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佛性论 的研究 >

第1部分

佛性论 的研究-第1部分

小说: 佛性论 的研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釋恒清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中印佛學泛論

─傅偉勳教授六十大壽祝壽論文集

耍恢骶帲1993。11出版)
頁 45…100







                               45頁

            印度佛教闡揚真常系如來藏思想的經論,除了主流的三
        經一論 (裕1)之外,《佛性論》是很重要的典籍。有關《佛
        性論》的著者和譯者,宋、元、明版大藏經,都是說「天親
        菩薩說,陳三藏法師真諦譯」。《佛性論》既無梵本,亦無
        藏譯本存在。關於此論譯出的地點和年代,諸經錄記載不多
        。武邑尚邦的《佛性論研究》中,推斷譯出的年代大約在西
        元五五八年左右(裕2) 。而宇井伯壽則推測在五五七年至五
        六九年之間(裕3)。

              傳統上中佛教一直認為《佛性論》的作者是天親菩薩
        (又名世親, Vasubandhu),但是有些現代佛教學者則對此
        說存疑(裕4)。高崎直
        ────────────
        (裕1)真常思想的三經一論是:(1)《如來藏經》,(2)《不
             增不滅經》,(3)《勝鬘夫人經》,(4)《寶性論》。
             另外,《大般涅槃經》、《大乘起信論》等也是有關
             佛性論的重要經典。
        (裕2)武邑尚邦的推測,乃依據《開元釋教錄》卷七,記載
             《佛性論》是陳代譯出,陳代始於西元五五七年。再
             者,與如來藏思想係密切,而且也是真諦譯出的《無
             上依經》,據《歷代三寶記》卷九,乃譯於「永定二
             年南康淨土寺」。永定二年即五五八年。因此,武邑
             尚邦認為《佛性論》即在五五八年前後完成的。 (參
             閱武邑尚邦,《佛性論研究》,百華苑,1977,頁6)。
        (裕3)宇井伯壽,《寶性論研究》;岩波書局;1959。
        (裕4)這些學者包括高崎直道、印順等。印順在《如來藏之
             研究》中說:「《佛性論》。。。。。。傳為世親造,恐未
             必是。」(《如來藏之研究》頁8。)


                           46頁

        道和Hattori均認為《佛性論》的真正作者是真諦
        (‘Paramartha‘)。其理由是《佛性論》的內容,與《寶性論
        》有很多雷同的地方。以真諦熟知《寶性論》的程度而言,
        很有可能《佛性論》是他參照《寶性論》而寫成。再者,《
        佛性論》曾多處引用含如來藏思想的《無上依經》。此經唯
        有中譯本,譯者又是真諦,而且內容也與《寶性論》關係密
        切。以上高崎直道等所舉的理由,只能說是真諦造《佛性論
        》的旁證。要確定其推斷,恐怕還須要更有力的證據方可成
        立。

            真諦之所以被認為可能是《佛性論》的作者,其來有自
        。真諦學的特色在於融合如來藏說和瑜伽學(‘Yogacara‘)的
        阿賴耶說。他常在其翻譯的瑜伽典籍中,加入如來藏思想的
        字句。例如,在他翻譯世親造的《攝大乘論釋》,如與玄奘
        譯本,或藏本相比較,就可發現真諦確實隨自己意思引入如
        來藏說(裕5) 。而《佛性論》中「顯體分」,也可以清楚地
        看出其作者是以「三自性」、「三無性」等瑜伽學理論來解
        說、比對如來藏學。再者,《大乘起信論》也是一無梵文原
        典、真諦譯的含有會通如來藏和瑜伽思想的重要論。以上種
        種難免令人覺得真諦為了闡揚如來藏和瑜伽的融合思想,可
        能是這些典籍的作者。不過,《佛性論》之中有十七處「釋
        曰」、「記曰」,以裕Ы獗疚模ㄔ'6)。如果真諦是《佛性論》
        的作者的話,不會有「釋曰」、「記曰」的情況出現。較有
        可能的是真諦在翻譯的過程中,加入自己對論文的裕Ы猓
        有「釋曰」等的字樣出現。

            《歷代三寶記》中除了記載真諦的譯作之外,亦記有真
        諦自己的
        ────────────
        (裕5)例如,真諦在《攝大乘論釋》對阿賴耶識的說明,加
             入自己的解說:「此即此阿黎耶識;界,以解為性。
             此界有五義。」真諦試圖將阿賴耶始的「界」是以此
             「解」為性。
        (裕6)參閱武邑尚邦,《佛性論研究》,頁7~38。


                             47頁


        著述二部:《無上依經疏》四卷,《佛性義》三卷,可惜的
        是二者均已佚失。《佛性義》可能是《佛性論》的注疏,而
        現存《佛性論》中的「釋曰」、「記曰」,很有可能是出自
        真諦的《佛性義》。總之,到目前為止,有關《佛性論》的
        作者是否為真諦,尚無定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真諦與《
        佛性論》關係密切。

            佛性思想是中國佛教的中心思想。佛性的意義、普遍性
        (是否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成佛的實邸^程等,都是中國佛
        教自古以來所探討的問睿!斗鹦哉摗芬虼擞邢喈數闹匾
        。歷代祖師在辯證佛性問睿龝r,也常常引用此論。例如,唐
        朝臁疂櫯c神泰論辯「眾生皆有佛性」時,就曾引用《佛性論
        》中的「三因佛性」說(裕7) 。歷代祖師亦有《佛性論》的
        注疏,但是現在僅存日僧賢洲的《佛性論節義》(裕8)。

