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044-要药分剂 >

第22部分

044-要药分剂-第22部分

小说: 044-要药分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桂。去里外皮。单用当中心。为桂心。 其枝上嫩皮。为桂枝。 桂枝之细者为柳桂。 
【主治】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腰痛。出汗。止烦。止唾。 
咳嗽 
沉寒 
素) 补命门不足。能益火消阴。(好古) 木得桂而枯。又能抑肝风而扶脾土。脾虚恶食。 
湿盛泄泻 
【归经】入肾肝命门三经。为下行温补之品。(兼补剂 肝肾血分药 补命门相火不足) 

卷十燥剂
桂心
内容:味苦辛。性热。无毒。 
【主治】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通九窍。利关节。益精。明目。暖腰膝。破 癖症 
瘕。 
忍。咳 
(甄 
【归经】入心心包二经。为补阳活血之品。(兼补剂 手少阴血分药) 

卷十燥剂
桂枝
内容:味辛甘。性温。无毒。 
【主治】主利肝肺气。头痛。出汗。止烦。止唾。咳嗽。鼻 。理疏不足。表虚自汗。 
风痹 
邪从汗 
【归经】入肺膀胱二经。为上行发表之品。(兼轻剂 能行肺气 散血分寒 横行肩臂) 

卷十燥剂
柳桂
内容:味辛甘。性温。无毒。 
【主治】主善行上焦。补阳气。散风邪。(医鉴) 
【归经】入肺经。为表散之品。(兼轻剂 专入上焦 亦能横行于肩臂) 
【前论】海藏曰。桂枝入足太阳。桂心入手少阴血分。肉桂入足少阴厥阴血分。细薄者 
为嫩 
头 
其 
霍乱转筋。腰痛。堕胎。温中。坚筋骨。通血脉。宣导百药无所畏者。肉桂之所治。以其病 
皆得之命门真火不足。阳虚寒动于中。及一切里虚阴寒寒邪客里也。 
鳌按、本草有菌筒桂、牡桂、板桂、天竺桂之殊。今所用者亦罕分别。惟以肉浓味辛甘 
气香 
枝二 
有归 
肉桂 
虽一物 
治虚哕。小 
霍乱心痛。 
) 心腹冷气 
【归经】入肺脾胃三经。为暖补之品。(泄肺温胃补肾) 
【前论】寇氏曰。丁香治脾冷气不和甚良。母者尤佳。丹溪曰。人之阴气。依胃为养。 
土伤 
助 
口气 
鳌按、呃逆多由于火。容有因寒而致者。亦止呃逆症中一 。故以丁香、柿蒂治之而败 
者。 
可耳 
【禁忌】经疏曰。凡病非属虚寒。一切有火热症者忌。 

卷十燥剂
胡椒
内容:味辛。性大温。无毒。禀天地纯阳之气以生。升多于降。阳中阳也。多食损肺。令人 
血。 
【主治】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开宝) 去胃口虚冷气。宿食不消。 
霍 
乱气 
去 
作痛 
【归经】入胃大肠二经。为除寒快膈之品。 
【前论】时珍曰。噎膈症或因酒得。或因气得。或因胃火得。张从正痛切戒用姜、桂、 
丁香 
暂开之症。不可执一。 
【禁忌】经疏曰。凡血分有热。阴虚发热。咳嗽吐血咽干口渴。热气暴冲。目昏口臭。 
齿浮 

卷十燥剂
荜澄茄
内容:味辛。性温。无毒。向阳者为胡椒。向阴者为荜澄茄。 
【主治】主下气消食。去皮肤风。心腹间气胀。令人能食。疗鬼气。(藏器) 治一切 
冷 
气痰 
【归经】入脾胃肾膀胱四经。为散寒解结之品。(兼通剂) 
【前论】虞抟曰。病有反胃吐食。甚至吐出黑汁。治之不愈者。惟荜澄茄米糊丸。姜汤 
下三十 

卷十燥剂
吴茱萸
内容:味辛。性热。有小毒。禀火气以生。可升可降。阳中阴也。蓼实为使。恶丹参、硝 
畏紫石英。 
【主治】主温中。下气。止痛。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逆寒热。(本经) 去 
痰冷 
遍身 
健脾。 
滞。治吞酸 
病气逆里急。 
【归经】入肝肾二经。兼入脾胃二经。为下气开郁。除风寒湿之品。(兼宣剂 肝肾气 
分 
药 
【前论】段成式曰。椒气好下。吴萸气好上。言其冲膈。多食伤眼。又脱发也。 寇氏 
曰。 
开目 
其逆 
盖 
【禁忌】经疏曰。一切阴虚之症。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均忌。 
以上燥剂木部 

卷十燥剂
茴香
内容:味辛。性温。无毒。得土金之冲气。兼禀天之阳气以生。升也。阳中阳也。共有三种。 
【主治】主暖丹田。(吴绶) 补命门不足。(东垣) 膀胱胃间冷气。及育肠气。调中 
止呕 
目) 【归经】入心脾膀胱三经。为温肾治寒之品。(兼补剂) 
【前论】存中曰。疝有七种。气血寒水筋狐 也。肝经病不属肾。以肝脉络阴气也。多 
因痰 
时珍曰。自番舶来八瓣者。名八角茴香。炒黄用。得酒良。得盐则入肾。发肾邪。故治阴疝 
。大如麦粒轻而有细棱者。为大茴。出宁夏。他处出而小者。为小茴。俱炒黄用。 
【禁忌】经疏曰。胃肾多火。阳道数举。得热则呕者。均忌。 
以上燥剂菜部 

