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阿含经随身剪辑 >

第4部分

阿含经随身剪辑-第4部分

小说: 阿含经随身剪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转动,亦不离故处。
    是故,当念专精,意不错乱。是时,弊魔波旬,终不得其便,诸善功德皆
    悉成就。(增·三四O)

  ※「专念分别六入」,就是对从六根接受进来的讯息,了了分明(当念专精
    ;皆正知之),而且是随时随地的(行住坐卧,眠寤语默)。这是修行技
    巧上,一项重要的守则。
    如果心念能随时保持了了分明,意不错乱,那么,外在的魔,将无机可乘
    。这就像将狗、狐、猴、鱼、蛇、鸟(比拟为六根)等,六种各有不同喜
    好的动物,同栓在一个安全处(即:专念于不贪、不错乱;《杂·二六五
    》作「身念处」),任它们怎么动,也还是在那安全处,不会走失,或受
    到伤害一样。

 14。郁多罗白佛言:我师波罗奢那说,眼不见色,耳不听声,是名修根。
    佛告郁多罗:若如汝波罗奢那说,盲者是修根不?所以者何?如唯盲者,
    眼不见色。
    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来厌、不厌俱离,
    舍心住,正念、正智。
    是名贤圣法律无上修根。(杂·二八一)

 15。缘眼、色,眼识生,三事和合触,缘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
    若于此受集、受灭、受味、受患、受离不如实知者,种贪欲身触、种镇恚
    身触、种戒取身触、种我见身触;亦种殖增长诸恶不善法。如是,纯大苦
    聚,皆从集生。
    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广如上说。
    (杂·二一五)

 16。有六触入处: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
    于此六触入处集、灭、味、患、离不如实知,当知去我法、律远,如虚空
    与地。
    于此眼、耳、鼻、舌、身、意触入处,非我、非异我、不相在,作如是如
    实知见者,不起诸漏,心不染著,心得解脱。是名六触入处,已断已知,
    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欲不复生。(杂·二一一)

  ※眼不见色,耳不听声,就是修行?就能得到解脱了吗?不是这样子的!
    眼睛,它只是一个感光器官,当一个正常的眼睛,接受到外物的光线反射
    时,视觉神经,开始作用,将影像传入脑部,于是就产生了认知(触)。
    这就是经中所说的「三事和合触」。
    认知,是经由过去经验,以及依过去经验所建立的观念而完成的。所以,
    如果过去的经验,或既存的观念是偏差的、爱染的,那么,所产生的认知
    ,以及继之而来的发展,难免也是偏差的、爱染的。
    在偏差的、爱染的认知之后,情绪(受)、价值判断(想)、行为表现(
    行),也随后而到。一方面,向外影响著当时的言行,另一方面,在内又
    成为累积的经验,准备影响著下一次的认知。眼见色的过程是这样,其它
    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也都是如此。
    在这一连串的过程中,修行,是要从哪里下手呢?经中说,当从如实知「
    情绪」(受)的集、灭、味、患、离(请参考本《剪辑》第十四、十五单
    元),来消除贪、镇、疑。而更细微、更澈底的,则是从「认知」(触)
    时,就不以自我中心的支配欲,为出发点(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参考
    本《剪辑》第一五二、一五三条经文):对合于己意的,警惕于贪爱(修
    习厌离);不合于己意的,警惕于镇厌(修习不厌离),而离开贪爱、欲
    染,舍离执著,正念正智。这才是佛法所说的「修根」,才能像斩草除根
    般地,将烦恼永断无余,而得到解脱。
    守护六根,就先从自己情绪的掌握,了了分明做起吧!

 17。若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好。若诸眼根增不律仪,无明□障,世间
    贪爱(忧)恶不善法,不漏其心,生诸律仪,防护于眼、耳、鼻、舌、身
    、意根,生诸律仪,是名关闭根门。
    于食系数,不自高,不放逸,不著色,不著庄严,支身而已。任其所得,
    为止饥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觉令息灭,未起苦觉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
    ;气力安乐,无闻(间)独住故。如人乘车,涂以膏油,不为自高,乃至
    庄严,为载运故。又如涂疮,不贪其味,为息苦故,是名知量而食。
    (杂·二七四)

 18。云何诸根寂静?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
    ,不起想著,无有识念,于眼(耳、鼻、舌、身、意)根而得清净。因彼
    求于解脱,恒护眼(耳、鼻、舌、身、意)根。
    云何饮食知节?思惟饮食所从来处,不求肥白,趣欲支形,得全四大。我
    今当除故痛,使新者不生,令身有力,得修行道,使梵行不绝。犹如脂膏
    涂疮,欲使时愈故;重载之车,所以膏毂者,欲致重有所至。
    云何不失经行?昼日、初夜、后夜,若行若坐,思惟妙法,除去阴盖。中
    夜右胁而卧,思惟系意在明。
    若诸根寂静、饮食知节、不失经行,常念系意在道品之中,便成二果,于
    现法中得阿那含。(增·一八O)

  ※修行,是全方位的动员,不论是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
    细滑、意知法,乃至走路、吃饭、睡觉,处处是修学的道场,应当到处让
    自己心中有佛法(常念系意在道品之中)。
    「关闭根门」与「诸根寂静」,含义是一样的,同样是指关闭贪爱的念头
    ,清除幻想、黏著的干扰,让自己保持清净。
    吃东西,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了。然而,平常中,也有应当用心之处,
    那就是吃东西的态度。简要地来说,饮食当以治饥止渴,恢复精力,以维
    持一个不会干扰修行的身体状况为准,而不是在求肌肉之健美,身材之动
    人。所以,讲究色、香、味的饮食享受,与太用心思于计较饮食营养,都
    不算是如法吧!

