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027-本草述钩元 >

第11部分

027-本草述钩元-第11部分

小说: 027-本草述钩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水谷为糟粕。而不能化为精血以养五脏者。与内伤实热之消渴。自难例治。然则何以三焦蒸 
热在脏腑之中者亦用石膏。曰。诸蒸皆因热病后食肉饮酒。或犯房事而成。(五蒸汤分属脏 
腑形证。投治药味。历历不同。具见准绳虚劳中。)惟于益气补血中。更入石膏以清散其结 
热。如虚烦消瘅之治。诸方固可稽也。故在胃气虚者。不可投。至气血不足而有结热在气分 
者。果使补泻得宜。主辅中节。安能惩噎废食。舍此中病之味哉。 
石膏本解实热。祛暑气。散邪热。止渴除烦之要药。温热二病。多兼阳明。若头痛遍身 
骨痛而不渴不引饮者。邪在太阳也。未传阳明。不当用。七八日来。邪已结里。有燥粪。往 
来寒热。宜下者。弗用。暑气兼湿作泻。脾胃弱甚者。弗用。疟邪不在阳明则不渴。亦不宜 
用。产后寒热由于血虚。或恶露未尽。骨蒸劳热。由于阴精不足。而不由于外感。并弗误用。 
(仲淳) 
〔辨治〕 生石中作层者真。石臼中捣成粉。密绢罗过。生甘草水飞过。水澄令干。重 
研用之。近人因其性寒。火 过用。或糖拌炒过。则不妨脾胃。作散者 熟。入煎剂半生半 
熟。凡入煎剂。碎之如粟米大。先煮数十沸。乃入余药。以其气味难出故也。 

