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463-伤寒百证歌 >

第1部分

463-伤寒百证歌-第1部分

小说: 463-伤寒百证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伤寒百证歌
作者:许叔微述  
朝代:宋  
年份:公元960…1279年  

卷一
第一证·伤寒脉证总论歌
属性:大浮数动滑阳脉。阴病见阳生可得。沉涩弦微弱属阴。阳病见阴终死厄。(仲景云。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 
涩若弦微。此名阴也。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阴阳交互最难明。轻重斟量当别白。(脉虽有阴阳。须看轻 
重以分表里。在下文。)轻手脉浮为在表。表实浮而兼有力。但浮无力表中虚。自汗恶风常淅淅。(伤寒先要辨表里虚实。 
此四者为急。仲景云。浮为在表。沉为在里。然表证有虚有实。浮而有力者表实也。无汗不恶风。浮而无力者。表虚也。 
自汗恶风也。)重手脉沉为在里。里实脉沉来亦实。重手无力大而虚。此是里虚宜审的。(里证亦有虚实。脉沉而有力者。 
里实也。故腹满。大便不通。沉而无力者。里虚也。或泄利或阴证之类。以上八句。辨表里虚实尽矣。)风则虚浮寒牢坚。 
水停水 必沉潜。动则为痛数为热。支饮应须脉急弦。太过之脉为可怪。不及之脉亦如然。(仲景云。风则虚浮。寒则牢 
坚。沉潜水 。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荣卫太盛名高章。高章相 
搏名曰纲。荣卫微时名 (徒颊切。恐惧也。)卑 卑相搏损名彰。荣卫既和名缓迟。缓迟名沉此最良。九种脉中辨虚实。 
长沙之诀妙难忘。(仲景云。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曰 。荣气弱名曰卑。 
卑相搏。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缓迟相搏。名曰沉。大抵仲景脉法。论伤寒与杂病脉法异。故予尝撰 
仲景三十六种脉法。)瞥瞥有如羹上肥。此脉定知阳气微。萦萦来如蛛丝细。却是体中阴气衰。脉如泻漆之绝者。病患亡 
血更何疑。(仲景云。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血也。阳 
气衰。千金云。作阴气衰。)阳结蔼蔼如车盖。阴结循竿亦象之。(仲景云。蔼蔼如车盖者。阳结也。累累如循竿者。阴 
结也。)阳盛则促来一止。阴盛则结缓而迟。(此谓促结二脉也。仲景云。脉来缓。时一止。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名 
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纵横逆顺宜审察。残贼灾怪要须知。(仲景云。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 
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 
名曰顺也。又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者。名残贼。能为诸贼作病也。又问 
曰。脉有灾怪。何谓也。答曰。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谓灾怪。)脉静人病内虚故。人安脉病曰行尸。(仲景云。脉病 
人不病曰行尸。以无主气。故眩仆不知人。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右手气口当主气。主血人迎 
左其位。气口紧盛食必伤。人迎紧盛风邪炽。(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人迎紧盛。伤于风。气口紧盛。伤于食也。)数为 
在腑迟为脏。浮为在表沉在里。(仲景云。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脉浮而缓风伤荣。浮紧兼涩寒 
伤卫。脉微大忌令人吐。欲下犹防虚且细。(仲景云。脉微不可吐。虚细不可下。)沉微气弱汗为难。三者要须常审记。(孙 
用和云。阴虚。脉沉微而气弱者。不可汗。三者汗、下、吐三候。脉有不可行者。切当审也。)阳加于阴有汗证。左手沉 
微却应未。(素问云。阳加于阴。谓之汗。)趺阳胃脉定死生。(仲景说趺阳脉者。凡十有一。)太溪肾脉为根蒂。(伤寒必 
诊太溪趺阳者。谓以肾脉胃脉为主。仲景讥世人握手不及足者以此。)脉来六至或七至。邪气渐深须用意。浮大昼加并属 
阳。沉细夜加分阴位。九至以上来短促。状若涌泉无入气。更加悬绝渐无根。命绝天真当死矣。(孙尚云。脉及七至六至 
以上。浮大。昼加病。沉细夜加病。更及八至。精气消。神气乱。必有散脱精神之候。须切急为治疗。又加之九至十至。 
虽和扁亦难救。如八至九至。加以悬绝。悬绝者无根也。如泉之通。脉无入气。天真尽而必死矣。)病患三部脉调匀。大 
小浮沉迟数类。此是阴阳气已和。勿药自然应可喜。(仲景脉。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类。虽有寒热不 
解。此脉已和。虽剧。当愈。) 