            《佛性論》內容最大的特點,在於它是融入了瑜伽學的
        如來藏說,這跟它的作者無論是世親或真諦的學派背景有關
        。不過,它的中心思想還是循正統如來藏學。綜觀全論,《
        佛性論》有下列的思想重點(裕9):

              (1) 超越空性,從肯定的進路強眨X的極內涵。
              (2) 引入瑜伽系三自性、三無性、轉依等概念,以會
        通佛性的意義和實現。
              (3) 佛性論建立在不二真如的形上架構,有別於神我
        的一元論。
              (4)佛性非凝然的本體存在。佛性的體證是佛法實邸
        過程的圓成。
        ────────────
        (裕7)請參閱本書第五章。
        (裕8)賢洲的《佛性論節義》全文登於武邑尚邦《佛性論研
             究》一書後面的附錄中。另外,唐辯空、惠證、誓空
             、神泰亦曾有裕瑁沿А
        (裕9) Sallie King; Buddha Natur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1; p。27。


                              48頁

              (5)基於佛性普遍性存在的理論,對人性,基至於其
        他一切眾生,特肯定樂觀的看法。

            以下將依上述《佛性論》的理論特點詳加討論。

        一、佛性說的意趣和辯正

            「佛性」一詞現已被視為「如來藏」的同義詞。如來藏
        (‘Tathagatagarbha‘)是如來(‘tathagata‘)和藏(garbha)的
        眩献帧H鐏碛趾小溉缛ァ梗ā畉atha…gata‘);和「如來」
        (‘tatha…agata‘)兩個意義。前者意指修「如」實法而「去
        」(由生死去涅槃),後者指乘「如」實法而「來」(由涅槃
        來生死)。「藏」(garbha)亦有二義:?胎(兒)藏(embryo)
        ,?母胎(womb)。因此,如來藏可以意謂?如來的母胎
        (womb of the ‘Tathagata‘),或?胎兒如來(embryonic
        ‘Tathagata‘)。前者象徵如來的「因性」,後者象徵如來的
        「果性」。佛性與如來藏意義相通,但佛性並不是譯自如來
        藏(‘Tathagatagarbha‘),‘buddhata‘,或者buddhatva。根
        據學者對照有佛性一詞的梵文原典,發現「佛性」是譯自
        ‘buddhadhatu‘(佛界)。(裕10)‘Buddhadhatu‘含有二義:(1)
        佛之體性──the nature (‘dhatu‘=‘dhamata‘,界=法性)
        of the Buddha, (2)佛之因性──the cause
        (‘dhatu‘=hetu,界=因) of the Buddha。以前者而言,佛
        性是眾生之能成佛的先天性依據,而後
        ────────────
       (裕10) ‘buddhata‘; buddhatva的中文意思是佛性,但是當
             做專有名詞的「佛性」卻不一定譯自‘buddhata‘或
             buddhatva。參閱Takasaki Jikido,〃‘Dharmata‘;
            ‘Dharmadhatu‘; ‘Dharmakaya‘ and
            ‘Buddhadhatu‘Structure of the Ultimate Value
            in ‘Mahayana‘ Buddhism〃; I ndogaku
            Bukkyogakukenkyo; Vol。 14; March; 1966; pp。 78~
            94。 篠田正成,「佛性」???原語,《印度學佛教學
            研究》,卷一一,1963,頁223~226。


                             49頁

        者是眾生能真正成佛的動力。這也就是《佛性論》中所說的
        三因佛性。其意義留待下節討論。

            《佛性論》內容分成四分:「緣起分」,「破執分」,
        「顯體分」,「辯相分」。以佛性為中心議睿摹斗鹦哉摗
        作者,並洠в兄苯恿水數匾浴负沃^佛性」作為論文的開始,
        而是首先探討「佛陀為什麼要說佛性」(佛何因緣說於佛性)
        ,接著在「破執分」中就外道、小乘、大乘執空見者對佛性
        的偏執加以評破。論主之所以採取如此的進路有二個原因。
        第一:由於佛性思想含有非常強烈的肯定義涵,佛性常被铡
        解成有神我色彩的實體性存在。《佛性論》作者因此不先論
        述佛性「是」什麼,而先澄清佛性「不是」什麼,然後再在
        這個基礎上建立正確的佛性意義。第二:《佛性論》作者認
        為佛性不是靜態的形而上本體。他強眨鹦允莿討B的修行歷
        程和圓成,因此,他先說明佛陀教示佛性的意趣,以突顯佛
        性在宗教實邸徒饷撜摚╯oteriology)上的重要性。

            佛陀為何說佛性呢?《佛性論》說佛陀為使眾生去除五
        種過失、生五種功德而說眾生皆有佛性(裕11)。除五過失是
        :

            (1)為令眾生離下劣心

            有眾生不知自身本具佛性,必當成佛,而對自己生下劣
        想,不肯發菩提心。佛陀說眾生皆有佛性,能使這些眾生遠
        離下劣心和自卑感,生起自信心。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