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027-本草述钩元 >

第65部分

027-本草述钩元-第65部分

小说: 027-本草述钩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溢。可以思 
原于津液之化。以肝 
者。是其治皆不外于敛 
前义概之乎。曰。此味 
药矣。今痢之病于热伤 
久痢断后。用涩药为君 
而绝不根于血也。再如 
于血药用矣。然亦未有离于 
气不能还其一降一收之元) 
为得当。若乌梅者。胥能合 
阳中之阴。举阴之滞阴之虚而 
阴不化。宜大补元阳化阴以益 
使阴清。遂导阳中之阴而使阳化 
湿热合则化脓血而烦痛。宜收下 
燥湿守中养胃之剂兼之。俾中焦 
未易获效也。盖收阴中之阳。则阴 
所以调天气地气之枢也。由阴完而 
首言下气者。正其调血之功耳。大抵肝 
乃能四应。(但有主剂以为合应分应 
行不离收者。至本经别录所主治多不及 
x白梅x 
又名盐梅霜梅。气味酸咸平。主喉痹。他治与乌梅仿佛一二。而乌梅较良。资用更 
痰厥僵仆。牙关紧闭者。取白梅肉指擦牙根。涎出即开。喉痹乳蛾。冰梅丸。用青梅二十 
盐十二两。腌五日。取梅汁。入明矾三两。桔梗白芷防风各二两。牙皂三十条。俱为细末。 
拌汁和梅。入瓶收之。每用一枚。噙咽津液。凡中风痰厥。牙关不开。用此擦之。尤佳。梅 
核膈气。取半青半黄梅子。每个用盐一两。腌一日夜。晒干。又浸又晒。至水尽乃止。用青 
钱三个。夹二梅。麻线缚定。通装瓷罐内。封埋地下。百日取出。每用一枚含之。咽汁入喉。 
即消。收一年者。治一人。二年者。治二人。其妙绝伦。暑气霍乱。白梅一个。和仁捣碎。 
入丝瓜叶一片。或扁豆叶。再捣烂。用新汲水调。灌下即解。 
〔论〕乌梅白梅。气味致有不同。乌梅因制以达火气。所以收而能化。白梅同盐汁渍。 
则其 
同用 
风寒初起。疟痢未久者。弗遽用。(士材) 
〔修治〕造乌梅法。取青梅篮盛。于突上熏黑。若以稻灰淋汁润湿蒸过。则肥泽不蠹。 
造白 

卷十六五果部
大枣
内容:味甘。气温。气味俱浓。阳也。入足太阴阳明经。主治温胃益脾。和阴阳。调营卫。 
津液。助十二经。(甘缓阴血。血缓则脉生。)疗心下悬少气。杀乌头附子天雄毒。和光粉烧 
。治疳痢。小儿患秋痢。与蛀枣食之良。枣属土而有火。味甘性缓。甘先入脾。脾经血分药 
。(丹溪)经曰。里不足者。以甘补之。又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大枣甘能补中。温能 
益 
缓脾。邪在半表则营卫争之。辛甘解之。姜枣以和营卫。(成无 
己) 
欲哭 
服之 
〔论〕素问言枣为脾果。脾病宜食之。指治病和药说。若无故频食。则生虫损齿。丹溪 
云。 
主。 
中满者。忌之。小儿疳病。不宜食。齿痛及患痰热者。不宜食。 
生者尤不利人。多食致寒热。(仲淳) 
〔修治〕用青州及晋地者。晒干入药。 

卷十七山果部

内容:惟乳梨(即悉尼)鹅梨(即绵梨)消梨(即香水梨)可食。余亦不能去病。 
味甘微酸。气寒。入手太阴。兼入足阳明经。润肺凉心。消痰降火。治卒喑中风不语。 
(生 
热结 
疾 
梨沥寒滑。能解络热。儿科有梨浆饮以治疳热。亦取寒润之功。凡人有痛处。脉数无力。或 
发渴。此痈疽将成之候。惟昼夜食梨。可转重为轻。膏粱之家。浓味酽酒。纵恣无节。必多 
痰火卒中痈疽之病。数食梨。可变危为安。绞汁同霞天膏竹沥童便。治中风痰热。同人乳蔗 
浆芦根汁竹沥童便。治血液衰少。渐成噎膈。小儿内热。痰壅喉间。吐不出。或因惊生痰。 
或因风生痰。取梨汁时时与之。加牛黄分许。神效。痰喘气急。梨剜空。纳小黑豆令满。留 
盖合住。系定。 火煨熟。捣作饼。每日食之。至效。 
〔论〕佳梨多产于北土。而实又结于秋。其花色白。如雪之六出。禀金气以吐至阴之秀。 
而 
至 
固 
。当病舌卷不能言。夫搏坚而长。肝邪乘心也。所云阳搏阴。当以肝邪为首矣。人身心肾。 
虽水火互宅。然每每患于不交。以阴不至于阳也。其阳中有阴。为离中坎母者。属手太阴肺 
脉 
亦且 
之治 
肺寒咳嗽。脾家泄泻腹痛。及妇人产后。小儿痘后。咸忌。(仲淳) 
〔修治〕与萝卜相间收藏。或削梨蒂。种于萝卜上藏之。皆可经年不烂。 

