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从员工到老板的五个步骤__ >

第31部分

从员工到老板的五个步骤__-第31部分

小说: 从员工到老板的五个步骤__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管理方面出现危机 

  (一)创业者疲于奔命,顾此失彼。创业成功后,人员增多,业务繁忙,企业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然而,创业者习惯于发号施令,事必躬亲,唱独角戏;员工也习惯于接受命令,对创业者有依赖心理,从而导致创业者日常事务过多,工作量剧增。不可避免的结果便是创业者感到力不从心,不堪重负,但又没有抓住重点。 

  (二)决策得不到有效执行,管理开始失控。创业成功后,企业开始有现金流入或者盈利,招聘、迁址、购置新设备、培训等等,忙得不亦乐乎,于是管理费用急剧上升。企业经营的范围和地域也会扩大,管理开始变得复杂起来,问题也多了起来。幸好,创业者一如创业过程中那样果断,员工也依然贯彻执行决策,但是,创业者无法一一监督、评估决策的执行,企业也缺乏相应的机制与政策,因此,决策执行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企业利润状况徘徊不前。创业可能更多地缘于创业者对市场机会的前瞻,企业所从事的业务具有独创性或具有某种竞争优势。创业成功后,会有许多跟进者进入市场,企业的优势会逐渐减弱,竞争压力增大,业绩增长率会随之下降。另外,企业越是成功,创业者越是感到志得意满,有时甚至觉得无所不能,扩大经营和多元化便在所难免。摊子太大和对新业务不甚了解,难免会出现失误,从而侵蚀企业的利润。 

  (四)老员工缺乏继续创新的动力。创业成功后,老员工容易陶醉于曾经取得的成功,喜欢向他人讲述传奇式的创业历程。创业者考虑的是企业的未来,而老员工考虑的是创业者应该如何奖赏如何分配胜利成果,考虑的是如何在企业保持相应的权力与地位。老员工不愿继续艰辛地奋斗,安于现状,于是,小富即安的思想在企业蔓延,甚至会影响创业者本人。这样,企业很容易失去继续创新的动力。 

  (五)新老员工出现矛盾冲突。新员工会说“我原来那家企业如何如何”,老员工会说“我们原来怎样怎样”。对于新员工而言,什么事情都会让他困惑不解,一切都没有定规,规章制度束之高阁,薪酬制度是由不同的特例组成的大杂烩,企业行为就是创业者个性的写照。老员工讨论的是过去的“好时光”,说话办事都有一套他们自己的规矩。由于企业没有什么成文的政策,那些资历较深的员工就是企业的活档案,一旦他们离职,企业立刻就会陷入一片混乱。另外,创业者会记着这些曾经追随自己的老员工,因此,老员工在企业里有极高的权威,而新招聘的员工考虑的是如何发挥自己的能力,如何证明自我,于是,新员工成了挑战老员工的对立面。 

  (六)创业者的家庭压力开始增大。作为坚实的后盾,家人在创业者的创业过程中给予了无私的奉献,他们希望创业者能够取得成功。创业成功后,配偶希望创业者更多地关心家庭,儿女希望创业者能够尽到父母的责任,而创业者比以前更忙更累,无暇顾及,家庭压力开始增大,尤其是有家庭的女性创业者。一位女企业家在周末会议上收到其丈夫三条短信息:“今天星期几”、“女儿有一个月没有见着妈了”和“你知道回家吗?”无奈之下会议只能戛然而止。 

  三、操作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一) 由于初涉新行业,缺乏系统的经营与管理经验,找不着货源地,经销渠道不畅。人才难觅。 

  (二) 资金短缺,造成缺货少料,员工断薪,使之经常停产停业。 

  (三) 由于接用“二手”陈旧设备或购置了假劣设备,而又不懂、不知或不珍惜设备的保养维护,因而常出故障,造成不合格产品率高。 

  (四) 为了招揽更多的客户,赊销不当,造成收不抵出,业不抵债。 

  (五) 讲排场、讲义气,附和人情世事、吃喝玩乐,造成个人开支过大而不能节制。 

  (六) 急功近利,基础没打好,即过早扩展业务,造成资金套牢。 

  (七) 态度恶劣,不恪守诚信和职业道德,造成无社会信用。 

  (八) 财务不建账,造成收、支混乱。 

  (九) 暴利经营或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禁商品,自食其果。 

  (十) 投资取向不合理或因利益纷争,造成股东抽资撤股。 

  (十一) 缺乏市场预测经验,购货、存货不适合行情,造成损货,以至蚀本 

  这三个方面的一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创业者栽在了创业初期的门槛前。因此,对于刚创业者来说,重要的是把眼前的事做好而不是企求有好的企业远景规划。 

  在刚创业阶段,让企业生存要企业比发展更重要。在创业之初第一个重要选择就是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创业模式,管理力求简单务实。 

  首先,明确目标,达成共识。创业的核心成员都应该明确创业目标。其次,强调管理行为和文化上的风格。由于创业期规模较小,许多问题都可以直截了当地进行沟通,什么事都可以摆到桌面上来讲,把问题明朗化,群策群力,问题自然好解决。第三,在公司内部形成一个管理团队。最终的管理解决方案还得自己拿主意,所以内部班子非常重要,即使很小也无所谓,关键是要随时沟通,定期交换意见;第四,制订并尽量遵守既定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人事和财务方面的规章制度。很多创业者在选择合伙人时,总喜欢在熟悉的“圈子”里找。由于彼此熟悉了解,因此在创业初期常凭感情做事,对于企业中出现的经营方向、用人问题、财务问题等也大都以忍让、和解的方式处理,而忽略了必备的契约签订和严格的约束制度。这无疑不利于创业初期的管理。因此,创业者必须制定出一些可供遵循的规范和纪律,强调人人都必须遵守,不能有特权,也不能朝令夕改。 

