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

第158部分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第158部分

小说: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遍,红遍,黄遍,白遍,光明遍和限定虚空遍。地、水、火、风遍并不是从胜义谛上来说的,这里的是属于物质质材方面的。这里讲的地,地是大地的地;水就是流动的水,湖水、井水、河水等等都可以;火就是燃烧的火;风就是吹来的风,刮风的风;青就是青的颜色,包括了绿色、褐色等等,红色或者古代也称为赤,赤遍其实就是红遍,黄遍就是黄色,和白遍,青、红、黄、白就是透过专注物质的颜色来成就的定力;而光明遍就是透过专注光明,例如说太阳光、月亮光、蜡烛光、火光啊等,透过专注光明而让光明遍一切处来成就的定力;而限定虚空遍是透过专注特定的虚空,而不是所有一切的虚空,透过专注特定的虚空之后,再把它扩到一切处而成就的定力,这是限定虚空遍。

还有十种不净,十种不净是透过去专注一个外在的死尸腐烂的十个过程来成就的定力。这十种不净是属于尸体腐烂的十种不同的相,即:肿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和骸骨相。

还有十种随念,随念是anussati,就是透过心时时地忆念来成就或培育的定力。这十种随念即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这前面的六种随念也称为六随念。再加上死随念,身至念,入出息念和寂止随念。

佛随念、法随念和僧随念是一位佛弟子透过忆念佛、法、僧三宝的功德而成就的;

戒随念是透过忆念自己的戒行清净而培养的定力;

舍随念,这里的舍是施舍的舍Càga,Càgànussati就是如果一位佛弟子随念自己布施的功德,他经常布施、欢喜地布施,他可以透过这样随念来培养定力;

天随念就是透过忆念诸天人的种种的功德、他的善德,就是诸天人由于他们过去曾经修习了信、戒、闻、舍、慧这些功德,现在这些功德我也拥有,所以他透过忆念自己的功德,借助天为借鉴而忆念自己的功德,这称为天随念;

死随念就是忆念、随念着死亡的必然性和生命的脆弱性、不确定性而成就的;

身至念又称为厌恶作意,他包括对三十二种身体的部分的思维,我们称为三十二身分;

入出息念就是透过专注于呼吸,把念沉入于呼吸来成就定力的这种业处;

寂止随念upasamànussati,这里的寂止是特指涅槃,也就是当一位禅修者,特指圣者他忆念着涅槃的寂静的时候,将能够透过这种而成就定力。

接着是四梵住,四梵住又称为四种无量心,即:慈、悲、喜、舍。通过修习慈、悲、喜、舍而达到清净之住、圣洁之住这称为梵住。

还有四种无色,四种无色就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四种无色定称为无色。

一差别,是四界差别。也就是透过确定、辨识于此身中的地、水、火、风四界,称为四界差别。

还有一想是食厌恶想,就是透过去注意食的厌恶、食的不净,来去离贪的这种想。

这四十种业处都是依所缘来分,就是依目标来分,它并不是依证得的定的层次来分的。如果依照证得的定的层次来分,就可以分为近行定、然后四种色界定,即: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或者论教法里面的五禅,就是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第五禅;然后就是四无色即:空无边出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

但是在这里它是依培养定力所专注的目标来分的,所以分为四十种。四种无色从禅支上来分,还是属于第四禅。

由于一个人要成就初、二、三禅、四禅,他可以透过专注于十遍,专注于地遍、水遍、火遍、风遍,可以通过专注任何一遍而证得初、二、三、四禅;例如:他透过专注地遍,修习地遍来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那么初、二、三、四禅的这种所缘,他的目标还是不是一样?还是一样,是不是?都是以地的遍相。但一旦他想要培养四种无色界定的话,他可不可以继续再透过专注地遍而证得空无边处定呢?能不能?可以?不可以?不可能!因为空无边处定就是无边的虚空,它的所缘已经更换了,如果他仍然是专注于地的遍相的话,那么地的遍相还是色法的概念,他专注于色法的概念,能不能够证得无色界的定呢?是不可能的。因为透过专注色法所构成的、所假合的概念,只能证得色界的禅那。所以他必须得去除色的概念、色的遍相而专注于无边的虚空,专注无边虚空这种概念而证得无色界定。

对于识无边处定也是专注于无边的心;对无所有处定是专注于空无边处定心的没有;透过专注无所有处定的定心的微细、殊胜而证得非想非非想处定。所以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四种定还是依照对象(所缘)的不同来分的,而不是依境界来分。所以这里讲到的业处,它是特指心工作的目标、心专注的对象。

在这四十种业处当中,哪些业处可以证得禅那?哪些业处不能证得禅那?在证得禅那的业处当中,哪些可以证得什么禅那?我们在这里再去分别一下、研究一下这些定。

在《清净道论》里面这样讲到:
除了身至念和入出息念以外的其余八种随念(也就是在十种随念当中,除了身至念和入出息念之外,其他的佛随念、法随念等等这八种随念),还有食厌想、四界差别这十种业处为近行导入(就是能够导入、使心导入于近行定的),其他的为安止导入(就是可以证得安止定的)。

