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佛性论真谛译 >

第6部分

佛性论真谛译-第6部分

小说: 佛性论真谛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罗蜜。四怨障者。一方便生死。二因缘生死。三有有生死。四无有生死。一方便生死者。是无明住地。能生新无漏业。譬如无明生行。或因烦恼方便。生同类果。名为因缘。如无明生不善行。若生不同类果。但名方便。如无明生善行。不动行故今无明住地生新无漏业亦尔。或生同类。或不同类生福行。名为同类。以同缘俗故。生智慧行。名不同类。以智是真慧故。是名方便生死。二因缘生死者。是无明住地所生无漏业。是业名为因缘生死。譬如无明所生行是业。但感同类不生不同类果。善行但生乐果。不善但招苦报。故名因缘生死。方便生死。譬凡夫位。因缘生死。譬须陀洹以上但用故业不生新业。三有有生死者。是无明住地为方便。无漏业为因。三种圣人是意所生身。譬如四取为缘。有漏业为因三界内生身。有有者。未来生有。更有一生。名为有有。如上流阿那含人于第二生中般涅槃者余有一生故。故名有有。四无有生死者。是三圣意生最后身为缘。是不可思惟退堕。譬如生为缘。老死等为过失。是故无明住地为一切烦恼所依止处。而一切烦恼通名无明者。以无明为众惑根本。根本既未灭尽。由为一切烦恼垢臭秽熏习故。阿罗汉。辟支佛。及自在菩萨。不能至得无所染污大净波罗蜜。复次依此缘。此无明住地微细妄想相游行未息。故极不能至得无行无想大我波罗蜜。因此无明住地为缘。及微细妄想所起无漏业为因。得起三种意生身故。不能至得极离因果苦大乐波罗蜜。若未证得业难生难灭尽无余如来甘露界。及未证得不可思惟退堕界。未灭谢故。不能至得极无别异老死等大常波罗蜜。复次应知。无明住地如烦恼难。无漏业如业难。三种意生身如果报难。不可思惟退堕如过失难。若在三种意生身中。则无常乐我净波罗蜜。故如来法身是常等四波罗蜜。以如来法身一切烦恼习气皆灭尽故。是名极净。一切我无我虚妄执灭息故。故名大我。意所生身因果究竟尽故。故名大乐。生死涅槃平等通达故。故名大常。复次四德各有二缘义。应知。初有二因缘故。说如来法身有大净波罗蜜。一者本性清净名为通相。二者无垢清净故名别相。本性清净通圣凡有故名为通。无垢清净但佛果有。所以名别。复有二种因缘。说如来法身有大我波罗蜜。一由远离外道边见执故无有我执。二由远离二乘所执无我边故。则无无我妄执两执灭息故说大我波罗蜜。复有二种因缘。说如来法身有大乐波罗蜜。一由一切苦集相灭尽无余故。拔除习气相续尽故。二由一切苦灭相证得故。三种意生身灭不更生故。苦灭无余是名大乐波罗蜜。复有二种因缘。说如来法身有大常波罗蜜。一无常生死不损减者。远离断边。二常住涅槃无增益者。远离常边。由离此断常二执故。名大常波罗蜜。故胜鬘经说。若见诸行无常。是名断见。不名正见。若见涅槃常住。是名常见。非是正见。是故如来法身离于二见。名为大常波罗蜜。由此如实法界道理门故。即是涅槃。即是生死。不可分别。即是得入不二法门。亦不一不二。住无住处故由灭诸惑不住生死。由本愿故。不住涅槃。由般若故。诸惑得灭。由大悲故。本愿得成。故不可思量经偈中说

