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大佛顶首愣严经白话(上) >

第11部分

大佛顶首愣严经白话(上)-第11部分

小说: 大佛顶首愣严经白话(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
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

阿难,譬如有人用手指迅速塞住耳朵,由于耳根的烦劳启动,头里就有声音。这时
耳朵和烦劳发声,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视已久烦劳生花的相状。聆听生起在动和静两
种尘物妄起之中,汲取了物象,这就是凝听的本性。凝听离开了动、静两种物象,
毕竟没有自身本体。那么,阿难,应当知道这个听,既不是从动和静之中产生,也
不是从耳根中产生,亦不是从空无中生出。为什么呢?如果它是从静中产生,动随
之就会消逝灭尽,就听闻不到动。如果它是从动中产生,静随之就会消逝灭尽,就
听闻不到静。如果是从耳根里生出,就听闻不到动和静,那么,这样的听闻,本来
就没有自身本性。如果是从空无中生出,空无因为有了听闻,就不是空无了,这空
无本身即是空无所有,耳根怎么能够涉入呢?所以应当知道,耳入只是虚妄,既不
是从因缘和合而生,也不俱备自在自为的本性。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
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
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基二尘。毕竟无体。当知是闻。非通塞
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
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机。本无自性。若从
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 *

阿难,譬如有人迅速抽动鼻子,抽动久了鼻根就烦劳启动起来,嗅闻时鼻中就有了
冷的触受,区别开这个触受时,就会有通和塞的感觉,有虚和实的感觉,以至于有
种种香、臭的气味。这鼻子和鼻根的启动,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视已久烦劳生花的相
状。由于嗅闻在通和塞两种尘象中启动,汲取了物象,这就是嗅闻的本性。嗅闻离
开了通和塞两种物象,毕竟没有自身本体。所以应当知道,嗅闻既不是由通和塞之
中产生,也不是从鼻根中产生,更不是从空无中生出。为什么呢?如果它是从通生
出,就嗅闻不到塞,怎么能够感受到塞呢?如果它从塞这里生出,就嗅闻不到通,
如此又怎么能够嗅闻分别出香味和臭味呢?如果是从鼻根里生出来,那就没有什么
通和塞的感受,这样的嗅闻,本来就没有自身本性。如果它是从空无中生出,这个
嗅闻就应当返回来嗅闻自己的鼻根,其实空无只能嗅闻到空无,鼻根怎么能够涉入
其中呢?所以应当知道,鼻入只是虚妄,既不是从因缘和合而生,也不俱备自在自
为的本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
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
相。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
淡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
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出。甜即知亡。
复云何知甜苦二相。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若于空
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
缘。非自然性。*

* *

阿难,譬如有人不断用舌舐著唇吻,如果那人有病,就有苦味出来,如果那人没
病,就有淡甜的触受,甜和苦显现出了舌根的作用,舌根不动之时,就没有甚么滋
味产生。舌和舌根的启动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视已久启动发花的相状。由于舐吻在甜
苦和淡两种尘象中启动,就汲取了物象,这就是知味的本性。知味的本性,离开了
甜苦和淡两种尘象,毕竟没有自身本性。那么,阿难,应当知道,舐尝到的甜苦味
和淡味,既不是从甜苦味中产生,也不是从淡味中产生,既不是从舌根里产生,亦
不是从空无里生出。为什么呢?如果从甜苦味里产生,就尝不到淡味,你怎么尝得
出淡味呢?如果从淡味里产生,那甜苦味就没有了,又怎么能够尝到甜苦味呢?如
果它是从舌根自己生出,就不会有甜、苦、淡诸尘象,应当知道,味根本来毕竟没
有自身本性。如果它是从空无中产生,虚空自是虚空的味,不是你的口能尝知的,
另外,空无自是空无,舌根怎能够涉入呢?所以应当知道,舌入只是虚妄,既不是
因缘和合而生,也不俱备自在自为的本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
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
瞪发劳相。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此知觉体。离彼
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
出。又非空生。何以故。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违顺二相。亦复如是。
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
汝入。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

