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463-伤寒百证歌 >

第4部分

463-伤寒百证歌-第4部分

小说: 463-伤寒百证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虚靳。宜下以泻心汤。)脉若阳微下则痞。(自此以下不可下也。金匮云。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坚。)或兼虚细更难 
之。(仲景云。脉微不可吐。虚细不可下。)结胸浮大下之死。(金匮云。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四 
逆若下命倾危。(金匮云。四逆厥者不可下。下之则死。虚家亦然。)恶寒自是有表证。(恶寒者。表证在。不可下。)呕 
吐仍兼胃气亏。(仲景云。病吐者。不可下之。)不转失气必溏利。(仲景云。阳明病。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 
法。可与小承气汤。若腹中转失气者。为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头硬后必溏泄。不可下。)阳明自汗下 
难为。(阳明自汗。小便利。此为津液内竭。虽坚不可攻。宜用蜜煎导之。)咽中闭塞尤须忌。(玉函经云。咽中闭塞。不 
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卧则欲蜷身急痛。)趺阳浮数已虚脾。(仲景云。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 
病。医特下之所为也。)左右上下有动气。更在调和仔细医。(仲景云。动气在右。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 
悸。动气在左。下之则腹满气急。动气在上。下之则掌握热烦。动气在下。下之则腹满卒起头眩。) 

卷二
第三十三证·可吐不可吐歌
属性:伤寒大法春宜吐。(仲景云。大法春宜吐。)宿食不消胸满疰。(玉函云。宿食在下管。当吐之。)胸中郁郁兼有涎。 
寸口微数知其故。(玉函云。胸上结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 
口微滑。此可吐之。以上皆可吐之证也。)脉微若吐大为逆。(仲景云。脉微不可吐。虚细不可下。)少阴寒饮无增剧。(仲 
景云。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温温然欲吐。复不得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此胸中实可下也。若膈上有寒 
饮者。干呕不可吐,当温之矣。)四逆虚家止可温。误吐内烦谁受责。(玉函金匮云。四逆病厥不可吐。虚家亦然。又云。 
太阳病强吐之。则内烦。论此皆不可吐者也。) 

卷二
第三十四证·可火不可火歌
属性:中风忽然被火劫。咽烂发黄津液竭。(仲景云。太阳中风。以火劫。发其汗。邪风被火劫。血气流 。其身则发黄。 
至于咽烂矣。)荣微血弱与烧针。烦躁昏迷并发热。(仲景云。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更发热而烦 
躁也。)阳明被火必怵惕。(玉函云。阳明脉浮紧。加烧针者必怵惕。)太阳被火必清血。(仲景云。太阳以火薰之。不得 
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少阴火劫小便难。强责汗时翻作孽。(仲景云。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是为被火 
劫故也。小便必难。为强责少阴汗。故也。)或致虚烦不得眠。或致发黄中郁结。或致下血如豚肝。或致谵言语无节。(仲 
景云。阳明病加温针。则烦躁不得眠。阳明病。被火劫。额上汗出。必发黄。瘀热在膀胱。蓄结成积。则下血。如豚肝。 
太阳阳明被火劫。必谵语。)此皆误火之为病。切须仔细加分别。张苗欲汗外迎之。却取烧蒸布桃叶。(陈廪丘问张苗。 
连发汗不出如何。苗云亦可烧地布桃叶。蒸湿之气于外迎之。可得汗也。) 

卷二
第三十五证·可水不可水歌
属性:太阳汗后不得眠。少与水饮当自全。(仲景云。太阳病发汗后。若大汗出。胃中干燥。烦而不能眠。其人欲饮。当时 
饮之。胃中和则愈矣。)厥阴烦渴思得水。斟量多寡亦如然。(仲景云。厥阴病渴。欲饮水者。与水饮之。则愈也。)霍乱 
思水五苓妙。呕吐思水猪苓痊。(仲景云。霍乱头痛发热。身体疼痛。热多饮水。五苓散主之。又云。呕吐而病在膈上。 
后必思水者。急与猪苓散饮之也。)过多反病成喘咳。(小青龙证云。水停心下。成喘咳。)胃冷应知呕哕愆。(仲景云。 
胃中虚冷。其人不能食。饮水则哕。)小 皮上有粟起。(仲景云。病在阳。当以汗解。而反以水 之。若灌之。其人热 
却不得去。益烦。皮上粟起者是也。)水洗结胸热可怜。(仲景玉函云。结胸身热。以水洗之灌之。则益热。)寒气得水即 
成KT 。(KT 音噎。食不下也。仲景云。寸口脉浮大。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以得寒气。冷必相搏。其 
人即KT 。)可否医工要达权。 

卷二
第三十六证·可灸不可灸歌
属性:少阴吐利时加呕。手足不冷是其候。口中虽和背恶寒。脉来微涩皆须灸。(仲景云。少阴病。其人吐利。手足不逆。 
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足者灸。厥少阴七壮。又云。少阴一二日。口中和。背恶寒者。当灸之。又云。下利脉微涩者。灸 
厥阴可五十壮。)阴毒阳虚汗不止。腹胀肠鸣若雷吼。面黑更兼指甲青。速灸关元应不谬。(宋迪阴证诀云。阴毒。汗不 
止。腹胀肠鸣。面黧黑色。指甲青者。速灸关元一百壮。至三百壮。)微数之脉却慎之。因火为邪恐难救。(仲景云。微 
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热甚灸为难。唾血咽干诚戾缪。(仲景云。脉浮 
热甚。而灸之则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咽躁。必吐血。自微数之脉以下。皆不可灸也。) 

