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110摄论章 >

第4部分

110摄论章-第4部分

小说: 110摄论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K成言之遠離樂住之心。由智慧如實知生死故捨離樂住。由大悲不嫉取涅槃遠離取證。又復由智慧捨離凡夫樂住生死心。由大悲故遠離二乘住涅槃心。第四所住境界者。悲不住無住有。智不住有住無若語觀者。不住有無二理。住非有非無一味真如。問曰。既有境界。邪成不住。解時言道。悲雖有境。由智令悲於有不染住。智雖有境。由悲令智於無不住。觀者於此二種並不住。
    第五所益差別者。相別言之。大悲他利。智慧自利。若就所攝凡拢灾8魍ǘx大悲有二方便。一隨順生死攝凡。二不速證涅槃攝拢V腔塾卸奖恪R蝗鐚嵵罒o性攝拢6ㄟ_涅槃第一義樂攝凡。亦可此四皆通攝凡拢恕
    第六分別位地者。分別有二。一地前十信門中。慈悲劣薄喜捨大乘。由是義未明不住。十解門中方明不住。於此位中具足有二。一大悲為首。二大悲增上。若就十行已去大悲滿足。即此位中無性觀大悲滿足。十迴向已去乃至初地無相無生無性性大悲滿足。就地上。三地四地但名護煩惱護小乘。所以爾者。三地為明方便攝行德。由忻厭二心故。四地行體除二障故。云護惱護小乘。五地六地方明不住者。就行以明。所知法中清淨作十四諦觀利益眾生。懃方便中觀有為法虛妄誑詐等以成大悲。六地已去通明二種。第一義諦觀即就觀明不住。世諦觀中逆順觀察十二因緣法。就行明不住。所以爾者。五地明依解起行不過智之與悲。明行由悲智故成。故說不住。六地地皆相捨作非安立諦觀。以明無前地悲智所住境界故。六地判立不住地。
    三藏義。
    作十番分別。一名。二體性。三起說因緣。四辨差別。五論旨分別。六明對治諸障。七明次第。八廣略分別。九大小有無分別。十相攝分別。
  第一名者。分別有三。一釋名。二得名。三辨名差別。一釋名者。世習相傳苞含蘊積是藏。若依攝大乘論。云何名藏。由能攝故。此攝何法。一切應知義。三行等法是一切所應知故云一切應知義。二辨得名者。藏雖有三。得名有二。修多羅從能詮教立名。毘尼阿毘曇從所詮事受稱。所以然者。欲顯藏是能詮相。初一就教體受名。欲顯所詮三行有別故。後二顯所詮。若也就體即為一藏。若就所詮即立定藏。但寄互互據爾。三辨名差別者。修多羅藏梵名有二。一修多羅。二修妒路。修多羅者。一對偈顯名。所名法分齊名直說語言。若論義用有五。如雜心以五義解修多羅。即是五名。修妒路者。是天竺語音輕重。此處名別有三。一名法本如。尋教悟理。名教為本。詮旨相稱曰如。二名經。如雜心云契經等。契者契當也。經者言能詮表事等於經也。此之二名此方言教名也。三名為綖者。但彼處以一名名二法。此即二名名二法。如此名浚鼮榻灐C}人言教為經。若彼此一法若有名者。以此名翻彼名。若法彼有此無。即以義用以翻名。如彼覺用名佛。此即名覺也。毘尼藏名有四種。一毘尼。二毘那耶。三波羅提木叉。四名尸羅。此名有四。三名行體名。一名能詮名。三名者翻對餘三。即是毘尼者此方名滅。凡論滅義有三。一果中涅槃滅。二因中彌留陀滅諦滅。三戒能滅諍名毘尼滅。戒體非滅。戒能除業。是戒之義用。故入大乘論云。佛教二乘菩薩淨已三業乃至成佛。兼及眾生滿足一切尸波羅蜜。乃至當知摩訶衍者隨順毘尼。毘那耶者。天竺語音差別。解義與毘尼同波羅提木叉者。此名解脫解脫有二種。一無法解脫。二有法解脫。相續解脫經云。五分法身名解脫。胡音云毘木叉。涅槃解脫胡音直云木叉。此二解脫是果解脫。