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543-温热经纬 >

第15部分

543-温热经纬-第15部分

小说: 543-温热经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和汤、五积散之类。正气受伤,肢冷呃忒,呕吐自利,即用钱氏益黄散。有痰用星附六君子汤、理中汤等。倘热气深 
伏,烦渴引饮,呕逆者连香饮,黄连竹茹橘皮半夏汤。热闭神昏,用至宝丹。寒闭,用来复丹。 
稚年夏月食瓜果,水寒之湿,着于脾胃,令人泄泻,其寒湿积聚,未能遽化热气,必用辛温香窜之气,古方中消瓜 
果之积,以丁香、肉桂或用麝香,今七香饼治泻,亦祖此意。其平胃散、胃苓汤亦可用。 
雄按∶此非温热为病,何必采入。缘夏月此等证候甚多,因畏热贪凉而反生寒湿之病,乃夏月之伤寒也。虽在暑令, 
实非暑证。昔人以阴暑名之,谬矣。譬如避火而溺于水,拯者但可云出之于水,不可云出之于阴火也。 
疟之为病,因暑而发者居多。 
雄按∶可谓一言扼要,奈世俗惟知小柴胡汤为治,误人多矣。方书虽有痰、食、寒、 
热、瘴、疠之互异。幼稚之疟,多因脾胃受病。 
雄按∶因暑而发者,虽大人之疟,无不病于脾胃,以暑多兼湿,脾为土 
脏,而胃者以容纳为用,暑邪吸入,必伏于此也。然气怯神昏,初病惊痫厥逆为多,在夏秋之时,断不可认为惊痫。大 
方疟证,须分十二经,与咳证相等。若幼科,庸俗但以小柴胡去参,或香薷、葛根之属。 
雄按∶举世无不尔,于幼科乎 
何尤。不知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致变屡矣。 
雄按∶柴葛之弊,二语见林北海重刊张司农《治暑全书》,叶氏引用, 
原非杜撰,洄溪妄评,殊欠考也。幼稚纯阳,暑为热气。 
雄按∶在天为暑,在地为热,故暑即热之气也。昔人谓有阴暑 
者,已极可笑,其分中热、中暑为二病者,是析一气而两也。又谓暑合湿热而成者,是并二气而一也,奚可哉。证必热 
多烦渴,邪自肺受者,桂枝白虎汤,二进必愈。其冷食不运,有足太阴脾病见证,初用正气,或用辛温,如草果、生姜、 
半夏之属。 
雄按∶切记,此是治暑月因寒湿而病之法。方书谓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热,疟久色夺, 
唇白、汗多、馁弱,必用四兽饮。 
雄按∶邪去而正衰,故可用此药。阴虚内热,必用鳖甲、首乌、知母,便渐溏者忌用。久疟营伤,寒胜,加桂、姜, 
拟国中末疟门用药于下。 
雄按∶叶氏《景岳发挥》内所论疟痢诸候,宜参。 
初病暑风湿热疟药∶ 
脘痞闷∶枳壳 桔梗 杏仁 浓朴(二味喘最宜) 栝蒌皮 山栀 香豉 
头痛宜辛凉轻剂∶连翘 薄荷 赤芍 羚羊角 蔓荆子 滑石(淡渗清上)。重则用石膏,口渴用花粉,烦渴用竹叶 
石膏汤。热甚则用黄芩、黄连、山栀。 
夏季身痛属湿,羌、防辛温宜忌,宜用木防己、蚕砂。 
雄按∶豆卷可用。 
暑热邪伤,初在气分,日多不解,渐入血分,反渴不多饮,唇舌绛赤,芩、连、膏、知,不应。必用血药,量佐清 
气热一味足矣。 
轻则用青蒿、丹皮(汗多忌)、犀角、竹叶心、玄参、鲜生地、细生地、木通(亦能发汗)、淡竹叶。汪按∶此乃淡 
竹叶草故与竹叶心别。若热久痞结,泻心汤选用。 
夏月热久入血,最多蓄血一证。徐云∶历练之言。谵语昏狂,看法以小便清长,大便必黑为是,桃核承气汤为要药。 
疟多用乌梅,以酸泄木安土之意。 
雄按∶邪未衰者忌之。用常山、草果,乃劫其太阴之寒,以常山极走,使二邪不 
相并之谓。徐云∶兼治痰。 
雄按∶内无寒痰者不可浪用。用人参、生姜,曰∶露姜饮,一以固元,一以散邪,取通神明、 
去秽恶之义。 
