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027-本草述钩元 >

第23部分

027-本草述钩元-第23部分

小说: 027-本草述钩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化生血。水因金而和于火。则气盛化精。盖水火乃气之元。惟金以和之。故肺为气主。总谓 
之气化。即是化血化精之次第。金气浓而归土。亦归其气之所生也。)大抵苁蓉益阳中之阴 
。令肾肝阴气自裕。经曰。天气盛则地气不足。谓阳中之阴不足。而阳偏胜也。阳中之阴足 
。则地气之化裕。而阴中之阳益强。非泛等于补阳之剂。又其功从上而下。不得泛同于益精 
之品。而止以为入肾也。又脑为髓海。而兹味益髓。夫髓具于肾。何以至于极上之脑而为之 
海。岂非阴统于阳。而精盈则气盛。遂俾阴中之阳。更还于至阳之地乎。所谓总根于气化者。 
始之终之。皆不能越矣。用益肾阳。世概与骨脂例视。讵知骨脂由归阳以化精髓。从阳化阴 
。苁蓉则由精血之益以归阳。从阴生阳也。从阴生阳。洵当补而不峻矣。缪氏云。泄泻禁用。 
阳强易兴而精不固者忌。 
〔修治〕酒浸一宿。刷去浮甲。劈破。去中心白膜。如竹丝草样。不尔令人上气不散。 
再用酒洗。浸透切片。仍酒拌蒸之。从午至酉。取出焙干用。忌铁器。 

卷七山草部
锁阳
内容:产肃州及陕西。即苁蓉之类。出土如笋。上丰下俭。鳞甲栉比。筋脉联系。绝类男 
阳。土人掘取。洗涤去皮。薄切晒干市之。 
气味甘咸温。宜入足少阴经。大补阴气。益精血固精。利大便。(虚人燥结者。啖之可 
代苁蓉。煮粥弥佳。不燥结者勿用。)润燥养筋。治痿弱。取坚而肥者。烧酒浸七次。焙七 
次。为末服之。能益气。 