阿难,譬如有人用冰凉的手去触摸另一只暖热的手,如果一只手很凉,那只热手受
其影响就会变凉起来,如果热的手很热,那只凉手受其影响就会变热起来,这样相
互摩擦的触受,比不摩擦时更加显著,如此相互间的涉入就启动了触受。这身躯和
身根的启动,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视已久启动发花的相状。由于触摸在离、合两种尘
象之中启动,就汲取了物象,这就是知觉的本性。这个知觉本性,离开了离合和违
顺两尘象,没有自己的本性。那么,阿难,应当知道,这个知觉既不是从离合这里
产生,也不是从违顺这里产生,既不是从身根产生,亦不是从空无里产生。为什么
呢?如果它是在手合起时产生,那么就知觉不到手的分开,如此,离巳经灭去,怎
么能够知觉到离呢?违顺两种情形也是这样。如果它是从身根里生出,就不会有
离、合、违、顺四种物象,那么,你身根的知觉原来也没有自己的本性。如果它是
从空无中产生,空无自己知觉到空无,身根怎么能够涉入呢?所以应当知道,身入
只是虚妄,既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俱备自在自为的本性。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
灭。吸习中归。不相踰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生灭二
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此觉知性。离彼
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
不于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必生时有。灭即
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
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若从空生。自是空知。何关汝入。是
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 *

阿难,譬如有人疲倦了就睡觉,睡熟了就会醒。看过的东西便会记得,记忆不起便
是遗忘,这就叫做颠倒。这些意想的生起、住下、忘记、消逝的颠倒相状,都是思
虑集聚所致,只是它们之间相续相继,不相逾越,这就是意知根。意知根和它的烦
劳启动,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视已久启动发花的相状。意知在生灭两种浮物尘象之中
启动,就集聚汲取了种种意想思虑,这些意念、思虑是前述眼、耳、鼻、舌、身及
其对境等五尘灭后,留影于意知之中,而为法尘的。此法尘流荡无有止息之地,这
就是觉知的本性。这个觉知本性,离开了睡醒和生灭两种尘相,毕竟没有自己本
性。那么,阿难,你应当知道,这个觉知的根本,既不是从睡和醒中产生,也不是
从生灭中产生,既不是从意知根里产生,亦不是从空无中产生。为什么呢?如果它
是从醒这里产生,睡眠随之就没有了,那么,什么是睡眠呢?如果它在生之中产
生,那么就没有灭,这时,什么东西会灭呢?如果它从灭这里产生,那生也就灭逝
了,有谁能够知觉到生呢?如果它是从意知根里产生,那么睡、醒两种相状随身体
的感觉而在,离开了睡和醒,这个意知根的觉知,只是如空花一般,毕竟没有实
性。如果它是从空无中产生,这个觉知自然就是空无所有,意知根怎么能够涉入
呢?所以应当知道,意入只是虚妄,既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俱备自在自为的本性。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 *

另外,阿难,为什么说十二处原本是如来自性妙明真如呢?

 

*阿难。汝且观此只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
相。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
既无。谁明空质。空亦口是。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则都
无。谁明空色。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 *

阿难,你看见这只陀林中的树木和泉水等等,这是什么意思?这都是由色境而生出
眼见,还是由眼见而生出色相?阿难,如果是由眼根生出色相,那么,眼见到空,
就没有色相,色相就应当消失。色相消逝灭去,表明一切都没有了,既然没有了一
切色相,怎么能表明那个空无的形质?空无也是同样情形。如果是由色尘生出眼
见,那么,看到空无就是没有色尘,眼见也就消失灭尽了,眼见灭尽了就是一切都
没有,怎么能够明辨那空无和色尘呢?所以应当知道,眼见和色、空,都没有安住
的处所,也就是说,色与见这两处只是虚妄,既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为。

 

*阿难。汝更听此只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
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
城。在只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
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只陀林
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
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若无来往。亦复无闻。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
所。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

阿难,你听到这只陀园里,击鼓吃饭,敲钟集合,钟鼓的声音前后相续绵延不绝,
这是什么意思?这个情形,是声音向耳朵这里传来,还是耳朵向声音靠去?阿难,
如果这声音是传到耳朵这边,而这就像我正在城里化缘乞食,这只陀林里就没有
我,那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