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丁甘仁医案 >

第2部分

丁甘仁医案-第2部分

小说: 丁甘仁医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其功诚不浅,而吾师之作,自此传矣。箴椎鲁无文,不敢赞一辞,敬缀数言,聊志景仰云尔。 
x丁卯季秋门人陶可箴谨序x 





秦序

属性:丁卯冬仲,秉臣世兄辑录甘仁师医案,问序于余,余再拜受之。今世之所谓名医者,有三术焉。见病势 
较重,即多防变推诿之辞,为日后愈则居功,变则诿过之地,此其一也;专选平淡和平之药,动曰为某方所增 
损,以博稳当之名,可告无罪于天下,此其二也,和颜悦色,温语婉词,动效奴仆之称,求媚于妇女庸愚之辈,使 
其至死不悟,此其三也。三者之外,求见理明决,处方活泼,进而预定病势之吉凶,先言愈期之早暮者,百不 
得一焉。乃举世悠悠,孰分泾渭之日,于海上得丁师甘仁,师于黄帝、岐伯、越人、元化之书,既多心得,而 
尤致力于仲景古训。尝谓医有二大法门,一为伤寒之六经病,一为金匮之杂病,皆学理之精要,治疗之准则。更 
旁及刘、李、朱、张、天士、盂英辈,历代专集,比拟考求,发明其奥。盖不以术豪,而独以积学自高,宜其别病处 
方。展指上阳春,而沉寒忽散;泼壶中甘露,而元气顿光。有若洞垣之照,大还之丹,孟渎海滨,咸化为春台 
寿域矣。不幸去岁以微疾易箦,大吕黄钟,正音遽寂;茫茫宇宙,大觉焉求。平居又以诊务纷繁,着述鲜少, 
所存者仅喉科概要一卷而已。门生故旧嗟叹之余,因倩文孙秉臣世兄逻辑历年医案,以资流传。秉臣世兄 
宿承家学,临诊多时,其收集者,自当较同侪富且稽也。虽然,先大父又词公以文学之暇,攻研医籍,名被浦 
江东西,召楼奚丈铸翁曾作读内经图赠之,迄今弃养垂十载,乡人士遇疾苦,犹有称道之者,家藏医案盈尺, 
余仅辑数十纸刊诸医学杂志,久欲付刊专集,未能偿愿,以视秉臣世兄之孝思,不禁又兴手泽之悲矣。 
x门弟子上海秦之济伯未甫敬撰x 





丁甘仁先生别传

属性:丁君甘仁殁后,予既据生平实录,为之撰述家传。然先生良医也,以先生之绪论,为予所得闻者,及今不 
为论次,后将无有知者矣,为作别传云。 
甘仁先生既卒业于其乡,初行道于苏州,无所合,复东行之海上,乃大行。既而问业于汪莲石,汪令治伤 
寒学,于舒氏集注,最有心得。由是凡遇杂证,辄先规定六经,然后施治。尝谓脑疽属少阴,发背属太阳,皆 
不当误投寒凉,此其大较也。又善易理。尝语予曰∶夏至一阴生,易象为 。嗣是阴气渐长,中阳渐虚,阳散 
于外,阴守于内,设持循而不乱,足以抵御天阳,当无暑 
热之病。设或过于饮冷,中阳不支,乃有洞泄寒中,及寒霍乱诸证。予因是悟附子理中及通脉四逆方治。冬 
至一阳生,易象为复,嗣是阳气渐长,里阴渐薄,阴寒在外,伏阳在内,设固 而不耗,足以抵御寒气,则必 
无伤寒重证。惟妄为作劳,阴液散亡,阴不胜阳,乃有冬温之病。予是以悟少阴有大承气及黄连阿胶方治。予 
曰∶善。先生于治病方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其论疔毒曰∶热毒暴发,头面为重,甚有朝发而夕死者,乡村 
求药,去城市辽远,一时不及措手,惟有速取野菊叶,捣汁饮之,渣涂患处,消肿最速。予向者于吴姓验之。 
又曰∶凡湿毒在里之证,正当祛之出表。但既出于表,宜重用大小蓟、丹皮、赤芍,以清血分余毒,不独外疡 
为然,即历节风亦无不然。是说也,予近于戴姓妇人验之。又曰∶凡心痛不可忍者,急用乳香、没药,酒水合 
煎,可以立止。是说也,予于江姓缝工验之。又尝言吴又可温疫论,最得仲景微旨。予问其故,先生曰∶太阳 
篇云∶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由前之说,则伤寒之治法也;由后之说,则温热之治法也。予治夏秋之交热病,亦屡验之。今先生往矣,惜乎 
相见日浅,绪论无多,故即夙昔所闻者,着之于篇,俾后生小子,知吉光片羽之大可珍惜焉。 
x丁卯冬十二月世愚弟曹家达拜撰x 