第五章 迈过新公司最初的门槛
第38节 创业初期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2)

  此外,创业者也应谨慎对待创业中的“小毛病” 
  有些创业者在确定经营方向时爱盲目跟风,哪行赚钱就做哪行,总觉得这样能减少投资风险,而且少走弯路。然而,市场运作有其自然周期,当市场过于饱和时,利润空间就会缩小,“一窝蜂”热潮有时正意味着“恶性竞争”的来临。 

  企业在创建以后,成长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如果过分追求成长的速度,无异于拔苗助长。在创业过程中,当企业效益逐渐凸显后,创业者不能一味地扩大营运规模,而应关注并妥善处理资金预算、市场预测以及材料、人员相关要素的协调管理问题。 

  无论作为老板的你有多能干,都不可能一个人做完所有工作。在不同专业范围内雇用有关的专才,给予他们发挥的空间,才能使每个人尽展所长,令公司得到最大的利益。商战的现实已经证明,一头狮子领导的绵羊是很难“走出非洲”的。因此,当公司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并初具实力时,就要意识到自身能力上的缺陷,尽可能聘请一些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主要问题一:忽视企业架构 

  2002年对陈刚来讲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作为山东省Q县第一民营企业,陈刚造纸厂发展迅猛。看着生意日益红火,陈刚盘算着进一步扩大造纸厂的规模,争取整合Q县的所有造纸企业。 

  当年11月份,就在陈刚调动企业各方资金、力量准备大干一场时,一纸法院传票摆到了他的面前。原来是Q县A信用社起诉陈刚造纸厂,要求偿还债务本息2000万元人民币。 

  陈刚愕然了,从来没有在信用社贷过款,何来巨额账单?陈刚百思不解。2000万元银行债务对于一家民营造纸企业来讲简直是天文数字,还未大发展,企业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企业的扩展计划也因这从天而降的账单搁浅了。 

  经过了解,陈刚终于明白,账单上巨额债务来自陈刚造纸厂的前身——Q县第三造纸厂。 

  20世纪80年代,全国轰轰烈烈大搞乡镇企业,Q县第三造纸厂也在那个时候上马。由于体制问题和管理问题,Q县第三造纸厂一上马就开始亏损。用该厂原厂长的话说就是:“开机赔钱,不开机更赔钱”。 

  即使这样,Q县第三造纸厂还是走到了1997年,但企业已经再也不能维持下去了。造纸厂亏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企业一直背着沉重的债务。Q县第三造纸厂在上马时,政府投入的资金并不充足,造纸厂就靠从银行借贷度日,累计到1997年光本金就欠1200万元,还欠其他银行和客户的外债大约几百万。 

  见企业无法维持发展,当地政府决定对Q县第三造纸厂实行租赁经营。陈刚曾经担任过Q县第三造纸厂的厂长,对企业比较熟悉,他以每年300万元租赁费成功租下该企业。随即,陈刚与Q县第三造纸厂签订了《财产租赁合同》。合同约定:陈刚对租赁以前企业的债权、债务不承担责任。 

  租赁之初,为了方便经营,陈刚很快到工商部门办理了营业执照。因为申请成立新企业比较烦琐,陈刚只变更了厂名和法定代表人。但是对法律不了解的陈刚却不知道,从法律角度看,这种变更仅是企业名称的一种改变,陈刚造纸厂与原来的Q县第三造纸厂仍是一家企业。 

  正是这一变更登记,直接导致了陈刚造纸厂和Q县第三造纸厂在法律上为同一法人。这也就意味着陈刚要偿还Q县第三造纸厂的债务。但当时陈刚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最初的失误为企业日后的发展埋下了一颗随时都会引爆的“炸弹”。 

  租赁企业后,陈刚加强了企业管理,凭着多年在造纸行业的摸索,陈刚很快使造纸厂扭亏为盈。企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更没人想起企业埋下的隐患。 

  A信用社借给Q县第三造纸厂的1200万元,就像打了水漂,怎样要回这笔钱?信用社法律顾问看到陈刚造纸厂的工商登记资料后喜出望外,于是就有了开头这一幕。 

  埋藏在企业长达5年的炸弹终于引爆了! 

  接到法院的通知,陈刚感到很委屈:“我明明是租赁经营,况且租赁合同中也明确讲明了不承担以前的债务,怎么现在又要我还账?”偿还2000万元几乎可以让正在发展的造纸厂瞬间垮掉,陈刚感到从来没有的惆怅和痛苦,从来没有用过律师的陈刚这时想起了律师。 

  看完A信用社的诉状后,山东鹏飞律师事务所的常海峰律师也陷入沉思。常海峰与陈刚也是旧识,并且也多少了解该企业的状况。三年前,常海峰也知道陈刚造纸厂企业登记的相关情况,他曾经给陈刚提过建议,让他尽快更正工商登记,采取补救措施。因为当时这一问题没有暴露出来,陈刚也没有在意。 

  隐藏的“炸弹”一旦引爆,再亡羊补牢,难度也就加大了。这也给常海峰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常海峰翻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经过综合分析,他认为,陈刚租赁经营是合法的,租赁期间的收益也应当属于陈刚个人所有,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就在于陈刚的个人财产与集体企业的财产混到了一块,陈刚受到了连累。于是,常海峰在积极准备答辩的同时,更积极着手进行陈刚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