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067-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

第6部分

067-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第6部分

小说: 067-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女人气滞淤血宜开血而行气;男子阳多乎阴,可补阴以配阳。苁蓉、山药,男子之佳珍, 
(补阴故也。)香附、缩砂,女人之至宝,(行气故也。)气病血病二者宜分,阳虚阴虚两般 
勿紊。阳虚气病昼重而夜轻,(自子至巳为昼。)血病阴虚昼轻而夜重。(自午至亥为夜。)阳 
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热。(阳为气、为真火。)阴虚生火,火生燥,燥生风。(阴为血,为 
真水。)阳盛阴虚则生火,火逼血而错轻妄行。阴盛阳虚则生寒,寒滞气而周身浮肿。阳虚 
畏外寒,(阳气虚不能外,故畏外寒。)阴虚生内热。(阴血虚不能配气,故生内热。)补阳补 
气用甘温之品,滋阴滋血以苦寒之流。调气贵用辛凉,(气属阳,无形者也。气郁则发热, 
故宜用辛凉之药以散之。)和血必须辛热。(血属阴,有形者也。血积则作痛,故宜用辛热之 
药以开之。)阳气为阴血之引导,阴血乃阳气之依归。阳虚补阳,而阴虚滋阴;气病调气, 
而血病和血。阴阳两虚,惟补其阳,阳生而阴长;气血俱病,只调其气,气行而血随。藏冰 
发冰以节阳气之燔,滋水养水以制心火之亢。火降水升斯人无病,阴平阳秘我体长春。小儿 
纯阳而无阴,老者多气而少血。肥人气虚有痰宜豁痰而补气,瘦者血虚有火可泻火以滋阴。 
膏粱无厌发痈疽,热燥所使;痰薄不堪生肿胀,寒湿而然。北地耸高宜清热而用燥,南方 
下可散湿以温寒。 


卷之二证治提纲
得病有因
内容:治病活法虽贵于辨受病之证,尤贵于问得病之因。风则走注,寒则拘挛,暑则烦渴,湿 
则重滞,此受病之证然尔。或耗于交淫,或触于惊恐,或伤于酒食,或深居简出而受暑,自 
非委曲寻问其因,则以意治病岂不谬邪?有人喉间麻痒,医问其平日所嗜,曰∶常吃鸠子。 
乃知鸠食半夏苗,以生姜治之而愈。有人昏迷不醒,医问其喜食者何有?曰∶酷好煎炙飞禽。 
乃用红丸子、小七香丸末之,而入朱砂膏为小丸,薄荷泡汤灌下,须臾即苏。有人暑月深藏 
不出,因客至于窗下,忽尔倦怠力疲,自作补汤,得之反剧。医问其由,连进两服香薷饮作 
效。举此为例,其他可推。古云∶医者,意也。苟不究其得病之因,其何以为意会? 


卷之二证治提纲
治病当先救急
内容:治病如弈棋,当先救急。急者何?救其重而略其轻也。假如病患发热经日,服通利之剂, 
泄泻不止,呕吐大作,粥药不入,而热犹未已。治法略去发热一节,且以定呕进食为先。惟 
人参、生姜,入些炙甘草,煎汤调苏合香丸,咽下养正丹,斟酌丸数与之。进剂以还,呕吐 
自定,饮食渐进,泄泻亦自不作。是元气既正,纵有微热,特假热耳。人参、川芎、柴胡、 
甘草调理之。 


卷之二证治提纲
治病如操舟
内容:操舟在手,当风波震荡之中,一有转移,则舟覆矣。医权药衡,主持在我,不可偏徇病 
家所欲,尤不可张惶,使病患惊。间有病家,粗识皮肤,辨难反复,万勿惑焉。又有瘥后, 
触犯再复,隐讳不言,须诘 
问其由,庶得对病施药。 


卷之二证治提纲
用药中病不必尽剂
内容:治寒以温,治热以凉,但中病即止,矫枉则过正也。盖凉药频施,必至于呕恶沉冷,温 
药频施,必至于烦躁烘热。所贵酌量权度,一毫无过用焉,是为活法。 


卷之二证治提纲
经常用药自有奇功
内容:人有中年以上,素挟风痰,腹中时痛,忽尔感冒,虽已发散寒邪,无复发热头疼之苦, 
奈何风痰呕吐俱作,诸药罔功。但用茯苓二陈东加南木香、白豆蔻作剂,入生姜、乌梅同煎, 
调 
橘皮、白豆蔻、炙甘草调之。若通小便,则于内加麦门冬;若通大便,则于内加枳壳,以咽 
神保丸四五丸,大小腑一通,顿遂勿药之喜。 