因此有十种只能够证得近行定的禅修业处,即: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死随念、寂止随念这八种随念,再加四界差别和食厌恶想,一共这十种业处只能证得近行定。

近行定属于什么定?欲界的定。当一个人取佛陀的功德为目标的时候、或者取法的功德、或注意死的时候,他取这些为目标不能够生起广大的速行,只能够(生起)欲界的速行,他的那种心路过程,最多只能够是属于欲界的七个速行而已。

剩下的三十种业处称为安止业处,即十遍、十不净、身至念、入出息念、四梵住、四无色界定,这三十种禅修业处可以证得禅那,也就是可以证得安止定,可以令广大心生起。

在这些业处当中,对于安止导入,在此入出息念以及十遍,属于四种禅那。身至念以及十不净属于初禅;前面三种梵住为三种禅那;第四梵住及四种无色属于第四禅;这是依禅那的分别。

也就是说,透过专注十遍: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红遍、黄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这十种遍以及入出息念这十一种业处,我们去修习这十一种业处,分别可以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

如果一个人修习十不净,也就是肿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这十种不净再加修行三十二身分,可以证得初禅。由于它们涉及很强的寻,所以不能证得初禅以上的定。

慈、悲、喜这三种梵住,依次可以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

而对于舍梵住和四种无色,只是第四禅。

如果一个人想要证得舍无量心(舍梵住)的话,他必须得先修习慈、悲、喜,以喜的初、二、三禅然后直接证入舍无量心;

而对于修四种无色,他应当取十遍当中前面九种遍即: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红遍、白遍、光明遍这九种遍,来达到了第四禅,之后再透过去除遍相的方法来成就四种无色界定。

所以舍梵住和四无色界定这五种业处,它只属于第四禅,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没有禅那的禅修者,这五种定力是不能够直接修的。

当一位禅修者培养了定力之后,他应当再继续在这定力的基础上去修观。对于观,到底什么叫做观呢?在诸经论著里面这样说:
Aniccàdivasena vividhena àkàrena passatã;'ti vipassanà。

观的巴利语叫vipassanà。vipassanà古代也翻译成毗婆舍那或者毗钵舍那,直接翻译为维巴沙那。到底什么是vipassanà呢?它是取vi再加passati,动词passati,名词passanà,vi再加passati。不同的‘看’称为观。“即以无常等不同的形象观照为观。”

观即是观照诸名色法,就是身心现象的无常、苦、无我,也即是培育智慧的禅修业处。

讲到要修观,我们可以用三种方法来修观。三种方法就是透过观诸行法、诸名色法的三相、三种本质来修三种观。即:我们应该观照无常相来修习无常随观(aniccalakkhaõ;a来修习无常随观aniccànupassanà);第二是苦随观(dukkhalakkhaõ;a来修苦随观dukkhànupassanà);和以无我相观照诸行法(无我相anattalakkhaõ;a来修无我随观anattànupassanà)。

我们所观的
aniccàdivasena vividhena àkàrena passatã;'ti vipassanà。

就是通过无常、苦、无我等种种的行相去观照诸行法,这称为观。

对于修观来说,我们仍然必须得要有基础。修观的基础是什么?修观的基础又称为慧根,即戒清净和心清净。拥有了修观的基础之后,我们还要找到修观的所缘。例如:一个人你拥有了精良的武器之后,你还必须得杀敌,杀敌你还得认准敌人,这个才是目标,如果你没有目标,武器再精良都没有用。

修观的所缘又称为慧地,即是:五取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二根、四圣谛、十二支缘起。或者我们把所有这些都进行总结,观业处只有两种,即色业处和名业处(rå;pakammañ;ñ;hàna和nàmakammañ;ñ;hàna)。也就是说,我们所观照的都离不开名色法而已。

例如:五取蕴。色取蕴属于什么?属于色业处。受、想、行、识属于名业处;

在这十二处当中,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和一部分的法所缘属于色业处,意处和一部分的法所缘属于名业处;

对十八界也是,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一部分的法界,这些是属于色业处。然后意界、一部分的法界,还有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这是属于名业处;

对于二十二根也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具知根、当知根,还有讲到名命根、苦根、忧根、乐根、悦根、舍根这些是属于名业处。而讲到了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女性根、男性根、色命根这些都是属于色业处;

对于四圣谛来说,苦圣谛是属于名色法。苦集圣谛是指苦的原因,它还是指名色法。而对于苦灭圣谛,当然这不是我们观照的目标;对于世间的道圣谛,它还是属于名法。

十二支缘起,无明、行、识、名色、六处等等,例如:无明、行这些都是名业处,识也是名业处。名色就是包括名和色,然后六处又包括了名和色,触、受、爱、取、有这些都是属于名业处。所以,十二支缘起其实还是属于名色法,包括在名色法。

即使我们说观到了过去世,过去世还是一堆名色法,那只是属于过去的名色法。

因此,观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