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量理宝藏论+明性法师译 >

第8部分

量理宝藏论+明性法师译-第8部分

小说: 量理宝藏论+明性法师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测一切名言量之际,一切虚妄与否,皆随附刹那而生故,所依一切法无我亦如是。释量论云:‘我从彼缘生,是依无我见’获得转依之智后,一切刹那灭等等皆转化故,于一切相皆不可思议之谓,前已述及。


  寅三·断除观察有、无现相为不应理。

  识是‘有相’或‘无相’任一皆可,倘若说:真假相似,设立‘量’与‘非量’之理论相违?

  【义之现相是心识,现彼相外更无相,于熏习坚固与否,设立真假之理论】尽所有现相是识,彼识亦无成立外界之境,而且等同无境,然而依熏习力之方式,缘取‘一月’与‘白螺’等等安立正量,执持‘二月’与‘黄螺’等等熏习力不坚故,安立非量,应知我们所立宗之分析,他宗之解说于此不加畅述。

  【尽其承许外界义,乃至因谓所持境,若住于所知之内,境与有境皆不成】是为略摄之偈颂。



  第二章 详析能知之心


  丁二·抉择能知之觉识可分为三:戊一:唯‘识’之定义:

  【识之定义是觉性】

  某些人欲许了别境?不应理。境之定义─‘心之所了别’相揉杂,而类推之,若许彼定义,如天授象征父子之身份,相互观待故。(父或子)任一方皆不适用准则。复次自证识无境故。相反而言,转变成无识之定义,倘若认为自证识是实境?各自之‘境’与‘有境’相违。彼故叙述自证识是‘有境’之说是增益。


  戊二·识之分摄:

  【境等方式成诸多,识之方式唯自证】若(作业)以‘境’方式分析。则‘俱分别’与‘无分别’二境。以识体方式分析,则为‘颠倒’与‘不颠倒’二识。若趣入法方式分析之,如砍劈薪柴可分为 (1) 尚未趣入境 (2) 正进行趣入境 (3)已趣入境三阶段,依此以‘业’‘作者’‘所作’方式分析为三种。彼三种亦‘有境’之方式摄集,而成为唯一自证识。彼故,一切‘义自相’和一切‘识’摄集于自证识。


  戊三·抉择彼诸义分为二:

  己一·‘量’之定义于后面章节叙述之。

  己二·非量

  庚一,破斥他宗。庚二:立自宗。


  庚一·破斥他宗有二:

  辛一·简释破斥之共境:

  曾耳闻某些班智达云:共境无边际故,无法分类。西藏多数因明学家主张如前之说法。

  【伺意与未定现相,断决邪智与怀疑】


  辛二·破斥不应理部份有三:

  破斥不应理部份有三: 壬一·破斥伺意之体性。壬二未定现相之破斥。壬三:断决识之破斥。

  壬一·破斥伺意之体性

  壬一·破斥伺意之体性有二,癸一:因明前期之说法。癸二:破斥。


  癸一·因明前期说法有二:

  子一·定义:

  无观待于因相,确定相符合于前所未知之隐蔽义。


  子二·分类:

  若加以详析:丑一:无缘由之伺意,如旧泉井中有水之想法。丑二:颠倒缘由之伺意如烤焦之肉,引起蜜蜂群集决定有火。丑三:未定因之伺意。既不了知因三式,从‘所作性故’之因相,了知无常谓之。癸二:破斥有二:子一:总相破斥。子二:别相之破斥。


  子一·总相之破斥亦分为三:

  丑一·设立因相不应理:

  【伺意观待因与否,是唯誓立成犹疑】立量:唯‘伺意’为因相,观待因与否?若不须观待因相是单独誓立(宗)故。不可能确定声是无常。量决定论云:‘不适于观察对境,自我是怀疑之因故。从宗一方之辞,现见‘怀疑之义为不确定故,以其非直接能立故’。所谓‘无’字之辞意,倘若非唯一彼无,尽如知无诠说彼,尔时谓‘无’而了知。

