从其胃越出部分。而鼓大 
于臂之外。大者。多气少血之候也。心者。元阳君主之宅。生血生脉。今因元阳不足。阴寒乘之。 
故心脉小坚急。小者阳不足。坚急者阴寒之象也。夫心胃之三等脉。见一即为偏枯。心乃天真神 
机开发之本。胃乃谷气充天真之原。一有相失。则不能制其气而宗气散。故分布不周。不周于经 
脉则偏枯。不周于五脏则喑。喑者肾与包络内绝也。张景岳曰。胃脉沉鼓涩。阳不足也。胃外鼓 
大。阴受伤也。心脉小坚急。阴邪胜也。胃气既伤。血脉又病。故心下痞鬲。半身偏枯也。 
金匮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半身不遂者。偏风所中也。但臂不遂者。风遂上受也。风之所客。凝涩营卫。经脉不行。分 
肉筋骨俱不利。故曰此为痹。今因风着为痹。营遂改微。卫遂改数。故脉见微数。盖微者阳之微。 
数者风之炽也。此即内经风论所谓各入其门户所中者之一证也。千金补金匮之不逮。立附子散。 
治中风手臂不仁。口面 僻。专以开痹舒筋为务也。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 
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 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 
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寒邪之脉紧束。故浮紧并见于寸口。络脉从经脉左右双行。当邪入之时。不治。至邪随络脉 
流行。缓急牵引。故口眼 斜不遂。邪在于络。则不营于肌肤。故不仁。邪在于经。则外不滋于肉。 
故身重而不胜。所谓入腑入脏者。以胃为六腑之总司。心为五脏之君主。诸腑经络受邪。变极则 
归于胃。胃得之则热甚。津液壅溢为痰涎。闭塞其神气出入之窍。故不识人也。诸脏受邪。极而 
变者。亦必归于心。心得邪。则神散而枢机息。舌者心之窍。机息则舌纵廉泉开。舌纵则难以言。 
廉泉开则口流涎也。主以侯氏黑散。祛之从外而散。取菊花之甘寒杜风。兼牡蛎、矾石之涩。使 
药积腹中。以助祛风之力也。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 
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寸口脉迟。知营气不及而为亡血。寸口脉缓。知卫虚邪入而为中风。卫不外布于经。则为瘾 
疹身痒。营不内荣于心。则客邪混郁于胸中。害其宗气之布息。故胸满而短气。治以风引汤。引 
之从内而泄。故用大黄引领甘寒诸药镇摄虚风。即以石脂、牡蛎填塞复入之路。灵枢所谓久塞其 
空。谓之良工是也。 
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古今录验续命汤。 
痱病者。营卫气血不养于内外。故身体不用。机关不利。精神不治。然是证有虚有实。虚者自饮 
食房劳七情得之。内经所谓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是也。实者是风寒暑湿感之。虚者不可以实治。 
治则愈散其气血。此方明言治中风痱。乃营卫之实邪。故用续命。即麻黄汤之变方。加干姜开血 
受寒痹。石膏解肌受风痹。当归和血。人参益气。芎 行血散风。其并治咳逆上气面浮者。亦为 
风寒而致也。 
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千金三黄汤。 
此六气敛束筋经。阳气不布。内搏于心。则神乱而烦热。以热郁于内。不得达表。所以恶寒。 
经日而不发热。以邪气内贼。故不欲饮食耳。方以千金取名。宝之至也。观千金方引用。明注仲 
景三黄汤。其为金匮原名可知。用麻黄为君者。以其能通阳气而开痹也。痹非得汗不开。然内虚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