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

第63部分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第63部分

小说: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嘶力竭地说:“你不要动、不要动。”但是那些比库听不见。佛陀知道了。佛陀知道如果那些僧众不理会,继续分它的袈裟的话,它会仇恨这些僧众。因为仇恨,它下一世会堕落到地狱。于是佛陀为了悲悯它,因此制止了分袈裟,结果,等这只臭虫心安理得的在它的袈裟里面、在它的衣里面,过完了七天的寿命之后死掉了,它由于过去的善业成熟投生到天界。所以哪怕是这么一点点的贪欲,都可以使一个人投生到恶道。

如果我们看很多因缘故事,例如:有些人,他就是因为贪着,所以他投生到恶趣的。

我们再讲一个缘起轮回的故事。有一位禅修者在修缘起的时候,他发现在他几世之前,他是一个住在家里的家神,住在阁楼里面的家神。后来当他死了之后,他就投生为一个小女孩,那时候她就很喜欢她家里的一只猫(小猫)。后来等这个小女孩在死的时候,在死之前她突然想起了那只猫。于是下一生她就投生为猫。因为她在死之前贪着于那只猫,所以她投生为猫。当她投生为猫的时候,然后在她做猫的那一生,有一次它去偷吃在佛坛上面的贡品,它一边偷吃一边望着佛像,它看到佛像很庄严很喜欢。之后就因为它看着佛像那种业,在它死的时候、在这只猫死的时候成熟,结果它今生就投生为一个人。当它投生为人,由于它是偷吃,所以他今生投生在很贫穷的家庭,是一个缅甸人。

所以其实很多时候,因为我们如果是生起了贪欲,在生起贪欲的那一刹那如果我们死去的话,我们将会投生到恶趣。如果我们生起的是善心的话,将能够投生到善趣、天界。这些其实都是属于因果、业的关系的,所以大家喜欢贪吗?喜欢贪这个、贪那个吗?如果你们喜欢贪,那么你就可以不计较你的后果,不计较你的来生,所以如果我们要讲贪欲的故事还有很多。那今天讲贪欲就先讲到这里。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做回向:

Idaü me pu¤¤aü; àsavakkhayà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ü 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 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阿毗达摩第二十讲:邪见心所 
 

阿毗达摩第二十讲:邪见心所



第三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阿毗达摩第二十讲
邪见心所
玛欣德尊者2009。05。06讲于江西佛学院



大家请合掌一起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贤友、大德、法师、居士们,晚上好!

昨天晚上,我们开始学习了不善心所,已经学完了四种通一切不善心的心所:即无明、无惭、无愧和掉举,之后我们又学习了贪心所,由于有了贪,众生轮回;由于有了贪,我们会遭受种种痛苦。我们不用去把经验往过去、往未来拉,即使在今生(现世),只要我们拥有贪,就会有烦恼、有恐惧、有痛苦,这是显而易见的。讲完了贪之后,今天晚上我们将继续来学习另外一种心所——邪见心所。

邪见的巴利语是micchà…diñ;ñ;hi或者简称diñ;ñ;hi,什么是diñ;ñ;hi呢?diñ;ñ;hi的意思是见解、观点、思想、学说或者信仰。一般上来说,如果在diñ;ñ;hi前面再加上sammà(正确的),是指正见。如果没有加sammà,有时是专指邪见micchà…diñ;ñ;hi。要注意邪见的邪(micchà)不能够理解成邪恶的意思,而是错误的意思。它相对的是sammà(正确),正确相对的是错误。所以我们说:这是邪见,意思就是这是错误的观点、这是错误的见解。邪见,如果是指邪恶的见解,在巴利语里往往叫做恶见pàpa…diñ;ñ;hi,恶见是一种很错误,错误到很大程度的邪见,才叫恶见,但一般错误的见解,我们都通称邪见。

邪见的特点是错误地分析事物;作用是错误地推断或执着为“永恒”、为“乐”、为“我”或者为“净”;表现为错误的见解或者错误的信仰;近因是不愿意去见圣者,不愿意亲近圣者。

邪见是错误地推断或执着对象为“常、乐、我、净”;而无明是错知对象为“常、乐、我、净”,它们之间的分别在哪里?

无明和邪见是有区别的,虽然它们两个很相像,但是在程度方面不同,在这两者当中它们的区别是:如果只是认为对象是“永恒的”、是“乐的”、是“我的”、是“净的”,这称为无明;如果是进一步相信、坚信它,认定对象就是“常的”、“乐的”、“我的”、“净的”,认为世间法有“常、乐、我、净”,这种坚信、相信是邪见。同时,无明和邪见也分别在不同的出世间道当中被断除。

一切的凡夫都有邪见,也都有无明,一切的圣者都没有邪见,但惟有漏尽者(阿拉汉圣者)才没有无明。它们对于众生在轮回当中的作用也不同,只要一个有情、一个众生还拥有邪见,他必定有可能堕落到四恶道;而如果一个众生只要还有无明、还没有断除无明,那他必定还会轮回。

因为一切圣者已经断除了邪见,所以圣者不可能再堕落恶趣,叫做avinipàta…dhamma,vinipàta就是堕落的,avinipàta就是不可能、不会堕落的,dhamma就是定法、定则、定律。一个圣者因为已经断除了邪见,所以他不可能再堕落恶趣,有时候也把初果和初果以上的圣者叫作具见者,就是拥有正见的人。

