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

第71部分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第71部分

小说: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现在在教忍耐。”
那个时候他看到这个隐士还嘴硬,很生气,就抽出剑来,就把这个隐士的鼻子把它一挖、挖掉,又把他的两个耳朵剁了下来。然后又问:“你现在在教什么?”
他说:“我现在还在教忍耐。”
“那好,我看你还嘴硬。”
然后,就又把他的两只手和两只脚全部又砍了下来,然后又再问:“你现在在教什么?”
他说:“我现在还是在教导忍耐。”
这个嘎拉布王就非常生气,他气还没有消。他就恶狠狠地在这一个仙人Khanti…vatã;的胸口踩了一脚。然后很生气地带着那些宫女走了。

当他走了之后,他的身边有一个大臣,就跟这位Khanti…vatī说:“仙人啊!请您原谅我们国王的粗暴吧,由于他的无知和愤怒,他这么样的伤害了您,请您不要生他的气了。” 

Khanti…vatī仙人说:“哦!大臣!我没有对你的国王有丝毫的生气。我不仅仅不会生气,而且我内心还衷心地祝福他快乐。”结果这个仙人在痛苦当中死去了。

这个嘎拉布就是后来的提婆达多(迭瓦达答),而这个当时的大臣是后来的沙利子尊者,而这一位Khanti…vatī仙人就是后来我们的佛陀。从这件事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菩萨是如何的积累忍巴拉密的,如何去忍受别人对他的不平的待遇的。

又有一世,我们的菩萨投生为一只大猿猴,在森林里面很快乐的生活。有一天,它就跑到一个悬崖上面去玩,结果它往悬崖下面一望,发现到悬崖下面,摔了一个人在下面。于是这个猿猴就爬下了悬崖,发现了那个人摔下去了,幸好还没有死,只是摔晕倒了。于是这只猿猴就把这个摔下来的人(这个婆罗门)背在肩上,然后很辛苦地、很艰难地爬上了悬崖。当它爬上了悬崖的时候,自己已经筋疲力尽了,然后就倒在这个人的胸口里面睡着了。后来,这个人、这个婆罗门醒来之后,发现自己还没有死,而又发现怎么他的怀抱里面倒着一个大猿猴。然后他想一定是这个猿猴救了他自己的。但是,这个时候他感觉到,他在森林里面已经走了很久、迷路很久了,肚子已经很饿了,他又找不到食物,反正现在到了口的肉不吃白不吃,于是,他就找了一块很尖的石头,恶狠狠地往这个大猿猴的脑瓜上面一扎,当时,大猿猴的头就给扎破了,鲜血直流,也从睡梦中痛醒了。当它一痛醒之后,这个大猿猴对着这个忘恩负义的人说(它还叫他尊者):“可敬的人啊!你这样伤害我,对你又有什么好处呢?”然后,它还是忍着自己的痛苦爬上树,用自己的血、滴着血这样引这个婆罗门走出了大森林。

这只是我们的菩萨在过去生修行忍巴拉密的时候的两个故事。在《本生经》里面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就讲我们的菩萨如何面对他人的不公平的待遇、不好的待遇、甚至伤害。对于要圆满巴拉密、要成就佛果的人应该这么样做,对于一个佛陀的弟子也应该这样做,就犹如佛陀在《中部·锯喻经》里面曾经这样说过:“即使有盗贼拿着两头的锯子来锯你的肢体,如果你在那个时候生起嗔恨心的话,你就不是遵守我的教导。”

要去除嗔恨,在经典里面还教导了很多种方法。在《增支部》第五集第十七品的第一经《排除嗔恚经》里面,佛陀教导了五种去除嗔恚的方法:

佛陀说:“诸比库,当你在生起嗔恨,你的心怀不满的时候,你应该修习慈心。”这是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当你在嗔恚、嗔恨生起,心怀不满的时候,你应该修习悲心;

第三种方法:当你在生起嗔恨、生气的时候,你应该修习舍心,就是内心中舍平等;

第四种方法:当你在生气、在嗔恨的时候,你应该不作意、不去想那些会令你生气的对象,就是你用这种不作意、不思念的方法;

第五种:当你在生起嗔恨心的时候,当你心怀不满的时候,你应该思惟业。一切众生是业的主人、业的继承者(kammassakà、 kammadàyàdà);kammayonã;; 以业为生;kammabandhå;; 业是它的亲属;kammapañ;isaraõ;à;以业为皈依;无论所造的业是好的、或者是善的、或者是恶的,他都必须得要自己承受yaü kammaü karissanti kalyàõ;aü và pàpakaü và; tassa dàyàdà bhavissanti。他应该这样省思。

我们也应该学习省思业果法则来去除我们的嗔恚。例如:当别人在中伤你的时候,你可以这样思维:‘别人为什么要中伤我?为什么要这样来对待我?为什么我会无端端地受到委屈,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只要我们懂得了业果智,我们就会知道,任何的结果不会没有原因的。现在我们受的这些苦,这些不平的待遇,还是我们过去所造下的东西。我们现在所遭受的这种不平的待遇,终有一天它会结束、会终结的。如果我们又以牙还牙、以毒攻毒的话,现在我们受的是不善的果报,我们又因此而生起嗔恨心而恨他人、甚至结冤仇的话,我们只能够重新再造了不善业。如果我们再加害对方,或者我们找机会去报复的话,不仅仅这件事情不能解决,而我们会纠缠在是非、纠缠在仇恨的网中,我们可这么样思维。

