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当代道家内丹理论 >

第26部分

当代道家内丹理论-第26部分

小说: 当代道家内丹理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魏伯阳隐述内丹之前,早已有了用通俗语言讲述服气养生的著作。《老子》、《庄子》可称奠基之作。先于《周易参同契》出现的《太平经》中也介绍了许多服气类养生方法。但早期道家之书并不专讲养生,而是在阐述人生哲理的过程中涉及,所以没有系统的方法介绍。《周易参同契》诞生以后,通俗养生著作仍然大量涌现。生活在西元五世纪的道教上清派第九代宗师陶弘景,上承老庄,综合整理上清派历代所传经典,将各种文献中论及修身的精华汇聚于《养性延命录》中。他在这部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前人关于衣食住行和日常起居、思想行为各方面的一整套修持方法,还重点论述了服气方法,描述了长期服气产生的体内结丹现象。唐代的司马承祯撰著《天隐子》《坐忘论》,专门讲授服气方法,其理论建树并不亚于魏伯阳,其方法操作性很强。他的本意,是要使神秘的修炼技术尽量简化。他认为∶“天地在我首之上、足之下,开目尽见,无假繁巧而言,故曰易。”“简者,神仙之德。”①他运用这一套简便方法进行修炼,达于极高境界,不仅成为帝王之师,而且享寿89岁。
1 
              
  内丹术与现代生活
内丹术与现代生活
服气之法自远古至唐代,可算已经十分成熟。但由于一段时期外丹术的泛滥,使之蒙尘不显。宋元以后兴起的内丹学,实际是对古代服气法的继承,其修炼的技术核心,关键还是服气。内丹学在性命关系的探索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其理论更加富于哲理性。但在具体方法上,由于过分依赖《周易参同契》的语言表述方法,将简单明了的服气过程繁琐化和神秘化,相沿至今,就出现了修习内丹术入门太难的障碍,也给冒用、滥用内丹术的旁门左道留下可乘之机。
二、内丹术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
在现代生活中,古老的内丹术完全可以走出宫观,融入社会生活之中。其作用大体有三方面∶
1∶健身。内丹术的命功部分,无论静功还是动功,去除神秘观念并加以通俗解说,都将像太极拳、八段锦、现代体操一样,简便易行。而且不假器械、场地,不拘时间,既节约,又有效。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推广气功健身的实际效果来看,证明它是完全可以同现代生活相结合的。
2∶ 调节心理情绪。调节心理情绪,既是修炼内丹术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命功修炼的必要前提。练功之前首先要“调心”,练功之后获得的生理心理效果则是心平气和。从“静”开始,复归于“静”,与老子所说一切事物从“无”开始,经过运动、回圈,复归于“无”,道理是相同的。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极易产生浮躁情绪,不必要的人际摩擦随时可能发生。对于内丹术修养有成的人来说,由于经常处于心平气和的状态之中,他就不容易受到因浮躁而产生的伤害,也不会因此对别人造成伤害。因此,内丹术完全可以成为人际摩擦的润滑剂。
3∶促成良性的生活方式。老子认为,慈、俭、不争(不为天下先),是为人处世的三大法宝。内丹术以老子思想为根本宗旨,在心性修养方面视“三宝”为基本原则。对现代生活来说,可以这样来解释“三宝”∶让世界充满爱,爱己、爱人、爱家、爱乡、爱国、爱人类,爱地球的一草一木;养成节俭的美德,珍惜一滴水、一粒米、一度电;顺应自然,不做无谓之争,当得则得,不当得不强求。以这样的心态推而广之,假如人人都如此,则荒山可绿、浊水可清、硝烟不起、天下太平。当然,对于国际大社会而言,这只是一厢情愿。可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从我做起,对于净化社会空气,培植一个个友善、节俭、生态协调的小环境,总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在当代气功热潮中,其所以出现许多社会弊端,正是由于多数功法没有掌握内丹术的精髓,为了迎合人们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制造出轰轰烈烈的现代迷信,结果使健身气功误入歧途。
三、现代内丹术的改革
内丹术是在我国古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因而必然存在许多与现代社会生活不够协调的问题。如果不对它进行梳理和鉴别,并且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那么,要使它能在现代社会中存在下去并发挥作用,将是很困难的。下面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首先,应当在对社会大众的宣传中抛弃神秘主义。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科学的社会,虽然科学与宗教并存,毕竟科学思想是社会的主流思潮,尤其在我国现阶段,多数人持无神论或无宗教信仰的态度。所以,在向社会推介内丹术时,应当回避神仙信仰,把对一般民众的宣传同对信仰者的宣传区别开来,这样有利于扩大宣传面。同时,无论是对信仰者或是非信仰者,都要正确解释道教对“神仙”的理解。具有广大神通(或曰特异功能)、能够长生不死,是一般人对“神仙”的认识。这样认识虽然不错,但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早期的道教神仙信仰确实是这样的。但是经过多少代人的探索和追求,对“神仙”这个概念有了明确的定义。一是将自然之神 (信仰崇拜的对象)与通过长期修炼获得精神和肉体自由的人区分开来,分别叫“神”与“仙”。二是认为“长生”是指长寿和精神永存,而不是肉体不朽。内丹术实际上追求的是这种“长生”,而不是自然之神,应当消除社会上对这一概念的误解。王常月在《龙门心法》中指出,人的躯体名为色身,它由后天形成的识神所控制,这个色身是不可能不朽的∶“修也要死,不修也要死的,纵活千年,终归于死。”“有形即有死,有始即有终。……外道不明此理,即认了真、著了相,把色身也都要修个不死。”②修成“长生”的东西是由先天元神支配的“法身”∶“谁曾不死,那见长生。不死者岂是凡身,长生者非关秽质。彭祖至今何在,颜回万劫还存。不死者我之法身,长生者我之元气。如来也有寂灭之期,深入涅盘之境。太上也有飞升之日,高超大赤之天。道存即是人存,法在即同身在。……元神竟返青虚,真骨寄于洞府。大丈夫能事毕矣,留下一个仙名于人间,传下一部道言于藏内,使千百年后知有某人,这便是死而不亡者寿。”③他还明确指出∶“这延生不是却病延年,长生不死,乃是万劫不坏真性,亘古长存之法身。”④这样,就把精神上的追求同形体锻炼区分了开来,这种观点,符合现代人的认识水平,也是对极力宣扬练功出“功能”的拨乱反正。
 2 
              