卷七山草部
天麻
内容:本经曰赤箭。一名定风草。春生苗如芍药。独抽一茎。高三四尺。茎中空。色正赤。 
宛如箭干。且有羽者。有风不动。无风自摇。四月梢头成穗。作灰白花。结实如楝子。至秋 
不落。却透空入茎中。还筒而下。潜生土内。根如芋。去根三五寸。有游子十二枚。环列如 
卫。皆有细根。虽相须而实不相连。大者重半斤。或五六两。皮色黄白。名曰龙皮肉。即天 
麻也。本经名概根苗。后入分苗曰赤箭。根曰天麻。功力稍有同异故耳。有御风草与赤箭相 
似。独茎。色青斑。叶背黄白。兼有青点。随风动摇。子不还筒。治疗稍合。补益大乖异矣。 
味辛甘而缓。气平。浮而升。阳也。肝经气分药。助阳气。主风虚眩晕头痛。(眼黑头 
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治。)及痰热上壅头痛及眩。并善惊失志。语多恍惚。补劳伤。 
利腰膝。强筋力。逐诸风湿。(久服天麻叶。遍身有发红丹者。是祛风之验也。)治麻痹拘挛。 
冷气 痹。瘫缓不随。通血脉。利关窍。定小儿风痫惊气。通女子经脉。肝虚不足者。天麻 
芎以补之。(能达风化即是补)更疗风热头痛。或语言不遂。 
(东垣) 同术半夏黄芩前胡橘皮茯苓。治痰厥头痛。同术橘皮茯苓车前。治饮在心下 
作支满。同南星前胡橘皮白前。消一切风痰。 
附方 天麻丸。消风化痰。清利头目。宽胸利膈。治心忪烦闷。头晕欲倒。项急肩背拘 
倦。神昏多睡。肢节烦痛。皮肤瘙痒。偏正头痛。鼻 。面目虚浮。并宜服之。天麻五钱。 
芎二两。为末。炼蜜丸。如芡子大。每食后嚼一丸。茶酒任下。 
〔论〕 天麻神于治内风。内风者。虚风也。夫人身惟是阴阳合和以为气。而风木由阴 
以达阳。故阴虚则风实。阳虚则风虚。虚风为病。有因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肝木失其生发 
之气而致者。有因脾胃为病。使土败木侮而生虚风者。是则虚风之故。不第病于郁而不达。 
即侮所不胜而亦然也。此品赤箭为苗。天麻为根。根则抽苗径直而上。有自内达外之理。苗 
则结子熟落。还返干中而下。有自表入里之功。其有风不动。无风自摇。与独活同。而所以 
畅风化镇风变者则大异。盖能畅风化。乃自内达外之理。升也。能镇风变。乃自表入里之功。 
降也。就其为升为降。已并赤箭之功。尽归于天麻。不可谓根之用。止能自内达外。而不擅 
归根之妙矣。故治眩晕惊痫。乃风虚之不能达于阳者。用之自内达外。即不外乎自表入里之 
体。(疗风证亦曰天麻防风辛温散之。非真散也。就风邪之不得狂即为散耳。)又治风湿挛痹 
瘫缓。此风虚之不能宣于阴者。藉之自表入里。即具有自内达外之用。(风脏即血脏。故肝 
主经络。风化能宣于阴。即所谓通血脉利关窍是也。)是则天麻之功。可止以治风为言乎。 
或问木乘土虚。似木居其实矣。何以亦曰虚风。不知风木之气。虽本于先天生气。实与后天 
中气相驭而行。若中土虚衰。即风木之化原已伤。得不谓之风虚乎。(清阳之能升能降。全 
藉中土为枢。凡土衰木侮之病。不知补脾育肝。而但事苦寒以伐肝。多致夭枉。所以罗氏治 
虚风之义。即助阳气一语足以尽之。)顾何以阳实之风而亦用之。曰。人身风化。与元气并 
行。阴即随阳以为守。经曰。虚者属真气。实者属邪气。若真气得所守。而邪气不自散乎。 
是以投之阳虚。固为的治。即投之阳实。亦藉其有风不动之气机。以妙夫关捩之用矣。(寇 
氏故云必须他药相佐使。盖攻补殊剂。皆得用之以尽其变也。) 
〔辨治〕 采后曝干。肉色坚白如羊角。呼羊角天麻。蒸过。黄皱如干瓜者。俗呼酱瓜 
天麻。皆可用。一种形尖而空薄如元参状者。不堪用。 
〔修事〕天麻十两锉。安于瓶中。用蒺藜子一镒。缓火熬焦。盖于天麻上。以三重纸封 
系。从巳至未。取出蒺藜。炒过。盖系如前。凡七遍。用布拭上气汗。刀劈焙干。单捣用。 
(此云 法。治风痹药。须如此修事。)用治肝经风虚。洗净。以湿纸色。于糠火中煨熟。 
取出切片。酒浸一宿。焙干用。 