卷之二证治提纲
论肝脾生病
内容:经曰∶人迎紧盛,伤于寒;气口紧盛,伤于食。盖肝脉可以知风寒之出入,脾脉可以验 
饮食之盈亏。肝亦主血,脾亦主痰,以其脉之虚实而益损之,以其病之关系而对治之。君请 
择斯二者。 


卷之二证治提纲
病人尺脉洪大
内容:此病在下部也。当疏利而出之。脉洪大主热,多是大小便不通,或小腹结急,脐下蓄血; 
或肾气攻刺,发作奔豚;或下焦停水,外肾虚肿;或风邪攻肾,脚痹腰疼;或肾脏风毒,身 
下疮痒。当随证体认,以对病之剂主之,大概通利为第一义,临诊精思而熟审焉。 


卷之二证治提纲
水气、肾气、血气、风毒擒纵治法
内容:此等证候,先以青皮、陈皮、枳壳、北梗、半夏、紫苏、生姜、甘草解其寒邪,调其卫 
气,然后斟酌,用十枣汤吞养正丹。轻者却只用神保丸夹青木香丸,以五灵脂入乌梅、浓蜜 
煎汤咽下钱氏宣风散,亦可以疏利风毒。俟大便通快流行,其病已减,继是二陈东加当归、 
川芎、木香、缩砂辈调理之。 


卷之二证治提纲
治痢要诀
内容:痢出于积滞。积,物积也;滞,气滞也。物积欲出,气滞而不与之出,所以下坠里急, 
乍起乍止,日夜凡百余度。病家所请,莫不求其止,孰知物积气滞致有如是之证耶?继人但 
见有上项证候,不论色之赤白,脉之大小,一皆以通利。行之物积,用巴豆、大黄辈;气滞 
用枳壳、桔梗、青皮、莪术辈;二者兼济,必能收功,其间佐以黄连阿胶丸效验尤着。盖痢 
疾多因伤暑、伏热、酒面、炙爆酝酿而成,其阿胶尤大肠之要药,有热毒留滞则能疏导,无 
热毒留滞则能安平。市肆或无丸子,即以炒阿胶、当归、青皮、赤茯苓、黄连作剂,入乌梅、 
浓蜜同煎,最能荡涤恶秽,积滞既去,遍数自疏,嗣是却以木香、茯苓、缩砂、白豆蔻、陈 
皮、甘草调之,自然喜食,食则糟粕入于大肠,然后真人养脏汤、易简断下汤,可止则止矣。 


卷之二证治提纲
简径治痢
内容:诸热痢、血痢,及痢后大肠里痛,用萝卜截碎研细,滤清汁一小盏,蜜水相半一盏,同 
煎。 
又法 热痢,旧年白梅并好茶、蜜水各半煎服。冷痢,生姜汁、蜜水各半煎服。仍兼木 
香、生肉豆蔻为佐。蜜最治痢。 


卷之二证治提纲
姜茶治痢法
内容:姜能助阳,茶能助阴,二者皆能消散,又且调平阴阳,况于暑毒、酒食毒皆能解之也。 
不问赤白冷热通用之。老生姜切如豆许,与茶叶等分,用新水煎服。东坡医文潞公作效。 


卷之二证治提纲
噤口痢
内容:下痢噤口不食,虽曰脾虚,盖亦热气闭隔心胸所致也。俗用木香则失之温,用山药则失 
之闭,惟真料参苓白术散加石菖蒲末,以道地粳米饮乘热调下,或用人参、茯苓、石莲子肉 
入 


卷之二证治提纲
疟痢用常山、罂粟壳
内容:常山治疟,罂粟壳治痢,人皆薄之固也。然下痢日久,腹中无痛,当涩肠岂容不涩?疟 
以痰水作恙,法当吐痰逐水,又岂容不为之吐下?于斯时也,不有罂粟壳、常山之剂,其何 
以为对治乎?但中间有药辅之耳。 


卷之二证治提纲
治疟要诀
内容:凡疟,皆因腹中停蓄黄水,惟水不行,所以寒热不歇,此疟家受病之处也。治法,暑疟 
纯热,以香薷散加青皮、北大黄、二个乌梅同煎,侵晨温服。寒疟多寒,以二陈东加青皮、 
良姜,多用姜同煎,侵晨吞神保丸五粒。并欲取下毒水,则去其病根,寒热自解。 


