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

第20部分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第20部分

小说: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我们可以把观智的对象,把它总结为只有两种业处。如果说修止业处,培育定力,有四十种业处。那么修观,只有两种业处,就是色业处和名业处,就是观名色法而已。

在具体修观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先观色法,因为色法是粗的,而且我们在观名法和观色法的时候,由于色法比较粗,也比较容易把握。如果在观名法的时候,有时候名法会比较细一点,如果定力不足的话,有时候可能会观不清楚。所以在修行的次第上,我们可以先修色业处,然后再修名业处,之后再查找名色法之因,就是修缘起。等我们已经能够见到了究竟色法,究竟名法以及它们之因之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培育观智。再观照这些有为法,这些心法,心所法和名法的本质,它们的本质是什么?无常、苦、无我。所以我们在学习这些有为法的过程中,也会讲到在具体实修的时候,应当如何去观照它们。

在我们讲学习“阿毗达摩”的意义时,会讲到在生活当中的应用。在讲到心所和讲到心的时候,当我们学习了“阿毗达摩”,通过“阿毗达摩”的分析法,将会很容易地看清楚我们的心到底是怎么运作的。然后再具体运用在生活上如何培养如理作意,如何培养善法。而在修观的时候,我们更需要“阿毗达摩”的帮助。修行离不开经论,特别是修观离不开论。我们可以说,经论好象眼睛,实修好象脚步,惟有这么样我们才能够走的清楚。如果我们有了“阿毗达摩”的知识,已经了解了名法,了解了色法,在修观的时候,会觉得有轻车熟路的感觉。

我们学习“阿毗达摩”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学习“阿毗达摩”的方法是先掌握一定的理论。例如对色法,对名法有一定的了解,知道色法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而存在,色法的本质是什么。然后再了解名法,名法是怎么样运作的,名法的本质又是怎么样的?如果我们有了大概的了解之后再去实修,这一种先学后修的方法,就好象我们要去一个地方、一个城市,在没有去之前,我们先搜集一些资料。例如:我们先去看看地图,这个城市里面有哪些风景点,有哪些要去的地方,哪些主要的街道。先了解,当去的时候,我们就对那个城市心中已经有数了,这是一种方法。

还有另外一种学习“阿毗达摩”的方法,就是先修后学,先修后学就是我们可能对“阿毗达摩”的一些概念名相不是很熟悉,只是依照导师的指导,导师叫我们如何观照我们就如何观照。我们学习“阿毗达摩”主要对应的是修维巴沙那(vipassanā),修观智的阶段。惟有我们有了观智的体验,就是真正在修到(vipassanā)观智的时候,我们就依照导师的教导去观照色法,观照名法,观照缘起。在我们观照的时候,在实修的时候,也会涉及到“阿毗达摩”。但是,因为我们是先以修行为主,所以对于名色法只是大概的了解,等我们有了实修的体验,已经真正的用观智如实的见到了色法是怎么运作,名法是怎么运作,之后,等我们再修观智达到一定的阶段,例如说修到行舍智,或者说证得了圣道、圣果之后,我们再去学习“阿毗达摩”。当你有了实修的体验再去学习“阿毗达摩”,就好象你对一个城市已经很了解了,你再看地图,会觉得更清晰、更清楚,是不是?甚至你会用很多种具体的方法把“阿毗达摩”里面的东西讲出来。一个只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实修经验的人讲“阿毗达摩”,他往往只能照本宣科甚至会讲错,但如果一个人有了实修之后,这种实修必须得是依经论而实修,不是瞎修。就是当他有了实修经验,已经真正地见到了究竟色法,究竟名色法之后,他再去学习“阿毗达摩”,再去研究“阿毗达摩”,就好象他对于这个城市已经有了解,只是现在再更加系统地去深入研究这个城市的一些构造,一些规模等等,只是这样而已。

所以我们学习“阿毗达摩”,有两种方法来学习。对于现在在座绝大部分的人,我们只能够这么说,先以第一种方法来学习,就是先对“阿毗达摩”有所了解,对理论的知识有所掌握,之后我们再应用在实修上。如果有的人说,这样的话,我没有机会修到vipassanā,那怎么办?也不要紧,正如我们在讲到学习“阿毗达摩”的意义的时候,即使你还没有能力修到vipassanā,但是你可以运用在生活上,即使你没有运用在生活上,但是你已经把握到佛教的核心了。

好,既然在学习这些究竟法的时候,是先从粗的学起,我们就先来讲色法。不过涅槃一般我们不是拿来谈、讨论的,到时在学习“阿毗达摩” 的时候,我们也会简单地讲一讲涅槃。但是我们并不深入地去讨论涅槃,因为涅槃是拿来怎么样?拿来证的,不是拿来说的,说不清楚。

我们就先学色法( rūpa ),为什么称为色法呢?色,巴利叫作( rūpa )。它源于动词(ruppati),意思是变坏、破坏、压破、逼迫、干扰。为什么要用色这个词呢?不直接用“物”呢?用物质的物呢?因为如果是用物的话,它并不能够表达原来巴利的这种意思。这里讲到的色,它并不是我们说到的颜色的色,也不是讲到女色的色。这里的色,它的意思是指物质,但是由于巴利语(rūpa),它有两种意思,一种意思是颜色,而另外一种意思呢?是指一切的物质现象,在这里,是指一切的物质现象。但由于从巴利的词源来说,它的意思是变坏,所以,以变坏故称为色。正如佛陀在《相应部·第22相应·第8品·第7经》里面这么样说:

Ki¤ca; bhikkhave; rå;paü vadetha? Ruppatã;'ti kho; bhikkhave; tasmà rå;pan'ti vuccati。 Kena ruppati? 
Sã;tenapi ruppati; uõ;henapi ruppati; jighacchàyapi
ruppati; pipàsàyapi ruppati; óaüsamakasavàtàtapa…sarã;apasamphassenapi ruppati。
Ruppatã;'ti kho; bhikkhave; tasmà rå;pantã;'ti vuccati。 

这是在《应食经》里面说到的:

“诸比库,为什么说是色呢?诸比库,变坏故,称为色。因什么变坏呢?因冷变坏,因热变坏,因饥变坏,因渴变坏,因虻、蚊、风吹、日晒、爬虫变坏。诸比库,变坏故,称为色。”

也就是说,物质、一切的物质现象都会受到内在跟外在因素的干扰,必定会破坏,会坏灭。简单地说,毁坏义谓之色。一切的物质都会毁坏、变坏,会受到内在、外在种种因素的干扰,称为色法。有的人问:要解脱,解脱是什么解脱?色法解脱,还是心解脱?心解脱。对,我们不是解脱色法,而是解脱心法。即使是佛陀,他解脱的并不是色法,而是心解脱。所以佛陀讲到解脱的时候,是讲心解脱。也就是说,当一个圣者在断尽了一切烦恼的时候,是心没有束缚,心是自由的。但是,这一个色身还会生病,还会变坏,最终还会死亡,是不是?你说,如果是色法也可以解脱,岂不是象老道一样求长生不老或者羽化登仙了。在佛教里面看来,可不可能?可能吗?不可能。但,这样的话,为什么我们还要学色法,还要修色法,还要观色法呢?因为佛陀说过,佛陀在《中部·大牧牛经》里面说:

“诸比库,具足十一法的比库不可能在此法律中得到增长、成长、增广。哪十一种呢?诸比库,于此,比库不知色……。诸比库,比库如何不知色呢?诸比库,于此,比库对无论任何色,一切色皆是四大与四大界所造不如实知。诸比库,这是比库不知色。”

我们要了解色法的意义,正如佛陀在这一部经里面说:如果一个人不了解色法,不如实地知见,如实地照见色法,他不可能解脱。

我们讲到心,心是离不开色法的。在五蕴有的世间,在欲界跟色界里面讲到的心就是名法,它不可能离开色法而存在。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我们的心因色法而生。

例如,讲到眼睛看,是什么?是眼识,是不是?眼识如果没有了作为眼睛这种依处的话,有眼识生起吗?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所对应的颜色、形状这些物质,这五花八门、五光十色的世界,有眼识生起吗?没有。所以,从因缘法上来说,名法就是心,它不是单独生起的,必须是因缘和合生起的。

佛陀在经典里面经常讲到的:缘于眼,外面的颜色跟眼识,三事和合而生触,因为触而有受,无论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是不是?所以如果讲心法,我们必须得了解色法。同时,由于种种的色法,往往是我们内心抓取、贪着、执取、贪染的对象。如果我们不观照色法,只是观照心,那么这种心没有了对象,我们的观很可能变成是空观,或是偏离一边的观,而不是完全的观。为什么呢?当生起贪染的时候,我们同时还是要观照贪染的对象是什么,贪染的对象往往是五欲的功德,哪五欲的功德?色、声、香、味、触。色、声、香、味、触,都是色法还是名法?是色法。对,例如,财啊、色啊、食啊,这些其实都是色法。在修观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观能观的心,或者能的心所执的对象,这是要观的。所以,修色法是必然的、是必要的。如果一个人不修色法,他不可能证入涅槃。

佛陀把世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色法,一类是名法,色法是物质现象,名法是心理现象,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得了解的。我们说修观、观智,观智观的是什么?观的就是这个世间。所有的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出世间法,一种是世间法,是不是?我们用不用去观照出世间法?没有意义。难道我们需要观出世间法也是无常、苦、无我的吗?不用。我们观的是世间法,因为世间法,它有生灭相,它有无常相,有苦相,有无我相,有空相,所以我们观照的是这些。而世间法,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是心理现象。如果说还有另外一种现象,那个就是概念了,但是我们不用去观概念。如果我们观概念,观一辈子,我们都不可能成就真正的观智。为什么呢?因为概念在究竟意义上它是不存在的,观它你只能够落空。我们观的是究竟法,去观照的是五蕴,观照的是十二处、十八界,观照的是色法跟名法,为什么呢?因为有为究竟法才具有无常相、苦相、无我相。

在修观的时候,我们观照的无非是色法跟名法。我们现在学“阿毗达摩”,也是以学习物质现象和心理现象为主,这就已经贯穿了“阿毗达摩”的最主要的部分,而其它的,还会讲到的概念法,讲到的涅槃,但这些,我们带过就可以。

要如何来了解色法呢?可以从最基本、最粗浅的方式来说,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是个物质的世界,我们所感知的几乎都是属于物质。我们要吃饭,要有房子住,出门要坐汽车,生活要有钱,这些都离不开物质,是不是?甚至说绝大部分人所追求的都是物质,追求的是物质的享乐、物质的享受,一切的欲界的有情,就算连猫,狗,蚂蚁,蚊子,爬虫,它们都要为食而奔波,是不是?它们都要找食物。所以说,我们是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面。

如果用物理的方式来分析所有的物质,对人、动物、植物、矿物质、山河大地进行分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