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大佛顶首愣严经卷一浅释 >

第17部分

大佛顶首愣严经卷一浅释-第17部分

小说: 大佛顶首愣严经卷一浅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佛说:我不是强令你,一定要执着此缘尘分别,不是你的心。但你于自己心中,详细研究推想,你所执吝之心,若能离开前尘,还有分别体性,那么这个就是你的真心了。

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

若你能分别之性,离开前尘而无自体,那么,它只是前尘分别影事,怎能叫做心呢!

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尘不是常住,不生灭的,若对尘而有分别心,不对尘而无分别心,则尘变灭时,你心亦应灭。那么你心,岂不同于龟毛兔角,只有其名,而无其体?龟生毛,兔有角,根本是没有的。既然没有心,那你将用谁的心,来修证无生法忍呢?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当世尊摧破妄识无体时,阿难和在座诸大众,都默然不能出声。大家都觉得若有所失,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行人,现前虽能修成九次第定。九次第定:即四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处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再加灭受想定,为九次第定。纵使证得这九次第定,仍未证得漏尽通而成阿罗汉圣果,皆因为执这生死妄想,误为自己的真实法心。好像你现在一样,虽然得到多闻,但终不能成正果。

阿难只得初果,还属小乘。要证到无漏,如大阿罗汉、大菩萨,才是圣果。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

阿难听后,悔恨自己把光阴错过,又感激佛的慈悲,指示真心,所以就再度悲泣流泪,五体投地叩头,然后长跪合掌向佛说:‘自从我跟随佛,发心出世俗家,我还依恃佛,是我亲堂兄,具足无上威德神通,因此常常心中在思想,不必自己去劳苦修行,佛一定会赐给我定力的。我不知佛之身心,和我之身心,是不能代替的。又失去我本有真心,错认识心为心,所以身虽出家,心终不得定力,就如富家子一样,不要父亲的财宝,情愿走出去做穷人。没有定力,就如穷子,因为不能承受佛之功德法财。’

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我今日才知道,虽然得到博学多闻,但如果不依教修行,知而不行,便和没有闻是一样的,全无用处。就好像有人,终日说食物美味,多么香多么甜,可是单说不食,终不能饱。

所谓:‘终日数他宝,自无半分钱,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自己不实实在在去修,是不会有受用的。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世尊,现在我等给二障所缠缚。二障:(一)烦恼障:属我执所起,如起贪嗔心,看不破,放不下,凡事都生执着,就是烦恼障。(二)所知障:属法执所起。知识太多,生出贡高我慢,自认为第一,觉得别人都比不上我,就是所知障。缠缚,即不得自由,不能解脱,皆由不知寂常心性,即寂静常明真心实性。现在惟愿如来,可怜我等贫穷孤露,指示启发妙明真心,使我等得开佛眼,智慧增长,早证圣果。

没有法宝叫作穷,无所栖处叫作露,即无以安心立命之处。亦可说,没有楞严定叫作穷,没有楞严法叫作露。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

前边如来从面门上放光,是表示破妄想心,现在从胸间卍字上放光,是显示真心。卍字表示,万德庄严,德行圆满。涌现出无量宝光,其光晃耀,有百千种颜色,不只照耀此娑婆世界,同时还周遍十方微尘普佛世界。这宝光在同一个时期内,又遍灌至十方所有诸佛宝刹,诸如来顶上,然后再从十方,回旋至阿难及诸大众顶上。

从胸卍字涌出宝光,是表示根本正智,能圆照法界。遍灌十方,诸如来顶,是表示上齐诸佛。旋至阿难及诸大众,表示下等众生,意思是这根本正智,亦即性净明体,是众生和佛都具有,没有欠,没有缺的。

佛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佛告阿难说:‘吾今为你建一大法幢,即佛顶首楞严王,可以摧伏邪妄。不但为你,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获妙’二字再连贯下句,即获妙净明心。妙微密性,即识精元明,人人本具,但因太微太密,所以不能自觉。性净明心,即清净圆明真心,本觉正智,个个本有。亦因妄识障蔽,不能发现,故需由佛指示,才能明白。亦如金矿,而经地质学家,探测开掘,才能发现。由佛指示,不只得到妙微密性,妙清净心,同时亦得到能辨邪正之清净智慧眼。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佛再问阿难:‘你现在先答复人,你见我之光明拳,为何有光明?又怎样能成拳?你用什么来看见的?’阿难说:‘从佛的全身来看,好像阎浮檀(阎浮檀梵语,译为胜金,须弥山南面有洲,多此檀树,果汁入水,沙石成金,此金一粒,置常金中,悉皆失色。又将此金方寸,放在暗室,其光照耀如白昼,故喻佛身金光如檀树,亦焰如宝山。)佛身清净,非爱欲所生,故有光明。我阿难实在是用眼观见,又世尊屈五轮指,示我等及大众,故有拳相。’

