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605-张氏医通 >

第57部分

605-张氏医通-第57部分

小说: 605-张氏医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杀而何。大凡热痢。仲景虽有用大承气者。然皆指伤寒热邪传里致病。非滞下之谓。盖大黄专攻 
湿热。在所必需。芒硝专攻燥结。滞下总有里急后重。其积滞已是下注。故无复用芒硝之理。若 
系寒积。又须姜、桂、吴茱萸以温之。以寒积多属于虚也。至于通因通用。原有两法。有酒蒸大 
黄。有蜡丸巴豆。分析甚明。况滞下多因寒滞郁热而成。世俗恒用姜茶煎。赤。倍芽茶。白。倍 
生姜。往往获效。岂可偏执为热哉。积有新旧之分。旧积者。气血食痰所化也。新积者。旧积已 
去。未几而复生也。然旧积宜下。新积禁下。其故何也。盖肠胃之熟腐水谷。转输糟粕者。皆营 
卫洒陈于六腑之功。今肠胃有邪。则营卫营运之度。为之阻滞。不能施化。故卫气郁而不舒。营 
血涩而不行。于是饮食结痰停于胃。糟粕留于肠。与气郁血涩之积。相挟而成滞下矣。必当下之 
以通其壅塞。既下之后。升降仍不行。清浊仍不分。则卫气复郁。营血复涩。又成新积。乌可复 
下乎。但理卫气。和营血。以调顺阴阳。则升降合节。积亦不滞而自化矣。然旧积亦有不可下者。 
或先因脾胃之虚。不能转输其食积。必当调补脾胃。兼行气之药。俾虚回而痢自止。世俗治痢。 
只守清热破气攻积凉血利水等法。虽朝夕更医。出入增减。不过如此。已濒于危。犹曰血色依然。 
腹痛未减。谁敢温补。死无后悔。伤哉。痢初起时。便见脓血者。宜调气和血。气分药必不可少。 
若但见白脓。宜调气消积。不可用血 
药。引邪入于血分。必变脓血也。白痢初起。里急后重。频欲登圊。及去而所下无多。才起而腹 
中复急。皆湿热凝滞所致。胃苓汤加木香、砂仁。血痢初起。腹痛迸迫。或脉数大。身有微热者。 
先与小建中汤和之。中有肉桂。伐肝和营最捷。脓血稠粘。势甚不可遏者。黄芩、芍药、延胡索、 
木香、砂仁。腹痛。少加肉桂以和之。血积稠浓。可用黄连。若略见少血。或稀淡者。不可便用 
苦寒。戕犯胃气。为害不浅也。凡血色紫黯。屡服凉药。而所下愈多。作冷痢治。故血色如猪肝。 
如紫草。如苋菜汁者。非炮姜不治。理中汤去参。加肉桂、木香、肉果、乌梅。纯下血而色鲜浓 
浓者。此心脾伏热也。大黄黄连泻心汤。有食积。枳术丸加浓朴、黄连、木香、延胡索。赤痢初 
起。宜加延胡。最散血积。小儿八岁已内者。作食积治。风入肠胃。纯下清血。或湿毒下血。胃 
风汤加枳壳、荆、防。风入肠胃。下痢青绿杂色。神术汤。下痢腹痛异常。脉沉而紧。无热证者。 
先以姜、桂之类温之。后理积滞。里急而至圊反不能即出者。气滞也。疏通为主。重则小承气。 
轻则黄芩芍药汤。里急而频见污衣者。气脱也。补中益气去当归加木香。湿热下痢后重。升阳除 
湿汤。虚滑而后重者。圊后不减。以得解愈虚故也。养脏汤。白痢初起。但腹痛后重。不能食。 
小便却清痢者。为虚寒。二陈汤加炮姜、焦术、浓朴、木香、砂仁。能涤除痰积。宜加用之。后 
重本因邪压大肠坠下。是以用大黄、槟榔辈。此实也。若久痢后重不除。此脾气下陷之故。宜升、 
柴以升提之。槟榔、枳壳皆当禁用。若肺气郁在大肠。腹痛后坠。理气药中。须加桔梗以开之。 
亦有积已去而过食浓味生冷复重者。建脾兼消导为主。痢如胶冻。或如鼻涕。或如鱼脑。此为冷 
痢。先用木香、焦术、豆蔻、砂仁、浓朴。次用理中汤加木香。不应。更加诃子、粟壳。下痢脉 
