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465-伤寒明理论 >

第3部分

465-伤寒明理论-第3部分

小说: 465-伤寒明理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则有吐下之殊。若下后心下满者。又有结胸痞气之别。经曰。病患手足厥冷。脉 
乍紧。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又曰。脉浮而大。 
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攻之。兹二者。为不经汗下而 
心下满者。或吐之。或下之。看其邪气之高下。高者则因而越之。下者则因而竭之。 
要在泄其邪也。至于阳明病。虽心下硬满。又未可攻。经曰。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 
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是邪气自表传里。至于心下留结为实者。 
则不可下。乃吐之可也。若未全为实者。则不可下。故有此戒也。又邪气在表。未应 
下而强下之。邪气乘虚结于心下。实者硬满而痛为结胸。虚者满而不痛为虚痞。 
经曰。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 
己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 
也。但满而不痛者。此为虚痞。盖实邪留结。则为硬为痛。虚邪留滞。则但满而不硬 
痛也。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明其邪实可知矣。 
脉浮而紧。而反下之。邪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明其邪虚可知矣。病 
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表邪未罢。医反下 
之。胃中空虚。客气动隔。阳气内陷。心中因硬。则为结胸。须陷胸汤丸攻之可也。伤 
寒中风。医反下之。心下痞硬而满。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而复下之。其痞益甚。此 
非结热。但以胃中空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须诸泻心汤散可也。二者俱是心下 
满硬。一为虚。一为实。凡投汤者大须详审。结胸虽为实邪。众皆共知。当用陷胸汤 
丸下之。或脉浮大者。则不可下。下之则死。即是犹带表邪。未全结实。下之重虚其 
里。邪深结则死。设或结胸形证悉具。而加之烦躁者。又为不治之疾。药之所以能 
胜邪者。必待胃气施布。药力始能温。汗吐下之。以逐其邪气。邪气胜。胃气绝者。汤 
药纵下胃气不能施布。虽神丹其何能为效也。 

卷上
腹满
属性:伤寒腹满。何以明之。腹满者。俗谓之肚胀是也。华佗曰。伤寒一日在皮。二日在肤 
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入胃谓入腑也。是在腹也。犹未全入里 
者。虽腹满为里证。故亦有浅深之别。经曰。表已解而内不消。非大满犹生寒热。则 
病不除。是其未全入腑。若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自可除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 
谓之邪气已入腑也。伤寒邪入腹。是里证已深。故腹满乃可下之者多矣。如经曰。 
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发汗不解。腹满痛者 
急下之。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 
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少阴病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诸如此者。皆为里证 
是也。虽曰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去之。然腹满不减者。则为实也。若腹满时减者。又为虚也。则不可下。经曰。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金匮要略曰。腹满时减复如故。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和之。盖虚气留滞。亦为之 
胀。但比之实者。不至坚痛也。大抵腹满属太阴证也。阳热为邪者。则腹满而咽干。阴寒为邪者。则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太阴者脾土也。治中央。故专主腹满之候。 
又发汗吐下之后。因而成腹满者。皆邪气乘虚内客为之。而所主又各不同。经曰。 
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伤寒吐后腹胀满者。调胃承气汤主之。伤寒下后。心烦腹胀满。卧 
起不安者。栀子浓朴汤主之。三者有当温者。 
有当下者。有当吐者。何邪气不一也。且发汗后腹满当温之。邪气在表。因发散则 
邪去。胃为津液之主。发汗亡阳。则胃气虚而不能敷布。诸气壅滞。而为胀满。是当 
温散可也。吐后腹满可下之。邪气在胸者。则可吐之。吐之邪去则安。若吐后邪气 
不去。加之腹胀满者。是胸中之邪。下传入胃。壅而为实。故生胀满。当须下之可也。 
下后腹满可吐者。邪气在表。未传入腑。而妄下之。邪自表乘虚而入。郁于胸中。而 
为虚烦。气上下不得通利者。腹为之满。故当吐之可也。凡为医者。要识邪气所起 
所在。审其所起。知邪气之由来。观其所在。知邪气之虚实。发汗吐下之不瘥。温补 
针艾之适当。则十全之功。自可得也。 

卷上
少腹满
属性:伤寒少腹满者。何以明之。少腹满者。脐下满是也。少腹者。下焦所治。难经曰。下焦 
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其治在脐下。邪气自上而下。至于下焦。结而不利。故 
少腹满也。胸中满。心下满。皆气尔。即无物也。及腹满者。又有燥屎为之者。至于少 
腹满者。非止气也。必有物聚于此。而为之满尔。所以然者。身半以上。同天之阳。清 
阳归之。身半以下。同地之阴。浊阴归之。清者在上。而浊者在下。内经谓清阳出上 
窍。浊阴出下窍。当出不出。积而为满。是在上而满者气也。在下而满者物也。所谓 
物者。溺与血尔。邪气聚于下焦。则津液不得通。血气不得行。或溺或血。留滞于下。 
是生胀满。而硬痛也。若从心下至少腹。皆硬满而痛者。是邪实也。须大陷胸汤下 
之。若但少腹硬满而痛。小便利者。则是蓄血之症。小便不利者。则是溺涩之症。经 
曰。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又曰。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 
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症谛也。其小便利而少腹满者。为太阳随经。瘀血在里。 
太阳自入腑者也。经曰。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未 
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桃仁承气汤主之。是 
少腹硬满。为物聚于下可知矣。渗之利之。参酌随宜。可为上工。 

