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348-经络全书 >

第13部分

348-经络全书-第13部分

小说: 348-经络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邪客》、《卫气》及《素问·痹论》五篇文) 
《灵枢》曰∶营行脉中,上应二十八宿,三十六分。人身行气一周,十分身之八,二十八宿,凡千八分。 
气行五十周而脉终,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记。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 
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髀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 ,内注目内 
,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趾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 
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趾次趾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 
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至大趾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 
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 ,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 
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营气篇》)。卫行脉外,亦应二十八 
宿。房至毕为阳,阳主昼;昂至尾为阴,阴主夜。故卫气之行,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一日 
一夜,亦五十周于身有奇。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 
端;其散者,别于目锐 ,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 ,下足少阳,注小趾次趾之 
间;其散者,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别者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 
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上行阴分,复合于目, 
故为一周。凡二十五周十分身之四,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 
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亦如行阳之二十五周有奇,而复合于目也。(娄全善曰∶阳气 
出目,而下行于手足三阳,皆一时分道并注,非有先后次第也。《卫行篇》稍加裁节,及根据娄本改定。)娄全 
善曰∶营气之行,自手太阴始,至足厥阴终,一周于身也。详其一周于身,外至身体四肢,内至五脏六腑,无 
不周遍。故其五十周,无昼夜阴阳之殊。卫气之行则不然,昼但周行于身体四肢之外,不入脏腑之内,夜但周 
行于脏腑之内,不出身体四肢之外,故必五十周,至平旦方与营大会于肺手太阴也。 
《灵枢》又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营卫生会 
篇》)。又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者,异名而同类焉(同上)。《素问》曰,太阳常 
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 
常数也(《血气形志篇》)。 
《难经》曰∶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 
所生病。气主 之,血主濡之也( ,熏蒸也。濡,湿润也。人身经络,气主 之而不闭,血主濡之而不枯, 
始得周流而不息,不 不濡则病矣)。气留而不行者,气先病也;血滞而不濡者,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 
后所生也(邪由外入,先气而后血,血根据气而升降,故气受邪,必传之于血。气留则寒,其脉浮涩;血滞则热, 
其脉沉涩)。(《二十二难》篇文) 