 诸惑成觉分  生死成涅槃
 修习大方便  诸佛叵思议 

  佛性论辩相分第四中事能品第四

复次事能相义应知。此清净性事能有二。一于生死苦中。能生厌离。二于涅槃。欲求乐愿。若无清净之性。如是二事。则不得成。故经中说。世尊。若无如来藏。于生死苦。无厌离意。亦无欲求乐愿之心。故不定聚众生。起此二事为用。一于生死苦。观于过失。为依止处。生不定聚众生厌离心故。二于涅槃乐。观于功德。为依止处生不定聚。众生欲求乐愿。欲求愿乐。是四种心云何为异。初欲者名信。信有四种。一信有。二信不可思议。三信应可得。四信有无量功德。具是四义故名为欲。二求者。为至得此法。心恒勤求。无有退悔。名之为求。三乐者。思择如不如方便。如方便者。谓涅槃。不如方便。谓生死。思择涅槃。不求速证。思择生死。不求舍离。故名为乐。四愿者。从今发愿。穷未来际。恒以愿摄一切众生未曾舍离。随所行道。并入菩提愿海所摄。以自利故。不舍涅槃。为利他故。不舍生死。故有二观。一于生死观苦过失。二于涅槃观乐功德。故净分人。由清净性。此观得成。言净分者。一福德分。二解脱分。三通达分。福德分者。宿世善根能感此身。具足诸根。为受法器。解脱分者。已下功德种子。能感未来世中解脱果报。通达分者。由圣道故。能通达真如。是名净分。是人由净分为缘。净性为因故成此观。非无因缘。若不由于此二事成观无因缘。如阐提人无涅槃性应得此观。而一阐提既无此观。故知定须因缘观。方可现是清净性。不为客尘之所染污。随三乘中未起一乘信乐。又复未能亲事善知识等。乃至四种圣轮亦未相应。言四轮者。一住如法国土。二依善知识。三调伏自身。四宿植善根。轮有三义。一者未得令得。得令不失。二者能度。从此至彼。从他相续至自相续从自相续复至于他。三者能载。为能从生死得至涅槃。一住善处者。即是能修正行善人所住之处。若于中住恒见此人故得觉意。觉者觉悟。意者善心。因此受持善法等事。故佛说偈言

 无知无善识  恶友损正行
 蜘蛛落乳中  是乳转成毒 

是名应住如法国土。二近善友善友者。有七分。如偈言

 能施重可信  能说能忍受
 说深为善友  安弟子善处 

七分者。一能施。由能施故令地怜爱。爱故尊重。重故可信。可信故能说。由能说故能忍受外难。能忍受故能说深理。利于善友。由说深法故。能安善友置于善处。若有能备此七德者。可堪依止为善知识。若总论此七。不出三义。一乐怜愍。二聪明。三堪忍。三义若少一种。则非善友。若但怜愍不能聪明。譬如父母虽念子病不能救治。若但聪明无慈愍者。如怨家师不治他疾。若不能堪忍。则自行不足。怜愍聪明亦不成就故。离虽七种合不出三。能施尊重可信。此三属怜愍摄。能说及说深理。此二属聪明摄。能忍属堪忍摄。安善处并通三种。其聪明者。表离愚痴。能堪忍者。表异凡夫。三怜愍者。表异二乘。唯佛世尊备此三德。故堪为众生真善知识。三调伏自身心者。如正教行。闻时无散乱心。思时无轻慢心。修时无颠倒心。若不自调伏身心者。善处善友。则无所用。四宿植善根者。以为解脱分故。修善根。善根者。谓信戒闻舍智。信者不离三宝正念。戒者为不离善道。闻者自闻令他闻。不令他倒闻。不障他闻。因四闻故。今世得闻及思修等。可为法器。三慧具足。舍者有二。一由昔舍物施他。今则损于贪爱。二由昔舍法施人。今则轻灭无明。由此舍故贪爱无明并稍轻薄。以是因缘得解脱果。智者是人先世已曾思择三宝四谛故。于此生得世正见。乃至尽智及无生智。如是之人。虽具三轮。若无宿善。今生五根。则不具足。便是生于八难等处。故知若无宿世善根。则前三轮无所复用。总此四义。譬之为轮四若少一轮。则不成解脱之名。无由得立。由此四法和合故能得解脱道者。如轮能运能转。至解脱时无复此能如圣王轮。备有四物。所谓毂辋辐轴。若无此四轮则不成。以是义故。若未与四轮相应者。是时厌离生死观及涅槃功德观并不得成。故经中说。一阐提人堕邪定聚。有二种身。一本性法身。二随意身。佛日慧光照此二身。法身者。即真如理。随意身者。即从如理起佛光明为怜愍阐提二身者。一为令法身得生。二为令加行得长修菩提行。故观得成。复有经说。阐提众生决无般涅槃性。若尔二经便自相违。会此二说。一了一不了。故不相违。言有性者。是名了说。言无性者。是不了说。故佛说若不信乐大乘名一阐提。欲令舍离一阐提心故。说作阐提时决无解脱。若有众生有自性清净净永不得解脱者。无有是处。故佛观一切众生有自性故。后时决得清净法身。故经偈言