卷二
第三十七证·可针不可针歌
属性:太阳头痛经七日。不愈再传成大疾。法中当刺足阳明。可使不传邪气出。(仲景玉函云。太阳病。头痛至七日。自当 
愈。其经竞。故也。若欲再传者。刺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也。)桂枝服了烦不解。风府风池刺无失。(仲景云。太阳病。 
服桂枝汤。而反烦不解者。当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服之。则愈也。)经来经断刺期门。正恐热邪居血室。(仲景云。 
妇人中风。经水适来。又云。经水适断。热入血室者。刺期门。随其虚实而取之。)项强当刺大椎间。脉有纵横肝募吉。 
(仲景云。太阳与少阳并病。心下痞。头项强而眩。当刺大椎第一间。又曰。肝乘脾。名纵。肝乘肺。名横。皆当刺期 
门。期门肝募也。)妇人怀身及七月。从腰以下如水溢。当刺劳宫及关元。以利小便去心实。(仲景玉函云。妇人伤寒怀 
身。腹满。从腰以下。重如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实。当刺劳宫及关元穴。小便利则愈。)大怒大劳并 
大醉。大饱大饥刺之逆。 之热漉漉汗。浑浑之脉安可失。(素问云。无刺 之热。漉漉之汗。浑浑之脉。)浅深分 
寸自根据经。此道相传休秘密。 

卷二
第三十八证·伤寒可温歌
属性:大抵冬宜热药温。(大法冬宜服温热药。)下利少阴有二门。(仲景云。法中可温者。有九证。皆下利与少阴两家而已。) 
腹满身痛先救里。(仲景云。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更疼痛用救其里。四逆汤。又云。下利腹满。身体疼痛。 
先温其里。宜四逆汤。)脉来迟紧痛仍存。(仲景云。下利脉迟紧。而痛未止者。当温之。得冷者。满而硬。肠垢。)少阴 
膈上有寒饮。(仲景云。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得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若膈上有寒 
饮。干哕者。切不可吐。当温之。)或加呕利病难分。脉沉微涩如斯证。四逆理中汤可温。(仲景云。少阴下利。脉微涩 
者。即呕。行者必数更衣。反少。当温之。又云。脉沉者。急当温之。宜以四逆汤。仲景玉函云。诸温者。可与理中。 
四逆。附子汤。热药治之。) 

卷二
第三十九证·发热歌
属性:太阳发热恶寒栗。阳明身热汗自出。少阳发热多干呕。三阳发热证非一。(仲景云。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大抵三 
阳多发热。太阳证云。啬啬恶寒。翕翕发热。故太阳发热。则恶寒栗也。阳明证云。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故阳 
明发热。则自汗也。少阳证云。头痛发热。胁下坚满。干呕。故少阳发热则呕。)大抵寒多为易治。热多寒少因寒极。(寒 
极生热。故热多者寒之极。寒多者病浅。故易治焉。)解热大小柴胡汤。更看浅深为妙术。(若发热无表证。当用大小柴 
胡汤。热浅者。宜小柴胡。热深者宜大柴胡。小柴胡解肌。大柴胡正下之也。当以外证内脉为之准。)三阴初无发热证。 
唯有少阴两证实。脉沉发热属麻黄。里寒外热宜四逆。(仲景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反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 
之。又云。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通脉四逆汤主之。) 

卷二
第四十证·潮热歌
属性:潮热为实当与下。仲景之言可凭借。(仲景云。潮热者实也。大法当宜下。)更看脉息浮与沉。若但弦浮应未也。(浮 
为在表。沉为在里。若但弦浮。有表证在者。未可下。)恶寒脉浮表证在。与小柴胡汤勿下。(仲景云。阳明病。有潮热。 
若汗出多而微恶寒。其热不潮。勿与承气汤。)腹满不通小承气。但和胃气无多泻。(仲景云。若腹满。而不大便者。可 
与小承气汤。微和其胃气。勿令大下。)潮热之证有三说。皆属阳明小柴诀。一则潮热且吃噫。二则微热与溏泄。(仲景 
云。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其人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 
便难。有潮热。时时哕。宜与小柴胡汤主之。又云。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而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 
之。)三则日晡发其时。发已微利增呕哕。(哕、乙劣切。逆气也。仲景云。其人日晡而发潮热。若剧者。发则不知人。) 
太阳亦有一证存。惟是结胸发潮热。(仲景云。太阳重发其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时小有潮热。 
从心下至小腹。坚满而痛者。宜与大陷胸汤。) 

卷三
第四十一证·往来寒热歌
属性:阴阳相胜互争强。往来寒热亦何常。先寒后热为阴盛。先热后寒责在阳。(阴阳交争。故往来寒热。阴气胜。故先寒 
后热。阳气胜。故先热后寒也。)此疾大约有三证。大小柴胡姜桂汤。中风胸满不欲食。心烦喜呕小柴良。(仲景云。中 
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者。属小柴胡汤。)热结在里十余日。却是大柴胡克当。(仲景云。伤寒 
十余日。热结在里。往来寒热者。宜大柴胡汤证。)已汗复下胸胁满。柴胡姜桂保安康。(仲景云。伤寒五六日。已汗而 
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者。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卷三
第四十二证·汗之而热不退歌
属性:已汗复下脉加躁。不食狂言谩祈祷。此证谓之阴阳交。死候难医不可道。(素问云。汗出而身复热。脉躁病不解。汗 
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也。曰病名阴阳交也。此其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隐藏于骨肉之间。 
而得汗者。邪衰而精胜。则当食而不发热。热者邪气也。汗者胃气也。今汗出而狂言。不能食。邪盛也。死候可明矣。) 
得汗脉静自然生。汗后复热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