如来追问,见者是谁,要阿难悟见法性,见性成佛。阿难于识,虽知是妄,于见仍认属眼,不知眼根,乃是色法,为眼识所依,为见性所托,故能见并不是眼也。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

佛告阿难:‘我今不与你谈玄说妙,但老老实实告诉你,关于法如果不明白的时候,就要用譬喻。尤其对于一切有智慧的人,更需要用譬喻,才能得到开悟。’

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

阿难,好像我之拳,若无我手就不能成拳。如果没有你的眼,亦不能成见。所以用你眼根之见来比喻我之拳相,这种道理是否相同呢?

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阿难说:‘世尊,这是对的。既然没有我的眼睛,便不能成见,故以我的眼根所成见,来比喻如来的所成拳,就事相,就义理,这比喻是相同类似的。’

阿难仍然是俗人见解,还不明白见不属眼之理。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

佛告阿难:‘你说这是相同,但义理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因为无手之人,但没有拳,但无眼之人,并不是能见之体全无。’

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这是什么缘故呢?你若不信,可试于路途中,询问盲眼之人:你看见什么?那些盲人,必回答你:我现在眼前,只见黑暗,除暗之外,便无其他的物可见。用这些道义来推测观察,就知道眼前尘境,自有一番暗尘,这暗尘盲人亦能看见,所以证明能见之体性,是没有亏损的。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

阿难说:那些盲人眼前,一无所见,只是见暗境,何以说能看见呢?

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

世人皆知道,见明就是能见,见暗只是黑暗,不能叫做能见。所以佛再问阿难:‘那些盲人没有眼睛,故只能看见黑暗,但如果和有眼睛的人,同处在暗室里,有眼人亦看见黑暗,那么这二种黑境,是否有分别呢?’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

阿难答:‘是的,世尊,这些处在黑暗中的人,虽有眼睛,亦只能看见黑暗,所以和那些没有眼睛的盲人,只能见暗,这两种黑暗,应该是没有什么不一样的。’

照这种道理来推测,我明白见性显然自有离尘之体,全不因尘而见,应该是明来见明,暗来见暗,明暗虽不同,但见性是无阻碍的。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

阿难,如果无眼的人,所见完全是黑暗,忽然得回眼力,便可以看见,眼前种种景色,一般人都以为这叫做眼见。但如果有眼睛的人,处在黑暗里,只是见黑,忽然得到灯光,就能看见现前种种景色——这样是否可以说是灯见呢?

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

如果说是灯看见,那么灯既然能看见,就不应该叫做灯。既叫作灯,自然不能看见。又如果一定要说灯能见,那是灯的观见,与你有何关系,根本不关你的事啊!

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因此应该知道,这只是借灯光来显色,所以在光明中,能看见的是眼而不是灯。但眼睛只能照显色相,并不具有能见能分别的知觉功能。能见能分别的知觉,只是心性自体的功能,并不是眼睛之本质。

如来十番显见,七处征心现在这是第一番显见。证明我们的见性功能,是在心不在眼。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阿难虽然得闻如来反复譬喻,和在座诸大众,似乎有点明白,所以静默不敢再开口,但心里还不大了悟,依然希望如来,慈悲法音,再宣说指示,见性是心之意。于是他和大众再合掌恭敬,一心诚意,来听佛慈悲教诲。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那时候,世尊伸开他的柔软如兜罗绵、缦网相金光的手,并把五轮指张开,向阿难及在会诸大众说:‘我当初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开悟证果之后,即往鹿野苑。’(亦叫鹿园,在波罗奈国境。)鹿园不是小地方,而是一个大地方,为帝皇养鹿之园。它的因缘如下:

在无量劫前,释迦佛为修菩萨道,现畜生身变为鹿王,管理五百支鹿。提婆达多,亦为鹿王,也管理五百支鹿。当时适有国王,带了很多兵士游猎,各持利器,把山上的野兽都围在一起。释迦鹿王见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