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佛性论 的研究 >

第2部分

佛性论 的研究-第2部分

小说: 佛性论 的研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不肯發菩提心。佛陀說眾生皆有佛性,能使這些眾生遠
        離下劣心和自卑感,生起自信心。

            (2)為離慢下品人
        ────────────
        (裕11)《佛性論》卷一(《大正藏》卷三一,頁787上)。《
              寶性論》的「為何義說」品亦舉同樣的五過失。《無
              上依經》中亦言「自性清淨客塵煩惱」的道理可生五
              德:(1)尊眾生心,(2)恭敬大師心,(3)般若,(4)闍
              那, (5)大悲心。


                                50頁

            有些人曾聽聞佛說眾生有佛性後,能發菩提心,卻自認
        自己能發心,而他人不能,因而生起輕心。為對治這些高慢
        心重的人,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3)為離虛妄執

            眾生有二種「虛妄執」過失:(1)本無,(2)客(裕12)。
        「本無」者謂在如如理中,本無人我,而作人我執,此執本
        無。若執人我則起無明,無明起業,業則起果報。其實此三
        者本無,故謂虛妄執。所謂「客」者,指有為法,皆念念滅
        ,初剎那為舊,次剎那為客,即起即謝。若於其中起實有想
        ,即是虛妄執。為去除此執,佛陀說佛性。但是,為何說佛
        性能去除性屬本無和客塵的虛妄執呢?因為「佛性者,即是
        人法二空所顯真如。」(裕13)

            此句話是《佛性論》詮釋佛性最重要的宣示。作者很明
        確指出佛性不是具自性的本體存有,而是徹證人(我)空和法
        空之後所顯的真如。在二空所顯的真如中無能所,自然亦無
        佛性的自性可得。若通達此理,即可離虛妄執。

            (4)為除誹謗真實法

            「真實法」指體解人法二空所生的法身清淨智慧功德。
        佛性思想一再強眨磺斜娚揪咦孕郧鍦Q功德,但是若執清
        淨智慧功德為實有,即是「誹謗真如」。因此,《佛性論》
        作者強眨溉舨徽f佛性,則不了空」,相反過來亦可說:「
        若不說空,則不了佛性(真如)。」

            (5)為離我執

            由於眾生固執虛妄法,不識真實如來功德,於他人又不
        能起大悲心,佛陀於是說佛性,使眾生知虛妄過失,法身真
        實功德,於他人起
        ────────────
       (裕12)《佛性論》卷一(《大正藏》卷三一,頁787上)。
       (裕13)同上,頁787中。


                            51頁

        大悲,無有彼此的分別心,而離我執。

            佛說佛性以除五過失的同時,可生五種功德:(1)正勤
        心,(2)恭敬事,(3)般若(‘prajna‘),(4)闍那(‘jnana‘)
        (裕14),(5)大悲。五功德可對治五過失。由於正勤心努力
        修持,可對治自卑下劣的心態。視一切眾生如佛的恭敬心,
        可對治輕慢意。由般若可翻妄想執。闍那俗智所顯實智及諸
        功德,可對治摺r真實法,而從大悲流露出的意念平等心,
        可滅除我執。總之,佛陀教示眾生皆有佛性的目的是激發其
        自信而發心修行,恭敬愛念他人,從般若和大悲的實邸C得
        佛果。由此可見《佛性論》的作者把佛性視為佛法實邸臍v
        程。因此他在「緣起分」對「佛何因緣說於佛性」的這個問
        睿鋈缦碌目偨Y:

              由佛性故,觀一切眾生,二無所有,息自愛念。。。。。。
              由般若故,滅自愛念,由大悲故,生他愛念。由般若
              故,捨凡夫執,由大悲故,執二乘執。由般若故,不
              捨涅槃,由大悲故,不捨生死。由般若故,成就佛法
              ,由大悲故,成熟眾生。由二方便,住無住處,無有
              退轉,速證菩提,滅五過失,生五功德,是故佛說一
              切眾生皆有佛性。」(裕15)

        二、破除對佛性義的執見

        (一)破小乘執見

            《佛性論》作者於「緣起分」中把「眾生皆有佛性」在
        宗教解脫
        ────────────
       (裕14)闍那(‘jnana‘)意謂「權智」。賢洲的《佛性論節義》
             解釋說:「若唯般若治妄想執,不生闍那,則墮二乘
             地。不能得如來一切種智及百四十不共法等過恒沙數
             功德故。」(《佛性論節義》卷一,頁8。)
       (裕15)《佛性論》卷一(《大正藏》卷三一,頁787中)。



                            52頁

        論上的意義和目的說明清楚之後,接著在「破執分」展開對
        小乘、外道、和部分大乘對佛性觀念铡獾脑u破,因為他認
        為先把這些謬見去除之後,才能建立正確的佛性實義。

            小乘部派對佛性有無的看法,主要有下列二種依據:
            (1)(佛說): 眾生不住於性,永不涅槃故。
            (2)(阿含經說): 佛十力中,性力所照,眾生境界,有
        種種性,乃至□妙等界不同,故稱性力。所以者何?一切眾
        生有性無性異故。有佛性則修種種妙行,無佛性者,則起種
        種□惡(裕16)。