卷七山草部

内容:苍术苦辛气烈。白术苦甘气和。宋以来始各自施用。秋采者佳。春采者虚软易坏。苍 
术处处有之。白术吴越有之。浙产为云头术。颇肥大。种由粪力也。易润油。歙产名狗头术 
。虽瘦小。得土气充。甚燥。其白胜于浙术。宁国昌化池州者。并同歙术。境相邻也。 
白术 味甘微辛而苦。气温。味浓气薄。阳中阴也。可升可降。入足阳明太阴足厥阴少 
阴手太阳少阳经。主治除湿益气。和中补阳。理胃益脾。进食消谷。生脾津。除胃热。(盖 
脾之阴不化。则津不生。气不行。而热还归于胃也。)止渴。消湿痰虚痰。逐水饮。驱宿滞。 
治心下湿痞水痞。胃脘虚痛寒痛。心腹胀满。水肿腹满。止脾虚呕逆。湿泻水泻。并泻痢。 
多年气痢。止肌热。愈四肢困倦嗜卧。目不能开。逐皮间风水结肿。消足胫水肿。治冷气 
癖气块。利腰脐间血。并卫脉为病。逆气里急。脐腹痛。补肝风虚。温中止汗。利水道。上 
而皮毛。中而心胸。下而腰脐之间。在气主气。在血主血。(海藏)佐黄芩。安胎。佐枳实。 
消痞。配二陈。健脾消食。化痰除湿。与归芍生地之类同用。能补脾家之血。合干姜。逐脾 
家寒湿。和枳实姜连。除脾中湿热。与 芍等同 
附方 洁古枳术丸。消痞强胃。久服令人食自不停。白术黄壁土炒一两。枳实麸炒一两。 
为末。荷叶包饭。烧熟捣和丸梧子大。每白汤下五十丸。气滞。加橘皮一两。有火。加黄连 
一两。有痰。加半夏一两。有寒。加干姜五钱。木香三钱。有食。加神曲麦芽各五钱。用白 
术方。不能备录。今但摘其治泻。有所因不同而所和之味亦异者。即类推之。可以善术之用 
也。脾虚泄泻。白术五钱。白芍一两。冬月加肉豆蔻煨。为末。米饮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五 
十丸。日二服。湿泻暑泻。白术车前子等分。炒为末。白汤下二三钱。久泻滑肠。白术炒茯 
苓各一两。糯米炒二两。为末。枣肉拌食。或丸服之。老小滑泻。白术半斤。黄土炒过。山 
药四两。炒为末。饭丸。量人大小。米汤服。或加人参三钱。老人常泻。白术二两。黄土拌 
蒸。焙干去土。苍术五钱。泔浸炒。茯苓一两。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米汤下七八十丸。 
泻血萎黄。肠风痔漏。脱肛。积年不瘥者。白术一斤。黄土炒过研末。干地黄半斤。饭上蒸 
熟。捣和。干则少入酒。丸梧子大。每用米饮下五十丸。日三服。 
〔论〕人身元气。每困于湿。湿除则气益。惟白术于坤顺之体。具干健之用。不等于淡 
味渗湿。风剂燥湿。故洁古论术。首以除湿益气归之。夫脾为湿主。湿困。是阴中之阳困。 
苟不得胃脘之健阳以召之。将何以为胃行气于三阳三阴乎。惟术能健胃阳。以化脾阴。而召 
阴中之阳。乃为表里相应。水火互召。元气于是畅。于是益。且脾主地气。胃主天气。脾不 
得天气之召。则地气不上行。胃不得地气之和。则天气不下施。(内经论脾胃切切于天气地 
气之分。因谓其主升降之化也。)至地气上与天气和。则所谓上焦合而营诸阳。总归于阳之 
能施能化。所以一切主治。阴固在阳中而不尸其功。况诸证非病于阳之不能健运。即阴之不 
得阳以运化者也。(大抵白术之用在除湿。胃之功至于脾也。除湿而即能益气。由脾而归胃 
也。益气而便能和血。表里相应。水火互召也。海藏所谓在气主气。在血主血者。不可相提 
并论。以阴从阳化而不尸其功也。)其所入之经。先胃及脾。其他所入之经。又由脾胃以及 
之。历审诸治。总由宣天气之阳。以化地气之阴。阴阳和而气乃行。由真气以化谷气。即由 
谷气以充真气。俾中土气交能行升降之化。为后天补接良剂。而于老人更切也。洁古谓下行 
则用之者。以足三阴同起于下。益脾者即能与肝肾俱。(胃得地气之和以下施故也)由脾胃 
而达肾肝之阴。海藏故云。补肝经风虚。又治冲脉逆气里急及脐腹痛也。惟阴虚而阳炽者。 
投此味则相反若冰炭。(阴已虚而更燥之。阳已炽而更益之。可乎。)每见粗工治阴虚证。亦 
用参术理脾。大属梦梦。经曰。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盖气阳也。 
各脏腑之阳。皆禀于胃经者。血脉之所注阴也。各脏腑之阴。皆源于脾。脏腑各因脾之经。 
而乃受气于阳明者。以阳原出于阴中也。因脾之经而必行其津液者。经脉固液所化也。(脾 
患于湿。则阴不化。而津液不生。白术之理胃益脾。能令生津以通经。乃得由经以达气。) 
经曰。四肢皆禀气于胃。今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 
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玩此数语。则白术之理胃。以其健阳。而真气并于谷气。能行于诸脏 
腑也。其能行于诸脏腑者。以其健胃阳。而即能化脾阴。致其津液。以荣血脉通经隧也。经 
曰。五脏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数语透露极矣。白术以除湿益气 
为功。则凡湿皆用术乎。曰。湿分内外。尤别寒热。属于寒是阳郁阴中而不升也。阴之所蓄 
则气虚矣。属于热是阴困阳中而不降也。阳之所并则气实矣。虚实皆属气。气之虚实皆化湿。 
但实者邪气之实也。尚可投术以益气乎。夫湿为地气。阳蓄于阴。是地气因天气之郁而不化。 
阴困于阳。是地气受天气之并而不化。总之化湿者皆阴。而阴之所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