同时,我们也应该要学习看到他人的长处来去除嗔恨。在《增支部》第五集第十七品的第二经里面,当时沙利子尊者就这么样教导其他的比库,他说有五种方法可以去除一个人的嗔恚不满。

当你看到一个人,你因他的行为而感到不满的时候,他的身行不清净,但是他的语行清净,你就应该看到他的语行清净,而不要去注意他的行为不好,你只应该看到他的长处,不要看到他的不好。如果他的行为不好,你就看他的语言、言语表达方面很好。就犹如一位比库是一位头陀行者,他要去捡破布做粪扫衣。当他在路边看到了一块布的时候,他就用左脚踩着布,然后右脚抹去在布上的尘土,然后再把这块布捡起来。同样的,当我们对一个人的行为感到不满,感到生气的时候,我们不要去留意、我们把对他的行为不满去除掉,而看到他的语言方面的好。

第二种情况:当一个人的语言很不好、语行不清净,但是他的身行清净、他的行为没有什么过失,只是他有时说话比较粗暴,或者他说话没有教养、说话很容易刻薄、很容易伤人的时候,这时我们应该看到他的身行清净,而不要去注意他的语行不清净。我们不要去注意他的言语方面很容易伤人,应该看到他行为上还很好。就好像一个人在大热天走路,感到很口渴,当他发现了一个池塘,这池塘外面还有一些青苔,还有一些荷花叶,他就拨开这些青苔,然后再把他的两手捧着下面的水来喝一样。当你对一个人的语言感到生气的时候,你不要去注意他的语言,而是注意他的行为方面的清净。

第三种方法:当你看到一个人的身行不清净、语行不清净,就是他的行为也不好,他的语言也不好。但是,他的心却能离盖、他的心清净,也就是说他有能力入定。这个时候,你就不要注意他的身行不清净、语行不清净,而注意他的心能够离诸盖、能够得清净。就好像一个人在旅途当中,他感到很口渴。这个时候,他发现在路上到处找不到水,他发现路上有牛踩的脚印,在牛的脚印里面,有一点点水。于是他就俯下身子,把他的口对准那牛脚印里面的水,这么样喝。同样的,对一个身体的行为又不好、语言又不好的人,但是他的心还是清净的,那么你应该注意他的心清净。也就是说,至少他可能心地还善良,虽然他表现不好。

第四种去除嗔恚的方法是:如果一个人身行不清净、语行不清净、心又不能够离诸盖,不能得清净。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身体的行为、在语言、在心念方面都没有可取之处,这样的话,你很容易对他生起嗔恚。但是,你应该这么想:好像有一个人作长途旅行,在他离开了出发地又还没有到达目的地的中途,他生了病、得了重病,而且又没有粮食、又没有药品、又没有人看护,这种人在旅途当中,他很可能是要么饿死、要么病死、要么客死于他乡。同样的,对于这样一个身行不清净、语行不清净、心又充满了不清净的人来说,这样的人在轮回当中,他是很可怜的、很堕落的,我们应该生起怜悯之心、应该生起同情之心,而不应该只是看到、听到他的不好,我们反而觉得这样的人很可怜。通过这样,我们来消除嗔恨。

而对于第五种人,如果对方身行清净、语行清净、心又离诸盖而得清净。对于这种人,如果你生起嗔恨不满的话,你要这么样想,就好像在炎热的大热天——夏天,有一个池塘边,充满了很清凉的水,这水又清凉又甘甜又舒适,旁边又有草,还有树荫,这样的话,很多人都可以在树下休息。同样的,这样一个身、语、意方面都清净的人,他应该是能够得到清凉的,为什么我还要对他生气呢?我们可以通过思维他的身、语、意方面的清净来平息我们的嗔恚、烦恼。这就是平息嗔恚,我们透过如理作意、透过正确的思维来去除嗔恚的方法。

当然了,如果要彻底地断除嗔恚的话,惟有一个人在证得了不来道(anàgàmã; magga)、在证得了第三道(不来道)的时候,一个人就完全没有嗔恚、没有嗔恨心了。那个时候,他将不会再悲伤、不会再哭泣、不会紧张、不会害怕、不会担心、不会忧愁、他更不会生气,不会抱怨、不会有仇恨。如果我们要克服自己的嗔恚的话,在佛陀讲到的经典里面有很多种方法,总之就是当别人嗔恚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用嗔恚去对待。就正如佛陀在《法句经》里面这样说过的:

Na hi verena veràni; sammantã;dha kudàcanaü;
averena ca sammanti; esa dhammo sananano。
“在此,怨恨确实不能平息怨恨,用无怨恨来平息,才是亘古的法则。”

用无怨恨的方法,无论你是用忍也好、用如理作意也好、你用慈爱也好、用悲也好、用舍也好、用思维业果法则也好。总之,就是当别人在生气、别人对我们心怀不满的时候,不能够用以牙还牙,以毒攻毒的方式来对待,我们应该用无怨恨的方式来对待、来平息、来解开彼此之间的仇恨、怨结乃至委屈、不平等等。

那好,今天我们讲嗔心所就讲到这里。

下面大家一起来做回向:

Idaü me pu¤¤aü; àsavakkhayà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 sabbasattàna§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 pu¤¤abhàga§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阿毗达摩第二十三讲:十四不善心所中的嫉、悭、恶作(追悔)心所 
 

阿毗达摩第二十三讲:十四不善心所中的嫉、悭、恶作(追悔)心所



第四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阿毗达摩第二十三讲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嫉、悭、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