            小乘諸部派根據上述的兩種經文,對佛性有無有不同結
        論。例如分別說部(‘Vibhajyavadin‘),不信有無性眾生,
        因為「一切凡拢娚瑏K以空為其本,所以凡拢娚詮
        空出。空是佛性,佛性即大涅槃。」但是若依薩婆多部
        (‘Sarvastivadin‘),則眾生洠в行缘梅鹦裕挥行薜梅鹦
        ,因而分別眾生成三種:(1)定無佛性,(2)不定有無,(3)
        定有佛性。

            對小乘有情無性的執見,《佛性論》以「五難六答」的
        論難加以評破。這些問答與《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聲聞
        地」、《顯揚拢陶摗肪矶兴釂栴}相同。有趣的是《
        瑜伽論》和《顯揚論》的「五難六答」(裕17)是為了建立「
        無性有情論」而設。而《佛性論》則是巧妙地應用此二論的
        問答來建與它們相反的「悉有佛性論」。由於《佛性論》傳
        統上被認為是世親所造,而世親又是屬於瑜伽學系,因
        ────────────
       (裕16)《佛性論》卷一(《大正藏》卷三一,頁787下)。
       (裕17)《瑜伽論》和《顯揚論》的「五難六答」分別是五難:
              1。說無疑起難,2。有情無根難,3。諸界互轉難,4。應
              具諸界難,5。無應轉有難。六答:1。教理並摺穑2。
              假設非例答,3。非喻無理答,4。互喻無別答,5。背法
              不齊答, 6。縱轉不成答。(詳見《瑜伽師地論》卷六
              七,《大正藏》卷三0,頁669中。)


                                53頁

        此有人對世親《佛性論》中的佛性觀存疑。《一乘佛性權實
        論》會通說:
              或信世親菩薩,破無性說,謂瑜伽為邪執。或信慈氏
              菩薩破有性之論,謂佛性非真譯。不知佛性論破有部
              等無,瑜伽破分別部有。非是世親菩薩指瑜伽為邪執
              ,慈氏菩薩斥涅槃之佛性。(裕18)

            引文中試圖淡化世親和彌勒彼此間對佛性的歧見,其辯
        解世親僅破有部的無性說,而彌勒僅是破分別說部的有性論
        。此說恐難令人信服,因為其將佛性有無論爭過於簡單化。
        況且,《佛性論》不僅破有部等的無性論,同時也強眨コ
        對佛性的執有。
            《佛性論》對小乘無性有情說的「五難六答」是:

            第一難:無性有情說之疑難

            有佛性論者首先問難:「云何有無性眾生,永不涅槃?
        」無性論者的問答是:因為眾生有種種□妙善惡不同,故知
        理有有性、無性。

            第二難:有情無根難

            有佛性論者問難:如果汝認為眾生因有□妙不同,所以
        有無性眾生,則汝也應信有無根眾生(裕19),因為由眾生之
        有根無根,才有種種□妙境界。若汝說不會有無根眾生,我
        亦可說無有無性眾生。

            無性論者答辯說:不可以有根、無根來例比有性、無性
        ,因為無根者若是眾生,則有「泰過」和「不及」二過失。
        「泰過」過失是謂
        ────────────
       (裕18)引文出自賢洲之《佛性論節義》卷一,頁12。
       (裕19)根(indriya)共有二十二:眼、耳、鼻、舌、身、意、
             男根、女根、命根、樂、苦、撫、喜、憂(五受根)、
             信、勤、定、慧(五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
             根、三無漏根等,可見不會有無根眾生。


                              54頁

        若無六根而還是眾生,則一切無情草木石等皆是眾生。「不
        及」過失是說:眾生本來就應具六根,既無六根,何能稱眾
        生,故「無根眾生」這個名詞根本不能成立。因此不能以有
        根、無根,而是以有性、無性說眾生之□妙。

            對以上的論辯,有性論者的答辯是:若立無根眾生有二
        過失,則立無性有情亦有二過失。「泰過」過失是:眾生因
        摺丝展势馃o明,進而造業受報。若不摺丝眨瑒t無無明業
        報等,亦即可超凡入拢5侨粽f眾生無佛性,則「但拢秊
        凡,無凡得拢梗统伞柑┻^」過失。「不及」過失在於:
        「若謂有眾生無佛性者,既無空性,則無無明。若無無明,
        則無業報。既無業報,眾生豈有,故成不及。既不信有無根
        眾生,那忽信有無性眾生,以二失同故。」(裕20)引文的意
        思是說因為佛性即空性,如無佛性即無空性。若無空性,就
        不會對空性有所執著或铡狻<热粺o空執,則不會起無明等
        等,乃至無有眾生,如此則有「不及」過失。因此,既然不
        信有無眾生,亦不可信有無性眾生。

            第三難:諸界互轉難

            有性論者論曰:人有剎帝利、婆羅門、六道等性,故在
        輪迴中,或先為剎帝利,後作婆羅門,或人或天或畜生,可
        見無決定相,諸界可互轉,如此的話,則應可有無性佛眾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