后编·枢要
经络篇第五
属性:《素问》曰∶人有大谷十二分(肉之大会为谷。十二分者。十二经脉之部分也。),络脉十四(十二经之 
络,并任督二脉之络,为十四也。按《难经》不言任督,而言阳跷,阴跷,与王注《素问》不同,又并脾之大 
络,为十五。意者经以其起自于脾,故不及之欤),孙络三百六十五(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 
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也),小溪三百五十四,各少十二俞也(小络所会, 
谓之小溪,本亦三百六十五,除十二俞,当三百五十三,今作四者误)。溪谷之会,以行营卫,以会大气(下 
会,《甲乙经》作舍)。(合《五脏生成》、《征四失论》、《气穴论》三篇文) 
《灵枢》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不能经大节之 
间,又因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故其会皆见于外。经脉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虚实以气口知之。其常 
见者,唯足太阴脾经脉,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耳。(隐括《脉度》、《经脉》两篇文。)(娄全善曰∶滑伯 
仁着《十四经络发挥》,释经脉为曲,络脉为直;经为营,络为卫。故为手太阴脉,其支从腕后出次指端,交 
于手阳明者,为手太阴络。手阳明脉,其支从列缺,上挟口鼻,交于足阳明者,为手阳明络。凡十二经之支脉, 
伏行分肉者,皆释为络脉,与经言络脉,浮而常见,必行绝道,不经大节,及不当数者,不同一也。又谓足少 
阳脉,走自锐 ,作三折;从目锐 至完骨为一折,自完骨至睛明为一折,自睛明至风府为一折,与经言起于 
目内 ,上抵头角,下耳后,不言曲折者不同二也。又谓气行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十丈,适当寅时, 
复会于手太阴,是以积于胸中,呼吸与营周相会之宗气牵合,误作昼行阳,夜行阴,与营五十周方会之卫气, 
与经但言营卫,不及宗气者不同三也。乖舛经义,惑乱来学,予故表而出之)。又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太 
阴从中焦至出大指,及次指之端。少阴从心中至出小指之端。厥阴从胸中至出中指之端);手之三阳,从手走 
头(阳明从大指次指之端,至上挟鼻孔。太阳从小指之端,至目内 。少阳从小指次指之端,至目锐 )。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阳明从鼻至入中趾内间。太阳从目内 ,至小趾外侧端。少阳从目锐 ,至入小趾次趾 
间),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太阴从大指之端,至属脾络胃。少阴从足心至属肾络膀胱。厥阴从大趾聚毛至属 
肝络胆。足三阴,虽曰从足走腹,然太阴乃复上膈挟咽,散舌下,少阴复 
从肾上挟舌本;厥阴复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兼手太阴,从肺系横出腋下;少阴从心系上肺,出腋下;厥阴 
从胸出胁,上抵腋下。此又秦越人所谓诸阴脉,皆至颈胸而还者也。而厥阴则又上出于巅。盖厥阴,阴之尽者, 
也上出于巅,示阴无可尽也。犹《易》云∶硕果不食,示阳无可尽也。然《易》之阴阳以气言,人身之阴阳以 
脏象言;气无形为阳,脏象有质为阴。此《易》所以贵阳,而医则阴与阳并重)。(《逆顺肥瘦篇》)王太仆 
曰∶太阴为正阴,次少者为少阴,又次为厥阴。厥,犹尽也。太阳为正阳,次少者为少阳,又次为阳明,谓合 
明也。 
《素问》又曰∶三阴三阳,各有离合(离,别离,谓各正位于阴阳也。合,配合,谓表里而为脏腑也)。 
内者为阴,外者为阳,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广,大也。心脏在南,故曰广明),后曰太冲(冲脉在北, 
谓之太者,督脉与冲脉合而盛大也)。太冲之地,名曰少阴(此明太冲脉与足少阴督脉相合而为表里也)。少 
阴之上,名曰太阳(足少阴脉,肾脏也,起于小趾之下,斜趋足心。足太阳脉,膀胱腑也,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故太阳在少阴之上。太阳者,阴中之阳也,其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中身而上属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 
阴(广明,心脏。其下则足太阴脾脏)。太阴之前。名曰阳明(足太阴脾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 
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 内,循 骨之后。足阳明胃脉,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趾外间。足阳明在太阴 
之前也。阳明者,阴中之阳也,其根起于厉兑)。厥阴之表,名曰少阳(足厥阴肝脉,起于足大趾聚毛之际, 
上循足跗上廉。足少阳胆脉,循足跗上,出小趾次趾之端。足少阳在厥阴之表也。少阳者,阴中之少阳也,其 
根起于窍阴)。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开,司动; 
阖,司静;枢,司动静。言气之不等也)。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言三阳如一也)。中 
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冲脉在脾之下,与足少阴之络,皆起于肾下。上者过于胞中,是足太阴脾脉,在 
冲上也。太阴者,是阴中之阴也,其根起于隐白)。太阴之后,名曰少阴(足太阴脾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 
内侧,及上内踝前廉,上 内,循 骨后。足少阴肾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趋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 
后,以上 内。是少阴在太阴之下也。少阴者,阴中之少阴也,其根起于涌泉)。少阴之前,名曰厥阴(足少 
阴肾脉,循内踝之后,上 内廉。足厥阴肝脉,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 内。 
是厥阴在少阴之上也。厥阴者,阴之绝阴,言阴气至此而尽也,其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两阴相合,故曰阴 
之绝阳)。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阴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隐括《阴阳离合论》篇文) 
《内经》曰∶两阳合明于辰巳,阳合则明,故曰阳明。辰为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巳为四月,主右足之阳 
明。两阴交尽于戌亥,阴交则幽,故曰厥阴。戌为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为十月,主左足之厥阴。(隐括《素 
问·至真要大论》、《灵枢、阴阳系日月》两篇文) 
《灵枢》又曰∶从腰以上者,手太阴(肺经),阳明(大肠经)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脾经)、 
阳明(胃经)皆主之(《终始篇》)。《素问》又曰∶欲之皮部,以经脉 
为纪者,诸经皆然(循经脉行止,则皮部可知,十二经脉皆矣),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 
也(上,谓手;下,谓足。后并同)。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 
(此通言之,余经皆然)。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为枢要,以主持之也), 
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诸 
经皆然(此申上文阳主外,阴主内之意,亦通言之也,上“内”字,读曰“纳”,对出而言也。阳络主外纳, 
故主外。阴络虽主出,然渗于内,故主内)。太阳之阳,名曰关枢(谓关之枢也),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 
络者,皆太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少阴之阴,名曰枢儒(儒,顺也,守要而顺,阴阳开阖之用也。儒, 
《甲乙经》作“ ”),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 
注于经(此阴阳络所同);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此阴络所独着。此句以明上文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之意。 
后并同)。心主之阴,名曰害肩(心包之脉,入腋下,气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