卷十七山果部
木瓜
内容:惟蒂间别有重蒂似乳者。为木瓜。处处有之。出宣城者。皮薄。色赤黄。香而甘酸。 
津润不木。胜于他处。其圆小于木瓜。味木而酸涩者。为木桃。似木瓜而无鼻。大于木桃。 
味 
味甘而酸。气温。气薄味浓。降多于升。阳中阴也。入足厥阴及手足太阴血分。主治霍 
乱大 
气奔 
助谷 
末 
皮白 
五加皮 
蒸木瓜 
至发动 
一个 
末各半两。 
干。再浸蒸 
项强筋急不 
此必先从 
兑。阴旺阳 
木瓜二个。去瓤。入没药二两乳香二钱半于内。饭上蒸三四次。捣烂为膏。每用三钱。 
地汁半盏。无灰酒二盏。暖化温服。及都梁丸。(用香白芷一味蜜丸)服之而愈。肾脏虚 
气攻腹胁。胀满疼痛。用大木瓜三十枚。去皮核。剜空。以甘菊花末青盐末各一斤填满 
笼内蒸熟。捣成膏。入新艾茸二斤搜和。丸如梧子大。每米饮下三十丸。日二。脐下绞 
木瓜三片。桑叶七片。大枣三枚。水三升。煮半升。顿服即愈。 
〔论〕木瓜味酸而气温。酸先有甘。甘三酸七。是兼稼穑之化以和血。更合津润之气以 
养筋 
始也。 
育肝之体 
脾肺之气 
粉。即失 
至于转筋。 
气反戾。 
脾胃以病 
凌戾之暴 
或曰。木瓜功 
以木 
交。 
中之 
如阳 
降也。 
和则阴 
筋脉弦 
之先导 
先导者 
抑此味 
风。而 
风药胜 
辛。阳 
言筋病 
挛缩。 
别焉。 
腰肾脚 
其德为 
失所养 
势益奋 
病。不 
谓功不尽 
〔修治〕忌犯铁器。以铜刀削去硬皮并子。切片晒干入药用。陈久者良。 

卷十七山果部
山楂
内容:类有二种。一种小者呼棠 (音求)子。树高数尺。三月开白花。实如小林檎。九月乃 
熟。可入药用。 
气味酸甘。微温。入足太阴阳明经。健脾胃。消饮食。(善去腥膻油腻之积) 
并积聚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小儿痘疹不快。疗小肠疝气及腰痛。方书治疟 
肿胀满。溲血蓄血。不能食泄泻。核主催生。疝气。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尽。山楂 
砂糖服之。立效。痘疹不快。用山楂五个。酒煎入水温服即出。又痘疹干黑危困者。 
子为末。紫草煎酒。调服一钱。山楂禀木气而生。同矾红黄连红曲。消内积。同红曲麦 
皮肉蔻白术砂仁浓朴。能消食健脾。同生地当归牛膝续断益母草泽兰丹皮蒲黄芍药。治 
儿枕作痛。偏坠疝气。楂肉茴香炒各一两。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汤下 
人腰痛及腿痛。用棠 子鹿茸炙等分。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日二服。 
〔论〕山楂味酸有甘。气又微温。甘味归于气之微温。而本于酸以行之。是木为土主。 
以行 
秋。是 
于中土。 
痰饮痞满 
化。即在 
于身半以下 
一节尽之矣 
肝。而效 
一 
冷。而亦 
结滞。此 
积滞。当与补 
湖) 
〔修治〕霜后取带熟者。去核曝干。或蒸熟。去皮核。捣作饼子。日干用。 