卷五石部
滑石
内容:广之桂林各邑及 峒中皆出之。山东蓬莱县桂府村所出者亦佳。(濒湖) 
味甘淡。气寒。入足太阳膀胱经。兼入足阳明手少阴太阳阳明经。主荡胃中积聚寒热。 
去留结。利中。通九窍六腑津液。和血脉。益精气。解燥渴。除膈上烦热。疗身热。泄 。 
利小便癃闭淋沥及黄胆水肿香港脚。兼滑女子难产。下乳汁。妊娠小便转脬。治前阴窍塞不利。 
性沉重。能泄上气令下行。用质之药。故利窍不与诸淡渗药同。(洁古) 属金而有土与水。 
无甘草以和之弗用。(金水相生必藉于土)能燥湿。分水道。实大肠。(二句相因而言。湿燥 
则水道分。水道分则大肠自实。)化食毒。行积滞。逐凝血。解烦渴。补脾胃。降心火之要 
药也。(丹溪)滑石甘淡入胃。渗走经络。游溢津气。上输于肺。下通膀胱。肺主皮毛。为 
水之上源。膀胱司津液。气化则能出。故滑石上能发表。(去上中之热与湿)下利水道。(去 
中下之热与湿)为荡热燥湿之剂。热散则三焦宁而表里和。湿去则阑门通而阴阳利。河间用 
益元通治表里上下诸病。盖是此意。(濒湖)滑石石中之得冲气者。滑以利诸窍。通壅滞。 
下垢腻。甘以和胃气。寒以散积热。甘寒滑利以合其用。是为祛暑散热。利水除湿。消积滞。 
利下窍之要药。(仲淳) 益元散(又名六一散天水散太白散)解中暑伤寒疫疠。饥饱劳损。 
忧愁思虑。惊恐悲怒。传染并汗后遗热劳复诸疾。兼解两感伤寒。百药酒食邪热毒。治劳伤 
虚损。内伤阴痿。惊悸健忘。痫螈烦满。短气痰嗽。肌肉疼痛。腹胀闷痛。淋闭涩痛。服石 
石淋。凡身热呕吐。泄泻肠 。下利赤白。除烦热。及胸中积聚寒热。止渴消蓄水。妇人产 
后损液。血虚热甚。催生下乳。治吹乳乳痈。牙疮齿疳。此药大养脾肾之气。通九窍六腑。 
去留结。益精气。壮筋骨。和气通经脉。消水谷。保真元。明耳目。安魂定魄。强志轻身。 
耐劳役饥渴。乃神验之仙药也。白滑石水飞过六两。粉甘草一两。为末。每服三钱。蜜少许。 
温水调下。实热。用新汲水调下。解利。用葱豉汤下。通乳。用猪肉面汤调下。催生。用香 
油浆下。凡难产或死胎不下。皆由风热燥涩。结滞紧敛。不能舒缓故也。此药力至。则结滞 
顿开而瘥矣。(河间) 如用以治痢。照雷公炮制。用丹皮同煮过。加丹砂水飞细末。每两 
一钱。名辰砂六一散。治心经伏暑。下利纯血。烦躁口渴。神昏不爽。(仲淳) 
〔论〕 滑石属金而有土与水。夫色白者金也。味甘者土也。气寒者水也。金水相生。 
必藉土以致其用。经曰。味归形。形归气。是味之甘者。归于质之白。质之白者。归于气之 
寒也。由土而金。由金而水。此岂徒以滑窍利水。尽其用哉。本经谓其荡胃中积聚寒热。益 
精气。别录曰。令人利中。其义可参也。盖其坚贞之性。本属坤贞。而柔腻之质。又得坤柔。 
合之以为滑利。所以奏功若此。人身寒热积聚。本由气以有形。而脾胃患湿。又即积聚之气 
所化也。滑石由质以化气。俾湿去而中土得司运化之职。上至于肺以生金。还降入胃以行水。 
化则九窍六腑津液通而经脉舒。脾气益畅矣。此所谓益精气补脾胃者也。肺阴下降。则心火 
降矣。又其所谓大养脾肾之气者。缘水土合德以立地。而合以为体者。实分以为用。湿为土 
病水在土中也。即为水病土又在水中也。湿行而水道分。脾与肾胥受其益。即本经所云益 
精气者。固已包举于此矣。又其能在去留滞。留滞之去。即以益脾气。降心火。养肾气。此 
中煞有妙理。知此则可以善其用。而不徒以去结行滞当之。大抵人身百病。疗之者勿论寒热 
虚实之剂。俱能兼于清中道。清中道有用其气者。有用其味者。有用其质者。如滑石则质以 
化气。而效更捷。试举其同用诸方。如寒凉宣泄。用之固多。乃在温热。(辛温如胃脘痛之 
星半安中汤。白螺壳丸。胁痛之木通散。膏淋之沉香丸。辛热如中风之三因白散。中暑之大 
黄龙丸。劳淋之生附散。)及补养(如痰饮之半夏利膈丸。霍乱之桂苓白术散。桂苓甘露饮。 
胀满之甘露饮。劳淋之黄 汤。地黄丸。)而亦同用之。正以人之血气为病。留结于中道者。 
宁独热实为然。即虚寒而患于中道之留滞者。亦自不少。知虚寒亦借以为用。则可以神而明 
之为中道利矣。观于治滞下。益元散一入红曲以和血行滞。名清六丸。一入干姜以正气辟湿。 
名温六丸。或清或温。因名 
缪氏。病因阴精不足而内热。致小水短赤不利。或烦或渴。身热由于阴虚火炽者。皆禁。 
脾肾俱虚者。虽作泻。弗服。中气虚陷宜升者。所宜致慎。多服使人小便多。精窍滑。(士 
材) 
〔辨治〕 取白如凝脂。极软滑者用。若理粗质硬。色青有黑点者。谓之斑石。不入药。 
水飞过用。或有宜如雷公制者。因其证也。 