  内丹术与现代生活
内丹术与现代生活
第二,恢复先命后性的修炼方法。内丹术讲性命双修,初期重在修命,即先命后性。后来全真道力倡三教合一,主张先性后命,修炼界事实上有轻视命功的倾向。当代气功功法中也有重在修性者,为异端邪说的孳生提供了土壤,不少练功者由于盲目学习某些修性“理论”而误入迷途不能自拔。全真道的重在修性,是当时社会现实需要,儒、释、道三教理论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指导思想,如同现代社会的主流哲学一样。用三教理论教化修炼人群,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是当时的惟一途径。把这种教化同宗教修炼结合起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同古代已经有了重大的区别,三教理论已经不是社会的主流思想,它们只是作为传统文化的主体被保存了下来,社会道德教化呈现多元化。因此,现代内丹术在对社会推介时应当把修性剥离出来。从技术角度讲,内丹术的方法以命功为主,而把心性、道德修养交还给社会教化。在教授内丹术时可以提出心性修养的要求,但没有必要单独强调传统内丹术的三教理论(注∶ 不包括教内)。
第三,改师徒密传为公开向大众传授。师徒密传适应封闭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在开放的现代社会中,资讯流通渠道和手段多样化,再沿续这种方法不仅不利于内丹术的保存和流传,而且容易给某些居心叵测者造成可乘之机,近现代历史上出现的一些新兴宗教甚至邪教,往往就是利用师徒密传形成教主崇拜,进而组建秘密教团,以至败坏了内丹术的声誉。内丹术虽然强调拜师的重要性,但也不把拜师作为修炼的先决条件。张三丰曾经指出,真师、明师难遇,通过精研揣摩《道德经》《周易参同契》《悟真篇》等根本经典,以真经为明师,同样能达到修炼的目的。所以,“实修性命之士,若未遇真师,且潜心看书。”⑤王常月也说∶“求师问道执不得一法,靠不得一途。”“这文字便是传道师,眼根便是引进师”,“我道门中,道德、南华,诸多妙义;冲虚、文始,若干真言;三洞四辅,三十六部,多少经文。谁能打扫耳根,听圣经之妙义,放开眼界,悟大道于言诠。不悟则心不光明。虽遇圣师,亦不识矣。”⑥但是,过去那种闭门自学的方式现在已不能完全适用,内丹术经典中的大量术语和隐语,实在是很厉害的拦路虎。为了便于教内外广大的内丹术爱好者从速掌握要领,应当整理出版通俗教材,并通过正当渠道进行辅导或指导。近些年,学界有关内丹术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这些成果分散在各类专著中,普通读者不是难以见到,就是阅读不便,把这些研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系统的编辑和解说,将可以在鱼龙混杂的气功界起到正本清源和填补空白的作用。
第四,建立防邪、纠偏机制。为了防止近些年健身气功混乱现象重演,推介现代内丹术一定要建立这样一种机制,使之沿著合法、健康的道路前进。一是建议实行两条管理渠道∶一条渠道是社会机构,即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由他们来对社会上的内丹术健身活动实行统一管理。另一条渠道是道教宫观,在地方宗教事务部门的指导下,可在宫观内举办有关现代内丹术的讲座和培训班,普及内丹术基本知识。传授内丹术方法,以合法的社会团体和宫观为主体,禁止个人创立门派,禁止以习炼内丹术的名
②《龙门心法·密行修真》。
③《龙门心法·功德圆满》。
④《龙门心法·保命延生》。
⑤《玄机直讲》。
⑥《龙门心法·求师问道》。
 3
              
  荣格论金丹养生
荣格论金丹养生
荣格 (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 ,杰出的分析心理学(analytical psychology)大师,当代西方最具影响活力的思想家之一。1912年,荣格与弗洛伊德在学术志趣上分道扬镳,在此后的十多年中,他对东方的宗教和哲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东方思想是荣格学术“转型”与“重构”的关键因素。在借鉴和吸收东方思想的过程中,有三个人对荣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托尼(Toni Wolff,1888…1953)、凯萨林(Hermann Keyserling,1880…1946)、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深受东方思想的启迪和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易学、道教、禅宗、藏传佛教。荣格因此写了很多有关东方思想文化的著述,其中,他为卫礼贤《太乙金华宗旨》德文译本所写的长篇评述最为引人注目,这篇文章是荣格阐释东方思想最具系统、篇幅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