是戒因所得。故遺教經云。戒是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若依雜心。波羅提木叉者。防惡戒故。入七眾故。故名波羅提木叉。此偏就因中解義。尸羅者此名清涼。以離身口業熱故。雜心論云。尸羅者淳善義。不害心起故身口淳善慈心動發。離害心所起身口業故名身口清涼。此處能詮名律者。詮量是律義。前四為律教所詮論犯非犯。犯者有輕重。此就教釋。若就所詮戒行說。示行者令依戒法身口離過住如法處。此眨越饴伞Q名經云。故佛為說剛強之語以眨D酥料挛木吐煞ㄕ{伏故名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阿毘曇藏從所詮有二名。一阿毘曇摩。二名阿毘達摩。能詮有四名。一名毘婆沙。二優婆提舍。三名摩德勒伽。四名摩夷。阿毘曇摩者。阿之言無。毘之言比。曇摩者法。此稱無比法。慧行最勝過於戒定故名無比。廣解無比。所以依婆沙有九論師有二十九復次解釋。如業章所明。阿毘達摩者。天竺語音左右解義與阿毘曇摩同。二毘婆沙者此云廣說。三優波提舍者翻名論義。摩得勒伽者此云行境界。摩夷者此名母說亦名行母。
    第二體性者。此之三藏體性。若欲依兩論宗分別。如十二部中已說。今且依大乘略明其體。若就詮旨有異名義互為客。即用諸佛法蠡圓音名味句阿含為體。然此阿含要具三義。謂數習相續次第。相無相有無相對即無所有為量。攝相就體即唯智為性。此粗如淨土用唯識為體。故攝論云。最清淨自在唯識智為相。
    第三起說因緣者。若依攝大乘論有九因緣。初三番為生解除迷攝住一境捨離斷常持戒離業得正智捨邪見。次三番明能成三行。後三番為成四無礙辨。有此三三九義故立三藏。就初三內。一立修多羅者。為成聞慧除眾生疑故。論云。立修多羅為對治他疑惑。若人於義中起疑。為令得決定智故。二為立毘尼者。為成戒行捨離斷常故。論云。為對治受用二邊故別立毘那耶。又論云。由佛遮有罪過受用立毘那耶對治樂行邊。此明佛立毘尼教捨身口受用時過。由佛隨喜無罪過受用立毘那耶對治苦行邊。此明順法成就身口善業為佛隨喜讚嘆故。三立阿毘曇摩者。為得正智對治見取偏執煩惱故。論云。為對治自見取偏執故別立阿毘達摩。能顯無倒實法相故。第二三義中。一立修多羅者。欲以修多羅詮三行故。故論云。為說三種修學故別立修多羅。二立毘那耶者。為明修戒定故。論云。為依戒依心學故別立毘那耶。何以故。若人持戒則心無悔。由無悔故能次第得定。三立阿毘達摩者。為成依慧故。論云。為成依慧學故別立阿毘達摩。何以故。能簡擇無倒義故。第三三義中。一立修多羅者。為說法義辭樂故。論云。正說法及義由修多羅。二立毘那耶者。為成戒行離障得成就四辨故。論云。成就法義由毘那耶。何以故。若人修行戒毘那耶。三立阿毘達摩者。明由於教緣於四境成無礙智用故。故論云。法義決定勝智由阿毘達摩。由此九因緣故立三藏。是名起說因緣。
  第四辨差別相者。先依大乘。次依毘婆沙。依大乘者。將欲明差別先辨無差別。一就意所顯無二故無差別。故攝論云。見修多羅等十二部經同顯一真如味故。第二教體不二故無差別。故維摩經云。諸佛一音廣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第二明差別者。約就所詮三行。故攝論云。為說三種修學故。為成依戒依心學故。為成依慧學故。次依毘婆沙者。於中有二。一為明差別先辨無差別。故廣論云。修多羅毘尼阿毘曇摩有何差別。或有說者無有差別。所以者何。從一智海佛所出故。因大慈心說故。二亦有差別。於中有六對。一隨名定法。名別故法別。故論云。