卷一

伤寒案

属性:姜左 外寒束于表分,湿痰内蕴中焦,太阳阳明为病。寒热无汗,头疼,胸闷泛恶,纳谷减少,脉浮滑, 
苔白腻。拟汗解化滞,重用表药。经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淡豆豉(三钱) 赤茯苓(三钱) 炒枳壳(一钱五分) 净麻黄(四分) 生姜(二片) 姜半夏(二钱) 
六神曲(三钱) 青防风(一钱) 广陈皮(一钱) 炒谷芽(三钱) 炒赤芍(一钱五分) 
孔左 外邪袭于太阳,湿滞内阻中焦,有汗恶风不解,遍体酸疼,胸闷泛恶,腹内作胀。宜疏邪解肌,化 
滞畅中。 
川桂枝(八分) 仙半夏(二钱) 炒枳壳(一钱) 白蔻仁(八分) 炒赤芍(一钱五分) 陈广皮(一钱) 
大腹皮(二钱) 六神曲(三钱) 紫苏梗(一钱五分) 苦桔梗(一钱) 赤苓(三钱) 制 
川朴(一钱) 生姜(二片) 
张左 寒邪外束,痰饮内搏,支塞肺络,清肃之令不行,气机窒塞不宣,寒热无汗,咳嗽气喘,难于平卧, 
胃有蕴热,热郁而烦躁,脉浮紧而滑,舌苔薄腻而黄。宜疏外邪以宣肺气,化痰饮而清胃热,大青龙加减。 
蜜炙麻黄(四分) 云苓(三钱) 橘红(八分) 炙款冬(一钱五分) 川桂枝(六分) 象贝母(三钱) 
半夏(二钱) 石膏(三钱) 旋复花(包,一钱五分) 杏仁(三钱) 生甘草(六分) 
王左 脉郁数,苔薄腻尖红,身热不扬,烦躁不寐,时欲呕,此无形之邪,与有形之痰滞互阻阳明,阳明经 
邪,不能外达也。宜疏达伏邪,而化痰滞。 
淡豆豉(三钱) 薄荷叶(一钱) 鲜竹茹(枳实同炒,三钱) 炒谷麦芽(各三钱) 黑山栀(一钱五分) 
朱茯神(三钱) 荆芥穗(一钱五分) 象贝母(三钱) 净蝉衣(一钱) 苦桔梗(一钱) 地枯萝(三钱) 
清炙枇杷叶(去毛、包,三张) 
吴左 发热不退,胸闷呕吐,舌中有一条白苔,脉弦滑而数,太阳阳明未解,痰滞逗留,中焦气滞,宣化失 
司。当拟栀豉汤疏解表邪,温胆汤蠲除痰饮,俾得邪从外解,饮从内化,则热可退,而呕吐自止。 
淡豆豉(三钱) 黄芩(一钱五分) 半夏(二钱) 炒谷麦芽(各三钱) 赤芍(二钱) 生姜(一片) 
川桂枝(四分) 竹茹(一钱 
五分) 陈皮(一钱) 鸡金炭(一钱五分) 泽泻(一钱五分) 
袁右 伤寒两候,太阳之邪未罢,阳明之热已炽,热熏心包,神明无以自主,发热谵语,口渴欲饮,脊背 
微寒,脉浮滑而数,苔黄。宜桂枝白虎,一解太阳之邪,一清阳明之热。 
川桂枝(五分) 仙半夏(二钱) 生甘草(四分) 连翘(三钱) 熟石膏(打,三钱) 炙远志(一钱) 
朱茯神(三钱) 知母(一钱五分) 生姜(一片) 红枣(二枚) 
李左 伤寒挟滞,太阳阳明为病,身热十余日不解,脊背微寒,脉浮滑而数,口干不多饮,唇焦,苔薄腻 
而黄,五六日不更衣,太阳之邪未罢,阳明之热熏蒸,肠中浊垢,不得下达。拟桂枝白虎汤加减,疏太阳之邪, 
清阳明之热,助以通腑,盖阳明有胃实当下之条也。 
川桂枝(五分) 生甘草(五分) 元明粉(一钱五分) 竹茹(一钱五分) 石膏(三钱) 栝蒌(三钱) 
川军(三钱) 半夏(一钱五分) 生姜(二片) 大枣(三枚) 
狄右 伤寒两候,壮热无汗,谵语烦躁,舌焦无津,脉象沉数,肢反逆冷,五六日不更衣,此邪已化热,由阳 