卷五石部
五色石脂
内容:皆揭两石中取之。(承) 膏之凝者曰脂。此物性粘。固济炉鼎甚良。盖兼体用而名也。 
(濒湖) 今人惟用赤白二脂。余三色无正用。但黑石脂入画眉耳。(贞白) 
五种气味。俱甘平。各随五色补五脏。治黄胆泻痢。肠 脓血。阴蚀。下血赤白。久服 
补髓益气。肥健不饥。膏释脂凝。皆肌肉中液也。肌肉有余则其气扬于外。凝中大有不凝义。 
世人止知固济。未尽石脂大体。三复本经自见。(不远)赤石脂 赤白皆以理腻粘舌缀唇 
者为上。(宗 ) 赤者色如绛滑如脂者良。 
味甘酸辛。气大温。气薄味浓。降而能收。阳中阴也。入手阳明大肠。兼入手足少阴经。 
主养心气。益精神。五脏虚乏。疗腹痛肠 。下痢赤白。小便利。收脱肛。并女子崩中漏下。 
难产。胞衣不出。久服补髓。好颜色。益智不饥。白石脂 味甘酸辛。气温平。性入同赤脂。 
主养肺气。浓肠。补骨髓。疗五脏惊悸不足。心下烦。止腹痛。下水。小肠 。热溏。便脓 
血。入大肠。止泻更良。并治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淫。赤白石脂。俱阳中之阴。甘酸而固脱。 
(洁白) 其固肠胃。有收敛之能。而下胎衣。无推荡之峻。(东垣) 赤入丙。白入庚。(海 
藏) 三石脂皆手足阳明药。味甘气温。体重性涩。涩而重。故能收湿止血而固下。甘而温。 
故能益气生肌而调中。中者肠胃肌肉惊悸黄胆是也。下者肠 泄痢崩带失精是也。赤白二种。 
一入气分。一入血分。故时用尚之。(濒湖)涩可去脱。凡大小肠下后虚脱。非涩剂无以固 
之。故石脂主肠 冷痢。及女子崩漏之病。顾何以又主难产下胞衣。因其体重下降。而酸辛 
能化恶血。恶血化则胞胎无阻滞之患。东垣所谓胞衣不出。涩剂可以下之。此之谓也。凡久 
泻下焦虚脱。其他固涩之药。性多轻浮。不能达下。惟石脂体重而涩。直入下焦阴分。故为 
要药。(仲淳) 反胃吐食。上好赤石脂为末。蜜丸梧子大。每空心姜汤下一二十丸。先以 
津吞巴豆仁一枚。勿令破。后乃服药。痰饮吐水无时。此缘饮冷过度。脾胃气弱。不能消化。 
饮食入胃。变成冷水。反吐不停。赤石脂散主之。赤石脂一斤捣筛。服方寸匕。饮酒自任。 
稍加至三七服。尽一斤则终身不吐痰水。又不下利。病患虚者宜之。心痛彻背。赤石脂干姜 
蜀椒各四分。附子炮二分。乌头炮一分。为末。蜜丸梧子大。先食。服一丸。不住。稍增之。 
须知心痛彻背。皆太阳寒水上凌。非泛泛心痛之谓。经水过多。赤石脂破故纸一两。为末。 
每服三钱。米饮下。 
〔论〕 石脂五色。各养五脏之气。而补髓之用。别录独以青白赤者当之。盖石中之脂。 
如骨中之髓。故揭两石中取此。必以粘缀唇舌者为上。内经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 
髓生。然则髓者精气之所化。气化之所凝。从阴中蓄阳。故上归于脑。本经取其补髓。非取 
其精气所化。气化所凝。如阴中蓄阳。以化而能归于凝。凝而未离于化者乎。(若是则焉得 
以涩能固脱尽之)今所用石脂。惟赤者居多。以其甘温合而得阳之化。又酸辛合而能散能收 
也。历观方书诸证之治。凡取其收涩者。未尝不有化之用存于其中。就以泻痢一证而言。如 
寒者温药散之。既借此以化血分之凝。而即为收涩。即热者用寒药祛热。而亦不舍此味。盖 
恐寒剂与热乖忤。更借此气化者。引寒导热。是亦因化为收也。明于一证之寒热皆宜。可推 
类以尽他证矣。又本经言其补髓。即继之以益气。不可谓其专入血分。但属血分之病。由阳 
中之阴能行其化耳。盖阳中之阴能行其化。是即可以益精而化髓。髓盈而气益盛矣。方书有 
专取其补髓益气者。如养气丹震灵丹可据也。兹味非取其能收。盖取其精气之所化。而得化 
之精气。有若凝为脂者。以对待涣散之气。不能翕聚以为病者。是则犹非取其脂也。取其化 
脂之气。能为涣散之气用耳。即其能疗腹痛肠 下利。可以思能化能收之功。不然腹痛 利。 
可仅仅以收为功也乎。即此以推。则其治女子崩漏。真是妙剂。盖崩漏虽多属虚。然有挟瘀 
者。或有挟热者。此味可投之咸宜矣。本草别录本其精气之所凝为脂。遂明其有补髓之功。 
修真者云。气盛则精盈。兹品由气化而脂凝。非由气盛精盈之义乎。经云。精成而脑髓生。 
故别录首言益精。而后云久服补髓也。又本草别录。首云养心气。次即言益精。(心属阳中 
之太阳。虽离中有坎。而阳实其主也。故曰养心气。肾属阴中之至阴。虽坎中有离。而阴实 
其主也。故曰益精。)人身坎离交媾之乡。阴阳非涣然二也。修真者曰。气盛则精盈。精盈 
则气盛。是精与气合一之义。心肾第为主耳。不得以气专属心。精专属肾也。赤石脂能于阳 
中行阴之化以下归。即于阴中致阳之化以上济。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