云何差別。即名差別。所謂此修多羅此毘尼此阿毘曇。二約所詮三行辨差別。論云。為分別心名修多羅。為分別戒名毘尼。為分別慧名阿毘曇。若依入大乘論。修多羅者分別因果。阿毘曇者分別法相。亦斷煩惱淨己三業名毘尼。三就方便趣入不同辨差別。故論云。修多羅中應次第求。以何等故。世尊說。此毘尼中應因緣求。如說此戒緣何事制。阿毘曇中應以相求不以次第。四就起因不同辨差別。故論云。修多羅依力明說。毘尼依大慈故說。阿毘曇依無畏故說。五對所詮法相辨差別。故論云。種種雜說名修多羅。廣說戒律名曰毘尼。說總相別相名阿毘曇。六攝益不同辨差別。於中有二。一為修習福智。故論云。未種善根令種善根名修多羅。已種善根令成熟名曰毘尼。善根已熟得正解脫名阿毘曇。二攝起解行。故論云。初入法者名修多羅。已入法者為受持戒名曰毘尼。已受戒為令正解名阿毘曇。是名差別也。
    第五詮旨分別者。於中有二。一就三行明詮旨。二通就諸法明詮旨。三行者有二說不同。一依小乘毘婆沙。修多羅藏詮定。毘尼藏詮戒。阿毘達摩詮慧。問曰。若依三學次第先戒次定後慧。今三藏以何義故初定中戒後慧。解云。若通論受戒明義。先戒次定後慧。今約定共道共解義。是故先定次戒後慧。亦可三藏中修多羅者從詮作名。餘二就所詮得名。但詮義在初。是故先舉。非謂行時先定次戒後慧。二依攝論。修多羅藏總集三學能詮。毘尼藏中通明戒定。阿毘達摩藏單明其慧。故論云。復次為說三種修學故立修多羅藏。為依戒依心學故別立毘那耶。為成依慧學故別立阿毘曇。二通就諸法明詮旨。於中有三。一就修多羅。二就毘尼。三就阿毘曇辨差別。修多羅所詮差別者。或說四種九種二十九種。四種者有兩番四種。一依相續解脫經。何等為四事。一謂聞事。二歸事。三戒事。四菩薩事。深密解脫經有四。初二同前。三名學事。四名菩提事。二依攝論。修多羅有四義。一依二相三法四義。依者是處是人是用。依此三佛說修多羅真俗二諦差別名相。如彼廣說。九事二十九事如相續解脫經廣說。毘尼所詮差別。或說四或說六或說七。四者如攝論說。六者如大集經說。七者如相續解脫經說。摩德勒伽藏所詮有十一種相。宣通分別廣說顯示是名摩德勒伽藏。此如深密解脫經中廣說。
    第六明對治障者。分別有三。一明三藏教緣生解對治障別。二明所詮三行對治法。三明戒對定慧辨同異。第一者修多羅藏生解除疑惑。毘那耶生解除二邊情執。阿毘曇生解除見取偏執煩惱。此義如前三藏因緣引攝論為證中已說。第二所詮三行對治法者。於中有二。一明三行別治。二明於慧別治中有二。一對煩惱業苦。慧由理成解觀除迷義對煩惱。身口淨業能除不善業為所治。定為樂行是苦對治。二對粗細與性。戒防粗業。定遣細亂。慧心行空則能除性。此兩對遮永通論。故論云。何處救度。以何救度。云何救度成。何處救度者。謂煩惱業苦。以何救度者。授三學攝取故。云何救度成者。謂二種涅槃界。二但明慧斷就永處為語者。慧斷煩惱。煩惱是業因。因盡故業不起。無業故報不生煩惱業盡體大涅槃。第三明戒對定慧辨同異者。戒有二種。一別解脫。二定道二共。別解脫戒者。正對治破戒惡身口七業道兼期業心。若菩薩戒兼遮意地正業心。若論護根戒正對治意。治起戒破惡。以用念慧為體故。第二定道二共者。先成立同。次約三種律儀辨同異。第一者定共與定同對治意地煩惱。以同一果故。是以雜心云。共念處斷煩惱。以攝受具及略緣境界故。道共亦然。第二次約三種律儀辨同異者。若論斷律儀對治欲界九品破戒煩惱。禪律儀有治不治。根本禪律儀不斷煩惱。是以雜心云。根本淨初禪是亦同一俊荒軘酂⿶馈6U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