卷上
烦热
属性:伤寒烦热。何以明之。烦者热也。与发热若同而异也。发热者。怫怫然发于肌表。有 
时而已者是也。烦者为烦而热。无时而歇者是也。二者均是表热。而烦热为热所 
烦。非若发热而时发时止也。故谓之烦热。经曰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曰。发汗已 
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再与桂枝汤。又曰。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 
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即此观之。烦为表热明矣。故又有烦疼。即是热疼。又有烦渴。 
即是热渴也。以烦为热。又何疑焉。至于胸中烦。心中烦。内虚烦。须皆以烦为热。设 
伤寒至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与脉和大烦。 
目重睑内际黄者。又皆为欲解。所以言大烦者。以肌表大热。则是邪热欲去。泄达 
于外也。故为欲解。内经曰。谨熟阴阳。以意调之。 

卷上
虚烦
属性:伤寒虚烦。何以明之。虚烦者。心中郁郁而烦也。有胸中烦。有心中烦。有虚烦。诸如 
此者。皆热也。若止云烦者。表热也。及其邪热传里。故有胸中烦。心中烦。虚烦之别。 
三者要在观其热所从来。审其虚实而治。为不同也。如不经发汗吐下而烦者。则 
是传经之热。不作膈实者。但多和解而已。故经曰。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者。 
小柴胡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少阴病。胸满 
心烦者。猪肤汤主之。是皆利解而彻热者也。若因吐下发汗后而烦者。则是内陷 
之烦。但多涌吐而已。发汗吐下后。虚剧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者。 
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心烦 
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浓朴汤主之。丸药大下后。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 
主之。是皆取其吐而涌其热者也。虚烦之状。心中温温然欲吐。愦愦然无奈。欲呕 
不呕。扰扰乱乱。是名烦也。非吐则不能已。经曰。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 
烦也。宜栀子豉汤。脉乍结。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瓜蒂散。二者症均 
是烦也。药均是吐也。而又轻重之不同。吐下发汗后。邪气乘虚而入为烦者。则谓 
之虚烦。与栀子豉汤。则是吐剂之轻者。不因吐下发汗后。邪气结于胸中。则为膈 
实。与瓜蒂散。则是吐剂之重者。又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则是烦之实者也。与 
调胃承气汤下之。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则是烦之虚者也。与小建中汤补 
之。烦为热也。悸而复烦为虚者。以悸为虚。悸甚而烦。故为虚也。少阳之邪入腑者。 
烦而悸。则为热也。大抵先烦而悸者。是为热也。先悸而烦者。是为虚也。内经曰。治 
病必先求其本。诚哉是言也。 

卷上
烦躁
属性:伤寒烦躁。何以明之。烦为扰扰而烦。躁为愤躁之躁。合而言之。烦躁为热也。析而 
分之。烦也躁也。有阴阳之别焉。烦、阳也。躁、阴也。烦为热之轻者。躁为热之甚者。经 
有烦疼、烦满、烦渴、虚烦。皆以烦为热也。有不烦而燥者。为怫怫然便作躁闷。此为 
阴盛隔阳也。虽大躁欲于泥水中卧。但饮水不得入口者是矣。所谓烦躁者。谓先 
烦渐至躁也。所谓躁烦者。谓先发躁而迤逦复烦者也。烦躁之由。又为不同。有邪 
气在表而烦躁者。有邪气在里而烦躁者。有因火劫而烦躁者。有阳虚而烦躁者。 
有阴盛而烦躁者。皆不同也。经曰。当汗不汗。其人烦躁。太阳中风。脉浮而紧。不汗 
出而烦躁。大青龙汤主之者。是邪气在表而烦躁者也。病患不大便五六日。绕脐 
痛。烦躁。发作有时。此有燥屎也。是邪气在里而烦躁者也。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 
汗。其人必躁。太阳病二日反躁。火熨其背。令人大汗出。大热入胃。躁烦者。火劫令 
烦躁者也。阳微发汗。躁不得眠。与之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 
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者。及发汗若下之病。仍不 
去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者。阳虚烦躁者也。少阴病。吐利手足冷。烦躁欲死者。 
吴茱萸汤主之者。阴盛而烦躁者也。诸如此者。症之常也。非逆也。设或结胸症悉 
具。烦躁者死。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少阴病。 
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少阴病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 
者死。是数者。又皆为不治之症。呜呼。烦躁为常有之疾。复有诸不治之症。临病者 
之侧。又当熟审焉。 

卷上

属性:伤寒懊 。何以明之。懊者懊恼之懊。 者郁闷之貌。即心中懊懊恼恼。烦烦 。 
郁郁然不舒畅。愤愤然无奈。比之烦闷而甚者。懊 也。由下后表中阳邪乘虚内 
陷。郁而不发。结伏于胸心之间。故如是也。经曰。表未解。医反下之。胃中空虚。客气 
动膈。心中懊 。又曰。下之益烦。心中懊 如饥。即是阳气内陷。为诸懊 也。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