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佛性论 的研究 >

第10部分

佛性论 的研究-第10部分

小说: 佛性论 的研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0頁


        這就是真諦譯《攝大乘論釋》中所說的:

              真身即真如及正說法,正說法從真如法流出,名正說
              身。此二名法身,此法最甚難可通達,非下位人境界
              。(裕92)

        正說法身又分深妙和麤湣K^深妙者,乃是為大乘諸菩薩
        而說的甚深微妙法藏,而麤溦呤菓巳酥鶛C演說的種
        種三藏十二部法門。深妙正說法身,以真如一味故,取蜂蜜
        為譬,麤溦f法身顯真俗種種意味,故以糠中米為喻。此
        三法身遍滿攝藏一切眾生,故說一切眾生即法身。

            如如(真如)有三特性,以金墮不淨為喻:

                    ┌─1。性無變異──自性如(無變異)──金自性不變
                    │
            如如──┼─2。功德無窮──功德如(無增減)──金功德無窮
                    │
                    └─3。清淨無二──清淨如(無染污)──金自性清淨

        由於真如的自性如、功德如、清淨如三種特性,於「前後際
        無變異」,故如來法身自性清淨與眾生清淨無二等差別。

            法身和如如之外,第三種如來自性是佛性,佛性有「住
        自性性」和「引出性」二種,諸佛三身由此二性得以成就。
        佛性的住自性性因為有「最難得」、「清淨無垢」、「威神
        無窮」、「莊嚴世間功德」、「最勝」、「八世法中無變異
        」(裕93)等六種特點,而且有耄Р匦员居幸馕叮室缘刂
        寶為喻。

            引出性佛性指「從初發意至金剛心,此中佛性名為引出
        」,能引
        ──────
        (裕92)《攝大乘論釋》卷一五(《大正藏》卷三一,頁268)。
        (裕93)八種世法是利、衰、稱、譏、毀、譽、樂、苦。


                                91頁

        出闡提位、外道位、聲聞位、獨覺位、菩薩無明住地位等五
        位眾生趣向佛果。因為此性能破煩惱顯淨體,故以菴羅樹芽
        能生大樹為譬。從住自性佛性可得法身,而引出性佛性則得
        應身和化身。(裕94)值得注意的是在《佛性論》「顯體分
        」三因品第一中,提到佛性三因中「應得因」有三性,即住
        自性性、引出性、至得性。住自性性謂道前凡夫,引出性謂
        從初發心至有學拢唬恋眯哉咧笩o學拢弧5谴颂幗忉
        佛性時,卻只提到住自性性,和引出性,而未提及至得性,
        而且,三因品將住自性性比屬為凡夫位,此處則比對法身,
        兩者說法顯有出入,不過前者約因位的作用而言,而後者則
        側重在果位的顯現。由於如來藏思想強眨蚬恢斜举|上無
        變異,故二種說法只有重點的不同,而無實伲牟顒e。


            《佛性論》作者在「無相分」的「無變異品」中廣說法
        身的意義。作者的目的無非是要再三強眨ㄉ韥K非代表如神
        我之類的形而上主體,而是傳統佛教行證的圓滿顯現。《論
        》中以五相、五功德、五義等以詮釋法身在解脫論上的特性
        ,同時排除其在形而上主體性的含義。五相的第一相是「無
        為相」,「離生老病死等四相過失」。法身是無為的,洠в
        生老病死等的有為相,但這並非說法身是永恆不變的神我。
        如《寶性論》解釋說「法身離意生身,故不生,恆不退轉,
        故不死,無煩惱習故不病,無有漏行故不老」。(裕95)總
        之,無為相是指法身永滅煩惱、功德圓滿的境界。

            第二相為「無一異相」是指真諦與俗諦的不一不異。《
        論》曰:
        ───────
        (裕94)此說與《寶性論》「無量煩惱所纏品」所說相同。偈
              曰:
              「佛性有三種,一者如地藏,二者如樹果,無始世界
              來,自性清淨心,修行無上道,依二種佛性,得出三
              種身。」(《大正藏》卷三一,頁839上)。
        (裕95)《寶性論》卷四(《大正藏》卷三一,頁842上)。

                                92頁



              若真與俗一,凡人見俗,則應通真。若通真者應是拢
              人。以不見真故,故知不一。若言異者,拢艘娝撞
              應通真,若不通真即是凡夫。以拢艘姽剩坏脼楫
              ,是故不一不異。(裕96)

            「無一異相」表顯在法身境界中,真如與凡俗世界的融
        合。真俗不一,否則凡人即拢耍瑫r真俗不異,因為真能
        通俗,俗能達真。二諦不二的理論有極重要的解脫論含義。
        真俗不一,因此修證和解脫乃為必需。真俗不異,則修證和
        解脫乃屬可能。

            第三相是「離二邊相」,法身能超越六種二邊,故能隨
        順六種中道。第一種邊見是「執可滅滅」:若謂「一切諸法
        畢竟可滅,是名一邊,畢竟滅盡是名為空,復是一邊」。(
        裕97)前者是指铡J諸法有真實的存在,故畢竟可滅。後者
        認為涅槃是畢竟空無「滅」盡的世界。為離此二邊偏執,佛
        說諸法不有,非可滅,諸法不無,非不滅。非滅非不滅,是
        名中道,這亦是說生滅門中一切染淨法無自性不異真如,故
        不待滅,而在真如門中,真如空不礙緣有,非畢竟滅盡。