 聪明人次第  数数细细修
 除灭自身垢  如金师炼金 

聪明人次第者。明此人有解不倒修能如次学。数数者。时无暂舍。恒自研求。细细者。从微至著。如闻思修慧细细而习。除灭自垢者。稍除无明重轻诸惑。令清净本性。永得显现故。说犹如金师能炼于金。除诸滓璞金。得净光明


佛性论卷第二
佛性论卷第三

    天亲菩萨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辩相分第四中总摄品第五

复次总摄义应知。摄有二种。一者由因。二者由果。由因摄者。是如来性清净。有四种因。三种法与三譬。相似故取海为喻。三法者。一法身清净因。二佛智德生因。三佛恩德因。法身清净因者。修习信乐大乘。应知。佛智德生因者。修习般若及禅定。应知。恩德因者。修习菩萨大悲。应知。修习信乐大乘者。与器相似。此中有无量定慧。大宝所遍满故。故说与器相似。修习般若禅定与宝相似者。般若无分别故。禅定不可思惟。功德所依止故。般若如净宝。禅定如如意宝。修习菩萨大悲如清净水。于一切世间众生。润滑一味故。譬如大海唯一咸味。菩萨大悲润诸众生亦复如是。故此三法于因地中。为所依能依。故说总摄。名如来法海。是名因摄。次由果摄者。明如来法身有三种法与三譬。相似故能总摄三譬。相似者。如日有三。一体。二光。三明。此与三身相似故。三法者。一神通。二流灭。三显净。一神通者。譬日有明能除障自境界无明之暗。以为事用故。与日明相似。二流灭者。谓尽无生智能烧除业烦恼。令无余以为事用故。与日光相似。所言灭者。即是真智正能除惑故。与灭名尽者。即惑无时名为解脱故与尽称。三显净者。谓尽无生境名转依。极清净故。无垢故。澄静故。与日轮相似。清净者。解脱障灭故。无垢者。一切智障灭故。澄静者。客尘所不能染。以本性清净故。转依者。胜声闻独觉菩萨三人所依止法故。又有四种相。应知。一者为生依。二灭依。三善熟思量果。四法界清净相。一生依者。佛无分别道相续依止。若不缘此法。无分别道即不得生。以依缘此故。名此法为道生依。二灭依者。一切诸惑及习气究竟灭不生。无所依止故。若不依此转依法究竟灭惑者。则声闻独觉与佛灭惑不异。由不同故。故知。此法为究竟灭惑依止。三善熟思量果者。善正通达。长时恭敬。无间无余等修习所知真如。是转依果。若在道中。转依为因。若在道后。即名为果。若转依非是善熟思量果者。则诸佛自性应更熟思量。更灭更净。而不然者。故知转依为善熟思量之果。四法界清净相者。一切妄想于中灭尽故。此法界过思量过言说所显现故。故以法界清净为相。此即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不可诠詺。方是得无所得真如理故。复次如来转依有八种法摄持。应知。八法者。一不可思量。二无二。三无分别。四清净。五照了因。六对治。七离欲。八离欲因。此八合有二意。一离欲。是灭谛。二离欲因。即是道谛。前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