卷十燥剂
炉甘石
内容:味甘。性温。无毒。受金银之气结成。 
【主治】主止血。消肿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湿除烂。同冰片点。治目中一切诸 
病。 
【归经】入胃经。为明目之品。(眼科要药 金胜木燥胜湿) 
【前论】时珍曰。余尝用此石 淬、海螵蛸、硼砂各一两为极细末。以点诸目病。甚妙。 
入朱砂五钱。则性不粘也。 仲淳曰。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甘温能通畅血脉。 
则肿 
鳖按、炉甘石主目疾者。目得血而能视。血衰则隐涩羞明。又或风热上壅。致赤烂肤翳 
也。 

卷十燥剂
硫黄
内容:味酸。性大热。有毒。禀火气以生。升也。阳也。畏细辛、朴硝。中硫黄毒。黑铅煎 
汤解之。 
【主治】主妇人阴蚀疽痔恶血。(本经) 疗心腹积聚。邪气冷癖在胁。脚冷疼弱无力。 
下 
用 
【归经】入命门心包二经。为补阳之品。(专补命门真火不足) 
【前论】寇氏曰。硫黄为救急妙药。但中病盒饭已。不可尽剂。世人盖知用而为福。而 
不知 
以上燥剂石部 

卷十
湿剂
内容:徐之才曰。湿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 张从正曰。湿者润湿也。虽与滑类。 
少 
主 
为 

卷十湿剂
饴糖
内容:味甘。性微温。无毒。 
【主治】主补虚乏。益气力。润五脏。消痰止嗽。(开宝) 
【归经】入肺脾二经。为滋润之品。 
【前论】丹溪曰。饴属土。成于火。大发湿中之热。多食动脾风。能生胃火。此损齿之 
因。 
鳌按、本草诸米皆可作饴。惟以糯米作者入药。以糯米能补益脏气也。 

卷十湿剂
白石英
内容:味甘。性微温。无毒。禀金气以生。降也。阴中阳也。 
【主治】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本经) 疗肺痿。 
下气。 
【归经】入肺大肠二经。为润燥之品。(二经气分药) 
【前论】寇氏曰。紫白二石英攻疾。可暂煮汁用。未闻久服之益。仲景只为 咀。不为 
细 
但 
【炮制】雷公曰。凡使白石英。取白如水晶。状若紫石英而差大。六棱者。 用。 

卷十湿剂
紫石英
内容:味甘辛。性温。无毒。禀土中之阳气以生。降也。阳中阴也。畏附子。恶黄连。 
【主治】主心腹咳逆邪气。补不足。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久服温中。(本 
经) 
疗上气心腹痛。寒热邪气结气。补心气不足。定惊悸。安魂魄。填下焦。止消渴。除胃中久 
寒。散痈肿。(别录) 养肺气。治惊痫。蚀脓。(甄权) 
【归经】入心肝心包三经。为镇怯润枯之品。(兼重剂 心肝血分药) 
【前论】甄权曰。虚而惊悸不安者。宜加用之。 时珍曰。紫石英上能镇心。重以去怯 
也。 
子血 
诸症 
故不 
【禁忌】经疏曰。凡绝孕。由阴虚火旺。不能摄受精气者。忌用。 
【炮制】雷公曰。凡使。取色淡紫莹彻五棱者。火 醋淬七次。水飞。晒干用。 

卷十湿剂
朴硝
内容:即皮硝。又名盐硝。味咸辛苦。性寒。无毒。禀天地至阴极寒之气而生。降也。阴也 
。石苇为使。畏三棱、莪术。 
【主治】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种石。(本经) 胃 
中食 
女子月候不通。(甄权) 通泄五脏百病。治天行热疾头痛。消肿毒。排脓。(大明) 〔芒 
硝〕主五 
破五淋。推陈致新。(别录) 下瘰 黄胆病。时疾壅热。能散恶血。堕胎。敷漆疮效。(甄 
权) 〔马 
〔风化硝〕 
肿痛。(时 
【归经】入胃大肠三焦三经。为下泄除热。润燥软坚之品。 
【前论】时珍曰。硝有水火二种。形质虽同。性味迥别。惟神农本经朴硝硝石二条为正。 
神 
块者 
出马 
之称 
出芒 
黄以 
三四 
走而 
芒 

卷十湿剂
元明粉
内容:味辛。其性寒。无毒。 
【主治】主心热烦躁。并五脏宿滞症结。(甄权) 明目。退膈上虚热。并消肿毒(大 
明) 
【归经】入胃大肠三焦三经。为破结泄热之品。 
【前论】苏恭曰。元明粉治肿毒一句。非伏阳在内不可用。若用治真阴毒。杀人甚速。 东 
垣曰。元明粉之用有二。去胃中实热荡肠中宿垢。大抵用此以代盆硝。 汪颖曰。元明粉 
炼多遍。佐以甘草。去其咸寒之毒。遇有三焦肠胃实热积滞。少年气壮者。量与服之。殊有 
速效。若脾胃虚冷。阴虚火动者。服之。速之死矣。 仲淳曰。大明言膈上虚热。当作实热 
。邪解心凉故热退也。 
【禁忌】经疏曰。凡病不由邪热闭结。及血枯津涸。以致大肠燥结。阴虚精乏。以致大 
热骨蒸。火炎于上。以致头痛目昏。口渴耳聋。咽痛。吐血衄血。咳嗽痰壅。虚极类实等 
症。均 
【炮制】经疏曰。元明粉。即芒硝投滚汤沸化。夜置冰霜之下。结起在水面上者。用白 
莱菔切片煮汁。投硝。以结起多次者为上。其色莹白。其味辛咸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