卷一
第二证·伤寒病证总类歌
属性:伤寒中风与温湿。热病痉 并时疫。证候阴阳虽则同。别为调治难专一。(以上七证。大略虽相似。须别作调治。) 
一则桂枝二麻黄。三则青龙如鼎立。精对无差立便安。何须更数交传日。(孙尚云。一桂枝。二麻黄。三青龙。三日能精 
对无差。立当见效。不须更候五日转泻。反致坏病也。)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自阴出。(仲景云。发热而恶寒者。 
发于阳也。无热而恶寒者。发于阴也。)阳盛热多内外热。白虎相当并竹叶。(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皆治内外热证。)阴 
盛寒湿脉沉弦。四逆理中为最捷。(孙兆云。阴盛寒湿。则用四逆汤。理中丸。)热邪入胃结成毒。大小承气宜疏泄。(热 
邪入胃。久则胃伤烂。宜调胃。或大小承气汤。)胸满宜用泻心汤。(胸满证候。用大小泻心汤。)结胸痞气当分别。按之 
不痛为虚靳。按之若痛为实结。浅深大小陷胸丸。仲景方中不徒设。(孙兆云。结胸痞气两分浅深则大小陷胸丸。)茵陈 
可治发黄证。柏皮治痢兼下血。(发黄胆热。则用茵陈汤。下利肠毒恶痢下血。柏皮汤。)小便不利更喘满。烦渴五苓安 
可缺。(利小便止烦渴。用五苓散。)半在里兮半在表。加减小柴胡有法。(小柴胡治半在表里。仲景有加减法。)夜中得 
脉日中愈。阴得阳兮灾必脱。日中得脉中夜安。阳得阴兮自相悦。阴阳调顺自和同。不须攻治翻为孽。(孙尚云。凡伤寒 
三日脉微而微数以顺四时。身凉而和者。此名欲解也。夜半得脉。来日日中愈。阴得阳而解也。日中得脉。夜半愈。阳 
得阴而和也。阴阳和同尔。) 

卷一
第三证·表证歌
属性:身热恶寒脉又浮。偏宜发汗更何求。(仲景云。脉浮宜以汗解之。)要须手足俱周遍。不欲淋漓似水流。(金匮云。凡 
发汗欲令手足皆周。 一时间益佳。但不欲流离。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则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轻则随时 
与和解。重须正发病当瘳。(仲景有和解之者。有正发之者。和解若小柴胡桂枝是也。正发若麻黄之类是也。)初春阳弱 
阴尚胜。不可亟夺成扰搜。夏时暑热脉洪大。玄府开时汗易谋。(初春阳弱。不可大发汗以扰乎阳。夏则玄府汗空开。故 
易汗。)不可汗脉微而弱。更兼尺中脉迟缓。(金匮云。脉微不可发汗。无阳故也。又云。尺中脉迟。荣不足。血气少。 
不可汗。)微弱无阳迟少血。安可麻黄求发散。更有衄血并下血。(仲景云。衄家不可发汗。发汗则额上陷。亡血家不可 
发汗。则寒栗而振。)风温湿温如何发。坏病虚烦且慎之。腹间动气宜区别。(此五证皆不可汗。解在第三十一。)妇人经 
水适来时。此是小柴胡证决。忽然误汗表里虚。郁冒不知人作孽。(妇人经水适来适断。属小柴胡证。误汗。郁冒不知人。) 