迟紧。腹痛未欲止。当温消之。枳实理中汤。下痢清白。手足厥冷。腹痛不已。附子理中汤。积 
久冷痢。少腹酸痛。结滞不爽。及下久连年不止。千金 
温脾汤。冷痢。去甘草。加桂心。倍香附、人参。热痢。去桂心。加大黄一钱。姜、附、人参各 
减一钱。久痢不瘥。虽所下渐减。而津血枯槁。肛门涩滞者。千金羊脂煎润以导之。羊脂。本经 
专主下痢脱肛。腹中绞痛。而世罕知用。惜哉。暴下积日久不止。千金附子汤。久痢虚冷滑脱。 
脉细。皮寒少气。畏食不能言。或时发虚热者。附子理中汤加肉桂、肉果、诃子。下痢脐下搅痛。 
桃花丸。下痢久脱。虚冷白滞。大桃花汤。热痢二三年不止者。浓朴汤。久痢。所食之物皆不化。 
四肢沉重。肌肉消尽。椒艾丸。下痢发热。自汗脉弦者。是伏邪所发。法当从表解散。仓廪汤。 
有一方长幼相染者。谓之时疫痢。亦宜仓廪汤。一种阴虚痢疾。切戒攻积之药。凡见痢下五色。 
脓血稠粘。滑泄无度。发热烦渴。脐下急痛。至夜转剧而恶食。或下鲜血者。便属阴虚。急宜救 
热存阴为主。如驻车丸、阿胶丸、归连丸、阿胶梅连丸、千金黄连汤、黄连阿胶汤、白头翁加甘 
草阿胶汤等方选用。下痢至夜发热。烦渴引饮。为津液受伤。内水亏竭。燎原之火自焚。不得不 
引外水以济急。切不可用香燥之药。钱氏白术散加乌梅。下痢失气者。当利小便。阴气前通。则 
阳气自化矣。五苓散加木香。痢仍不止。以诃子、浓朴、橘皮等分。丸服。下痢大孔痛。宜温之。 
黄建中加木香、当归。痢后大便秘涩。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胆。此为气虚下 
陷。慎勿利之。但举其阳。则阴自降矣。补中益气汤加防风。下痢后里急后重不除。风邪伤卫。 
卫气不行也。非三奇散不愈。蛊注毒痢。血如鸡肝。心烦腹痛者。茜根丸。虚人。理中汤加黄连、 
乌梅。不应。用乌梅丸。下利后遍身浮肿。五苓散。用生术、肉桂。加升、柴。利后虚浮。六君 
子加木香、肉桂。初利脓血稠粘。势甚宜下者。一味大黄。酒蒸为丸。赤多。用温酒下百丸。白 
多。用淡姜汤下七十丸。以夺其势。然后调理则易愈。冷热不调。下利赤白。兼冷食食积者。连 
理汤加枳实、砂仁。下利干呕者。胃虚而寒热错杂 
也。外台黄芩汤。先前白利。后变脓血者。戊己丸。先前白利。后变鲜血者。四物汤去地黄。加 
炮姜、炙甘草、木香。先前脓血。后变赤白青黑。腹痛倍常者。驻车丸。先前脓血。后变白沫白 
脓者。补中益气加炮姜、赤石脂。下利日百度。精神委顿。反不痛者。此邪气胜。正气微。不能 
鼓激也。难治。有患利昼夜不及数度。而反发热。心下痞闷。不能食而呕。其有昼夜不止百度。 
反脉静身凉而能食。何也。曰。利之邪客于下焦。由横连竟传大肠。原无反热之理。以中焦无病。 
虽下利无度。不碍饮食。惟邪发于中焦。由横连入胃。以胃受病。自不欲食也。凡风寒伤于营卫 
之中。则为疟。饮食伤于肠胃之内。则为利。而世有疟后痢。痢后疟者。此则表气不固。邪气内 
犯而致也。若疟邪发泄已尽。必无复为利疾。皆由元气下陷。脾气不能升举。故风寒暑湿。得以 
袭入而为利耳。又有利后似疟非疟。乃阴阳两虚。阳虚则恶寒。阴虚则发热。故寒热交战似疟也。 
又有疟利齐发。疟止而痢甚者。皆是脾胃之气虚陷所致。并宜先与黄 建中。加木香、浓朴之类。 
次与补中益气加姜、桂。若服后痢减而疟作。此阳气得补而与阴争也。再与补中益气少加桂、附。 
助阳祛阴则愈。凡久痢年高。与产后病后。诸疮疽及泻后作痢。慎不可用攻伐之剂。急宜醒脾崇 
土。补中益气加炮姜、木香。有血。加乌梅、芍药。下痢六七日。经尽。当有结粪。若至十三日 
