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道果前行教授 >

第14部分

道果前行教授-第14部分

小说: 道果前行教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的恶业将很快地净除,并得到如同佛陀的证悟。”
    所以,假如一个纯正的佛法实修者遭受到像那样的痛苦,我们不该如此想:“像这样

的痛苦竟然落在我身上,实在太不公平了,可见并没有因果报应的真理。”相反的,我们

应该为此而觉得高兴。如同入菩萨行论所说:

“譬如一死囚,仅受截肢苦,
不杀即释放,岂不幸运哉?
若受些微苦,即远离地狱,
岂不幸运哉?”

所以,假如有人对因果业报的法则有很大的信心,并且以此正确地来取舍善恶,那么我们

可以肯定地说此人将不会出生于三恶道。如同提婆阿阇黎(Acarya Aryadeva)所说的:

“具大正见者,假使百千劫,不堕三恶道。”

至此,所教授的是大乘和声闻乘之共同道。
第三篇  实修觉受见的教授

    由实修觉受见以产生菩提心的教授
在金刚乘根本论颂中提到对实修觉受的见解,它说:“凡具专一禅修者即具实修觉受见。

”有两种方式来确定这个意义:(一)禅修直到此一般性的共同体验能从行者心识中生起,

之后(二)此时禅修观想快乐,思惟,“我在金刚乘将得到殊胜不共的体验”。

大乘共道之禅修

观修直到一般性的共同体验从行者的心识流中生起
对一般具有专一禅修的行者,他们拥有此一般性的体验之见。一般的行者是指修持波罗密

多乘(显教)共道者。一般的专一禅修包含慈悲心、以及菩提心。实修觉受见,指的是能产

生一种清净自然的愿力的修持,能毫不自私的为一切虚空(法界)众生的利益和幸福而努力

。而获得此一愿力的方法是:(1)观修慈心:这是指愿利益所有众生的心愿。(2)观修悲心

,这是指愿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3)观修菩提心:这是指为利益众生愿证佛果。

第十二章  慈心  

慈心即愿利益一切众生之心
    观修慈心的原因  也许有人会问:“轮回世间的本质就是痛苦,那么抛弃轮回来取声

闻缘觉的涅槃,消除了一切的五蕴炽苦,不再有痛苦,而进入涅槃中,就如同火烧成烬,

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获得这种状态吗?”这是错误的见解。如果行者舍弃了一切有情众生,

忘失了从无始劫以来,他们都曾做过我们的慈母,而只想努力获得个人解脱之乐。这就好

像儿子看到母亲被河水冲走,儿子却快乐地毫不在乎留在岸上,虽然他有办法救她。因为

无法报答母亲的恩德,我们会佷惭愧,并且成为他人的笑柄。如在寄弟子书中提到:

“陷于轮回中亲人,如入漩涡难自拔,
由于辗转生死流,不知众生曾为母,
如今知众生如母,若只崇尚已解脱,
忍心抛弃宿世母,为人儿女太可耻! 
世间儿女多邪恶,未闻弃母如破履,
母亲慈爱多伟大,襁褓期无限关爱,
含辛茹苦抚养成,忍心弃母于不顾?”

    同时,曹巴讲辰(即杰称仁波切)于其歌集中云:

自求解脱实无益,三界有情皆父母,
若将父母滞于苦,追求己乐岂无愧?