雄按∶必邪衰而正气已虚者,可用此。总之,久疟气馁,凡壮胆气,皆可止疟,未必真有疟鬼。 
雄按∶有 
物凭之者,间或有之,不必凡患疟疾皆有祟也。又,疟疾既久,深入血分,或结疟母,鳖甲煎丸。设用煎方,活血通络 
可矣。 
徐忠可云∶幼儿未进谷食者,患疟久不止,用冰糖浓汤,余试果验。徐云∶亦一单方。汪按∶冰糖用秋露水煎尤良。 
雄按∶食谷者,疟久不止,须究其所以不止而治之。 
痢疾一证,古称滞下,盖里有滞浊而后下也。但滞在气、滞在血,冷伤、热伤而滞非一。今人以滞为食,但以消食, 
并令禁忌饮食而已。 
雄按∶更有拘泥“吃不死之痢疾”一言,不论痢属何邪,邪之轻重,强令纳食,以致剧者近尤多也。 
盖所谓吃不死之痢疾者,言痢之能吃者,乃不死之证,非恶谷而强食也。 
夫疟痢皆起夏秋,都因湿热郁蒸,以致脾胃水谷不运,湿热灼气,血为粘腻。先痛后痢,痢后不爽。若偶食瓜果水 
寒即病,未必即变为热,先宜辛温疏利之剂。 
雄按∶虽未必即化为热,然有暑湿内郁,本将作痢,偶食生冷,其病适发 
者,仍须察脉证而施治法,未可遽以为寒证也,余见多矣,故谨赘之。若脓血几十行, 痛后重初用宣通驱热,如芩、 
连、大黄,必加甘草以缓之。非如伤寒粪坚,须用芒硝咸以软坚,直走破泄至阴,此不过苦能胜湿,寒以逐热,足可却 
病。古云∶行血则便脓愈,导气则后重除。行血凉血,如丹皮、桃仁、延胡、黑楂、归尾、红花之属。导气如木香、槟 
榔、青皮、枳、朴、橘皮之属。世俗通套,不过如此。盖疟伤于经,犹可延挨。痢关乎脏,误治必危。诊之大法,先明 
体质强弱,肌色苍嫩,更询起居致病因由。初病体坚质实,前法可遵。久病气馁神衰,虽有腹痛后重,亦宜详审,不可 
概以攻积清夺施治。 
噤口不纳水谷下痢,都因热升浊攻,必用大苦,如芩、连、石莲清热,人参辅胃益气,热气一开,即能进食,药宜 
频频进二三日。徐云∶人参必同清热之药用,便为合度。 
小儿热病最多者,以体属纯阳,六气着人,气血皆化为热也。 
雄按∶大人虽非纯阳,而阴虚体多,客邪化热,亦甚 
易也。饮食不化,蕴蒸于里,亦从热化矣。然有解表已,复热;攻里热己,复热;利小便愈后,复热。养阴滋清,热亦 
不除者。张季明谓元气无所归着,阳浮则倏热矣。六神汤主之。 
秋深初凉,稚年发热咳嗽。 
雄按∶大人亦多病此。证似春月风温证。但温乃渐热之称,凉即渐冷之意。春月为病, 
犹是冬令固密之余;秋令感伤,恰值夏月发泄之后。其体质之虚实不同。徐云∶通人之言也。但温自上受,燥自上伤, 
理亦相等,均是肺气受病,世人误认暴感风寒,混投三阳发散,津劫燥甚,喘急告危。若果暴凉外束,身热痰嗽,只宜 
葱豉汤,或苏梗、前胡、杏仁、枳、桔之属,仅一二剂亦可。更有粗工亦知热病,与泻白散加芩、连之属,不知愈苦助 
燥,必增他变,当以辛凉甘润之方,气燥自平而愈。慎勿用苦燥劫烁胃汁。 
雄按∶夏令发泄,所以伏暑之证,多于伏寒 
也。 
秋燥一证,气分先受,治肺为急。若延绵数十日之久,病必入血分,又非轻浮肺药可治。须审体质证端,古谓治病 
当活泼泼地,如盘走珠耳。 
沈尧封曰∶在天为燥,在地为金,燥亦五气之一也。 
雄按∶以五气而论,则燥为凉邪,阴凝则燥,乃其本气。但秋 
燥二字,皆从火者,以秋承夏后,火之余焰未息也。若火既就之阴竭,则燥是其标气,治分温润、凉润二法。然金曰从 
革,故本气病少,标气病多。此圣人制字之所以从火。而《内经》云∶燥者润之也。海峰云∶燥气胜复。片言而析,是 
何等笔力。然燥万物者,莫 乎火。故火未有不燥,而燥未有不从火来。温热二证论火,即所以论燥也。若非论燥,仲 
景条内,两“渴”字从何处得来?且热病条云∶“口燥渴”,明将燥字点出。喻氏云∶古人以燥热为暑,故用白虎汤主治。 
此悟彻之言也。明乎此,则温热二证,火气兼燥,夫复何疑? 
