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605-张氏医通 >

第130部分

605-张氏医通-第130部分

小说: 605-张氏医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续命汤(续命汤下) 干姜附子汤(四逆汤下) 五积散(平胃散下) 小柴胡汤(方祖) 
大柴胡汤(小柴胡汤下) 
渗湿汤(理中汤下) 术附汤(方祖) 二妙散(大补汤下) 羌活胜湿汤(湿门) 复元通气散 
(蓄血门) 
复元活血汤(蓄血门) 乌药顺气散(中风门) 八味顺气散(四君子汤下) 导痰汤(二陈汤下 
)柴胡疏肝散(吐血门) 
调肝散(腹痛门) 桃核承气汤(小承气汤下) 肾气丸(崔氏八味丸下) 钱氏六味丸(崔氏 
八味丸下) 崔氏八味丸(方祖) 
肾着汤(理中汤下) 安肾丸(虚损门) 

卷十四
脊痛脊强门
属性:椒附散 治项背强痛。不可以顾。 
附子(一枚。炮。去皮脐) 
为散。每服二钱。用川椒三十粒。生姜七片。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椒。入盐一字。空心热服 
。有热。加川羌活一撮。面赤戴阳。加葱白二茎。火炎头痛哄热。加腊茶一撮。 
地龙汤 治瘀积太阳经中。腰脊痛不可忍。 
地龙(焙干) 肉桂(各五分) 桃仁(十粒。研) 羌活(二钱) 独活 甘草(炙) 黄 
柏(姜酒炒。各一钱) 麻黄(六分) 苏木(八分) 当归梢(钱半) 
水煎。食远热服。 
钱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羌活胜湿汤(湿门) 麻黄汤(方祖) 五苓散(方祖) 
二陈汤(方祖) 二妙散(大补丸下) 

卷十四
肩背痛门
属性:通气防风汤(保元汤下) 逍遥散(虚损门) 升阳散火汤(升麻汤下) 十全大补汤(保元 
汤下) 羌活胜湿汤(湿门) 
消风散(咳嗽门) 补中益气汤(保元汤下) 当归拈痛汤(湿门) 神保丸(伤饮食门) 
近效白术附子汤(术附汤下) 
指迷茯苓丸(二陈汤下) 导痰汤(二陈汤下) 六君子汤(四君子汤下) 圣愈汤(保元汤下 
)当归龙荟丸(伊芳尹三黄汤下) 
胃苓汤(平胃散下) 

卷十四
臂痛手痛门
属性:蠲痹汤 治风湿相搏。身体烦疼。手足冷。四肢沉重。 
当归 赤芍药 黄 片子姜黄 羌活(各钱半) 甘草(半钱) 生姜(三片) 
红枣(二枚。擘) 
水煎。热服无时。 
五积散(平胃散下) 十全大补汤(保元汤下) 导痰汤(二陈汤下) 指迷茯苓丸(二陈 
汤下) 二陈汤(方祖) 
薏苡仁汤(中风门) 近效白术附子汤(术附汤下) 十味锉散(四物汤下) 加味逍遥散(虚损 
门) 

卷十四
腿痛门
属性:虎骨四斤丸 治肝肾虚寒。而挟风湿。足膝疼痛。 
木瓜 天麻 肉苁蓉(酒洗去腐) 牛膝(各一斤) 附子(炮。二两) 虎胫并掌骨(一 
具。酥炙) 
上四味。以醇酒五升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取出焙干。切片爆燥。同附子虎骨为细末。用 
浸药酒打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盐汤。临卧时用浸药酒送下。浸药酒完。以陈酒服 
之。如无虎胫骨。随前后左右用掌骨亦可。 
鹿茸四斤丸(局方) 治肾肝俱虚。筋骨痿弱颤掉。 
虎骨四斤丸去附子、虎骨。加鹿茸二具。菟丝子、熟地黄、杜仲各半斤。蜜丸梧子大。每服六 
七十丸。空心淡盐汤。临卧温酒送下。 
川芎肉桂汤 治宿于寒湿地。血凝腰胁痛。不能转侧。 
羌活(钱半) 柴胡 川芎 当归梢 甘草 肉桂 苍术(各一钱) 
独活 防风(各五分) 汉防己(酒洗。三分) 桃仁(七个。研) 
水酒各一升。煎八合。食远热服。 
钱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舒筋三圣散(中风门) 除风湿羌活汤(湿门) 白术附子汤 
(术附汤下) 导痰汤(二陈汤下) 
当归拈痛汤(湿门) 二陈汤(方祖) 虎潜丸(大补丸下) 补中益气汤(保元汤下) 崔氏 
八味丸(方祖) 
安肾丸(虚损门) 三痹汤(腰痛门) 十全大补汤(保元汤下) 二妙散(大补丸下) 除湿 
汤(平胃散下) 
渗湿汤(理中汤下) 