            第二種邊見是執可畏畏,「可畏」者,對分別性所起之
        身心世界,執為實苦,而生怖畏。「畏」者,對依他起的諸
        法,執有實苦而有怖畏。第三「可執」「執」二邊者,指分
        別可執與所執為實有,離此二邊,即是中道。第四邊見是「
        邪正二邊」。「正者通達位中真實觀行分別為正,未通達前
        分別為邪」。(裕98)當無分別智生時,則邪正分別泯滅,
        才能契入中道。

            第五種邊見是「有作無作」。此二邊見與修證解脫關係
        尤為密
        ──────
        (裕96)《佛性論》卷四(《大正藏》卷三一,頁809上)。
        (裕97) 同上。
        (裕98) 《佛性論》卷四(《大正藏》卷三一,頁809下)。


                            93頁

        切。所謂「有作」是執言欲修智慧,必先作意,然後事成,
        「無作」是執言「智慧無事無能。由解惑相對,由解惑相對
        ,由解生故,惑自然滅,非解除故,說智慧無事無能」。(
        裕99)其實,不僅修智慧,任何種修持均不可執有作或無作
        的邊見,《佛性論》作者舉《實積經》的油燈喻智慧離有作
        無作二邊。譬如燃燈,光明一現,黑暗即滅,但燈光雖不作
        意言能滅暗,暗確由燈光而滅。因此,燈光雖不作意,並非
        無事能。智慧亦爾,雖不作意其能滅惑,惑確由智生而滅。
        故知智慧非「無事無能」,但是若「作意」智慧能滅惑是名
        增益,落入有作一邊,若說無明自滅不由智慧是名損減,落
        入無作一邊,必須離此二邊,才能契入中道。總之,一個佛
        教徒在修行的過程中,既不可「作意」自已在修行而落入有
        作(修)的邊見,也不可「作意」一切修行法門緣起無我性
        ,因此無行可修,而落入無作(修)的一邊。當超越二邊見
        時,即是中道,也是佛性法身實邸娴娘@現。

            第六個邊見是「不生同生」二邊,「不生」指執解脫道
        永不生。因為煩惱恆起礙道,未來亦爾。「同生」謂諸煩惱
        無始來即存在著,若對治道與煩惱同時生起者,才可滅惑。
        若對治道比惑後生,則此道力弱不能滅惑,永不解脫。這兩
        者邊見都是障礙修道解脫的錯铡畧讨!秾毞e經》又有一燈
        喻破此二邊見,譬如千年暗室,若燃燈,千年黑暗自滅。同
        樣的,煩惱與業雖從無始來存在於眾生相續中,若能一念正
        思惟,久劫煩惱皆自滅。因此,解脫道不會永「不生」也不
        必與煩惱「同生」才能滅惑。以上六種邊見,若能遠離,則
        顯六種中道。「離邊見」入中道是法身的第三個特性。

            法身五相的第四相是「離障相」,障有三種:(1)煩惱
        障,離此障可得慧解脫(prajna…vimukta)羅漢果。(2)禪
        定障,離此障可得
        ──────
        (裕99)《佛性論》卷四(《大正藏》卷三一,頁809下)。


                               94頁

        俱解脫(ubhayato…vimukta)羅漢果或障,離此障,得成如
        障,離此障,得成如來正覺。法身第五相是法界清淨相。《
        佛性論》以金、水、空、覺四譬比喻法界的清淨,如說:「
        因本清淨如金,淨體清潔如水,常德無壞如空,我義無著如
        覺。」(裕100)前二約空如來藏,後二約不空如來藏而言,
        以顯法身自性清淨和果德業用圓滿。總結而言,法身的「無
        為相」顯法身常住,「無別異相」顯真實義,「離二邊相」
        顯法身的拢蔷辰纾鸽x一切障相」顯法身功德無諸染污,
        「法界清淨相」顯究竟圓成。

            如來應身有大般若、大禪定、大慈悲三德。無分別是大
        般若的體相,無作意是大禪定體相,而大慈悲以能拔苦與樂
        為其體相。化身是以大悲為本,禪定為變現,般若則能令眾
        生厭怖眾苦,欣樂拢溃瑨沃T執著,信樂大乘等等。總之,
        三身以十種因緣,「恆能生起世間利益等事,故說常住。」
        (裕101)

            《佛性論》作者最後再次強眨ㄉ矸鹦郧搬犭H無變異的
        常住,《論》曰:

              法身非本無今有,本有今無,雖行三世,非三世法。
              何以故?此是本有,非始今有,過三世法,名是常。
              (裕102)

            由於一再強眨ㄉ淼某W×x,論主惟恐讀者铡夥ㄉ矸
        性為有我論,故再自問:佛說一切法空,何以又說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法身常
        ──────
        (裕100)《佛性論》卷四(《大正藏》卷三一,頁810上…中)
        (裕101)三身常住義的十種因緣是:(1)因緣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