但是初果圣者、二果圣者、三果圣者都还没有断除无明,所以他们还要轮回。即使是一位三果(不来圣者),己经没有任何的欲贪和嗔恚了,也就是说,他对一切的欲乐已经不会再有贪着、贪染,对男女的、饮食的、睡眠的这些欲乐,他都不会有贪着,而且他也不会有任何的嗔恚,乃至一丝的忧伤也不会,但是由于他还有无明,所以还是要轮回,他死了之后还是会投生到色界或者无色界梵天去。

惟有一位漏尽者(阿拉汉圣者),由于他断除了无明,所以不会再轮回。

因此,邪见是使有情堕落恶趣、堕落四恶道的根本、元凶;而无明是使有情轮回的元凶、根本,这是它们的区别。

也就是说,一个众生造了不善业,这种不善业惟有在邪见的支助之下,才有可能使他堕落到恶趣。如果一个人造了很重的不善业,但后来由于断除了邪见,这种不善业再重、再强,由于没有邪见的支助,仍然不可能使他堕落到恶趣,只能够在他生命当中成熟,比如遭到身体的痛苦,甚至被打死等等。

如果一个人造了很重的不善业,例如杀人等等,但只要他己经断除了无明,即使是很重的不善业,因为没有了滋长的温床,所以仍然不可能导致轮回。就好像aõ;gulimàlà指蔓尊者的例子,他虽然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只差杀了他的母亲就可以凑够一千个人了,结果那个时候佛陀出现了,使他出家,后来他通过精进地修行断尽了一切烦恼,连无明在内的所有的烦恼都断尽了,他在最后一生当中杀死那些人所造的不善业,还会在他的下一世成熟吗?不会了。所以无明是轮回的根本,邪见是堕落四恶趣的根本。

邪见有很多种、许许多多的邪见,涉及到各种方面,所以佛陀用什么比喻来形容邪见呢?用林、用网,林就好像树林、好像森林一样那么多的邪见,或者好像网一样,那么密密麻麻的邪见。在《长部》Dã;ghanikàya第一部经叫什么经?Brahmàjala Suttaü《梵网经》。brahmà是婆罗门或者梵,jala就是网。在这一部经里,佛陀就列出了一共有六十二种邪见,包括常见、断见等种种的见地,所以佛陀也把这一部经叫作梵网,见网、意网或者法网。

现在我们先来探讨第一种邪见:有身见(sakkàya…diñ;ñ;hi),是指执着有我的邪见。kàya是“身”,加sa就是“有”,加diñ;ñ;hi是“见”。古代也音译为萨伽耶见,或者称为身见,或者简称邪见。

有身见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执取五蕴为我”的邪见。即使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都会认定这个身心是我。例如,这个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头、我的手、我的脚、我的眼睛、我的心;这个是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儿女、我的妻子、我的丈夫等等,已经认定的,这些称为我见。如果已经变成一种执着,又称为我执,这是一般普通的人都拥有的邪见,即使连动物也会认为这是我的身体等等。

另外一种是“认为心识为我”的,这里的心识是特指认为有所谓的灵魂。这种邪见认为有个灵魂存在或者认为心识是轮回的主体,这种邪见在婆罗门教(后来发展成印度教)表现得特别明显,在一般的宗教里,只要认为有灵魂,还是属于这一类的邪见。这种邪见认为人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或者身与心,在经典里面也叫做命和身这两种。他们认为心和身是可以分开的,心是主人,身体是客人,就好像一个人可以不断地换衣服,衣服破了就再换新衣服,或者一个人可以不断地换房子,如果房子住坏了、旧了,再搬新房子。这种邪见认为灵魂是不变的,但是身体可以不断地变换,就好像换衣服、住房子一样。

这一类的邪见,他们认为心识是永恒的,为什么呢?因为它可以记忆。在《梵网经》里特别讲到了,由于这一类的沙门、婆罗门拥有神通,通过神通观照很久远的过去世,发现到一直以来我都是在轮回,而身体不断地生了又死,生了又死,世界成了又坏,成了又坏。于是他认为:“这一连串一直都存在的称为‘我’,称为‘心’,称为‘灵魂’。而作为物质的身体却不断地生了又死,生了又死。”所以他们认为:“‘心’是轮回的主体。”

这种邪见在佛教中也存在,即使是在佛陀在世的时候,已经有这一种邪见。例如在《中部》有一个经叫《大爱尽经》,里面讲到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渔夫出身的人,他后来出家成为比库,名字叫做沙帝(Sàti),他生起了这样的一种恶见,在经典里称作pàpa…diñ;ñ;hi,就是邪恶的见解,他认为:“我知道世尊所说之法,这个心识在轮回当中始终保持不变。”他的意思就是在轮回当中,身体可以不断地变换,但心识是主体,可以保持始终都不变。当时很多其他的比库听到了就去劝他说:“贤友沙帝,不要这样说,不要这样毁谤世尊。毁谤世尊确实不好,世尊的确不可能这样说。贤友沙帝,世尊用各种方法:‘有因缘才有心识,离开了缘起,就不会有心识的产生。’”但是这个沙帝还不肯放弃他的恶见,很多人都劝不了他,于是去报告世尊。世尊知道了之后,就把他叫过来,叫过来之后就问他:“沙帝,你是不是真的生起了这样的恶见,认为心识在轮回当中始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