 19。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于林中,入空三昧禅住。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汝今入上座禅住,而坐禅。若欲入上座禅者,当
    如是学:若入城时,若行乞食时,若出城时,当作是思惟:我今眼见色,
    颇起欲、恩爱、爱念、著不?作如是观时,若眼识于色有爱、念、染著者
    ,为断恶不善故,当勤欲方便堪能,系念修学。譬如有人,火烧头、衣,
    为尽灭故,当起增上方便,勤教令灭。
    若观察时,若于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若出聚落,于其中间,眼识于色
    ,无有爱、念、染著者,彼愿以此喜乐善根,日夜精勤,系念修习。是名
    于行、住、坐、卧,净除乞食。
    是故,此经名清净乞食住。(杂·二三八)

  ※修行,不谨是全方位的,而且,还是全天候的。不论是居家休闲,或是出
    门忙碌地讨生活,都应该随时随地,藉著对情绪变化的了了分明,去反省
    情绪变化的原因,观察心中是否起了贪欲、爱念、执著。如果察觉到心中
    起了贪欲、爱念、执著,就当即刻踩煞车回头,努力设法平息。
    修行,就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间用心;当下就是。

三、心

    在修行的领域里,「心」,一向被十分地重视。然而,心,指的是什么呢
    ?其实,心,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括性称呼:当我们说「心情愉快」,这
    是包含了情绪觉受,相当于五蕴中的「受」(五蕴,是指色、受、想、行
    、识等五种不同性质的聚集。为佛教经典中常见的名词,是佛陀分析组成
    「人」的五大部份,也可以看作是人的另一个代名词。请参考本《剪辑》
    第一一五条经文);当我们说「心思敏锐」,这是包含了思考判断,相当
    于五蕴中的「想」;当我们说「心意坚强」,这是包含了行为的意志力,
    相当于五蕴中的「行」。而这些心理活动,都是来自我们认识周遭事物后
    的反应,离不开五蕴中的「识」。所以可以说,「心」,概括了「受」、
    「想」、「行」、「识」等,四类非物质性的集合──四无色阴(「阴」
    与「蕴」相同,为古代翻译上之不同用字),在佛教经典中,有时也泛称
    心、意、识。

 20。此心不可降伏,难得时宜,受诸苦报。
    是故,当分别心,当思惟心,善念诸善本。(增·七七)

 21。当修行一法,所谓无放逸行。
    云何为无放逸行?所谓护心也。
    云何护心?常守护心有漏、有漏法。(增·六三)

 22。心将(随)世间去,心为染著,心起自在。
    多闻圣弟子非心将去,非心染著,非心自在,不随心自在,而心随多闻圣
    弟子。(中·一七二)(心经)

  ※一颗染著的心,常常喜欢在六根与六尘所筑起的花花世界里,情不自禁地
    (心起自在)拈花惹草,无法自制(不可降伏),难得有随顺因缘的平静
    (难得时宜),因而就得要常常受苦了。
    佛陀教导人们,应当去了解自己的心(当分别心,当思惟心),明白自己
    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进而约束自己的心,不要情不自禁地以自我为中
    心,不要常常与烦恼(漏)为伍。能够这样,也称得上是不(无)放逸的
    修行人了。

 23。当善思惟,观察于心。所以者何?
    长夜心为贪欲所染,镇恚、愚疑所染故。
    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
    譬如画师,善治素地,具众彩色,随意图画种种像类。(杂·四四)

  ※不习惯经常注意作自我反省的心,是没有办法作自我观察的。像这样,对
    自己的行为,就得不到适当的照顾与处理。少了自我观察的心,就会常在
    贪、镇、疑的威势下,无力脱离,就像处在漫长的黑夜里一样。
    心,主导著众生的气质、行为,甚至于长像。心,就像彩绘大地的高手,
    画什么像什么。
    修行,就从观察自己的心,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想什么起步吧!

 24。心、意、识,日夜时刻,须臾转变,异生异灭。
    犹如猕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杂·三二七)

 25。不见一法疾于心者,无譬可喻,犹如猕猴,舍一取一。
    心不专定,前想、后想,所不同者,以方便法不可摸则(测)。
    心回转疾,凡夫之人,不能观察心意。
    是故,常当降伏心意,令趣(向)善道,亦当作是学。(增·五五)

  ※假如尝试静下心来,专心注意于数自己的呼吸,那么,要不了多久,您就
    会明白,自己的心念,是多么地不甘寂寞,想东想西的,难以专注,就像
    在树枝间攀来攀去,动个不停的猴子。这就是凡夫众生,心的习性了。
    所以,修行者应当常常透过自心的观察,来训练自己,使自己的心,能安
    静下来,才能开展学习的脚步。

 26。种子者,譬取阴俱识。
    地界者,譬四识住。
    水界者,譬贪喜四取攀缘识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