卷之二证治提纲
发疟呕吐勿用常山
内容:有中年人,脏腑久虚,大便常滑,忽得疟疾,呕吐异常,惟专用人参为能止呕,其他疟 
剂并不可施,遂以茯苓二陈东加人参、缩砂,而倍用白豆蔻,进一二服,病患自觉气脉颇消, 
于是寒热不作。盖白豆蔻能消能磨,流行三焦,营卫一转,寒热自平。继今遇有呕吐发疟之 
证,或其人素呕而发疟,谨勿用常山,惟以生萝卜、生姜各研自然汁半盏,入蜜三四匙、乌 
梅两个同煎,吞局方雄黄丸三四粒,候其利下恶血、痰水,即以人参、川芎、茯苓、半夏、 
缩砂、甘草调之,万一呕不止而热不退,却用真料小柴胡汤多加生姜主治。其或呕吐大作而 
又发热,且先与治疟生熟饮,呕定以小柴胡汤继之。 


卷之二证治提纲
疟有水有血
内容:水,即水饮也;血,即淤血也。惟水饮,所以作寒热;惟淤血,所以增寒热。常山逐水 
利饮固也,苟无行血药品佐助其间,何以收十全之郊耶?继自今疟家,或衄血,或唾血,或 
大便血丝,或月候适来适去,皆是血证,当以常山、草果、槟榔、青皮、乌梅、甘草作剂 
,于内加五灵脂、桃仁为佐,入生姜、浓蜜同煎,以主治之。 


卷之二证治提纲
疟证寒热有根
内容:凡疟,固当以风寒暑湿别而治之,或汗、或下、或吐、或温,《活人书》之格法,虽卢 
扁不能违矣。然尝见疟之经久而不歇,其故何耶?有根在也。根者何?曰饮、曰水、曰败血 
是尔。惟癖为疟之母,惟败血为暑热之毒,惟饮与水皆生寒热。故暑之脉虚,水与饮之脉沉 
结,癖之脉结。聚挟水饮者,为之逐水消饮。结癖者,胁必痛,为之攻癖。若败血、暑毒随 
证而疏利之,寒热不除,吾未之信。 


卷之二证治提纲
常山治疟须用大黄为佐
内容:疟家多蓄痰涎黄水,常山为能吐之利之,是固然尔。其有纯热发疟或蕴热内实之证, 
投以常山,大便点滴而下,似泄不泄,须用北大黄为佐,大泄数行,然后获愈。或曰巴豆丸 
子相依而行,亦能泄也,是又不然,巴豆攻于下积,苟欲荡涤血热,不可以无大黄。凡疟方 
来于正发,不可服药,服药在于未发两时之先。否则药病交争,转为深害。 


卷之二证治提纲
寒热似疟
内容:此伤寒一证,而实非瘴疟也。其人肝脉浮盛,头痛怯风,大抵小柴胡东加青皮、紫苏主 
之。呕者多用生姜,渴者多加乌梅,其或伤暑,兼之小柴胡东加香薷,入生姜、乌梅同煎可 
也。抑犹有说焉,寒热之根,非通利不能除也。万一其根未锄,又当以麻仁丸、神保丸辈与 
之,是亦先解后攻之意。 


卷之二证治提纲
吐、汗、下治疟
内容:治疟总要不过吐、汗、下而已,当下而下不尽,腹中尚有余痛,或大便一泄之后不复再 
泄,但时时点滴而出者,须再下之,大黄以佐常山可也。当汗而汗不匝,或头汗至胸而手足 
无汗者,须周浃一身而汗之,青皮以佐紫苏可也。所谓吐者,须出尽其水饮,若作吐剂,常 
山岂容辍哉?能于三者究竟焉,收效必矣。 


卷之二证治提纲
疟后调理
内容:疟之为厉,大抵连绵,有病瘥以后,或饮食失节,或恚怒伤中,或梳洗感风又再发者, 
何以处之?曰∶热多者,二陈东加青皮、甘草;热少者,二陈东加青皮、草果坚守胃气而 
二药并用生姜、乌梅、蜜 
水同煎,空心进剂。其间斡运,更用巴豆丸子药疏利大便,以 
泄毒瓦斯,其何厉之有?或服巴药过多,以致腹痛,可用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