卷十四
膝痛门
属性:附子丸 治湿痹一身如从水中出。 
附子(炮) 川乌头(炮) 观桂 川椒 菖蒲 甘草(炙。各四两) 骨碎补(切。姜汁 
拌炒。) 天麻(煨) 白术(生。各二两) 
炼白蜜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酒下。侵晨食前临卧各一服。 
活络丹(局方) 治寒湿袭于经络而痛。肢体不能屈伸。 
川乌头(炮) 地龙(去土。炮研) 南星(炮。各三两) 乳香 没药(酒研飞。澄定晒 
干。各一两二钱) 
上五味为末。酒曲糊丸。如弹子大。干透蜡护。临服剖开。空腹。荆芥汤或陈酒或四物汤化下 
。痛处色红肿者勿用。 
铁弹丸 治筋挛骨痛。麻瞀不仁。 
川乌头(炮。一两五钱) 乳香 没药(各一两) 五灵脂(酒研。澄去砂石。晒干。净四两 
)麝香(一钱) 
为末。滴水为丸。弹子大。食后薄荷汤。临卧温酒。各服一丸。按此与活络丹。通治寒湿作痛 
。肥人风痰流入经络者。则宜活络丹。瘦人风毒入伤血脉者。则宜铁弹丸。若湿热赤肿烦疼。及痈 
毒将成肿痛。二方皆在切禁。 
换骨丹 治风痿痹弱。寒湿风气。鹤膝风等证。 
当归(一两) 虎胫并掌骨(一具。酥炙) 羌活 独活 防风 川萆 (各二两) 
秦艽(四两) 龟板(酥炙。一两) 牛膝 晚蚕砂(炒) 枸杞子 油松节(各五两) 白茄根 
(八两。饭上蒸) 
苍术(泔浸去皮。炒。净四两) 
上用无灰酒一大坛。将绢囊盛药。悬于酒内封固。候十四日开坛取酒。不可以面对坛口。恐药 
气冲人面目。每饮盏许。勿令药力断绝。饮尽病痊。将药晒干为末。米饮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八 
十丸。空心温酒下。忌食动风辛热之物。此药可以常服。但 赤肿痛。甚于春夏者。多属湿热。非 
其所宜。 
史国公药酒 治风湿疼。 
换骨丹去龟板、苍术。加鳖甲、苍耳子。 
二妙散(大补丸下) 虎潜丸(大补丸下) 当归拈痛汤(湿门) 川芎肉桂汤(腿痛门 
)虎骨四斤丸(腿痛门) 
鹿茸四斤丸(腿痛门) 钱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崔氏八味丸(方祖) 导痰汤(二陈汤下 
)补中益气汤(保元汤下) 
十全大补汤(保元汤下) 肾着汤(理中汤下) 

卷十四
身体痛门
属性:麻黄复煎汤 治风湿倦怠。常微汗出。 
麻黄(去节。一钱) 
用水三盏。先煎令沸。去上沫。至二盏。入下项药。 
黄 (二钱) 白术 人参(各半钱) 柴胡 防风 羌活 黄柏(姜汁炒褐色。) 
生地黄(各一钱) 甘草(生。二分。炙。三分) 杏仁(五个。去皮尖。研) 
上十味。入麻黄汤中。煎至一盏。卧时半饥热服。不可饱。服后微汗为度。不可过汗。过汗则 
热不止而烦扰不宁也。桅子豉汤解之。 
甘草附子汤(术附汤下) 补中益气汤(保元汤下) 当归拈痛汤(湿门) 小续命汤(续 
命汤下) 逍遥散(虚损门) 
六和汤(暑门) 十全大补汤(保元汤下) 五苓散(方祖) 二妙散(大补丸下) 防己 
黄汤(方祖) 
浓朴七物汤(小承气汤下) 