  【若观待于其正因,无违越三相似因】设若伺意观待其正因。不超乎四种情况,以其‘有法’若因相不成立,则为不成立之相似因,若因相成立摄属唯同品有,则是正因,摄属于唯异品有则是相违因。若同时摄属同异二品,或不摄入同异二品是未定因。若问:如‘坑洞’有水何以故?不引述因相,曰:‘有’是单,独‘誓立’(宗)属于存疑范围如前述及。若是设立海边等不成立因相,宗无效用性,以其是不明了因相之故。不可能确立。若确立水渠等之因相。则是正因。若设立烟等因相,则为相违因。若引述前后取水为因相,则是未定因或不摄属于四种思维。非有了解隐蔽义之伺意。


  丑二·破斥极成过

  【具缘由之伺意二,若不摄三相似因,则相似因转成四】伺意若不摄集三能依之心识─‘不成’‘未定’‘相违’三相似因。所谓产生伺意之因相,可能转成第四相似因。

  【伺意若非相似因,可能转成第三量】伺意若不摄集于三相似因─能依之三心识,则非唯有(现比)二量,然若伺意之觉明确定存在谛实义。则‘伺意’转成第三量。

  【确定谛实且非量,比量亦转成非量】虽然明显确定谛实义,而且是非量,则比量亦转成非量,其理由类同。

  【决定且不除增益,能所害量为非量】若承许伺意确定是真实义,而且存在增益而不断除增益性,则转成非能害所害量。

  【确定真实有增益,能害所害体性故】之说法相违。彼故,若伺意确定谛实义且不剔除增益转成相违性,而证成第三种正量。倘若隐蔽义非比量,无论如何解析了知,亦不趣属量之名言?然则裸体外道主张:若不了知义自相,则虽然了知谛实义,亦不趣知量之名言,如此一来,比量亦转成非量?若谓:虽不了知自相,然悟知谛实义故成立正‘量之义’?云:虽无因相,然而了悟谛实义故,吾等佛弟子主张亦成立正量。曰:不相类同,虽然观察比量而无丝毫怀疑。若谓观察伺意(不剔除增益),而转成怀疑?若如是尽所有犹疑均转成为有余犹疑因,伺意则丧失势力。

  【虽然确定‘真’与‘假’,三心二意无相违】问虽无确定,然而思惟井泉内有水──是伺意,思惟井泉内无水是颠倒识,(有水无水)兼取二者则是犹疑。

  【若无确定伺意弱,若成二者犹疑遮】若不需要‘确定’,则丧失伺意之定义,假若思考‘有’或‘无’二者,而区分作‘伺意’或‘邪识’之解释,则获得‘犹疑’为非有。若谓确定各方(情势),彼虽谛实义,而且安置‘伺意’与‘邪识’二者同一境,而趣入其一,设立犹疑之名?质问之。谓于‘观察’,而未获得确定之猜测性,是智者们所作犹疑之定义。


  丑三:破斥与遮反类同

  【复次依真实伺意,颠倒伺意何非理】遮反汝之欲许颠倒伺意之定义,无观待于因,于前未了悟之隐蔽义确定有不相符义之说法,则将形成为何意义?

  【若许伺意失真义,不许前者非类同】此(真实伺意)若是谛实义,则伺意为非有,倘若‘颠倒伺意’不应理,则连同真实伺意性亦不应合理。

  【若立二者成犹疑,倘若可能灭定数】若设立‘有’、‘无’颠倒伺意二者故,而成为犹疑,则真实伺意亦类同存在(‘有’、‘无’真实伺意二者)。若欲许真实伺意颠倒伺意二者皆真实,于相违中可能转变成不颠倒义而成为六个非量,丧失前述设立五个非量之确定数目。