    有人也许会问:“虽然事实是如此,但是因为对于自己的爱胜于他人,何况生命是短

暂的。再说,何时死亡是不确定的,并且要得到暇满人身的机会是很难得又稀少的,那么

努力从这个世界得到自我解脱的方法不是很合理吗?”但是这是错误的。声闻、缘觉的证悟

是不究竟的,因为这无法达到究竟证悟的圆满功德,并且缺乏利益众生的广大行以及舍弃

自我,声闻、缘觉的证悟就像是不良工艺,很难改善,而最终须很长的时间来证得佛果。

因此这不是智者应当努力的目标。
    此外,放弃了以暇满人身来追求究竟的证悟,而反而去追求不究竟之解脱的人们是非

常愚痴的。虽然有人会认为修持大乘是困难的,但是修持小乘同样也是困难的。修持大乘

是不困难的,因为我们所搭乘的工具和道路都是舒适容易的。一切众生都是帮助我们修行

的朋友,因为一切缺乏安乐的众生都是我们修慈心的朋友,一切在痛苦中的众生都是我们

修悲心的朋友,一切贫困的众生都是我们修布施的朋友,一切伤害我们的众生都是我们修

忍辱的朋友。因此,就像诸佛是成佛道上的指标,因此众生是帮助我们走向证悟的朋友。

所以我们应以极大的尊敬来对待众生,就像看待诸佛一般。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

“欲求成佛之庄严功德,
应向众生及诸佛中求,
礼敬诸佛,却渺视众生者,
如何能证得佛果。”

    因为这些原因,我们应该爱众生就像母亲爱她的子女,我们应该努力从内心深处来观

修慈心,希望众生都能得到安乐。
观修慈心的利益  我们在一刻中观修对众生的慈心所集聚的功德,胜于一天中供养十亿的

诸佛。如在月灯经(Candradipa sutra)中所说的:

“于亿万刹土,日施无量供,
供养十亿佛,比慈心功德,
万分难及一。”

    这是因为如果我们伤害或帮助一个众生,就是伤害或帮助一个佛陀,众生即在诸佛之

中,而众生本来就具有佛性。如在入菩萨行论中说:

“诸佛因众生安乐而喜悦,
因众生受伤害而悲伤,
若损恼众生,即损恼诸佛。”

“有众生欲踢吾头,欲杀我,
吾皆不还手,
愿诸佛因此喜悦!”

“大悲之佛陀!视众生如已,
此乃无误见!众生虽无明,
但皆有佛性,应礼敬如佛。”

慈心的本质  本质如下:行者应以众生为禅修之对象,希望众生皆具乐及乐因。如在入中

论中月称阿阇黎所云:

“为众生安乐努力,即是具大悲心者。”