卷十七山果部

内容:原青绿色。收置器中。自然红熟。为生柿。用大柿去皮捻扁。晒露至干。纳瓮中。待生 
白霜。取出。谓之白柿。令人呼为柿饼。二种宜治病。生柿性冷。日干作柿饼。稍杀其冷性 
。当酌于证以对待之。 
味甘平涩。性冷。入手足太阴血分。开胃(治上焦痰热。俾胃先受其甘冷之益。)涩肠。 
消痰止 
中 
嗽止血之功 
柿寒气稍减。 
下血十年者。 
以他药杂之。 
煎匀。下柿煮 
上蒸熟。批开 
水煎。日饮 
x柿霜x 
清上焦心肺诸热。生津止渴。宁嗽化痰。治咽喉口舌疮痛。长于清肃上焦火邪。兼能 
脾开胃。得桑白皮百部天麦冬沙参贝母苏子枇杷叶橘红栝蒌根。作丸噙化。治肺经有火。 
嗽生痰。 
〔论〕柿树四月开花结实。至八九月乃熟。是固受金气之专矣。丹溪谓其属金而有土者。 
以 
之功为专。乃有以开胃 
走于胃。是以天气谷气分 
肺胃所受。其气又合而一 
生化于其中。使上焦心肺 
胃受亢阳之气。则胃中 
以对待之。然则所谓开 
胃可疗。而消痰止渴 
流贯者。得循天度而还 
而止热嗽。疗肺痿。润 
气谷气并而充身之明验 
食。令人腹痛作泻。( 
x蒂x 
气味涩平。孟诜主咳逆哕气。 
〔论〕柿蒂得金气之专以收。功能下气。本草云。涩平。涩即收气。而平即阳归于阴。 
亦秋 
血。就所因而投治。其剂亦 

卷十七山果部
陈橘皮
内容:枳橙叶有两刻。橘叶两头尖。无两刻。柑叶与橘同。但柑树独无刺。橘枳橙皆有刺 
皮纹细。色红而薄。内多筋膜。其味苦辛。柑皮纹粗。色黄而浓。内多白膜。其味辛甘 
皮最浓。而虚纹更粗。色黄。内多膜。无筋。其味甘多辛少。以此别之不差。橘皮性温。 
柚皮性冷。今市肆货橘皮。多以柑皮杂之。柑皮犹可用。柚皮则与橘悬殊矣。味苦辛。气 
气味俱浓。可升可降。阳中之阴。入脾肺二经气分。及足阳明经。开胃和中。利水谷。理 
燥湿。快膈消痰。治上气咳嗽。定呕哕嘈杂。时吐清水。及大肠闭塞并气痢。除膀胱留热停 
水。疗酒病。留白则补脾胃。因白有甘意。去白则理肺气。消痰泄气。去白者。恐甘缓其辛 
也。橘皮花开于夏。实成于秋。得火气少。金气多。(仲淳)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 
升 
胃。 
肠血 
感寒伤 
食亦无 
同枳 
稠粘 
末。 
是 
服。 
卧各 
杏仁 
两。 
和丸。绿 
同黄连猪胆。 
〔论〕橘皮味苦而辛。辛苦适均而气温。据其苦泄辛散温行。以为行滞气之剂。几与散 
气诸 
以 
泽毛 
能补能和。同于 
无病。然气之寒者 
皮专以泄滞气 
单用并致戒于多用久用 
能耗散真气。中气虚。气不归元者。忌与耗气药同用。胃虚有火呕吐。不宜与温热香燥 
药同 
〔修治〕入和中理胃药则留白。入下气消痰药则去白。去白者以盐汤洗浸。刮去筋膜。 
哂干 
水蘸 

卷十七山果部
青橘皮
内容:橘之未黄而青色者。橙皮最浓。柑皮犹浓于橘。此青橘头上破裂。状如莲瓣。 
今人多以小柑小柚小橙伪为之。不可不辨。 
极苦而辛。气温。气味俱浓。沉而降。阴也。入三焦肝胆气分。炒黑则入血分。疏肝胆。 
泻 
用以疏通。)最 
结。)去下焦诸湿。 
气则损真气。(东垣)陈皮 
补而后用之。( 
陈皮浮而升。 
人参鳖甲。能消 
木香。消 癖气块 
五两。炙甘草六两。 
令焦。去甘草茴香。 
拘老人小儿。皆可常 
人久积忧郁。乳房 
水一盏半。煎一盏 
〔论〕夫枳子与橘红皆苦。而寒温不同。在江南有橘有枳。江北则有枳无橘。江南之枳。 
又 
寒 
者也。以火为用则气宣。此火即元气。经所谓少火也。气食少火。不可想见真气宣扬之义欤。 
抑不 
贤又 
命门 
始。 
遍致。 
何。曰 
阳而下 
不下。 
者。不 
于虚。 
化源在 
施。肝 
〔修治〕汤浸。去瓤。切片。醋拌。瓦上炒过用。消积定痛。醋炒。 
x橘核x 
橘实小。其味微酸。柑大于橘。其味甘。用核者审之。气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