雄按∶今人以暑为阴邪,又谓暑中有湿,皆呓语也。 
徐洄溪曰∶此卷议论,和平精切,字字金玉,可法可传。得古人之真诠而融化之,不仅名家,可称大家矣。敬服敬 
服! 
黄退 曰∶先生乃吴中之名医也,始习幼科,后学力日进,扩充其道,于内科一门,可称集大成焉。论温证虽宗河 
间,而用方工细,可谓青出于蓝。但欲读其书者,须先将仲景以下诸家之说,用过工夫,然后探究叶氏方意所从来,庶 
不为无根之萍也。 
雄按∶叶氏医案,乃后人所辑。惟此卷《幼科要略》,为先生手定。华氏刻于医案后以传世,徐氏以为字字金玉。奈 
大方家视为幼科治法,不过附庸于此集,皆不甚留意。而习幼科者,谓此书为大方之指南,更不过而问焉。即阐发叶氏, 
如东扶鞠通、虚谷者,亦皆忽略而未之及也。余谓虽为小儿说法。大人岂有他殊,故于《温热论》后,附载春温、夏暑、 
秋燥诸条,举一反三,不仅为活幼之慈航矣。 

卷四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
属性:雄按∶此与下编相传为陈、薛所着。究难考实。姑从俗以标其姓字。俟博雅正之。 
盖闻外感不外六淫,而民病当分四气。治伤寒家,徒守发表攻里之成方,不计辛热苦寒之贻害,遂使温热之旨,蒙 
昧不明,医门缺典,莫此甚焉。祖恭不敏,博览群书,广搜载籍,而恍然于温热病之不可不讲也。《内经》云∶冬不藏精, 
春必病温。盖谓冬令严寒,阳气内敛,人能顺天时而固密,则肾气内充,命门为三焦之别使,亦得固腠理而护皮毛。虽 
当春令升泄之时,而我身之真气,则内外弥纶,不随升令之泄而告匮,纵有客邪,安能内侵?是《内经》所以明致病之 
原也。然,但云冬不藏精,而不及他时者,以冬为水旺之时,属北方寒水之化,于时为冬,于人为肾。井水温而坚冰至, 
阴外阳内,有习坎之义。故立言归重于冬,非谓冬宜藏而他时可不藏精也。 
雄按∶喻氏云∶春夏之病,皆起于冬,至秋 
冬二时之病,皆起于夏,夏月藏精,则热邪不能侵,与冬月之藏精,而寒邪不能入者无异也。故丹溪谓夏月必独宿淡味, 
保养金水二脏,尤为摄生之仪式焉。即春必病温之语,亦是就近指点,总见里虚者表不固,一切时邪,皆易感受。学人 
可因此而悟及四时六气之为病矣。 
雄按∶此论冬不藏精,春易病温之理甚通,惟不知有伏气为病之温,是其蔽也。陈氏 
此篇与鞠通《条辨》,皆叶氏之功臣,然《幼科要略》明言有伏气之温热,二家竟未细绎,毋乃疏乎?二家且然,下此者 
更无论矣。《难经》云∶伤寒有五,有伤寒。 
雄按∶麻黄汤证是也。有中风。 
雄按∶桂枝汤证是也。有风温。 
雄按∶冬温春温之外受者。有热病。 
雄按∶即暑病也,又谓之 。有湿温。 
雄按∶即暑兼湿为病也,亦曰湿热。夫统此风寒湿热之 
邪,而皆名之曰伤寒者,亦早鉴于寒脏受伤,外邪得入,故探其本而皆谓之伤寒也。 
雄按∶仲景本论,治法原有区别, 
界画甚严,后人不察,罔知所措,多致误人,兹余辑此专论,以期了然于学人之心目也。独是西北风高土燥,风寒之为 
病居多。 
雄按∶亦不尽然。东南地卑水湿,湿热之伤人独甚。从来风寒伤形,伤形者定从表入。湿热伤气,伤气者不尽 
从表入。故治伤寒之法,不可用以治温热也。夫温者,暖也、热也,非寒之可比也。风邪外束,则曰风温。湿邪内侵, 
则曰湿温。纵有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