    观修慈心的方法  要观修慈心,首先应先开始观修对亲人的慈心,因为对他们较容易

生起慈心。其次,应该观修对敌人的慈心,因为对敌人生起慈心较为困难。最后,我们应

该观修对一切众生生起慈心。
    首先,应先观修(A)对母亲的慈心,其次应该(B)再加入对于其它亲人的观修,最后是

(C)再加入一般众生的观修。
    A。以自己的母亲为禅修对象,行者应如是:(1)忆念母亲。(2)思念母恩。(3)思惟当报

母恩。
    1.忆念自己的母亲:不管今生的母亲仍然健在还是已经去世了,行者应该在自己心里

生出这样的忆念,忆念自己母亲的外貌,例如她的脸,容颜之类,就像她现在(或过去)的

样子,同时也要回想母亲疼爱、珍惜自己的样子。个人应该强烈地想说,“这就是我慈爱

的母亲。”
    2.思念母恩:(a)思念母亲给予我们此身体和生命的恩德。(b)思念母亲教导我们明辨

是非善恶。(c)思念母亲养育子女所必须忍受的种种痛苦。
(a)思惟母亲生育之恩:我的母亲当时怀我足九个月。怀孕中母亲滋补食物营养及做一切可

能利益我的事,并且避开那些可能对我有害的饮食和行为。母亲如此辛苦的生下我,使我

具足暇满人身,所以母亲对我真是恩重如山!
在忆念她给予我们生命的慈爱时,我们应该想:“被生下后,我的身体不能照顾自己,我

的音声不能和别人沟通,我的理智在取舍之间仍无法分辨善恶,所以我无助地像条虫。在

这种情况下,我的母亲非但没让我自行灭亡,反而以非常慈爱的心来疼惜我,以慈爱的眼

神来观护我,用亲蜜的名字叫唤我,以双手来拥抱我。她以口喂食,用双手清除我的尘垢

,用她的体温来温暖我,喂我喝香甜的奶,保护我使免于接近水、火、断崖的危险,保卫

我让我不受冷热的侵袭。她无法忍受和我仅仅是分离片刻的痛苦,她以伟大的爱来滋润我

,这爱大得就像她细心照料她那好像要跳出的心脏一般。”
    (b)我们应如是思惟母亲教导我们明辨是非:“当我仍是一无所知的时候,她教我饮食

,行住坐卧以及和他人沟通的方式。她教我认识一切大小事物。因此我的母亲她非常的慈

爱,在应对进退方面她教了我无数的事物。”
    (c)思惟母亲受尽艰苦抚养我们成长:“母亲不顾她自己的健康和幸福,她总是担心我

可能会生病,去世,或不能和其他的小孩一样。为了这个缘故,她做得比我们所能描绘的

还要多,例如去求卜、问卦、找医生、诵经息灾、修法等等。为了照顾我,白天她没有片

刻闲暇,晚上没有睡眠,她如此辛勤地工作,以致于手脚都剥裂了。想想那些食物和财富

,她舍不得自己享用,舍不得给别人,舍不得用在今生她自己身上,舍不得用在她的来生

,她为了我花费且丝毫不后悔。而且,这样她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如果母亲有权力给予转

轮王的王位,她也不会认为这很伟大。她总是担心我的幸福;我是她思念和禅修的唯一对

象。她是照顾我更胜于照顾自己的慈祥母亲。不只如此,在此有情的世间,即使听到三宝

之名亦是困难的。此外,如果一个人修持神圣佛法,他今生将拥有健康,中阴期间将没有

烦恼,来生将达到安乐的道上,并且生生世世都可得到安乐,我能拥有修学佛法的机会都

是因为母亲的慈爱。”
    同时应思惟:“不只是此生,从无始劫以来,她就一直作为我的母亲。而每一次她以

如此的慈爱来抚育我的种种恩德是难以计量的。在无数生命中她出生在贫困的家庭中,以

向他人乞求来的食物和衣服来养育我。有无数次,她生为渔夫和猎人,并且以造恶业得到

的食物来养育我。有无数次她生为野兽,并且为了保护我而牺牲了生命。如果我要收集一

切从她喝过的奶水,将如同大海之多。有无数次她也曾经当过我的父亲,并且提供了食物

、衣服、财富等等。她也曾生为我的近亲和远亲,并且表现了互相的且无可分割的深爱。

如果我要收集她为我流过的眼泪,将有如大海之多。即使我以多劫来叙述她对我的慈爱和

帮助,也无法完全来述说。即使我将全世界装满黄金来给她,仍然不足以报答她对我的恩

德。”佛经云:

“无始劫来以至令,母亲喂我之奶水,
四大海水难比拟。
无始劫来以至令,父亲赠我象与马,
超越梵天之高度,一切有情恩如是。”

    3.思惟当报母恩:如是想:“如果我不报答对母亲不可思议的深恩,那我不是一个最

恶劣的人吗?我应该努力以恩德来报答她的恩德,以利益来报答她对我的利益。什么对她最

有益?如果她能得到乐及乐因,她将得到最大的利益,而这是她现在最缺乏的。因此,如果

我的母亲能得到乐及
乐因,那将多好。”由此思惟而产生此想法,此即是发愿。
    此外,行者应思惟:“我将使她得到安乐及乐因。”因此产生此想法,此即与菩提心

有关。
    此外,行者应思惟:“愿事情如我所愿(即使她具有乐及乐因)”由此产生此想法,此

即是祈请。
行者应深思三者中,何者最适合自己。    ,
    最后行者应如此思惟:“我没有能力使我母亲快乐,或拥有乐因。谁才有此能力?唯有

上师和三宝才具有此能力。”就如同一位跛足的母亲,为了被大水冲走的儿子,向他人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