卷十四
痹门
属性:金匮乌头汤 治病历节痛。不可屈伸。及香港脚疼痛。 
麻黄(去节。六钱) 黄 (姜汁和蜜炙) 芍药(酒炒。各三钱) 甘草(炙。一钱) 川 
乌头(一枚。 咀。以蜜一升煎取五合。即出乌头) 
上除乌头。 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蜜煎中更煎之。分二服。不知。尽服之 
。 
千金附子汤 治湿痹缓风。身体疼痛如欲折。肉如锥刺刀割。 
附子(一枚) 芍药 桂心 甘草 茯苓 人参(各一两) 白术(一两二钱) 
上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二服。 
除湿蠲痛汤 治身体沉重酸疼。天阴即发。 
苍术(泔浸。去皮。切) 白术(同苍术炒。各二钱) 羌活 茯苓 泽泻(各半钱 
)陈皮(一钱) 甘草(炙。五分) 
水煎。入姜汁、竹沥各数匕。热服。取微汗效。 
摩风膏 治风毒攻注。筋骨疼痛。 
蓖麻子(去壳。一两。研) 川乌头(生。去皮。半两) 乳香(一钱半。研) 
上以猪脂研成膏。烘热涂患处。以手心摩之。觉热如火效。 
千金犀角散 治热毒流入四肢。历节肿痛。 
犀角(镑。二两) 羚羊角(镑。一两) 前胡 黄芩 栀子仁 大黄 升麻(五味并 
姜汁拌炒) 射干(酒炒黑。各四两) 豉(一升) 
上九味。为散。每服五钱。水煎。食后热服。 
通痹散 治风寒湿三气袭于足三阴经。腰以下至足冷如冰。不能自举。 
天麻(三两) 独活 本 当归 川芎 白术(各二两) 
为散。每服二三钱。热酒调。晨昏各一服。 上编用川乌一两。酒煎制天麻中。苍术一两。黄 
柏半两。酒煎制白术中。深得三气袭于阴经之旨。 
羚羊角散 治筋痹肢节束痛。 
羚羊角(镑。一两) 肉桂(世本。作薄荷误) 附子(炮。各半两) 白芍(一两五钱) 
独活 防风(各七钱半) 川芎(一两) 当归(一两五钱) 
为散。每服四五钱。入生姜三片。水煎。食远热服。 
人参丸 治脉痹大热。经脉不利。 
人参 麦门冬(去心) 茯神 龙齿( ) 石菖蒲 远志肉 黄 (各一两) 
当归(半两。世本。作赤石脂) 地黄(二两) 
为末。炼白蜜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清米饮、醇酒任下。 
吴茱萸散 治肠痹寒湿内搏。腹痛胀急。大便飧泻。 
吴茱萸(取开口者。汤泡七次) 肉豆蔻(煨) 干姜(炮黑) 甘草(炙。各五钱) 
砂仁(炒) 神曲(炒) 白术(炒。各一两) 浓朴(姜汁炒) 陈皮 良姜(各三钱) 
为散。每服三钱。食前临卧各一服。米汤送下。 
肾沥汤 治胞痹溺涩不通。蕴积为热。小腹急痛。 
麦门冬(去心。) 桑白皮(蜜酒。炙) 犀角(镑。各一钱) 杜仲(盐酒。炒) 桔梗 
赤芍药 木通(各钱半) 
桑螵蛸(二个。炙) 
水二盏。入羊肾二枚。去脂膜。竹刀切片。入竹沥少许。同煎至一盏。空心顿服。留二导。临 
卧服之。 上编无赤芍药。多赤茯苓。详芍药酸收。不若茯苓清心利小便之为愈也。 按此名肾 
沥者。形容胞中之气。痹而不化。水道滴沥不出。甚则结块阻塞溺孔。艰苦异常。乃虚热壅滞。膀 
胱气化不行所致。桑皮、螵蛸。咸为治肺而设。不可误认肾气虚寒而用温补之剂。若淋沥而静坐频 
数。临事相忘。睡则遗出不知者。方是肾气虚寒之候。又非此汤可治也。 
茯苓丸 治胞痹小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赤茯苓(一两) 细辛(五钱) 泽泻(五钱) 肉桂(五钱) 紫菀茸(一两) 附子(炮 
。三钱) 生地黄(一两) 
牛膝(酒浸。一两) 山茱萸肉(五钱) 干山药(一两) 
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米饮。临卧温酒送下。 按此方。虽以茯苓通利 
为名。全赖牛膝、地黄、山茱山药调补津液为主。更需桂、附之辛以行牛膝、地黄之滞。深得若沃 
以汤。涩于小便之旨。其用紫菀者。上滋化源。 
下利膀胱也。妙用更在细辛一味。开发上窍。专主上为清涕而设。九味相配成方。更无遗议。 
世本尚多黄 、白术、甘草、芍药、花粉、半夏、防风、独活等。味不特滋繁。而且滞气耗阴。因从上编削去。 
巴戟丸 治胞痹虚寒。脐腹痛。溲数不利。睡则遗尿。 
巴戟(去骨) 生地黄(酒焙。各两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