卷一
第四证·里证歌
属性:不恶寒兮反恶热。胃中干燥并潮热。(阳明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当下之。又云。潮热者。实也。宜 
下之。)手心腋下汗常润。小便如常大便结。腹满而喘或谵语。脉沉而滑里证决。(手心与两腋下润。小便如经。大便结 
硬。皆里证也。内实则腹满而喘。沉而滑者病在内。是曰里证也。)阳盛阴虚速下之。安可日数拘屑屑。(仲景云。阳盛 
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盖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内外皆热。故当下。虽三二日便可下。不必四五日过经也。) 
失下心胸皆疰闷。冒郁不安成热厥。(失下则热极生寒。故冒而厥。厥则半日后复热也。)庸医不晓疑是阴。误进热药精 
魂绝。(庸医见厥。便以为阴。误服热药。则发斑发黄。不知人也。)三阴大约可温之。积证见时方发泄。太阴腹满或时 
痛。少阴口燥心下渴。积证悉具更无疑。要在安详加审别。(三阴大约可温。唯有积证当下。仲景云。太阳病。医反下之。 
因腹满时痛属太阴。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其大实痛。则大黄汤主之。又云。少阴口燥咽干。急下之。宜承气汤。如此者 
当下之也。)病犹在表不可下。脉浮更兼虚细者。(仲景云。脉浮为在表。又云虚细。不可下之。)恶寒呕吐小便清。(恶 
寒者。表未解。金匮云。欲吐者不可下。小便清者。知不在里而在表也。)不转矢气应难泻。(不转矢气者。屎强硬。其 
后必溏也。)大便坚硬小便数。(脾约证。)阳明自汗津液寡。(蜜兑证。)如斯之类下为难。莫便参差成误也。 

卷一
第五证·表里寒热歌
属性:病患身热欲得衣。寒在骨髓热在肌。先与桂枝使寒已。小柴加桂次温之。病患身寒衣褫退。寒在皮肤热在髓。白虎 
加参先除热。桂黄各半解其外。(仲景云。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 
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仲景俱无治法。朱肱云。寒在骨髓。先与桂枝。次与小柴胡加桂汤。热在骨髓。先以白虎加人 
参汤。以除其热。次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以解其外也。)病有标本并始末。先后不同当审察。里寒表热脉沉迟。里热表寒 
脉必滑。(朱肱云。里寒表热者。脉沉而迟。里热表寒。脉必滑也。) 

卷一
第六证·表里虚实歌
属性:脉浮而缓表中虚。有汗恶风腠理疏。浮紧而涩表却实。恶寒无汗体焚如。(伤寒最要辨表里虚实为先。有表实。有表 
虚。有里实。有里虚。有表里俱实。有表里俱虚。先辨此六者。然后用药。无不瘥矣。盖脉浮而缓。又恶风有汗。此表 
虚中风证也。脉浮紧而涩。尺有力。恶寒无汗。此表实。伤寒证也。)脉沉无力里虚证。四逆理中为对病。沉而有力紧且 
实。柴胡承气宜相应。(里虚宜温之。故用四逆理中。里实。宜下之。故用柴胡承气。)又有表和而里病。下之则愈斯为 
正。里和表病汗为宜。忽然误下应难拯。(外台云。表和里病。下之则愈。汗之则死。里和表病。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虚则温之实泻之。病形脉证要相宜。更兼药饵如精对。立便安康待甚时。(孙尚云。精对无差。立当见效。不必三日以前 
汗。五日以后下也。) 

卷一
第七证·急救表里歌
属性:伤寒下后表里虚。急当救疗莫踌躇。下利不止身疼痛。救里为先四逆欤。忽若清便自调适。却宜救表桂枝徒。切莫 
迟延生别病。过街脉变在斯须。(仲景云。伤寒脉下之。续得下利。消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 
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