明而传厥阴,阴液已伤,燥矢不下,有热深厥深之见象,风动痉厥,恐在目前。急拟生津清热,下则存阴,以望转机。 
生石膏(四钱) 生甘草(五分) 肥知母(一钱五分) 鲜生地(六钱) 玄参(三钱) 鲜石斛(三钱) 
郁李仁(研,三钱) 大麻仁(研,四钱) 天花粉(三钱) 茅芦根(各一两) 清宁丸(包煎,三钱) 
二诊 昨进生津清热,下则存阴之剂,得便甚畅,壮热渐减,微汗蒸蒸,四肢转温,书所谓里气通而表自 
和之意。惟口干欲饮,尚有谵语,舌上干糙未润,少阴津液已伤,阳明伏热尚炽,脉数未静。仍宜滋少阴之 
阴,清阳明之热,冀其津生邪却,始得入于坦途。 
生石膏(四钱) 肥知母(一钱五分) 生甘草(五分) 天花粉(三钱) 鲜生地(六钱) 鲜石斛(三钱) 
玄参(三钱) 川贝(二钱) 冬桑叶(二钱) 粉丹皮(二钱) 北秫米(包,三钱) 茅芦根(各一两) 
三诊 两进生津清热之剂,壮热大减,谵语亦止,舌糙黑未润,口干欲饮,脉数溲赤,阴液被热销铄,津 
无上承。再拟甘凉生津,以清邪热。 
羚羊片(五分) 鲜生地(八钱) 鲜石斛(五钱) 生石膏(打,四钱) 冬桑叶(二钱) 玄参(三钱) 
生甘草(五分) 肥知母(一钱五分) 粉丹皮(二钱) 大麦冬(三钱) 茅芦根(各一两) 
四诊 表里之邪,均已大减,舌焦黑转为红绛,津液有来复之渐,邪热有退化之机,脉数较和。仍守甘凉 
生津,以清余焰。 
西洋参(一钱) 鲜生地(八钱) 鲜石斛(五钱) 肥知母(一钱五分) 玄参(三钱) 大麦冬(三钱) 
天花粉(三钱) 生甘草(五分) 桑叶(二钱) 粉丹皮(三钱) 川贝母(二钱) 北秫米(包,三钱) 
茅芦根(各一两) 
诸右 伤寒一候,经水适来,邪热陷入血室,瘀热交结,其邪外无向表之机,内无下行之势,发热恶寒, 
早轻暮重,神糊谵语,如见鬼状,胁痛胸闷,口苦苔黄,少腹痛拒按,腑气不行,脉象弦数,症势重险,恐再进一步 
则入厥阴矣。姑拟小柴胡汤,加清热通瘀之品,一以和解枢机之邪,一以引瘀热而下行,冀其应手为幸。 
柴胡(一钱) 炒黄芩(一钱) 羚羊片(八分) 藏红花(八分) 桃仁泥(包,一钱) 青皮(一钱) 
绛通草(八分) 赤芍(三钱) 清宁丸(包,三钱) 生蒲黄(包,二钱) 
王左 肾阴本亏,寒邪外受,太阳少阴同病,发热微寒,遍体酸楚,腰痛如折,苔薄腻微黄,脉象尺弱, 
寸关浮紧而数。太阳主一身之表,腰为少阴之府,风寒乘隙而入,营卫不能流通,两感重症。姑拟阳旦疏达表 
邪,以冀速解为幸。 
川桂枝(五分) 苏梗叶(各一钱五分) 北细辛(三分) 浓杜仲(一钱五分) 丝瓜络(一钱五分) 
葱头(三枚) 酒炒黄芩(一钱) 淡豆豉(三钱) 炙甘草(五分) 晚蚕沙(三钱) 生姜(两片) 
封左 诊脉浮紧而弦,舌苔干白而腻,身热不扬,微有恶寒,咳嗽气逆,十四昼夜不能平卧,咽痛淡红不 
肿,两颧赤色,据述病起于夺精之后,寒邪由皮毛而入于肺,乘虚直入少阴之经,逼其水中之火飞越于上,书 
曰戴阳重症也。阅前方,始而疏解,前胡、薄荷、牛蒡、杏、贝之品,继则滋养,沙参、石斛、毛燕、川贝, 
不啻隔靴搔痒,扬汤止沸。夫用药如用兵,匪势凶猛,非勇悍之将,安能应敌也。拙拟小青龙合二加龙骨汤, 
一以温解寒邪,一以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