再经。结粪不出者。此胃气告匮也。慎不可更与攻克之剂。惟培养正气。庶有生机。下痢以胃气 
为本。胃失生长。故恶物而不欲食。但得思食。无分何物。与之遂获愈者。此胃气胜故也。凡痢 
下如鱼脑。或如猪肝。皆半死半生。下如尘腐色。大孔开如竹筒不收者。或如屋漏水。或纯下鲜 
血。及如赤豆汁。唇如朱红者。皆不可治。 
石顽曰。肠 之证。内经原有下血。下白沫。下脓血之异。推详脉证。大抵以白沫属寒。其 
脉应沉。脓血属热。脉应滑大。 
若见白沫而脉反浮。见脓血而脉反弦涩悬绝。为脉不应病。故皆主死。其扼要尤在身热则死。寒 
则生。为大关捩。以肠胃受病。不当更见表热。表热则外内俱困。将何所恃而与攻救邪。更详脏腑 
诸痢。咸以脉沉小为可治。血温身热主死。内经大义如此。再推仲景论痢。以身热手足温。为阳 
回可治。厥逆不返。为阳绝主死。此盖指伤寒阴证而言。不可与夏秋肠 并列而论也。然下痢岂 
无身热得生者。凡挟邪之痢。与时行疫痢。皆有身热。但当先撤表邪。自然身凉痢止。当知内经 
所言血温身热。乃阴虚之本证。此则兼并客邪耳。及观先辈论痢。并以白沫隶之虚寒。脓血隶之 
湿热。至守真乃有赤白相兼者。岂寒热俱甚于肠胃。而同为痢之说。丹溪从而和之。遂有赤痢从 
小肠来。白痢从大肠来。皆湿热为患。此论一出。后世咸为痢皆属热。恣用苦寒攻之。蒙害至今 
未已。即东垣之圣于脾胃者。犹言湿热之物。伤于中而下脓血。宜苦寒以疏利之。脓血稠粘。数 
至圊而不能便。脉洪大有力者下之。亦认定脓血为热。曷知血色鲜紫浓浓者。信乎属热。若瘀晦 
稀淡。或如玛瑙色者。为阳虚不能制阴而下。非温理其气。则血不清。理气如炉冶分金。最为捷 
法。设不知此。概行疏利之法。使五液尽随寒降而下。安望其有宁止之日哉。尝见屡服黄连。虚 
阳迫外。而反发热发斑者。亦有虚阳内扰。忽发除中。反骤能食者。有频用大黄。开肠洞泄。甚 
至发呃吐蛔者。有大黄下咽。反胀闭不通。阴气上逆。而变中满鼓胀水肿者。凡此之类。未遑枚 
举。夫天气之热。四时之正令也。因热而恣伤冰水瓜果。是逆其正气。腑脏为寒物所伤而为患也。 
以逆正气之病。又以逆病情之药治之。何怪变证百出乎。虽是岁之热。较他岁倍常。是以患肠 
者。较他岁亦倍常。其间总轻重不同。所见之积。一皆五色。良由五脏之气化并伤。是以五色兼 
见。按五色痢。古人皆为肾病。以肾为藏精之室。所居之位。最下最深。深者既病。其浅而上者。 
安有不病之理。 
精室既伤。安能任蛰藏之令乎。仲景所谓五液注下。脐筑湫痛。命将难全者是也。夫以精室受伤。 
五液不守之患。不知益火消阴。实脾堤水。兼分理其气。使失于气化之积随之而下。未失气化之 
津统之而安。即口噤不食者。亦不出乎此法。盖肠 之属。皆缘传化失职。津液受伤。而致奔迫 
无度。岂可恣行攻伐。以为不易之定法乎。历观时师治痢。无高下贤愚。必用橘皮、枳壳、浓朴、 
槟榔之属。稍有赤沫。即用芩、连、芍药。水道不利。便与木通、车前。口噤不食。不出黄连、 
石莲。况世所谓石连者。皆粤中草实伪充。大苦大寒。与本草所言莲子堕淤泥中。经岁取出者迥 
异也。凡遇五色噤口。及瘀晦清血诸痢。每用甘草、干姜。专理脾胃。肉桂、茯苓。专伐肾邪。 
其效如鼓应桴。初起腹痛后重者。则兼木香、槟、朴以泄之。饮食艰进者。则兼枳实、焦术以运 
之。阴气上逆。干呕不食者。则兼丁香、吴茱萸以温之。呕吐涎水者。则兼橘、半、生姜以豁之。 
脓血稠粘者。则兼茜根、乌梅以理之。水道不通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