  【若是邪识则伺意,亦成为量相似故】彼心识若含摄邪妄识则伺意亦摄于正量中,若谓不依于‘经验’与‘因相’故,伺意为非量?无依于‘熏习之心’与‘相违因相’,则邪妄伺意亦不含摄于邪妄识,类似推测故。量决定论云:‘如是从不确定而转成确定谓之。’虽实有亦不成立,甚而‘实有之名言’为不合理之故谓之。了悟既存在,且‘无作’之实体性,与了悟‘无’,非有区别,以其无相信量之故。


  子二·别相之破斥有三:

  丑一·破斥无因

  【若无缘由之伺意,谛实一切成真实】既无缘由而且了知谛定义,犹如‘汝之位置底下有珠宝之猜测,一切皆成真实’上例之说法存疑之思惟,则‘无缘由’之伺意就丧失其谛实性。泉井有水亦非无坚实缘由之伺意,以其唯‘昔时现见水’作为原因之故。若谓彼缘由是未定因?以其未决定性之原因当成犹疑。


  丑二·破斥颠倒因:

  【倘若俱颠倒之因,是伺意。量论相违】此分为二:

  A未定伺意之过,以‘所闻性’作为因相,成立‘声无常’是不共不定因,以‘所量’作为因相,成立‘声无常’是实质之未定因。由‘天授之子’作为因相‘成立黑色’,是为真正有余之未定因等等,若依汝见,皆转成伺意,法称论师主张:摄属于犹疑之故。

  B不成之伺意过。以‘眼所见性’为因相,成立‘声无常’,亦转成伺意,若欲许之,从不成立‘声无常’,而了悟无生之说法相违。如‘宗无势三心二意。’谓之。


  丑三·破斥承许圣言量为伺意之说

  【由自他圣言了知,摄四觉类非伺意】若谓听闻圣教而产生之智慧是伺意?曰不应理。佛陀圣教具‘了义’‘不了义’二种。外道之圣言,具‘应理’‘非理’二种。譬如:四圣谛与二无我等若存在能立,则是正量。释量论云:‘可信语不欺,由总而比度,可信语不欺,由总虽不现,无位故此觉,亦说为比量,所取所舍性,及方便决定。要义无欺故,可比度其余。’洗涤与苦行净除诸罪等,存在妨害量故。(邪)妄识,由俱无能立妨害二量之圣教根本成立是犹疑。根本不成立是不了知性。释量论云:‘岂随此宗派,量不成义耶,故教与诸事,任何了达者,不成‘无不生’,彼能定何义,未遣诸相违,论义亦未显,计彼义谛实,娼妇以吵胜。’遮除趣入非量之圣教,而采用犹疑方式之说法不相违背。


  壬二·未定(现相)之破斥有二:

  未定(现相)之破斥有二:癸一·因明前期学家之说法。癸二·破斥彼说。


  癸一·前期学家之说法亦分为二:

  子一·定义:

  显现与增益不相违之义自相。

  子二:分类

  分类有三:A(缘持青色之根识,青色刹那间为未定现相原由)外境之相不清晰故,如刹那间之瓶子。B意不专注于外相,假若专心摄意于所缘相,如见色(之眼识)C已错乱之理由;蚌壳误为银片之际,如蚌壳之未定相谓之。


  癸二·破斥彼说有二:

  子一·总相破斥:

  【倘若现相未决定,是‘非量’。一切现量,转成非量。为遮除现量决定性之故】现量若适用彼未定现相之定义故,现量转成非量。释量论三千五百颂云:尔时,尽所有未决定,现量亦采取如是。’谓之,无论如何现量,皆为不确定,彼现量缘持任一现相,彼相亦非决定性。然则谓为何因?彼唯‘现相’故。分别识之方式:‘确定’与‘不确定’势之所趋,而非现量之‘缘持’与‘不缘持’二者。诸确定相则非如是,虽某一确定然而其余摄入未确定,‘缘持’相异性与‘不缘’持相异性谓之。然则若谓现量‘未决定’现量转成如何?彼现量已具错乱之原因故。是未定性。释量论云:‘由见色法同,蚌壳误为银,若不由乱缘,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